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22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docx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概述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动物心理的演化:

无脊椎动物:

感觉脊椎动物:

知觉灵长类动物:

思维萌芽人:

思维、意识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更具有创造性。

二、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迁移的作用(正迁移与负迁移)⑵原型启发的作用⑶定势的作用。

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

四、言语活动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五、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的特点是:

其内容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其内容指向于未来

感觉和知觉一、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

二、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

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三、1.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有正后象和负后象之分。

3.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4.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四、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光波)。

2.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在强光下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及轮廓。

3.颜色混合有两种:

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4.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

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色觉异常可分为: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五、1.听觉适宜的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2.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4000HZ 的声音最敏感。

3、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主要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主要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主要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六、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

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故具有生物学意义。

痛觉最难适应。

七、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与直觉的区别2.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3.知觉的基本特性是:

⑴整体性;⑵选择性;⑶恒常性(⑷理解性。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等多种。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

4.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

活动内容的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

对所发生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5.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意识与注意一、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2.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开始出现。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所以,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三、注意的特征:

1.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是被动的。

3.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4.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记忆概述一、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按内容可分为五种:

⑴形象记忆⑵情景记忆⑶情绪记忆⑷语义记忆⑸动作记忆。

3.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再现)。

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他用于记忆研究的材料叫无意义音节。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三、1.我们把过去感知过后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四、1.认知心理学把记忆也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并将记忆分作三个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发展心理学概述一、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2.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以下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三、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1882年)奠基人:

普莱尔诞生标志:

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四、1.横断研究:

是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最常用的研究方式。

2.其优点在于:

⑴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⑵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⑶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3.其缺点在于:

⑴难于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⑵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⑶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五、1.纵向研究:

也叫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2.其优点在于:

⑴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⑵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⑶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其缺点在于:

⑴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容易流失样本⑵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⑶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⑷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4.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是对两者的取长补短。

特点是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特点。

  六、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

⑴遗传决定论,(高尔顿)⑵环境决定论,(华生)。

2.二因素论:

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

3.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认为:

⑴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⑵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⑶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要点: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心理发展阶段说: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⑵前运算阶段(2-6、7岁;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③思维不可逆④未掌握守恒)⑶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⑷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解决抽象问题,认识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人格的结构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

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格(个性)概述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心理状态、兴趣、价值观、信念、世界观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三)稳定性(四)功能性(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道德感:

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

联觉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看到红颜色我们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烈的气氛,其装饰多采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教室、病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采用蓝、绿等冷色调。

视觉

(1)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

(二)视觉器官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视觉(3)颜色的特性色调:

光波的波长明度:

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

彩色中灰色的比例

颜色视觉���1.颜色的特性在较强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分辨颜色。

2.颜色混合色光混合(+)、颜料混合(—)3.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听觉

(1)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言语的声音:

1000Hz~4000Hz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

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颞中回,引起听觉。

听觉的特性

音调:

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

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分布在舌面、上颚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平衡觉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运动觉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前回产生运动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痛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区别: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的现象。

皮肤感觉痛的性质清楚、定位准确。

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痛觉最难适应。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直接性、整体性)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选择性:

根据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对象;

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

理解性:

就是想用一个词把某个物体标示出来。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最大刺激量的区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879年冯特(德国1832---1920)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墨菲:

在冯特创立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样,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

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社会知觉与归因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

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⑵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⑶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重要!

!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

⑶加权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质模式: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其常见策略有:

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⑷投人所好。

二、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行为原因的分类:

⑴内因与外因⑵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⑶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点理论:

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控者,消极的。

4.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

⑴不变性原则⑵折扣原则⑶协变原则。

三、1.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考虑三种信息:

⑴特异性信息⑵共同性信息⑶一致性信息。

2.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高,内归因)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

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3)除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预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6)结束语气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

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