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54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黄山奇石》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石》教案

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6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字,会写“黄山、南部”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5自然段。

3.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能用“像”说写句子;背诵课文第2~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们知道了秀美的庐山有着独特的风景——瀑布。

我们国家的名山数不胜数,风景更是各有特色。

比如我们国家有五座非常有名的山,被合称为“五岳”,大家知道是哪五岳吗?

(学生回答,若答不上来,教师板书: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非常有名,人们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说的就是看了这五座山之后就没有必要看其他山了。

但是有一座山比它们更有名,说看了它啊,连五岳都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大家能猜出这是哪座山吗?

(生答)同学们真聪明,对,就是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我们今天就去黄山游览一番。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注意“奇”字重读。

(1)释义:

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奇特、奇怪、神奇。

(2)简介“黄山四绝”,出示相关图片

黄山四绝我国安徽省黄山的四种独特景观,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过渡:

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去看看它奇在哪里、怪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小提示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试着理解新词,不懂的做上记号。

2.检查反馈,识记生字、词语。

(1)读准生字和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安徽

石一

名奇

1提醒字音:

“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音。

②识字方法:

◆辨析字词,拓展识记

“区、巨”的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记忆。

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闻名、著名”词义相近,认读后请说说其他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出名、知名、有名”。

出示一组四字词,如“举世闻名、远近闻名”,学生认读词语,促进语言积累。

◆图文结合识字

出示“仙桃、仙人、仙女”的图片及词语,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直观感受黄山山石之奇。

◆结合课文语境,组块识记

预设:

课文第1自然段集中出现了9个生字,可以借助课文语境认读。

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基础上,提取出“中外闻名、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秀丽神奇、尤其”等词语,反复认读。

然后让学生练习用这组词语连词成句,在词语的组块运用中促进对生字的识记与意义的理解。

◆词语运用,组块识字

教师可以编写含有本课生字的短文或句子,让学生在新语境中认识巩固。

比如,“黄山景区,景色秀丽。

山峰巨石,形状神奇。

金鸡鸣唱,闻名中外。

仙人指路,逼真有趣。

(2)学生自主识记、巩固已学知识。

3.指导书写。

(1)出示9个会写的字,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南(南方)(东南)部(部分)(部位)些(一些)(好些)

巨(巨大)(巨人)位(一位)(座位)每(每天)(每人)

升(升起)(上升)闪(闪烁)(闪光)狗(小狗)(天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随后教师指导书写。

巨笔顺很容易出错,第二笔是横折,第四笔是竖折。

每注意笔顺。

第三笔是竖折,折段较长;第四笔是横折钩,折段往内缩,钩尖抵竖中线;第五笔是首点。

此左边的笔顺依次是竖、横、竖、提,提有力;右边“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竖弯钩起笔高于左边,竖段靠近竖中线。

升第三笔是竖撇,不要写成竖,第四笔竖要比短撇起笔高。

南闪两个字的框要大一些。

(4)学生练写,同桌互评,写得好的画出五角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黄山奇石的视频,感受“奇”。

过渡:

同学们,观看了黄山奇石的风景,大家对这个“奇”字是怎样理解的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课文一共写了几种奇石?

用“——”画出来。

3.全班交流汇报。

课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具体写了前四种奇石。

(教师相机板书)

4.在学习小组中,把描述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

黄山有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出示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用一句话说说黄山风景区是个怎样的地方,有什么独特的景色。

(3)学生自由畅说,并引导学习词语。

①黄山风景区是个的地方。

(秀丽神奇。

思考:

“秀丽神奇”是什么意思?

(美丽、奇妙。

2黄山风景区还是个的地方。

(中外闻名。

思考:

“中外闻名”的“闻”是什么意思?

整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闻”在这里表示“听见”之意。

“中外闻名”指中国及外国都听到名声,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是“中外闻名”的?

(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杭州西湖、山东泰山等。

(4)给“尤其”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特别。

小结:

黄山景色秀丽神奇,所以黄山风景区才能“中外闻名”。

在黄山,怪石更“秀丽神奇”,所以用“尤其”。

(5)指导朗读:

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

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可指名读,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齐读。

6.读一读课后题第三题中的词语和词串,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

预设:

这几个词语都出现在第1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读,并用上几个词语介绍某处景物,在运用中巩固生字新词。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虽然还没有具体去看看那些奇石,但通过初读课文,一个“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这节课,我们认识的生字非常多,但通过积极地交流识字方法,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我们学习了一些非常有用的词语,比如“中外闻名”“秀丽神奇”,我们也能当个小导游,给家人或朋友生动地介绍一些有名的风景了。

黄山上有名的石头可太多了,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那些非常有趣的奇石吧!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南部那些巨石一位每天升起金光闪闪天狗

2.请6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

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第2~5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各介绍一块奇石,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的神奇有趣。

第6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了其他奇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奇”

1.学生轻声读第2~5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同桌间交流讨论。

(1)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

(相机板书: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这4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2、4自然段写法相同,先点出奇石的名称,再具体描写;第3、5自然段写法相同,先描写奇石,再点出奇石的名称。

2.欣赏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课件出示语段)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1)指名说说为什么这块石头叫“仙桃石”。

(2)结合“飞下”“落在”两个词语,想象“仙桃石”的来历,学生在组内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小结:

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

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

从动词的运用来看,一“飞”一“落”两个动词把“仙桃石”写活了,那么大的一块石头就宛如小鸟一样轻松自如地飞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啊!

(3)学生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2自然段。

提示:

想象一块形似仙桃的巨石陡然落在石盘上的画面,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

读时关注短语连读。

频繁密集的轻声词增加了短语连读的难度。

在指导读好轻声词语的基础上,将词语放入短语中,慢慢扩大视读范围,如“飞下来——从天上飞下来——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式体会其中的节奏感。

3.欣赏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

(课件出示语段)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课件出示图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

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2)看图理解“陡峭”一词: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陡峭”的理解。

(3)用横线画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指名做做“猴子”的动作,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这些动词好在哪里。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和神态,把石猴子写活了。

(4)体会“一动不动”的含义。

预设:

结合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将石猴的形象与我们熟知的猴子形象进行对比,思考:

猴子都是非常好动的,可这只猴子却一动不动,大家能想象一下,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

学生可能回答它正在观看翻滚的云海。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它看着这翻滚的云海,都出神了,它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教师提示指导。

(5)指导朗读:

“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

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抱、蹲、望”和“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

小结:

作者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抓住石猴的动作,又通过大胆的想象,寥寥几笔就把石头写活了。

4.欣赏第三块奇石——“仙人指路”和第四块奇石——“金鸡叫天都”,学生自读自悟。

(1)总结学法。

过渡:

刚才我们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学习了第2、3自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按照这种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①读一读:

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自由读,也可以比赛读,还可以表演读。

提示:

读时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画面,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3问一问:

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问问老师或同学。

③画一画:

画一画这两块奇石。

可以读完后自己独自作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画。

④说一说:

这两块奇石“奇”在哪里?

(3)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

作者正是抓住了每块奇石形状上的特点,展开大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

我们在平时的写话中也可以学一学作者的这种写法。

5.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这么多石头,作者都是用同样的笔墨在描写吗?

小结:

作者详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种奇石,略写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种奇石,详略安排得当。

三、观图联想,说话写话

1.教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

黄山的奇石真有趣啊!

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文中就没有具体介绍了。

但我们也能自己发挥想象,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呢?

2.课件出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相关奇石图片。

3.小组合作,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任选一个,模仿第2~5自然段的写法,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这些奇石。

(1)提示方法:

用“像”来说句子。

(再次回顾课文中的句子)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

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预设:

“天狗望月”

1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②想象:

“天狗”望到了什么?

它心里在想什么?

(学生可以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连起来说)

示例:

这块石头远望像只狗静静地蹲在那儿,昂起头,望着天空。

每当月亮升起时,它就伸出长长的舌头,想把那月亮当饼干一样,啃上一小口。

人们就把它叫作“天狗望月”。

(2)把刚才自己说的话整理一下,理清顺序,修改字词,写下来。

4.出示更多黄山奇石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发挥想象,给它们取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过渡:

“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得栩栩如生。

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了也着急了,它们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四、升华情感,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夸夸黄山。

过渡:

读了课文,看了图画,同学们想夸夸黄山吗?

如果能用上课文中生动的词句就更好了。

(生自由夸黄山)

2.背诵课文第2~5自然段。

过渡: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

练习好了,就请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

谁来背一背?

谁愿意当小导游来介绍黄山的奇石?

(播放音乐、出示图片)

五、拓展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块奇石,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如果有机会,和爸爸妈妈计划一次黄山之旅,亲自去感受黄山的秀丽风光和奇石的有趣。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写了黄山奇石的奇妙。

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

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更准确、更直观。

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

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图片,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

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特点。

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发现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区。

吸引同学的兴趣,并要求理解“闻名,秀丽,神气,尤其”这四个词,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互动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寥寥数语。

可能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如果能用幻灯片的放映形式呈现黄山风景区的美丽景色会好很多。

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段后,对文本只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进行下面的教学,通过黄山奇石是黄山最突出的景观。

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

于是,进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在进入第二阅读时,我提出了“黄山的这些奇石”都奇在哪儿呢?

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一个板块式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能较准确的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语言训练环节,有的同学能仿照课文写好,但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词汇,写的不够具体生动,今后要加强指导和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