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11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苏州昆山市、太仓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粗犷(guӑng)静谧(mì)咄咄逼人(duō)

B.棱镜(líng)祷告(dӑo)恍然大悟(huӑng)

C.倜傥(dӑng)确凿(záo)博学笃志(dŭ)

D.分歧(qí)贮蓄(chŭ)诲人不倦(hu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翻来复去人迹罕至B.截然不同不求甚解

C.花团锦簇人声顶沸D.花枝招展油然而升

3.下列哪一项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

A.“尊君”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慈”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语录体。

C.“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一句中“花苞”“娇媚”都是名词。

D.“美不胜收”“不胜枚举”“防不胜防”中“胜”的含义都相同,都是“尽”的意思。

4.下列哪一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

A.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你的风筝轴。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

D.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句子默写

5.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作家、篇目。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___________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评卷人

得分

三、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1)下列语段摘自《朝花夕拾》,请为其选择恰当的批注。

①她(衍太太)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琐记》)(____)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

③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____)

④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

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

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猫狗鼠>)(______)

A.儿童视角B.反语C.善用关联词语D.成人视角

(2)“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从“尸魔三戏唐三藏,墨僧恨逐美猴王”一章中举一例具体说说孙悟空的人情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

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

数尺沙边柳,

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

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

用手抚摸。

⑨钓舟:

指行舟。

7.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镜天飞雪一双鸥”的画面。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课内阅读

阅读《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堪其忧()

(2)择其善者而从之()(3)三军可夺帅也()

10.你从选文获得了哪些关于修身方面的启示?

评卷人

得分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季札

将使于晋

,持宝剑而行,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回

嗣君曰:

“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注)①季札:

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

②晋:

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③徐君:

徐国国君。

④嗣君:

继位的国君。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持宝剑而行(持:

拿着,握住)B.反,徐君已死矣(反:

送还,归还)

C.于是解剑致嗣君(致:

赠送,给予)D.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县:

通“悬”,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言而色欲之。

(2)然其心许之矣。

13.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评卷人

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A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14.请写出下列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

(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15.老师建议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在朗读时要重读。

请你说说老师这样建议的理由。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1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对“春雨”的描写。

上面材料中的A、B两句,哪一句更符合杜甫诗句的意境?

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

高昌明

①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

②我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劝过母亲,对有些事有些人别相信,母亲不以为然,说我人小得像根萝卜,懂啥?

她反过来正告我:

要相信的,相信的,不相信,早晚要吃亏吃苦的.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天的工钱是5元,在那个白米饭只能吃一顿的日子里,5元钱可以买一块又大又好的猪肉,可以买几件像模像样的衣裳,可以交几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还真叫值钱。

④晚上,吃罢夜饭,母亲刚想闩门,突然嘎吱一声,蹩进一个人影来.人影进门后立即转身将门闩牢,转脸。

我看见了,这是一张布满无奈、苦痛,像是哭丧的脸。

母亲劝坐,那人不坐,只听她说:

阿姐啊,你不给帮,我是不想活了,我现在给你跪下来.母亲一把拎起那人的胳膊说,是不是那个事?

那人点头.母亲从腰间袋袋里掏出了一张5元钞票,还有几个硬币,都塞到那人手里。

来人千恩万谢,双手拱起,一边退向门口,母亲卸下门闩,那人跨出门槛,轻盈而叉快速,像一只黑色的兔子闪了出去.

⑤这样的人,不可以借的呀,我对母亲说,这家人个个是懒汉,今后拿什么还我们?

⑥母亲有点惊慌,但立刻镇定下来:

人家会还的,大人的事,孩子别管!

⑦半年、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应该还钱的人,再也没有踏进我家门槛。

有一次她看见我,立马转身,兜个大圈子,宁愿走冤枉路,也要躲着。

我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就是说,这人心里还记着这件事,他是要面子的人,良心不坏的。

我想,前年母亲相信别人会还钱,现在不还,还相信什么呢?

⑧要相信的,母亲还是那句老话。

⑨中秋节到了,母亲拿出囤了几年的赤豆,做了成的甜的馅。

母亲一边捏,一边喊我的姊妹们,一起来学做汤圆,并且示范给她们看,一个小时过去,面盆、竹篾里滚满了白乎乎的汤圆,汤圆全都浮上了水面,涨大了,挤在—起,锅面像是铺了一张凹凸型的白纸,烟气缭绕。

母亲盛了好几碗,一边盛一边喊,快来端去!

⑩我们赶快抽筷子,母亲却拔起喉咙,发出了命令:

不是自己吃的,老规矩先送人家,送好了回转来吃。

我们无法违逆,每人端了一碗,快步跨出门槛,不多时,大家回转来,个个侧着饭碗让母亲看,母亲假装不看,但笑了,脸上都是自豪的神情:

好的,好的!

⑪每一个中秋都是这样送的,母亲习惯了,改不了了。

母亲认为她送出去时的心是诚的,人家接受汤圆时的心也是诚的,所以一碗汤圆实在不是一碗汤圆,而是母亲的相信,这相信坚如磐石,谁也摧毁不了。

⑫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四人经常讨论:

母亲这样做是相信,但她相信的是什么?

⑬我们讨论的结果是:

母亲的相信,是对自己的相信,至于别人相不相信是无关紧要的.比如不还钱,汤圆喜不喜欢吃,都是可以不管的,因为管不着.

⑭母亲凭着她的相信,一辈子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安心而安详。

⑮今年4月,84岁的父亲离别了我们后,我和小妹搬回家陪母亲。

到了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我家来了,像是被组织好的那样,有几个每晚必到,其他人则隔三差五地来,到现在都没有断过,哪怕是在刮台风的夜晚。

他们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比如什么菜什么时候撒种。

一群人在灯下说着笑着,母亲总是很开心。

⑯母亲愿意把最好的给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别人或许会觉得,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母亲不想知道别人的看法,母亲只是说她相信。

⑰母亲喜欢相信,一直到现在,我至今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

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的。

(有删改)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关于“相信”的两件事情。

18.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19.选文第⑮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0.读完全文,你认为母亲的“相信”是什么?

评卷人

得分

八、作文

21.作文。

请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江苏苏州昆山市、太仓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析】

B.棱镜(léng);

C.倜傥(tǎng);

D.贮蓄(zhù);

故选A。

2.B

【解析】

A.“翻来复去”改为“翻来覆去”;

C.“人声顶沸”改为“人声鼎沸”;

D.“油然而升”改为“油然而生”。

故选B。

3.D

【解析】

A.有误。

“家慈”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

B.有误。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有误。

“娇媚”都是形容词。

故选D。

4.B

【解析】

A项,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项,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C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D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故选B。

5.百草丰茂观沧海海日生残夜影入平羌江水流遥怜故园菊岑参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和作者,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茂”“沧”“残”“遥”“岑”“望”“肠”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6.

(1)①B②A③D④C

(2)孙悟空因打死白骨精而遭唐僧驱赶,走前那声声“师父”,体现了他的人情味:

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体现了他的人情味;走之前交代沙僧保护好师父体现了他的人情味。

【解析】

(1)要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时,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衍太太实际上是个很丑恶、很会捉弄人的人。

故①的批注是反语。

选B。

②结合“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分析,这是从儿童的视角分析上学的原因。

故选A。

③结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分析,这是采用了成人视角,悼念长妈妈。

故选D。

④结合“可是、但、假使、那就”等关联词语分析,故选C。

(2)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原著和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结合“三打白骨精”的情节阐述悟空的人情味。

语言流畅,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7.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在空中飞舞。

8.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第三句“柳”谐音留,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希望留下来,表现了诗人不舍离别。

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远行的扁舟,表现诗人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

7.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描绘画面即可。

“镜天飞雪一双鸥”翻译为“镜子一样的天空中,两只白鸥在飞舞”。

据此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

8.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背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本诗的作者是董颖,注释中提到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诗歌第一、二句借助“沧江”“天”“雪”“一双鸥”描绘出一幅空旷和寂静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孤寂,表达自己的羁旅之苦。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的意思是“希望柳树成荫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

我要等到你柳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

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

9.

(1)能忍受

(2)美好,好(3)改变

10.能够随时反省自己,能够安贫乐道,善于学习他人,能够坚守志向。

【解析】

9.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堪”,能忍受;“善”,美好,好;“夺”,改变。

10.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所得的启示。

结合“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得出:

能够安贫乐道;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得出:

善于学习他人;结合“匹夫不可夺志也”得出:

能够坚守志向。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1.B

12.

(1)(徐君)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2)但是季札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

13.季札虽然只是心里答应了徐君,但最后他也遵守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解析】

11.B.“反,徐君已死矣”的“反”解释为:

通假字,通“返”,返回。

故选B。

1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色”脸色;“欲”,想要;“许”,答应。

1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评价人的行为。

结合“然其心许之矣”和“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得出:

季札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

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等他回来,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十分懊悔。

于是他解开宝剑给新王。

新王说:

“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子到徐国国君的坟上,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14.

(1)视觉

(2)嗅觉

15.因为“发亮”“過你的眼”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树叶和小草绿的鲜艳,绿的明亮的特点,重读可以突出树叶和小草的盎然生机,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更好地表达出来。

16.A句描绘了一幅朦胧的小村春雨图,安静平和:

B句描绘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复苏的情态,充满生机。

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绵绵春雨,无声无息随着春风在夜间洒落,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的画面,宁静、平和、温聲。

所以A句更能体现它的意境。

【解析】

14.要求学生首先掌握五种感官角度。

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等。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结合“发亮,青得逼你的眼”分析得出,是视觉;

(2)结合“呼吸、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分析得出,是嗅觉。

15.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写出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根据表达效果写出重读的原因即可。

“发亮”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树叶绿的鲜艳,“逼你的眼”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青的鲜艳。

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据此写出重读的原因。

16.要求学生首先理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体会其意境。

然后分析AB两句的意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结合“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分析AB划线句。

A句“在雨里静默着”符合。

B句“听到的沙沙声”,有声音,不符合。

17.有天晚上,母亲把五元多钱借给“懒汉”乡邻,相信人家良心不坏会还的;中秋节时,母亲让我们先把汤圆送给邻居家然后再自己吃。

18.画线句结构整齐,构成排比,强调了5元钱在当时很值钱。

为下文母亲毫不犹豫把五元多钱借给乡邻的情节作铺垫,体现出母亲的心地善良。

19.结构上:

承上启下。

内容上:

承接上文,通过写父亲去世后村里人自发到家中陪伴母亲,让母亲开心的事情,表明村里人被母亲的“相信”所感染,并回报母亲;引出结尾“我”对母亲“相信”的接受认同。

20.母亲的“相信”,是一种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解析】

17.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

根据提示总结概括。

文章围绕母亲的“相信”,主要叙述了关于母亲“相信”的两件事情。

结合“母亲从腰间袋袋里掏出了一张5元钞票,还有几个硬币,都塞到那人手里。

来人千恩万谢,双手拱起,一边退向门口,母亲卸下门闩,那人跨出门槛,轻盈而叉快速,像一只黑色的兔子闪了出去”概括得出:

有天晚上,母亲把五元多钱借给“懒汉”乡邻,相信人家良心不坏会还的;结合“不是自己吃的,老规矩先送人家,送好了回转来吃。

我们无法违逆,每人端了一碗,快步跨出门槛,不多时,大家回转来,个个侧着饭碗让母亲看,母亲假装不看,但笑了,脸上都是自豪的神情:

好的,好的!

”概括得出:

每一个中秋母亲都让子女去给人家送汤圆,她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心都是诚的。

18.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划线句,首先答出句式特点,然后根据句式特点写出表达效果。

结合“5元钱可以买一块又大又好的猪肉,可以买几件像模像样的衣裳,可以交几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分析,运用了三个“可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充分表明了那个生活条件困难的年代,五元钱能买很多东西;为下文晚上有人来借钱,母亲慷慨地给了一张五元、几个硬币做铺垫。

表现了母亲为人的善良,体现母亲“相信”的伟大。

19.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通过写父亲去世后村里人自发到我家来陪母亲,让母亲开心,可以看出村里人被母亲的“相信”所感染,对母亲的“相信”有了回报。

是对上文母亲与人为善的事例的升华,故承接上文。

结合下文“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的”分析,引出下文结尾“我”对母亲的精神的相信。

同时升华文章中心,与上文母亲相信他人,与人为善的事情形成照应,彰显了母亲善良、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形象。

20.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从文中开头“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

结尾“母亲喜欢相信,一直到现在,我至今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

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的。

”以及“人家会还的”“母亲认为她送出去时的心是诚的,人家接受汤圆时的心也是诚的”可以看出母亲的“相信”是一种信任他人与人为善,不求回报的生活态度。

21.参考例文

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

一棵树,改变了我;一篇文,受益终生;一念间,迈上台阶。

——题记

记得那是小学考试之前,老师布置了几份试卷,语文卷子上的课外阅读题目是何,早已忘却,文本详细内容,记忆里已经模糊,只依稀记得文章里提到了一棵树。

有一段大概是说一个雪天,母亲和孩子在窗前看雪,窗外是一片树林,树穿上了白色的衣服。

雪越下越大,正当母子两陶醉于美景时,一棵白杨树撑不住了,树枝被雪压断,那个孩子很是惊讶,问:

“妈妈,树枝那么硬,怎么还会被雪压断呢?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手指了指窗外说:

“孩子,你看那棵柏树,同样也被雪压着,每当它快承受不住压力时,它就会弯曲树枝,卸下身上的重负,这样,它就可以在暴雪中不被雪压断树枝了。

”孩子听了,陷入沉思当中……

我想起前几天,同桌跟我吵架,我争得面红耳赤,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反倒是浪费自己的力气。

与其憎恨他,却倒不如放下,心如止水,一笑了之。

学会放下,方可立于不败。

当你成功了,不要骄傲以致狂傲,放下你的奖杯,放下你的荣誉,放下你的自傲,努力,努力,再努力;当你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放下你的失败,放下你的气馁,放下你的过去,从头再来!

学会放下,才可解脱。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多余的挽留,多余的追逐,多余的幻想,只会让你精疲力竭,不堪重负,却倒不如放下。

学会放下,精彩人生。

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放下负担,让心自由,随心前行。

学会放下,等于获得。

就好比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它看见了饮料,它想装饮料,可是里面已经有了水,放不下饮料了,于是,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