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14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docx

第八课蚂蚁教学设计

第八课  蚂蚁 教学设计

汉语备课

参与教师:

艾芸 沙白拉     时间:

2011年 月  日   星期  

第八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魄、谚、觅、辨、角、紊、定、赢、巢、酸、察、协、艇、漂、勤、默、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

掌握“白、爪、ㄅ、文、宀、亠、酉、舟、氵、力、黑、”等偏旁部首,注意所学生字与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体魄、觅食、胜负、挺进、微不足道、辨别、天涯海角、惶恐不安、有条不紊、无精打采、轻而易举、确定、评定、相当、及时、怪、赢、证实、惊恐万状、非凡、开拓、启示”等常用词及词组,“有待、照样、相当、其实、纷纷、向、尤其”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是否……过”“无论……都”“以……作为”“不得不”“竟……”“尽管……但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6、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细胞的结构精巧复杂》,初步了解一些生物科学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2000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

9、通过对课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明白一个科学道理: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所说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明白一个科学道理: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蚂蚁》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

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

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

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蚂蚁搬豆》。

  

  歌曲中的主人公是谁?

  

 (蚂蚁)  

  那么这节课,就让小蚂蚁带我们走入大课堂,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蚂蚁。

  

 (板书:

蚂蚁)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一)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

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想一想: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蚂蚁的哪些情况?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并且积极思考,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5、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疑难生字

魄、谚、觅、辨、角、紊、定、赢、

6、疑难词语

体魄、觅食、胜负、挺进、微不足道、辨别、天涯海角、惶恐不安、有条不紊、 无精打采、轻而易举、确定、评定、相当、及时、怪、赢、

7、句型学习

1、你是否注意过外出觅食的蚂蚁?

“是否+动词”组成疑问句,多用于书面语,相当于“是不是”。

例如:

我们是否改变一下计划?

造句:

2、以其单位体重拖动货物重量的大小作为评定胜负的标准。

“以+动词作为”中的“以”和“把”相同。

例句:

(1)很多同学都以考上大学作为学习的目标。

 

(2)我们以班长作为学习的榜样。

造句:

3、傲慢的黑熊不得不靠边站。

不得不表示被迫做的意思,后边接动词词组。

例如:

(1)下雨了,我们不得不赶快回家。

(2)学校不得不取消了这次作文比赛。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

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学习课文内容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六、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蚂蚁的哪些本领?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蚂蚁的本领的?

自主参与。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师生齐读、抽学生读,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文中讲述了蚂蚁的哪几种本领?

七、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八、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

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通过对课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明白一个科学道理: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课时重点:

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课时难点: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一、导入。

直面蚂蚁的弱小

   1.一只普通的蚂蚁,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重量不足毫克。

所以看到蚂蚁,我们常常联想到哪些词?

   2.是的,小小的蚂蚁,在人类看来它就是区区弱者。

(板书区区弱者)

   3.那作者为什么称蚂蚁为英雄呢?

(板书“蚁国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4、熟读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5.快速的阅读课文,要求:

(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是怎样讲述蚂蚁的本领的?

二、分段并概括段意。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可以分为几部分,怎么分?

引导:

这是一篇说理性课文,事例典型,结构严谨。

首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总说蚂蚁在大自然中虽然微不足道,本领却不小。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分别讲述了蚂蚁靠四周、天空的景物、蚂蚁走过时留下的气味辨别道路,抗走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根据天气冷暖上下攀爬使人们预防自然灾害的三项本领。

  第三段(第3自然段):

鼓励我们要探索蚂蚁身上的奥秘,为人类服务。

三、熟读课文,释疑惑。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一)、1、导学第一节。

齐读第一段,引导学生弄清第一段介绍蚂蚁的特点。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第一段概括的说蚂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总说蚂蚁在大自然中虽然微不足道,本领却不小。

四、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重点突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蚂蚁为什么总能找到“老根据地”?

2、在什么情况下,蚂蚁的力气最大?

3、蚂蚁是怎样当“小气象员”的?

四人一小组,先自读课文,在思考,四人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五、学生汇报。

1、指名读第2段。

思考:

 

(1)蚂蚁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

    明确:

蚂蚁靠四周、天空的景物、蚂蚁走过时留下的气味辨别道路。

   

(2)、蚂蚁为什么总能找到“老根据地”?

明确:

靠识记周围和天空的景物。

除了四周天空的景物能帮助蚂蚁辨识方向外,它们还有一个自身的“法宝,”这就是蚂蚁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掉队的蚂蚁根据这种气味就能确定方向。

  (3)为什么有时候后面的蚂蚁闻到怪气味后,就会迷失方向呢?

 明确:

怪气味破坏了前面蚂蚁留下的气味。

2、指名读第3段。

思考:

 

(1)为什么说蚂蚁是“大力士”?

  

(2)在什么情况下,蚂蚁的力气最大?

 明确:

在负重比赛中,它能轻而易举地扛走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

  六、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

做练习二、三题。

板书:

                       蚂   蚁

    微不足道            本领不小

                 根据四周、天空景色、其他蚂蚁的气味辨别方向,不会迷路

抗走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对课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明白一个科学道理: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教学重点:

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明白一个科学道理: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一、复习导入

    熟读本课学习过的词语。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1)、蚂蚁是怎样当“小气象员”的?

(2)“蚂蚁上树,漫天风雨”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并明确:

在秋天里,蚂蚁越往高处爬,说明这年的冬季就越冷。

我们还常常听农民伯伯念叨着“蚂蚁上树,满天风雨“蚂蚁下山,必有干旱”等农谚。

懂得这些,有利于我们及时做好预防自然灾害的工作。

至于蚂蚁上树,是因为

至于蚂蚁上树,是躲避风雨。

2、齐读课文读后一段,思考问题:

最后一段时什么段落,说了什么?

最后一段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段落,鼓励我们要探索蚂蚁身上的奥秘,为人类服务。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四、世界上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每种动物都有着鲜为人知的生存之道。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小动物,看看你能发现他们的哪些特点,从中又能获得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话题。

四人小组推举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四、真实交际。

情景1:

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说“蚂蚁下山,必有干旱”的意思。

你认为这些谚语有道理吗?

为什么?

情景2:

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介绍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情景3:

谈谈讲究卫生与身体健朗的关系。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蚂蚁》,我们蚂蚁的特殊本领,。

六、拓展阅读,自选朗读文章。

1、推荐阅读篇目。

2、提出文章朗读要求。

⑴自主阅读《蚂蚁的救助》、《上天的蚂蚁》、《蚂蚁的队伍》。

⑵确立朗读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了蚂蚁的本领,明白了世界上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每种动物都有着鲜为人知的生存之道。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第八课   蚂蚁

                               蚂蚁

 微不足道              本领不小

                 根据四周、天空景色、其他蚂蚁的气味辨别方向,不会迷路

抗走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

根据天气冷暖上下攀爬使人们预防自然灾害

课后反思:

 

 

 

 

 

 

课文二      面临灾难的蚂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生字。

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

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科学道理:

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时准备:

两课时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生字。

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3、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

积累若干个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教法:

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有感情地朗读故事《面临灾难的蚂蚁》后,问:

听完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大家的感受和老师的一样,以前,在老师的心目中,蚂蚁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小昆虫,但看完这个故事后,蚂蚁变得“高大”起来了。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了解一下:

蚂蚁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它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并用生字词造句。

四人一组初步解决。

解决不掉的,举手,让全班同学帮忙或老师点拨。

  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练习: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巢、酸、察、协、艇、漂、勤、默、黯

  2.理解词语:

  证实、喷射、前赴后继、扑灭、存活、惊恐万状、非凡、开拓、启示、灭顶之灾、遇难

  3.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二读课文,体会感情

1、开火车读。

师边听边从旁点评。

2、交流读书心得。

五、三读课文。

自读自悟,把握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这篇课文要学习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你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将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3、你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

讲给大家听。

三、学生按问题提示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效果、汇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中讲了关于蚂蚁的什么事情?

  蚂蚁面临灭顶之灾时的非凡表现,令人震惊。

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噼啪作响的声音伴随着一股股糊味儿,那是外层的蚂蚁被烧焦的情形,它们的牺牲换来了整个家族的再生。

洪水侵袭家园时,蚂蚁们亦是迅速抱团,紧贴水中的任何漂浮物,顺水直下,外层的蚂蚁不断地被水打落,而内层的蚂蚁们紧紧相拥,直到漂到陆地上。

而这期间,溺水死伤无数。

蚂蚁们的团结精神令人感动、肃然起敬。

敬佩于它们临危不惧、勇敢地面对死亡。

 2、速读课文,把蚂蚁打动你的地方记录下来,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的看法。

  3、蚂蚁的行动给你什么启示?

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五、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指名读课文1—3段。

思考一下问题: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

蚂蚁第一次是如何救火的?

  思考题2:

一个月后又是怎样灭火的?

思考题3: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

可以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分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思考题1。

  思考题1、题2:

第一次先慌乱后镇定,并有一些“勇士”葬身火海。

第二次协同作战有条不紊,无一遇难。

因为第二次有了经验。

思考题3:

蚂蚁具有团结一致、机智勇敢的精神。

六、学习课文4—6段,理解课文的内容。

指名读课文4—6段。

思考一下问题:

1、读课文4——6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我们感动?

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揪心为蚂蚁的悲壮而落泪?

  2、谁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地方?

  3、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揪心,为蚂蚁的悲壮而落泪?

谁来读一读?

  4、读了课文说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5、闭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是两幅怎样悲壮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看到那用自己的躯体为同伴开拓求生之路的被烧焦的蚁团吗了吗?

看到水中、岸边那一只只、一团团英勇牺牲的却仍紧紧地抱在一起的蚂蚁的尸体了吗?

  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想一想吧。

七、小结。

  在了解蚂蚁面临灾难时的表现之后,我们不仅为蚂蚁的无私和智勇而感动。

八、作业。

1、生字词一个三遍,每词造一个句子。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

板书:

    

课文二 面临灾难的蚂蚁

     第一次救火  先慌乱后镇定,并有一些“勇士”葬身火海

蚂蚁 

第二次协同作战有条不紊,无一遇难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2、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

3、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教法:

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面临灭顶之灾,蚂蚁表现非凡,尤其令人震惊。

今天我们就在次走进课文,来了解蚂蚁的非凡之处。

二、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4——6自然段。

思考以下问题:

(1)两次面临灭顶之灾时,蚂蚁是怎样自救的?

(2)体会“他们的尸体仍紧紧地抱在一起。

那么平静,那么悲壮…”一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那噼里啪啦的少叫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石的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一句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是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

  4、汇报思考题1。

  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那噼哩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为其他蚂蚁开拓求生之路。

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

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落水中。

蚁球靠岸后,蚁群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地冲上堤岸。

岸边的水中留下了一团不小的蚁球,是平静、悲壮、英勇牺牲者的尸体仍紧紧地抱在一起。

思考题2:

作者对于蚂蚁的赞美之情

思考题3:

拟人、比喻。

正是最外层的蚂蚁的牺牲,才得到了其他蚂蚁的生还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全班齐读课文第7段段。

思考一下问题: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1)“这些原本是对蚂蚁深刻,精彩的赞美,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其中这些”指什么,为什么“黯然之色”了?

  

(2)、文章结尾说“小小的蚂蚁,能给人多少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蚂蚁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

  4、汇报思考题。

思考题1:

“其中这些”指“驼负千斤,蚁负一粒。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沉默寡言。

”因为了解到蚂蚁更加高尚的精神——英勇无私的奉献精神,觉得蚂蚁的精神远远比这些华丽的词语伟大。

思考题2:

①我们应镇定自若地对待灾难,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更大的伤亡。

②面对突发的紧争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

③碰到灾难不但英勇,还非常机智,智勇双全。

四、文章中表现出的蚂蚁所具有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例举关于团结的例子。

蚂蚁虽然渺小,但它们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团结协作,勇于牺牲。

面临滔天的洪水,蚂蚁们选择的是团结一致。

有的蚂蚁在蚁球外层,但它们谁都没有害怕地钻进蚁球内部,而是选择了无怨无恨地留在外层,保护了内部的同类兄弟们。

它们这种团结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想一想,在我们人类大家庭中,是否缺少了一些蚂蚁的精神呢?

有时老师或父母给我们发东西,我们总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都想先抢到最好的东西。

再和小蚂蚁比比,真是令人惭愧。

以后,我们要像蚂蚁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这样,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我们赞叹蚂蚁的崇高精神之余,再把目光聚焦于汶川地震。

8.0级的大地震使得半个中国地动山摇,中国震动,世界震惊。

而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勇敢、坚强、团结与大无畏的气魄,同样让世界感动。

灾难来临,那些平凡的教师,用生命诠释教师高尚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