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600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

第18讲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课时

知识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复习目标

掌握常见的120个常见的实词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的用法

复习重点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复习难点

词类活用现象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2016年福建卷高考试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

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

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

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

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

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

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

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

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

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

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

【答案】C

【解析】答题时答所给的词语的解释带到原文中去,看语句是否通顺,向人“搜寻”衣食显然不通顺,索应是“索要”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答题时首先看题干是什么人物的什么要求,此题是“方苞”的“愿望”①④⑤不是方苞的愿望,是现实的处境。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选项B“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应为“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就是虚度年华,没有功成名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3分)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3分)

【答案】

(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和语意的流畅,“岩”名词作状语修饰“居”,译为在山岩上。

“系——束缚”“虽——即使”“逆旅——旅馆”。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

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

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

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

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

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

(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

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

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

(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

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

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

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

韩愈说: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

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

即使冒风雪严寒,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

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

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

“间”①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

“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动词,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如:

“于是入朝见威王”中“朝”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意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的广泛了。

①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牛皮”。

②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意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好”则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③由只表示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④专用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①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②词义的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意,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现只表示前义了。

(3)词义转移①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中除“感激涕零”等极少数成语仍保留古义外,一般都解为“鼻涕”;又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指“钱”。

②由甲义转为乙义。

如“假”,古义是“借”的意思,今义表示与“真”相对。

③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往”,古今方向正表示相反。

(4)词义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仅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义是指武士,褒义词;今义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今义是“听话,安顺”,褒义词。

“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今义是“诽谤”,贬义词。

(6)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

3.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

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

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古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辨明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现,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如: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

“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一无所问。

其中最后一句“况鞍县柱乎?

”如果只是考虑“县”的意义,很难将这句话解释通顺,而如果能比较顺利地把“县”推断出是“悬”的通假字,那这句话就很容易翻译了。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为一般动词

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

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名词“军”活用为动词,驻军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刃”活用为动词,用刀杀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词“名”活用为动词,说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名词“本”活用为动词,探究,追究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名词“雨”活用为动词,下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名词“水”活用为动词,游泳

④名词用“而”、“则”、“以”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执此以朝(《项脊轩志》)名词“朝”活用为动词,朝拜

⑤时间名词+名词,后面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

朝歌夜弦(《阿房宫赋》)名词“歌”“弦”活用为动词,歌唱,弹奏

⑥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前赤壁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名词“东”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发

东亦客也(《祭十二郎文》)名词“东”活用为动词,在东面居住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

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舍”用作使动词,翻译为“让……住宿”。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羽之死》)名词“王”用作使动词,翻译为“使……做王”。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名词“宾客”用作意动词,译为“把……当作宾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名词“鉴”用作意动词,译为“把……当作一面镜子”。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做动词“叱”的状语,在朝廷上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箕畚”做动词“运”的状语,用箕畚……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名词“法”做动词“斩”的状语,按照法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

少时,一狼…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犬”做动词“坐”的状语,像狗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名词“翼”做动词“蔽”的状语,像鸟的翅膀那样……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名词“犬马”做动词“怖惧”的状语,像狗和马那样……

④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名词“兄”做动词“事”的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名词“朝”“暮”分别做动词“往”“归”的状语,早晨,晚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名词“日”做动词“扳”的状语,每天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名词“外”做动词“将”的状语,在外面……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形容词“美”“难”用作名词,美好的事情,难得的事(人)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形容词“乏困”用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词“欢”用作名词,友好关系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辩日》)形容词“热”“凉”用作动词,感到热,感到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形容词“威”用作动词,威震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形容词“敝”用作动词,损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形容词“绿”用作使动词,使……变绿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形容词“愚”用作使动词,使……变愚蠢

秦王恐其破璧形容词“破”用作使动词,使……破碎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形容词“异”用作意动词,认为……奇异

单于壮其节(《苏武传》)形容词“壮”用作意动词,认为……雄壮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动词“伏”用作名词,伏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收藏和经营的宝贝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动词“斗”用作使动词,使……相互争斗

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动词“走”用作使动词,使……逃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饮”用作使动词,使……饮酒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动词“朝”用作使动词,使……朝拜

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负”用作使动词,使……担负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动词“死”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动词“哀”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4)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一”活用为动词,“统一”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数词“万千”活用为动词,“千变万化”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一词多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17年浙江卷高考试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

“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

“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

“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

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

通“谬”。

③郑玄:

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

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

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

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

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

检验。

【答案】B

【解析】B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可知,应该是应予爱惜。

【易错点】没有考虑古今异议的问题,用现代汉语的理解去解释了“可惜”二字。

【方法点拨】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主要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也就是说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考点2.古今异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题。

(2017年江苏卷高考试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

“予之先容甫,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