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76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

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排放的尾气。

(2)危害:

带来其他环境问题,如酸雨。

2.酸雨

(1)定义:

pH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

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后形成的。

(3)危害:

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

(4)主要分布区:

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毛乌素沙地,深居内陆,降水量较少,在400mm左右。

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即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图为“1960~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从总体趋势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10年间(C)

A.冰川面积显著增加

B.气温波动下降

C.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

D.冰川消融面积过半

2.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A.全球气候变暖B.寒潮频发

C.地壳抬升D.流水侵蚀

1~2.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冰川面积总体在趋于减少;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高的年份,冰川面积就小,说明冰川消融量大,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图示年份,冰川消融面积并未过半。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山地区冰雪融化量加大,冰川面积逐步减小。

3.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C)

A.汽车工业B.造纸工业

C.核电工业D.服装工业

解析:

低碳经济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核电工业是一种高效而又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结合下图完成4~7题。

4.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B)

A.北极上空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

5.臭氧层位于(C)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6.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A)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7.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C)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7.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是南美洲的南端。

56°S靠近南极洲。

南极臭氧层空洞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位于平流层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近年,由于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时,排放的大量氟氯烃化合物使南极上空的臭氧大量减少,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8.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

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B)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空洞 ⑥潮汐 ⑦大脖子病 ⑧富营养化

A.②⑥B.⑥⑦

C.①③⑤D.④⑤⑧

解析:

潮汐是一种天文现象,大脖子病是原生地理环境对人的身体素质所造成的影响。

2012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北京市(B)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10.据图信息,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D)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少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9~10.解析:

第9题,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扬尘天气,雾霾天气较多;夏季降水多,大气污染物少,雾霾天数少;雾霾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和冬季燃煤;北京市工业生产对雾霾影响较小。

故B项正确。

第10题,北京市PM2.5污染严重,而PM2.5的主要来源是区域传输、汽车尾气排放和冬季燃煤供暖,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人工增雨费用较高,且不适宜大范围使用;缩短冬季供暖时间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将有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不会有效减少PM2.5的排放。

故D项正确。

11.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解释是(B)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

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水增多,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上升流为寒流,则气温会增高,全球变暖后,北半球温度上升,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度与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减少,导致西风带渐弱,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欧洲西北部的气温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水增加,大量向南流的冷海水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导致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减弱,所以沿海陆地气温变低。

12.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其中pH值小于5.0的降水为重酸雨。

目前我国酸雨覆盖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读“2002年和2006年全国降水pH值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简述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点。

(2)2006年降水pH值小于5.0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少写3个)

(3)上述省级行政区pH值偏低的共同原因是(双选)(  )

A.能源消耗量大,酸性气体排放量大

B.气候湿润

C.山地丘陵分布广

D.水稻土分布广

(4)在防治酸雨方面我们可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掌握知识的内在递进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南方(或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或华中、华东沿海地区酸雨严重,长江以北酸雨不明显)。

 空间变化特点:

酸雨影响范围扩大。

 

(2)浙江、江西、广东、湖南、重庆、四川 (3)AB (4)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水能、核能、天然气)所占比重;实施清洁生产,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1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表示天津海滨平原在两种方案下海平面上升的高度。

海平面上升方案

上升0.3米时

上升1米时

特大天文潮位(2.2米)时的海平面高度

2.5米

3.2米

一般风暴潮位(2.9米)时的海平面高度

3.2米

3.9米

材料二 下图为天津市示意图。

(1)当海平面上升0.3米时,在不加防护的情况下,遇到特大天文潮位时,天津市哪些城镇会被淹没?

(2)简要分析高潮位对当地河流洪水的影响。

(3)目前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1)题,根据图示可以读出。

(2)题,注意这里问的是对河流洪水的影响。

第(3)题,海平面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

答案:

(1)塘沽区、大港区。

 

(2)高潮位时,海水水位高,对河流洪水具有顶托作用,河流水位升高,加剧河流洪水灾害。

 (3)地球气候的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排放大量CO2、破坏森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

读江西省1990~2005年的“三废”排放变化特征图,完成1~2题。

1.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C)

A.工业废水      B.工业废气

C.固体废弃物D.没有

2.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的原因不可能是(D)

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

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

C.机动车增多

D.完善能源消费结构

1~2.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工业固体排放在2002年后基本为零,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2题,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会使工业废气排放量得到控制,而不是迅速上升。

3.“生物乙醇”是一种清洁能源,传统生产主要以甘蔗、玉米、薯类为原料制取,目前已研发出由木质纤维素(如秸秆)炼制乙醇。

对比传统生产,新制取方式的意义不含(A)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综合利用资源

C.缓解“与人争粮”的矛盾

D.降低原料成本

2010年6月6日,“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发出“保护臭氧层,从小事做起”的倡议。

下图为南极上空臭氧总量变化的示意图,完成4~5题。

4.世界上离南极空洞最近的大陆是(C)

A.非洲大陆B.澳大利亚大陆

C.南美洲大陆D.欧亚大陆

5.下列有关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人类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硫、氮氧化物,造成臭氧层空洞出现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易被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办法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4~5.解析:

从南半球各大洲的最南端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出南美洲大陆与南极只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主要由冰箱、空调释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破坏形成空洞。

温室效应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完成6~7题。

6.下图为2012年欧洲四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其中最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国家是(C)

A.甲B.乙

C.丙D.丁

7.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将有利于(A)

A.减少灰霾天气B.减少紫外线辐射

C.消除城市热岛效应D.消除酸雨危害

6~7.解析:

第6题,图中四个国家,丙国水电比重最大,化石能源比重低,最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国家。

第7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将有利于减少的排放,减少灰霾天气,对紫外线辐射没有影响,不能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危害。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8~9题。

8.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9.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C)

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8~9.解析:

第8题,观察图中2011年与1972年冰川面积相比,冰川面积在缩小,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而影响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变化,可知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地壳抬升、流水搬运与冰川面积变化无关,B、C错误;风力侵蚀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D错。

第9题,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隐含了冰川面积还在缩小,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错;西北地区河流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融化水量减少,绿洲面积和流域面积减小,B、D错误;冰川面积在缩小,地面反射率减小,地面增温,干旱程度加剧,所以选C项。

下面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0~11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0

……

……

10.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D)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1.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是(C)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的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10~11.解析:

第10题,荒漠化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但荒漠化速度加快,沙尘暴发生次数不断增多则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所致,主要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方面。

第11题,人类生产活动必须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

干旱地区盲目扩大牧场、开采地下水灌溉等方法都是欠妥的,故A、B不正确。

D项是“因噎废食”的做法,题意本身就不正确。

12.读“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和“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10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

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10国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1)图中CO2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所示10国中,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____。

(3)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__为主。

(4)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濒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5)要降低大气中CO2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两条)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象反映的问题,分析不同国家CO2排放多少不同的原因,掌握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答案:

(1)欧洲 北美洲 亚洲

(2)美国 印度

(3)中国 煤炭

(4)世界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5)减少CO2大量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13.下面是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把选定国家的代码填在横线中)。

A.西班牙B.瑞典

C.德国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明确酸雨的定量标准。

从图上看,西班牙的pH值为5.3,冰岛的pH值为5.4,意大利的pH值为5.1,瑞典和德国的pH值均为4.3,因此,酸雨最严重的两个国家为瑞典和德国。

答案:

(1)B C

(2)工业废气中含SO2等有害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