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95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docx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的涵义、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二)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二、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

(二)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二)变量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一、统计的任务

二、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1.什么是统计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 2.总体单位 3.指标 4.标志 5.变异 6.变量 7.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8.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1.统计的任务 2.统计的工作过程 3.统计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调查中数据搜集的方法;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控制途径。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一)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二)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三)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一、定期统计报表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抽样调查

五、典型调查

六、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

(三)面谈访问法

(四)邮寄访问法

(五)电话访问法

(六)互联网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一)原始记录

(二)统计台账

(三)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一)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的要求 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4.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5.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2.调查单位 3.报告单位 4.调查项目 5.调查表 6.调查时间 7.调查期限 8.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 2.普查  3.重点调查  4.抽样调查   5.典型调查 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的意义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报告法 3.面谈访问法 4.邮寄访问法 5.电话访问法 6.互联网访问法 7.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 8.统计台账 9.企业内部报表 10.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11.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 2.登记误差 3.代表性误差 4.登记误差的控制 5.代表性误差的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及其基本编制规则。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二)统计分组方法

四、统计分组体系

(一)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二)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一)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二)图示法

五、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整理的意义 3.统计整理的内容 4.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3.统计分组的方法     4.统计分组体系  5.简单分组   6.平行分组体系  7.复合分组   8.复合分组体系  9.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0.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 2.分配数列 3.品质数列 4.变量数列 5.组距 6.组限 7.等距数列 8.异距数列 9.组中值 10.频数 11.频率 12.正态分布 13.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14.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15.计算组限与组中值 16.计算频数与频率 17.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 18.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2.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3.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

 

第五节 统计表

1.统计表 2.统计表的作用 3.统计表的构成 4.统计表的内容 5.统计表的分类 6.统计表的编制

 

第四章   统计指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指标的涵义、特点、作用和种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时间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

 

第四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一)简单调和平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2.数量指标 3.质量指标 4.总量指标 5.相对指标 6.平均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 8.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 9.统计指标的特点 10.统计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 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3.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4.时期指标 5.时点指标6.实物单位 7.价值单位 8.劳动时间单位 9.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 10.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 1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12.总量指标的作用 13.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 14.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15.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三节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 2.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3.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4.结构相对指标 5.比例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7.比较相对指标 8.强度相对指标 9.相对指标的作用 10.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 11.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第四节 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 2.简单算术平均数 3.加权算术平均数 4.简单调和平均数 5.加权调和平均数 6.平均指标的作用 7.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8.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1.标准差及其计算 2.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

 

第五章 时间数列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特征和编制原则;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二)累计增长量

(三)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

(二)环比发展速度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水平法

(二)累计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时间数列 2.时间数列的作用 3.时间数列的种类 4.时间数列的特征 5.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3.增长量 4.平均增长量 5.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关系 6.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 7.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增长量的计算 9.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4.年距增长速度 5.发展速度的计算 6.增长速度的计算 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8.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指数的概念、分类、作用及指数体系的应用;计算综合指数,能够利用综合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五、股价指数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1.狭义的指数 2.广义的指数 3.个体指数 4.总指数 5.动态指数 6.静态指数 7.统计指数的分类 8.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平均指数 2.综合指数 3.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4.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 2.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国房景气指数 3.消费者信心指数 4.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5.股价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种类

(一)非概率抽样

(二)概率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二、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三)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一)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二)样本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三)总体方差未知时的解决办法

三、抽样误差的允许范围

(一)抽样极限误差

(二)抽样误差范围估计的可靠程度

(三)极限误差的计算

 

第四节 参数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一、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一)推断总体平均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二)推断总体成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抽样调查 2.随机原则 3.抽样调查的特点 4.抽样调查的种类 5.非概率抽样 6.概率抽样 7.重复抽样 8.不重复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 10.系统随机抽样 11.分层随机抽样 12.整群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 2.样本 3.总体指标 4.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 4.抽样极限误差 5.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第四节 参数估计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念

二、统计分析的特点

三、企业统计分析的作用

四、统计分析的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动态分析法

五、弹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

七、相关分析法

八、模型分析法

九、综合评价分析法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一、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作用、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原则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框架、内容;统计报表制定、管理与实施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二)经常性调查制度

(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2.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3.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4.普查制度 5.经常性调查制度 6.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1.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 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 3.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4.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和特点;常用统计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六、《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统计分类 2.统计分类标准 3.统计分类标准化 4.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5.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基本单位的概念;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单位的概念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

三、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基本单位 2.法人单位 3.产业活动单位 4.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 2.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生产活动统计的基本概念;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和实物量统计的主要内容;生产活动主要统计指标、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概念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增加值

(二)收入法增加值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 2.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1.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 2.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3.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4.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能源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能源统计的概念、统计范围、主要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原则及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能源统计的概念

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

三、能源统计的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购进统计

二、能源消费统计

三、能源库存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1.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 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则及计算方法 3.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财务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及作用;财务统计的主要分类;企业财务统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财务主要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资料来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

三、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主要指标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财务统计的概念 2.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1.企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 2.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 4.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 5.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劳动统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指标的概念、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统计研究对象

二、劳动统计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一、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的概念和范围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和方法

四、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五、从业人员的变动统计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一、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三、城镇失业率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一、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的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