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37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游褒禅山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作家作品: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2、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

本朝人尚理——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记”:

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三、研习课文

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

记叙——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

议论——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一)研读课文1、2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

(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①“舍”:

“始舍于其址”。

“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③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是“说清楚”“说明白”。

④“穷”: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

“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讨论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

(讨论后学生回答)

明确:

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

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

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这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提问:

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提问:

第二段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这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明确: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点拨: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五、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提问:

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___________。

明确:

三个点是:

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

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

提问:

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道理。

明确: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五、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找出“其”字句,体味它在句中的意义。

十、课堂小结

1、2自然段为文章的记游部分,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记游山所见,着重记叙了游后洞的经过,记游笔墨虽然简约,但游踪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见闻言约而事丰,不仅壮写褒禅山的特殊风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浓烈的游兴和专往的情态。

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是议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研习课文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地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

现在按学习小组(六人)展开诵读、背诵竞赛,每小组均分开次序,1号诵读完一自然段后,由2号接着,依次类推,若轮到2号、3号那就是背诵了,看哪个小组先完毕,若其中背诵的同学没有背下来,就由下一个诵读的同学接着背二段或三段。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

指出它的意义。

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四、集体齐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口头翻译

2.找出议论的中心句

明确:

中心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掌握下列词句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ɡuàn建筑物的一种)

“得”“不得极夫游之乐”(能够);“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与公甚相得”《王忠肃公翱事》(融洽);“某得八焉”《王忠肃公翱事》(得到、获得)

“夷”“夷以近”(平坦);“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铲平、削平);“南抚夷越”《隆中对》(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相”“无物以相(xiànɡ)之”(帮助、辅佐);“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宰相、丞相);“本相(xiānɡ)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互相)

4.(出示投影)掌握虚词“以”

“以”:

作介词用,

(1)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1)表并列,“险以远”。

(2)表承接,“由山以上”。

5.(出示投影)掌握句子转换

“非有志者不能至”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

明确:

转换为“有志者事竟成”

五、讨论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

明确:

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

3.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

五层意思:

(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六、研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学生口译本段

3.(出示投影)掌握下列词、句

(1)“悲”“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叹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悲哀);“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哀怜)

(2)“胜”“何可胜道也哉。

”(shēnɡ尽);“沛公不胜(shēnɡ)杯杓”《鸿门宴》(能承担,禁得起);“予观夫马陵胜状”《岳阳楼记》(优美的);“终不能加胜(shènɡ)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胜利)

(3)“谬”“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弄错)

(4)“传”“后世之谬其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下来的文字)

4.讨论

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

明确: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

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

有叙有议,照应紧密。

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七、研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与前面的有什么关系?

明确:

这一段是补叙,交待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2.提问: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3.全体同学齐读3、4、5段。

提问:

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句子。

明确: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结果,“可讥”“有悔”和“无讥”“无悔”正反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第四段由于“古书之不存”照应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八、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徐州。

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涞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椽养,复言于朝,召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贵;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先是,馆阁之文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纲鉴易知录·宋纪》

1.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部从侧面表现王安石才干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1)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2)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3)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4)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5)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6)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

A.(3)(4)(5)B.

(1)(3)(5)C.

(2)(4)(6)D.

(1)(5)(6)

答案:

A

解析:

要抓住“侧面表现”,(3)(4)(5)都是从侧面表现王安石的才干和影响的,其余各项不全是。

2.从分句间的关系看,以下各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2)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3)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4)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5)朝廷每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A.

(1)/

(2)(3)/(4)(5)B.

(1)/

(2)/(3)(4)/(5)

C.

(1)

(2)/(3)/(4)(5)D.

(1)/

(2)/(3)/(4)(5)

解析:

(1)为承接关系;

(2)(3)是并列关系;(4)(5)是转折关系

答案:

A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二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十、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及辨析词类活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的一枝奇葩。

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

这篇游记,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迪。

二、指名背诵二、三段

三、集体朗诵课文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提示:

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

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

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1)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好处

3.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古:

终于;今:

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

十分之一,今:

数词11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

不平常,今:

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

“学者”: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

也可以把“其至”“深远”看作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

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

(2)(3)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四、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

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为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

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

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

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

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

“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

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指出“乃”“盖”在句中的意义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3.自古有战,非乃今也只、仅仅

4.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7.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由于

9.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过

1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11.盖云归哉通“盍”,何不(云、哉:

语气词)

六、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七、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