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38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赤壁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docx

《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赤壁赋.docx

赤壁赋

赤壁赋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苏轼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儒、道、佛思想集于一身,《赤壁赋》是其代表作,本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先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辩论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愤懑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从形式上看,本篇又是文赋的典范,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多读,由浅入深地读,比较着读,读出韵味,读出旨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默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并通过质疑和交流扫除字句障碍;(2)通过朗读、背诵,了解文赋的文体特点;(3)拓展阅读,在联系比较中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新旧联系,导入新课

1.投影张之洞题黄冈东坡故居对联

五年间谪宦栖迟,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哪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公游戏文章。

——黄冈东坡故居联

2.老师扣联中“此”字发问:

“此”为何也?

[黄州即今天的黄冈]然后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赋》。

3、教师启发谈话: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

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

最负盛名的要数“赤壁三咏”——二赋加一词。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念奴娇》词,同学们,让我们再作一次深情回眸——齐背。

因为这首词,念奴娇词牌可以不叫念奴娇而叫“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这首大江东去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

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

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二.默读圈点,疏理课文

1.学生默读,圈点,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句障碍,把握各段大意,标出有疑难的问题。

2.投影下表,检查自读效果

词语

认读

壬戌窈窕桂棹和之袅袅幽壑嫠妇愀然缪舳舻

酾酒横槊扁舟匏樽蜉蝣消长尽藏肴核枕藉

通假

辨别

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

成语

知记

1.余音袅袅:

2.遗世独立:

3.正襟危坐:

4.羽化登仙:

5.杯盘狼藉:

6.不绝如缕: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翻译

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3.渔樵于江渚之上: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渺沧海之一粟:

归纳

段意

1.

2.

3.

4.

5.

3.学生就其他字句质疑,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解疑。

4.指名朗读全文,要求读准、读顺。

老师扼要点评。

(自学课文,整理字句,疏通文章,解决疑难。

通过阅读独立思考,相互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诵读,体味赋的特点

1、美读指导:

(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

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

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

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2、以第一节为例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诵读背诵5分钟。

(2)学生举手背诵,并谈背诵策略。

(3)老师相机指导:

•抓韵脚。

本节有4个韵脚:

间、天、然、仙。

•记句式。

本节多为整句,整整两两结合读,反复读,加强整体印象,做到背起上句就能自然带出下句。

另外,注意散落在整句与整句之间的散句,注意它们的句数、位置。

•理思路。

前文点明时、人、地、事,后主要写泛舟情景。

(4)投影背诵提示(单线为散句,双线为骈句,小字为韵脚),学生试着背诵。

——————。

==。

——==。

——==间。

==天。

==然。

==仙。

3、学生用所学方法指导逐节背诵其他部分,老师检查。

相关内容提示如下:

第2节:

①韵脚:

慕、诉、缕、妇

②句式:

散句多,注意意义关系

③思路:

乐→歌→和→声

第3节:

①韵脚:

有五组: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入声韵),穷、终、风。

②句式:

多整句,要读连贯

③思路:

诗、地→曹公→自身→悲从中来

第4节:

①韵脚:

往、长,瞬、尽,主、取,月、竭、色、适。

②句式:

多散句

③思路:

水与月→变与不变→共适清风明月

第5节:

①韵脚:

酌、藉、白。

②句式:

整散结合

•思路:

喜→酌→尽→枕

4、小结这篇赋在语言形式的特点

(句式——多整句却整散结合,灵动有致。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句与句之间,

还体现在节与节之间,每节在句式上各有侧重。

用韵——常用韵却似出无意,如出天籁。

这是一篇抒情或哲理小赋,叫文赋或散赋,它不像汉代的大赋那样宏篇巨制,繁缛富丽,它突破了声韵句式的严格限制,像散文那样自由挥写,所以广义上它可以列入散文范畴,它是苏轼散文的典范。

难关唐庚有这样的评价:

“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生不可得也。

”)

(熟读成诵,抓住文本特点:

骈散结合,韵脚更替。

以读来感知文章的音韵之美,以读来理解思想领会情感。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1.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

大致有“四同”:

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

大致有“三异”:

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

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

如:

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2.将《赤壁赋》主客对答部分与屈原《渔父》比较。

(1)学生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2)思考:

《渔父》和《赤壁赋》各包含几种人生态度?

都是用什么形式表达的?

屈原:

深思高举,横而不流

《渔父》

渔父(言):

和光同尘,随波逐流

对话

渔父(行)置身事外,随遁江湖

《赤壁赋》

客:

吾生之须臾

对话

长江之无穷

苏轼:

物与我皆无尽

共适清风明月

(3)老师小结:

有位西方哲人说过:

所谓思想,就是自己和自己打架。

两文中心部分都采用对话体写成。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古文鉴赏辞典》)“歌舞丛中征战里,渔翁都是过来人。

”(《桃花扇》)但不一定恰巧被屈原碰到。

所以,渔父其人也许并不存在,他只是作为一种处世态度在屈原脑子里闪现徘徊,与另一种处世态度回旋,交锋。

这是和光同尘、“虚与委蛇”的老庄哲学与直道事人的儒家思想的短兵相接。

最后,执着的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屈原战胜了,他守住自己的阵地。

《赤壁赋》则完全是苏轼人生苦闷与参透超脱的内心独白。

“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古文鉴赏辞典》)其中包含着老庄的物我为一的超脱,但又不乏屈原的影子,譬如类似楚辞的歌咏,香草美人的意象,就连对话体这种形式也与屈原的《渔父》一脉相承。

所以不妨说,文中的苏轼是庄子与屈子的糅合——屈子+庄子=苏子。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五.课外阅读写作

1.老师列出阅读篇目

①《后赤壁赋》②苏轼评传③诗词名篇

2.读后写随笔:

《东坡印象》,字数不限。

3.课上交流。

附:

渔 父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饣甫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

在沅江边游荡。

他沿江行走吟哦,

面容憔悴,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说:

“全社会都肮脏只有我干净,

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

“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

何不搅混泥水扬起浊波?

大家都醉了,

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

“我听说:

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

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无比的身体,

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

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身于江鱼腹中。

怎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

蒙上世俗的灰尘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

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

不再同屈原说话。

[评析]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的特色: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抓住本文是词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美读,熟读成诵。

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读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读来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注重培养学生比较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中有两处比较阅读:

《赤壁赋》与《赤壁怀古》内容之比较,《赤壁赋》与《渔父》之比较。

老师注重引导学生。

通过比较分析,合作交流,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切实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