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94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docx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

浅析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

襄樊市科学技术协会朱新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这个年份具有特别重要的纪念意义,因为中国正行进在全面复兴的轨道上——这是世界迄今为止,一个文明衰弱后又走向复兴的特例。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国——曾在过去上千年的时间里领先世界:

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28.7%,排名第一

第二,印度

第三,法国占世界26.6%

第四,英国

1895年,日本割让台湾,美国取代中国位居世界第一。

2、世界现代化史上的赶超奇迹:

1500年,意大利引领世界经济;

1600—1700年,荷兰全面超过意大利,成为国际化先驱;

1700—1800年,英国超过荷兰,成为第一工业国;

1820—1914年,美国全面超过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真正成为统揽全球的大国。

1868—1968年,日本超过欧洲,接近美国,位居第二;

特别是:

1949—2009年,中国将超过日本,位居第二;

因为,2008年,中国GDP4.3万亿美元,日本GDP4.9万亿美元,两者仅差6000万亿美元。

专家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地位,重返世界经济之巅。

3、历史演进的规律

如果我们把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中心连接起来,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圆:

中国——欧洲——美国——中国

中国的百年经济奇迹(1949——2049年)——一个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复兴,也是世界经济或世界文明的奇观,这个奇观正在并肯定会重塑世界经济版图!

4、国家兴衰原因的思考:

回顾历史,我们会思考,国家兴衰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般地,把焦点聚合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变迁。

一个经济体内,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给定的情况下,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变量。

二是制度安排。

制度决定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三是国家战略,国家是代表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主体。

但是,在这三个方面的背后,真正在起支配作用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素质。

人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近代工业革命怎是在西方发生?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由盛转衰,进而由衰而又走向复兴?

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上去分析。

二、西方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

1、重视教育

案例一:

德国

1806年,拿破仑击败普鲁士,费希特教授冒死演讲:

“怎样可能拯救德意志?

答案是:

“全民教育”

1825年,普鲁士开始实施强迫性教育制度,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

1850年,普鲁士颁布《学校法草案》,规定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学生免交学费。

1818—1846年,普鲁士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2%,1860年达到97.5%。

1870年,普鲁士击败了法国,并俘虏了法国国王,德国元帅毛奇说:

“普鲁士的胜利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

历史证明了普鲁士的眼光。

案例二:

美国:

1787年,联邦政府颁布《西北土地令》:

每个州要捐献一部分土地用于公共教育,大陆会议认为:

“宗教、道德和知识对政府管理和人类幸福都是必须的,学校和教育方式将永远受到鼓励。

在美国55位制定宪法的人中:

普林斯顿大学9人

耶鲁大学4人

威廉与玛丽学院4人

哈佛大学3人

哥伦比亚大学2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2人

1776年,美国只有13个州,250万人口,却有8所大学。

这些是美国独立(1776.7.4)前成立的大学

1636年哈佛大学

1701年耶鲁大学

174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

1746年普林斯顿大学

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

1764年布朗大学

1765年鲁特盖斯大学

1769年达特默斯大学

十一世纪对欧洲科学技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事件——大学的出现。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1088年在意大利建立的,此后欧洲各地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帕多瓦大学、里斯本大学等。

案例三:

日本:

1872年奖励平民就学

1879年三年以上义务教育

1907年六年制义务教育

1947年九年义务教育

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

1970年大学生比重占30%以上

对比: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是:

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现天津大学)。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2、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

(1)、托勒密:

地球中心说

地球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围绕它旋转且体积依次愈来愈大的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以及最后的第八个星球。

这个观点亚里士多德赞成,也被基督教徒接受了。

(2)、哥白尼:

太阳中心说(日心说)

1539年,完成《天体运行论》。

1542年,印刷出版。

哥白尼死于之前,使他免受迫害,而布鲁诺和伽利略为哥白尼体系而受到迫害。

哥白尼认为:

地球是球形的,它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并绕着太阳公转;天体的运动要么是圆周的和匀速的,要么是两者的合

成。

(3)、开普勒定律:

①每一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处在这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上;

②连结太阳和行星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里扫过相等的面积;

③任何两个行星运转一周的时间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

平均距离的立方之比,

(4)伽利略:

开创了近代物理学

1589—1591:

完成了关于自由落体的实验。

1592—1610:

制造了望远镜、显微镜、空气温度计,并用望远镜做了重要的天文观测。

1616:

宣讲哥白尼学说,被传唤到罗马宗教裁判所,责令他保持沉默。

1632:

发表《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非常成功地论证了哥白尼学说的论点,第二次受审。

这位70岁的老人遭受了侮辱、监禁和威胁,当众下跪表态,以致于在监禁中双目失明。

(5)、牛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数学上:

发明了微积分;

天文学上: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力学上:

系统总结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创造了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

光学上:

发现了太阳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结论:

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科学的发展。

3、学术交流活跃

学术交流三形式:

科学团体、研究机构、学术期刊

(1)、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近代科学的摇篮

1505年,爱丁堡皇家医师会

1560年,自然秘密研究会,不久取缔

意大利学会的兴衰是意大利科学事业兴衰的标志。

(2)、英国:

皇家学会,1662年成立

“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

注重实验、发明、实效性研究

创办《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学会作用:

1、集合一批优秀科学家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完成某项工作;

2、在期刊上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少走弯路。

(3)、学术讨论自由:

微积分发明之争,持续一百多年

牛顿:

1665—1666年发现,1704年发表

莱布尼兹:

1673—1676年发现,1684、1686年发表

后来认定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结论:

没有学术的自由交流和合作,便没有科学的产生、发

展和创新。

4、对科学的执着、无私和追求:

自旋阀的发明与计算机硬盘磁头的创新

伦琴X射线的发现

汤姆逊发现电子

爱因斯坦的贡献

结论:

没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便没有一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5、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1)古希腊时期:

德谟克利特:

原子唯物论

马、恩:

“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

西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300多年古希腊哲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编写了第一部哲学教科书。

马克思: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

“最博学的人物”。

(2)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

科学方法论。

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是“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时代的优秀代表。

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的论断:

“科学是将帅,实践是士兵”

“最在的不幸是理论脱离实践”

“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象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

布鲁诺:

唯物主义哲学。

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反对封建统治、反对教会、宣传自然科学和进步哲学。

1592年被捕,监禁八年

1600年宗教法庭判处死刑。

“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

2月17日,在教皇亲自监督下,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当火焰和浓烟在他身上腾起时,他坚定的高呼: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价值。

(3)近代(不成熟时期)

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马克思: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笛卡尔: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创始人,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

莱布尼兹: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科学家。

恩格斯:

“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4、)近代(成熟时期)

康德: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之先河。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他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阐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辩证发展原理,构成了一个严密的辩证逻辑,从而把辩证法这一发展学说提升到系统的接近科学的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恩认为:

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

费尔巴哈:

十九世纪德国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创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结论:

恩格斯: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6、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创新、发明

(1)英国:

1624年,颁布了《独占法》,强调尊重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发明人的激励,成就了技术进步。

科学实验室成了科学技术的摇篮

1776—1787,纺纱机换了四代

1812年,蒸汽机动力轮船

1826年,出现了铁路

蒸汽机:

以无生命的动力源代替有生命的动力源。

“迅速、有规律、精确、不知疲劳”

创新力急速喷发,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

1860年铁:

53%(占世界总量)

煤:

50%

消费原棉:

50%

生产能力:

40—60%

商业:

20%

制成品总量:

40%

消费能源是美国的5倍,法国的6倍,俄国的155倍。

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着英国国旗。

经济学家这样描写英国: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国的玉米地,芝加哥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运来黄金,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2)、美国:

1787年制宪会议,《联邦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明确规定:

“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术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归于专利权的保障”。

1790年,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

《促进实用技艺进步法案》,1836年,正式成立专利局

林肯:

“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最大程度地激发了。

19世纪50—60年代,平均每年2500项

19世纪80—90年代,平均每年2万项

1865—1960年,发明专利64万项

世界前列的主要产业

时间

国家

主导产业

改变世界的发明

能源

1500年

意大利

贸易、玻璃

木材

1600—1700年

荷兰

捕鱼、造船、花卉、

木材加工、制绳

鲱鱼船

风力

电力

1700—1820年

英国

纺织、造船、钢铁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

煤、炭

1820—2009年

美国

汽车、航空航天、计算机

生物医药

电、电报、飞机、计算机、

石油、

电力

1868—1968年

日本

纺织、汽车、家用电器

石油、

美国影响世界的发明:

发明人

改变世界的发明

时间

富尔敦

汽船

1807

福特

T型车

1913

莱特兄弟

飞机

1903

莫尔斯

电报

1838

伊莱亚斯.豪

缝纫机

1845

贝尔

电话、水下航行船、快艇、海水转换器

1875

爱迪生

电动选票记录器

1868

留声机、

1877

电灯照明系统

1879

电影

1903

赫伯特.布斯

动力真空吸尘器

1901

爱迪生:

推动美国从19世纪走向20世纪

留声机、股票报价机、电话、电影、电灯

而他两次最伟大的发明则是:

工业实验室——发明工厂

电力系统——点亮灯泡

美国早期的主要农业机械发明

年份

代表性机器

1793年

扎棉机

1800年

打谷机

1833—1834年

收割机

1837年

脱粒机

1848—1860年

玉米种植机、各种类型的种田机

1850年

剥壳机

1858年

马希式收获机

1878年

双人打包机、盘绕扎谷机、谷捆搬运机、联合收割机、挤奶器

1910年

蒸汽拖拉机、汽油卡车、剿丝机、搅乳机

结论:

没有改变世界的技术,便没有经济奇迹!

而技术发明,靠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发明者的激励!

7、重视科学技术普及

美国有各类博物馆2400座

其中科技类博物馆(科学中心)200座

每年平均5个美国人中有3个人参观过博物馆

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1976年7月开馆,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有关飞行的专题博物馆。

座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每月接待观众达10万之多,第一年的参观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创美国各博物馆最高纪录。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博物馆,是由玻璃、大理石和钢材构成的现代化建筑。

  博物馆的24个展厅共有18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

各展厅陈列飞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类飞机、火箭、导弹、宇宙飞船、及著名飞行员、宇航员用过的器物。

除体积过于庞大的采用模型外,展品绝大多数都是珍贵的原物或备用的实物。

馆内陈列品没有“请勿动手”的标牌,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观众和记者可以随意拍摄展品。

  博物馆的正厅命名为“飞行里程碑”,形形色色的飞行器或悬吊在大厅天花板下,或停放在宽敞大厅的地面上。

这里有最原始的飞行器:

中国古代的风筝和火箭的模型;蒙特哥菲尔兄弟飞越巴黎上空的热气球复制品;以及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飞机。

在莱特兄弟飞机的近旁,陈列着“阿波罗”11号登月舱。

在空间飞行器展行里,除美国展品外,还展出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及航天器的复制品。

有美国“阿波罗”和苏联“联盟”号飞船实现对接的模型。

能深入其中看个究竟的美国天空实验室吸引了无数观众人内参观。

这个空间轨道站高,呈圆筒状15米,内径7米,分为上下两层。

观众沿舷梯进舱,可以看到装有各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及贮存水、食品和器材的库房。

  全馆有各种类型的真正飞机共265架,从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到创下时速7296千米的X-15火箭飞机。

这265架中相当一部分陈列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厅里。

该厅陈列了美国的“野马”、日本的“零式”、德国的“梅塞施密特”、英国的“喷火”等驰名于世的各种战机。

被缴获的希特勒的秘密武器—V-2飞弹实物,也矗立在展厅中的显赫位置。

展厅中还站立着许多与真人同样大小栩栩如生的战时王牌飞行员的蜡像,墙壁上则挂满了激烈空战的照片和绘画。

  

结论:

只有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传播,让公众理解科学,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四、中国知识界传统价值观与科学技术发展

追求思想文化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

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

有一日孟浩然到王维所在的内署去玩,突然玄宗驾到,只好躲到床下,玄宗发现后命他出来,并问他近来又写了什么诗,孟朗诵了这一首。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唐五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当念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时,玄宗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因放还乡。

从诗的内容来看,确实是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但既经皇帝放还,也就无缘再出,只能象李白赠诗中所说的“白首卧松云”了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侧重于社会和人生;

西方哲学则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2、中国传统文化为道德型文化,西方为科学型文化。

读书的目的是使人做官,成为圣贤。

对自然科学与技术不屑一顾,认为那些不过是雕虫小技。

孔子斥责“学稼”者为小人,朱熹斥自然界一草一木的学问为“炊沙而欲其成饭。

”这些十足地反映了中国的先哲们对自然科学的蔑视,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结论:

远科学近伦理

五、民族复兴与科技创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一)毛泽东:

一代伟人的理想与抱负——赶英超美

1956.1“向科学进军”

1956.8《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计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二年规划”)

1949.11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7中国科学院选出第一批院士

1958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

会。

召开中国科协一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64周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第一颗核导弹爆炸成功

196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二)邓小平: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成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制定、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

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

1984年,制定《专利法》

(三)江泽民:

科教兴国,面向未来

1993制定《科学技术进步法》

1995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997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1998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1999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2002制定《科学技术普及法》

为中国科技馆题词: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四)胡锦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

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提出了以下要求:

(1)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四科一能力”

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科学普及“四大重点人群”

未成年人

农民

城镇劳动人口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3)实施方针: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向科学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深厚文化渊源。

我们相信,在这些正确理论的指引下,我国一定会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总结论:

创新的文化、创新的素质应该包括:

1、对科学的好奇、兴趣、自信、进取、执着,献身精神

2、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3、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发明,尊重创造

4、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宽容挫折,允许失败

5、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6、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7、真正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