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65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20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实验诊断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docx

《实验诊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docx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七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020

课程名称:

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

LaboratoryDiagnostics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36学时(理论学时:

27学时),(实验学时:

9学时)

学分:

2.0学分

适用专业:

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

预修课程(编号):

生理学(0102010)生物化学(0106010)病理生理学(010203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医学微生物学(0104010)人体寄生虫学(0104030)。

建议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第二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

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检验学为基础,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由医师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影像资料/病理检查等,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

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无论在临床诊断学或临床医学中都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也是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实验诊断学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遗传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检验技术的相关信息应用到临床和基础科研中,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解实验诊断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熟悉:

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实验诊断学的项目选择;实验诊断学的应用;POCT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的临床应用。

3.了解:

实验诊断学的分类和内容;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和展望;实验诊断学的项目评价;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

2.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

(1)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

①实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②实验(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③实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

(2)实验诊断学的质量管理

①室内质量控制(IQC)

②室间质量评估(EQA)

③全面质量管理

3.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1)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

①为临床医学服务:

确定诊断、鉴别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

②为预防医学服务

③为健康普查服务

④为遗传咨询服务

(2)实验诊断学的常用参数:

参考值、参考范围或参考区限、临界值、危急值

4.实验诊断学的项目选择和评价

(1)实验诊断项目的选择

①筛查实验

②直接诊断实验

③鉴别诊断实验

④辅助诊断实验

⑤疗效检测实验

(2)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

5.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

(2)实验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6.POCT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的临床应用。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讲授上述内容。

第一章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参考范围、临界值、临床决定水平;检验结果的临床性能评价相关指标。

2.熟悉:

临床实验室的概念;影响实验诊断结果的有关因素,含来自受检者的影响因素和来自临床和实验室的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概念及内容。

3.了解:

检验标本的类别和不同颜色管盖试管的用途;有关检验技术性能的指标(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等);循证实验医学概念和实践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临床实验室的基本概况

2.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

(1)标本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①标本的类别

②标本的采集

③标本的运送

④标本的保存

⑤标本的及时分离和检测

(2)生理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年龄、性别、体形、妊娠、昼夜节律变化、运动、饮食的影响、药物和毒物的影响、精神状态、遗传、生活环境和嗜好。

(3)检验试剂和检验仪器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4)检验方法和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3.检验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分析后质量控制

(4)参考范围、临界值与临床决定水平

①参考范围的决定

②临床决定水平

4.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

(1)诊断性试验的临床评价:

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曲线

(2)检验项目选择的基本思路

①筛查实验

②诊断实验

③监测实验

④检验项目的组合

(3)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讲授上述内容。

第二章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血细胞参数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血细胞参数与疾病;尿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及临床意义。

2.熟悉:

尿液和粪便外观改变的临床意义;脑脊液的一般检查与疾病。

3.了解:

结合图谱熟悉血细胞形态学基本特点;结合图谱熟悉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的基本特点;痰液、肺泡灌洗液、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物的一般检查与疾病。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3学时,实验课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简述临床一般检验的内容,主要介绍三大常规的内容。

2.血液一般检验与疾病

(1)红细胞参数及形态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

RBC计数:

单位容积血液中RBC的数量

Hb浓度:

单位容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4.3-5.8)×10^12/L130-175g/L

成年女性(3.8-5.1)×10^12/L115-150g/L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

男:

42%-49%

女:

37%-48%

红细胞平均指数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每个RBC的平均体积,以fl为单位,(82-100fl)

MCV=Hct/RBC(×/L)×10^1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RBC内Hb含量的平均值,以pg为单位26-32pg

MCH=Hb(g/L)/RBC(×/L)×10^1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RBC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310-350g/L)

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减少:

儿童、中后期妊娠、老人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相对性增多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

血中EPO增多(代偿性、非代偿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自学)。

④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包括大小、形态、染色和结构)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正常形态:

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8.5µm。

中央淡染区的大小约相当于细胞直径的

1/3-2/5左右。

红细胞形态学异常:

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出现异常结构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microcyte:

直径小于6μm。

缺铁性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大小不均amisocytosis:

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在巨幼贫时尤为明显。

2.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

>20%对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参考价值。

靶形细胞targetcell:

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脾切除、骨髓转移癌。

泪滴形细胞teardropcell:

骨髓纤维化

裂细胞:

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formation: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红细胞染色反应异常

低色素性hypochromic: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

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多见于铅中毒。

Howell-Jollybody(染色质小体)

Cabotring(卡波)环。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rocyte:

存在于骨髓中。

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各种溶血性贫血。

红白血病。

髓外造血。

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典型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巨多分页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无能(Pelger-Huet畸形)

核分叶过多

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⑤网织红细胞:

定义、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红细胞,胞浆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后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百分数0.5%-1.0%

绝对数(24-84)×109/L

网织红细胞判断骨髓红细胞增生能力:

网织红细胞增多:

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

细胞可明显增高。

网织红细胞减少:

提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⑥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在很多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可明显增快。

血沉率测定属非特异性试验,但将其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起来考虑,则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临床意义:

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菌性炎症。

临床上常将血沉率作为观察风湿热及结核病有无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组织损伤及坏死:

缺血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

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血沉多明显增快。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等。

其它:

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贫血及相关红细胞疾病实验诊断

血小板参数与临床意义

血小板:

(125-350)X10^9/L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生成障碍:

再障、急白。

破坏或消耗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血栓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大、肝硬化。

假性血小板减少:

EDTA抗凝血、血细胞分析仪

(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①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成人:

(3.5-9.5)×10^9/L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比值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0-75%

嗜酸性粒细胞0.4-8%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50%

单核细胞3-10%

②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重点,包括“白细胞疾病”部分的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生理性:

一日之间也可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

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均可高。

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病理性:

急性感染。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12-36h)。

急性大出血(1-2h)。

急性中毒。

白血病、恶性肿瘤、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

粒细胞缺乏症granulocytosis: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X109/L。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血液病。

③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核象:

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2-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核左移:

外周血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及其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5%。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出现极度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在5叶及以上者超过3%。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减退。

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④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包括“白细胞疾病”部分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尿液一般检验与疾病

(1)尿液常规检验

①外观和理学参数:

尿量、外观、气味、比密。

尿量:

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健康成人尿量1~2L/24h。

尿量增多

定义尿量>3L/24h

水摄入过多大量饮水或输液,属暂时性多尿。

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或反应性降低,低密度性多尿。

溶质性利尿如糖尿病,多为高比密性尿。

尿量减少

定义尿量<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

尿量<100ml/24h称为无尿。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失水及其他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重症肝病、低蛋白血症和应激状态等)的病症,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肾性少尿肾脏实质性改变。

肾后性少尿尿液积聚在肾盂不能排出,可见于尿路结石、损伤、肿瘤、尿路先天畸形、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

外观

外观包括颜色和透明度。

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轻微浑浊、浑浊和明显浑浊。

正常尿浑浊是因尿中含有结晶。

病理性浑浊是因尿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所致。

常见的尿外观改变:

血尿:

正常尿液中无或仅有极少量红细胞,0-2个/HP。

平均≥3个RBC/HP,称为血尿。

镜下血尿RBC量少时,尿色可无异常,仅能靠显微镜检查做出诊断。

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时。

临床意义:

血尿见于肾结核、肾肿瘤、泌尿系结石、某些细菌感染泌尿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剧烈运动和药物等。

血红蛋白尿:

机制发生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超过血浆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形成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

外观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临床意义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大面积烧伤等。

肌红蛋白尿(了解):

机制肌细胞因各种原因损伤、破裂,肌红蛋白释放出来并出尿中排出。

临床意义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脓尿和菌尿:

尿中混有大量脓细胞等炎性渗出物及细菌时,外观白色混浊状脓尿或云雾状菌尿。

加酸和加热均不能使混浊消失。

见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

乳糜尿和脂肪尿:

定义尿中含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

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

出现脂肪小滴称脂肪尿。

意义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也可由结核、肿瘤、腹部外伤、手术引起。

脂肪尿则为脂肪组织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征等

比密:

概述与尿可溶性物质数目、质量成正比。

主要受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功能影响。

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肝功能严重损害以及尿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葡萄糖。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等。

酸碱度

概述即尿的pH值,它反映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

正常人尿液pH值为6.0~6.5,有时亦可呈中性或弱碱性。

意义病理性酸性尿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等。

病理性碱性尿见于碱中毒、尿潴留等。

胆红素尿和尿胆原尿(见胆红素代谢)

②化学分析:

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Hb浓度、亚硝酸盐和白细胞酯酶。

尿蛋白的一般化学检测:

概述正常情况下,因肾小球滤过膜的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分子量低于7万并主要为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又在近曲小管95%的蛋白被重吸收。

肾小管细胞分泌的蛋白如T-H蛋白、SIgA等,以及下尿路分泌的粘液蛋白可进入尿中。

蛋白尿当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mg/24h称为蛋白尿。

尿蛋白增高的机制(了解)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分子蛋白漏出,超过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终尿中;

肾小管功能损害,抑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血浆里小分子量蛋白的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肾小管分泌T-H糖蛋白增加。

尿糖的一般化学检查

临床上指的是葡萄糖。

原理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时或血糖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肾性糖尿),即可出现尿糖。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浓度受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使其上升。

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而出现的糖尿。

①家族性糖尿,是先天性近曲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功能缺损;

②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伴肾小管受损;

③间质性肾炎

暂时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大量进食或大量静注葡萄糖。

应激性糖尿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梗等。

新生儿糖尿

妊娠性糖尿

药物性糖尿

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一些戊糖。

酮体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三者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

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和腹泻等

亚硝酸盐

纸条法是基于含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的原理,用于筛选尿路感染。

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特点,肌红蛋白有交叉。

 白细胞酯酶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含有特异性酯酶,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并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

③有形成分分析: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定义对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细胞、管型、结晶、微生物等)进行质和量的鉴定。

方法

显微镜检查

和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红细胞:

尿液不同于血液,形态易受来源、尿pH及渗透压的影响,可能与血液中的形态不同。

碱性尿中RBC边缘不规则,高渗尿中表面带刺、低渗尿中出现红细胞淡影。

肾小球源性血尿(如肾小球肾炎等)多形性RBC常>8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结石等)多形性RBC常<50%

白细胞和脓细胞:

概述尿中白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粒细胞,也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脓细胞指的是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

参考范围玻片法0-5个/Hp,定量0-10个/µl

临床意义

1、泌尿系炎症、前列腺、精囊疾病,女性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2、肾移植和淋巴细胞白血病,尿中出现淋巴细胞。

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

来自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正常尿液中无此细胞,出现常表示肾小管有病变。

可监测肾移植术后的移植排斥反应。

移行上皮细胞(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大部分尿道):

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大部分尿道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在炎症时可出现,大量出现时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近尿道外口段和阴道的表层):

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大量出现见于尿道炎。

管型:

定义它是以尿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形成的圆管状体,为沉渣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成分。

透明管型:

组成主要由T-H糖蛋白、白蛋白与氯化物构成。

临床意义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和白细胞管型分别是肾出血和肾炎症的标志、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标志物。

颗粒管型:

组成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它有形物凝聚于T-H蛋白上而成。

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

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

临床意义

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细颗粒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对诊断肾小球疾病有重要价值。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可作为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

肾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病变

其它管型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肾衰竭管型

细菌管型

结晶管型

尿结晶体

原尿中溶解的物质在不同的pH、胶体浓度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当超出所处环境的溶解度时,形成晶体析出。

碱性尿中出现:

磷酸盐、碳酸钙、和尿酸盐晶体

酸性尿中出现:

尿酸、草酸钙、胆红素、酪氨酸、亮氨酸、胱氨酸、胆固醇、磺胺及其他药物晶体。

尿结晶检查:

代谢性结晶如果尿中大量排出磷酸盐结晶、草酸盐结晶和尿酸盐结晶,并伴有多量红细胞排出,应考虑结石的可能。

病理性结晶尿中出现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提示严重的组织大量坏死如肝实质性损伤,或急性磷中毒和糖尿病性昏迷等。

胱氨酸结晶见于遗传性胱氨酸尿症。

药物结晶尿中的磺胺结晶对用药检测有重要意义。

尿液常规检验与疾病

尿路感染

尿常规变化白细胞、亚硝酸盐、管型

UTI诊断镜检和培养

肾小球疾病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形态

肾血管疾病

急性肾损伤

粪便检验

了解消化道和通向肠道的肝、胆、胰腺等器官有无病变

检测项目

外观和理学参数

化学分析

有形成分分析

一般性状检测:

量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约100-300g

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为黄褐色、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黏液便各类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等。

鲜血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

脓性及脓血便痢疾、溃结、结肠或直肠癌。

米泔样便重症霍乱、副霍乱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样便胆管阻塞

细条状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乳凝块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气味、寄生虫体、酸碱反应和结石(了解)

隐血试验:

定义隐血指的是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原理(了解)化学法和免疫学方法。

临床意义

消化性溃疡与肿瘤出血鉴别

消化道溃疡的阳性诊断率:

40%~70%,间歇性阳性。

消化道恶性肿瘤阳性诊断率:

可达95%,持续性阳性。

其它

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常阳性。

有形成分分析

细胞

白细胞正常:

不见或偶见。

小肠炎症一般<15个WBC/Hp;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大量白细胞。

过敏性肠炎和寄生虫病可见较多嗜酸性细胞。

红细胞正常:

无红细胞。

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

食物残渣(了解)

淀粉颗粒腹泻、胰腺功能不全时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脂肪小滴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由于脂肪酶缺乏,以及肠蠕动亢进、腹泻及消化不良。

结缔组织胃蛋白酶缺乏

肌肉纤维、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肠蠕动亢进、腹泻。

寄生虫和寄生虫卵

常见的有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华支睾吸虫卵、血吸虫卵、姜片虫卵及带绦虫卵等。

原虫有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蓝氏贾第鞭毛虫可引起慢性腹泻和胆囊炎;隐孢子虫多见于艾滋病患者和儿童腹泻。

案例分析

【简要病史】患者孙×,男,45岁,职员。

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排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