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34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 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docx

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1商周的政治制度附解析

考点0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十年真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

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

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

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5.(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6.(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7.(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8.(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

9.(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10.(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以宗法为原则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2.(2013海南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13.(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宗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

排除D.

14.(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1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16.(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

17.(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外服就是附属国与盟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与邦国既有平等的关系又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在对邦国的支配地位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所以正确选项是C。

18.(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19.(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

(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20.(2010·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1.(2017.4·浙江高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分)

【答案】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4分)

作用:

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分)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2分)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得出歌颂了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三年模拟】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礼崩乐坏

【答案】B 

【解析】中央集权到秦朝才正式确立,A项排除;根据题干中的“‘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再结合春秋战国的时间,可知是维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分封制,C项排除;材料以条约、家庭为内容,并未涉及礼乐制度,D项排除。

2.(2019·徐州一中检测)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  )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民族传统美德

【答案】B 

【解析】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民族传统美德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3.(2019·扬州中学质检)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

C.行政管理的权力

D.设置官员的权力

【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和郡县制下的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行政管理权力相同,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由皇帝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的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的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项错误。

4.(2019·苏州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

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中国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崩溃,但还是深深影响到后世,C项正确。

5.(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答案】A 

【解析】“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

“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6.(2019·常州一中月考)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

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

这本质上说明(  )

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西周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项错误;B项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项中“各国”说法绝对。

7.(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项正确。

8.(2019·泰州中学月考)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两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项不正确。

9.(2018·盐城调研)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

“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

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

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

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答案】B

【解析】“阴阳五行”说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材料的内容是官员分工明确,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确立森严的社会等级与材料的内容官员分工明确不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10.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

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

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

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1.(2019·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答案】 D

【解析】 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

1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13.(2019·山东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

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