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70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讲稿--莎士比亚.docx

一、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诗人、剧作家。

(一)生平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

父亲富裕市民,皮革商,曾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镇长。

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

13、14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

1582年18岁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生女苏

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天折。

从1585至1592年期间,他的生活经历不详,传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又说他在某贵族府邸当过差,又说他当过兵,而传说最广的是说他偷了附近贵族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伦敦。

传说他曾在伦敦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

他开始写剧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

1592年,剧作家、所谓“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击当时的一些演员,告诫剧作家“不要相信他们;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耻地以为举国只有他能震撼舞台”。

“虎狼之心”是从莎剧《亨利六世》下篇中引来的一句话,而“震撼舞台”则是影射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意即震撼,spear意为长矛)。

可见莎士比亚在1592年已颇具名望。

从1594年开始他的剧团一直受宫内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

他同当时一些新贵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颇有交往。

他的剧团也到女王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时期,则到外省演出。

1596年他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

“家徽”(象征乡绅的社会地位)。

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

1602年又置了地产(127英亩)。

他一生的最后3、4年在家乡度过。

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二)创作莎士比亚在22、23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是在他生前自己发表外。

他的某些剧作则以四开本“盗印版”行世。

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是在他去世后由同团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搜集成书,于1623年用对开本发行,称为“第一对开本”,收了36出戏,其中有一半是他在生前没有出版过的。

莎士比亚剧作的上演和出版日期都是有案可查的。

但上演和出版日期同创作的时间不一定吻合。

第一对开本的剧目不是按年代排列,而是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

从18

世纪后期,学者们开始讲究莎剧的创作年代,经过200年的探索,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

成为研究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演变的较为可靠的依据。

戏剧的分期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研究莎士比亚艺术技巧的发展,根据对莎剧诗

行的研究,把莎剧分为三个时期:

1.1590至1600年,即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

2.1601至1607年,即悲剧时期;3.1608至1612年,即“传奇剧”时期。

戏剧的分类第一对开本把莎剧分为三类,此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把有关罗马历史的剧本分出来,称为“罗马剧”,把后期喜剧分出来,称为“浪漫剧”或“传奇剧”。

长诗莎士比亚最早的诗作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

形记》,写爱情女神维纳斯追求青年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不爱她,只爱打猎,在一次行猎中为野猪所伤致死。

维纳斯十分悲痛。

在阿多尼斯死去的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种花,名为白头翁,维纳斯把它带回塞浦路斯岛。

此诗文字绮丽,表现爱情不可抗拒,爱与美相统一的主题。

《鲁克丽丝受辱记》取材于奥维德《岁时记》等作品,写罗马王政时期最后一个国王塔昆的儿子塞克斯特斯从战场奔回,奸污了同族柯拉廷纳斯的妻子鲁克丽丝,鲁克丽丝召回出征的丈夫和父亲,嘱咐他要报仇雪耻之后举刀自杀。

最后,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贵族共和国。

作者认为塞克斯特斯违背“荣誉”观念,新贵族应以此为鉴。

作者又通过鲁克丽丝呼吁同情、怜悯与人道。

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154首,大约在6年间陆续写成,主题是友谊与爱情。

历史剧早期创作中的英国历史剧共9部,其中8部可以归纳成为两个四部曲。

《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

此外有《约翰王》。

大多取材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反映英国自13世纪至16世纪300多年间的历史,表达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人文主义政治理想。

新兴资产阶级从当时所处的地位,要求国家统一,改造封建王权,以利于本阶级的发展。

16世纪9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政权虽仍巩固,但王权继承问题日趋迫切,国内外封建势力蠢蠢欲

动,30年前凯特领导的农民起义记忆犹新。

莎士比亚关心民族命运,既反对封建内讧,也反对农民起义,而主要反对前者,要求在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巩固国内和平与统一。

这就是他写历史剧的主旨。

福斯塔夫式背景就是指广阔的社会背景。

《亨利四世》剧本中的福斯塔夫是破落骑士,作品以这个人物的活动把社会的上层和下层联系起来。

他一方面是贵族,和上层有联系;一方面是破落的贵族,又和下层有联系。

因此,把这个戏剧广阔的社会背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背景。

喜剧约从1593至1600年,莎士比亚写了10部喜剧和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些喜剧各有特色。

最早的《错误的喜剧》是根据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而改编的,喜剧效果全靠人物彼此误认而造成。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则是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为中心的反映市民生活的喜剧。

这个时期,绝大部分喜剧以爱情为主题,但《威尼斯商人》则超出此范围,而同样主题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写成了悲剧。

《驯悍记》虽然提倡婚姻自由,但也表现了作者男尊女卑的观点。

《无事生非》着重反对禁欲主义;《仲夏夜之梦》是莎喜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十二夜》通过次要情节,对清教徒的虚伪大加嘲讽。

《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包含两个平行的情节。

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

此外还穿插进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兰佐携款私奔的故事。

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的败诉和巴萨尼奥和鲍西娅、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罗兰佐和杰西卡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

既谴责他的残酷的剥削行为,又同情他所遭受的种族歧视。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一对青年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两人一见倾心,但不能结合。

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私自给他们举行了婚礼,并安排他们逃离维洛那,但由于偶然的错误,两人先后殉情。

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错误而言归于好。

这首颂扬爱情的赞歌,反封建意义,呼唤人道主义。

悲剧从1601至1607年,莎士比亚写了“四大悲剧”、5部以希腊罗马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和两出“喜剧”。

这一时期的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的深度大大增强。

即使所谓“喜剧”,爱情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

《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对勃特拉姆的爱情,受到后者的社会地位观念的打击,但她却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

《一报还一报》(一译《请君入瓮》)里的安哲鲁执法犯法,把爱情作为交换条件。

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两剧中,作者对爱情和荣誉产生了怀疑。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们具有高度概括意义。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父王被叔父杀害,母亲嫁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促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发现“整个时代堕落”了,决定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他单枪匹马同黑暗势力较量,寡不敌众,最后失败。

《奥瑟罗》是1604年莎士比亚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改编的一出悲剧。

故事梗概是:

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有个女儿叫苔丝狄蒙娜,品德优秀,容貌出众,将来又会继承一笔巨额财产。

因此,向她求婚的人很多,但她一个也不爱,却爱上了黑肤色的摩尔人奥瑟罗,他是威尼斯的一名将军,两人私下举行了婚礼,她父亲得知后,到元老院控告奥瑟罗。

奥瑟罗为自己辩护,讲了恋爱求婚的经过,苔丝狄蒙娜证实他说的话,她父亲只好同意。

这时威尼斯当局派奥瑟罗率兵去抵御士耳其舰队向塞浦路斯岛的进犯,苔丝狄蒙娜欣然随夫出征。

奥瑟罗手下有名军官叫伊阿古,诡计多端,十分奸诈。

他恨奥瑟罗提升年轻军官凯西欧为副将,便设计报复,进行陷害。

他劝凯西欧纵酒,并唆使人闹事,挑拨奥瑟罗撤销凯西欧副将职务。

又劝凯西欧去找苔丝狄蒙娜,请她在奥瑟罗面前为他说情。

伊阿古还用花言巧语使奥瑟罗疑心妻子与凯西欧有私情。

奥瑟罗上当,以为妻子与凯西欧有染,愤怒之下掐死了她。

伊阿古又派爪牙暗杀凯西欧,但仅被刺伤。

凯西欧从刺客口袋里翻出信件,证实了伊阿古的奸计。

奥瑟罗弄清真相后,痛苦万分,凝视爱妻,拔剑自杀,倒在爱妻的尸体上。

莎士比亚在剧中揭露了以伊阿古为代表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文艺复兴事情典型的冲破门第观念的爱情。

门第,贫富,种族。

奥和苔丝均是追求人文主义理想的新人。

奥作为一个军人,也是英勇豪迈,军工显赫。

但是他们均不能识破伊阿古的阴谋。

伊阿古则是一个利已主义者,文艺复兴时期恶的化身。

这是一个人文主义的悲剧。

《李尔王》传说中不列颠的王,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

大女儿高纳里尔:

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计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用数量计算的。

二女儿里根:

我跟姐姐具有同样的品质,您凭着她就可以判断我。

在我的真心之中,我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正是我爱您的实际情形,可是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小女儿考狄利娅:

父亲,我没有话说。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

我的职责,服从您,爱您,敬重您。

我的姐姐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

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是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姐姐一样再去嫁人的。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弄瞎双眼,赶出家门,流落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该死的和不该死的最后都统统死去:

格罗斯特、埃德蒙、埃德加继承王位。

人文主义对人的关系的破坏,这是一个罪恶丛生的可怕世界。

李尔一方借助了君王的伦理,同时,在柯苔莉亚一方也借助了道德伦理的力量,读者倾

向于后者。

李尔王、高纳里尔、里根:

权力欲望。

李尔王从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的过程。

他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使他被奉承和谄媚所包围.而这种气氛中人往往趋向于“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质的控制,而成为世界表象一切诱惑肉体和灵魂的事物的牺牲品。

”在头上那顶王冠的光芒的笼罩下,任性成为李尔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被剥夺了权力之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显得不中用,或者说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两个女儿不能容忍他。

李尔在戏剧与精神上的进程,是他的自我意识的消逝的进程……和丧失自我、变成疯狂的过程。

考狄利娅:

考狄莉姬代表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

前者的暴烈、虚荣衬托后者的温柔、真诚;用前者的悲伤遭遇衬托后者的幸福(嫁给仁爱的法兰西王)。

李尔的人性复归也是在见到考狄莉姬并得到她的宽恕、爱怜后才完成的。

《麦克白》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外族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

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

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

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

探索人性的善转变为恶的过程。

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

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

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

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疯狂、死亡。

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

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

麦克白夫人:

帮麦克白登上皇位的残忍计划最早的煽动者。

她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强的渴望,她的阴谋就像她丈夫的行为那样冷酷狠毒。

在谋害邓肯时麦克白夫人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认为这是邓肯的死兆。

因此她请求魔鬼将自己妇女的柔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邪恶与疯狂;她还让黑夜掩盖他们行凶的刀剑。

然而,在虐杀开始后,她没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影响,不久她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的精神压力的受害者,最终发疯并自杀。

三个女巫:

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命运。

麦克白的悲剧说明了命运的反复无常——她引诱你,激起你的希望和欲望,许诺你的未来,却欺骗你,最终抛弃你毁灭你。

流血导致流血。

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

莎士比亚悲剧:

1、通过对人性全面、透彻的剖析,深刻揭示了权势和金钱是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从面呼唤人性的复归。

莎土比亚在早期创作中曾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性解放。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使社会风气腐败,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的毒瘤。

对此,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不可能不给予关注。

2、描写高贵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具有悲壮色彩。

帝王将相、品质高贵、走向毁灭。

显示人类向善的力量,给人以自救的信心。

时代的悲剧,发人深醒。

3、在形象塑造上,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体现

了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

如奥瑟罗在信任与怀疑、爱与恨之间的剧烈斗争。

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前痛苦而激烈的斗争及事后无限的悔恨。

传奇剧:

晚期创作。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同时也暴露了人性的多重性,莎士比亚一生都在思考人性善与恶的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晚年更强调仁慈、宽恕、忍让对恶的感化作用。

人既有难以抵挡的从恶的倾向,又有天然向善的秉性。

扼制恶并不是要从肉体与精神上毁灭作恶者,而是用爱去化解。

晚期的作品都以宽恕和解为主题。

《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都是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和解。

《辛白林》主要讲的是英国国王辛白林因听信后妻的馋言,而错怪自己的亲生女儿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对妻子的贞节产生了怀疑。

最后,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的帮助下战胜了罗马入侵者。

剧终时父子团圆,女儿、女婿也解除了误会,破镜重圆。

不列颠王辛白林有两男一女。

儿子在幼儿时期被偷走。

普修默的父亲为辛白林打仗时死亡,留在了宫里抚养。

普修默和伊摩琴(辛白林女儿)悄悄结婚。

辛白林十分生气,把普修默流放到罗马。

普修默和阿埃基摩打赌,阿埃基摩用诡计偷到伊摩琴的镯子,骗普修默说得到其芳心。

普修默写信给毕萨尼奥,要他秘密处死伊摩琴,最后放掉伊摩琴,并给了她一瓶王后给

的药给伊摩琴。

王后以为是毒药,比萨尼奥以为是补药,其实是安眠药。

伊摩琴遇到了两个弟弟,吃药之后不醒,弟弟以为她死了。

罗马皇帝跟不列颠国王辛白林爆发战争,普修默一心想战死,两个儿子也参战。

战后各种相认,王后病死了。

结局:

凡是应当得到幸福的人都得到了幸福。

大团圆的幸福结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伊摩琴的性格。

莎士比亚笔下的伊摩琴具有一种抗争精神:

她能顶住父亲的压力坚持自己在婚姻上的选择;她拒绝了有权有势的阿埃基摩的多次挑逗;在多方面压力之下她坚强地活下去,相信总有一天能够追回自己的清白。

《冬天的故事》西西里国王时昂提新因怀疑王后赫米温妮与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行为不轨,将王后监禁。

王后在狱中后下公主潘狄塔,国王疑其不是自己的女儿,将小公主弃于波国荒野,潘狄塔被波希米业老牧人收养,长大成人后与波希米亚王子相爱,国王波力克希尼斯阻止儿子与牧羊人的女儿结婚。

王子与潘狄塔一起逃往西西里,老牧人赶往西里揭开潘狄塔的真实出身。

全剧以两个国王重归于好,骨肉团圆告终。

晚期主要作品是《暴风雨》,情节比较集中。

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他弟弟驱逐,携带幼女米兰达逃往荒岛,他通过魔法掀起狂风把那不勒斯国王、篡位的弟弟的儿子。

安东尼奥•那不勒斯王子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宽恕了安东尼奥,恢复了爵位,王子同米兰达结了婚,一同回到意大利。

普洛斯彼罗对待岛上的土生居民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殖民过程。

剧中也明确提出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国的主张。

全剧以宣扬容忍宽恕告终。

悲喜剧特点:

虚无、宗教、悠远宽恕和解的主题

对人类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作品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

二、《哈姆莱持》

《哈姆莱特》(即《哈姆雷特》)大约作于1600年,它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作品。

体现莎一生的最高成就。

故事取材于公元13世纪的丹麦史。

此前已有很多人改编为流行的复

仇剧,莎的改编使它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

1、故事梗概:

丹麦王宫,老王神秘地死去,其弟克劳狄斯登基为王,并娶了他的嫂子,王后乔特鲁德。

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要报杀父之仇,正举兵欲要侵犯丹麦。

哈姆雷特在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此时正回国奔丧。

父死母嫁,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一

切都显得无意义。

城堡鬼魂显灵,貌似老王,霍拉旭告知哈姆雷特,黑暗中,哈姆雷特看到了他父亲的鬼魂,讲述自己被克劳狄斯害死的经过,嘱咐报仇,宽恕母亲,重整乾坤。

此后哈姆雷特变得疯疯癫癫。

首相波洛涅斯女儿奥菲利娅拒绝哈姆雷特,人们认为哈姆雷特为爱情发疯了。

克劳狄斯老奸巨猾,心怀鬼胎,多次派人去刺探哈姆雷特的真实心。

父亲的亡魂使哈姆雷特看到了人世险恶,不肯轻信,但要报仇,又觉得孤单势薄。

忍受与反抗,生存与毁灭,报仇与恐惧,使他内心总处于不安之中。

于是他索性装疯卖傻,但他一定要设法验证鬼魂的话

哈姆雷特安排他们上演《贡扎古之死》,他特地编进一段戏:

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杀了他,夺走了王位和王后。

克劳狄斯大惊失色,匆促离场。

哈姆雷特验证了鬼魂的话。

当天晚上,哈姆雷特窥见克劳狄斯正为他罪恶祈祷忏悔,错失杀机。

他与母亲辩论的时候,痛斥了母亲丧失理智,背叛丈夫,亵渎纯洁的爱情。

发现帐后有人以为是克劳狄斯,一剑刺去,刺中的却是首相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借着首相被刺死,他说首相儿子要来报仇,让王子去英国避凶。

然后他又让王子带封信给英王,希望将王子处死。

途中,王子拆了信,知道真相,偷改了书信。

悄悄回国,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单纯的奥菲利娅发现心爱人走了,父亲死了,精神失常起来。

终日游荡、采花、歌唱。

一天,她想把花冠挂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死。

首相儿子雷欧提斯归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

克劳狄斯乘机唆使他用毒剑与哈姆雷特决斗。

第一回合,哈姆雷特击中对方一剑,克劳狄斯斟上一杯毒酒。

以示祝贺。

但王子急于比

赛,没有喝这杯毒酒。

第二回合王子又获胜,王后高兴地替王子把这杯毒酒一饮而尽。

前两回合中雷欧提斯深知手中毒剑厉害,不愿刺向王子身上,克劳狄斯用激将法煽动他。

最终雷欧提斯击中了王子。

双方夺去各自的剑,王子用夺来的毒剑刺中了雷欧提斯。

王后中毒后叫着倒地,雷欧提斯也奄奄一息,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猛地举起手中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

临死前,哈姆雷特留下遗嘱,并要霍拉旭向世人讲述这段悲惨的故事,嘱咐由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继承丹麦王位。

2、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发展的形象,人物主义理想。

1)快乐王子:

丹麦王子,在威登堡大学念书。

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把世界看成是美好的花园,把人看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是理想与爱的结合。

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下人的觉醒。

人文主义思想进步的一面,由思想大解放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

幼稚的和谐,盲目的觉醒。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2)忧郁王子。

父死母嫁,悲观失落。

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信仰失落;人生失去信心,对世界失去信心

“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生命?

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

3)延宕王子。

接受复仇的任务,犹豫延宕。

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他迟迟不付诸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文学史称为“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成

为古今中外评论家论述的焦点。

延宕的原因

1、查证真相与凶手

2、敌人力量的强大

3、个性性格的因素

4、传统伦理的束缚

5、宗教思想的影响

6、人文主义者的重任

7、阶级局限性

8、善与恶的探讨

歌德在他的《威廉·迈斯特的求学时代》一书中说:

“莎士比亚所要描写的,我看来很明显,把一件伟大的行动放在一个无能为力的灵魂身上”,“一个秉性优美、纯洁高尚而又最有道德的人物,却没有作为英雄所必要的魄力”。

也就是说哈姆莱特具有艺术家的敏感而没有行动力量。

柯勒律治认为:

哈姆莱特“由于天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

”心理学家伯兰德勒说:

“哈姆莱特患的是忧郁症。

19世纪后半期,德国文艺理论批评家卡尔·沃德又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哈姆莱特延宕原因的理论。

他认为“外因”是主要因素,哈姆莱特身单力孤,不可能战胜强大的克劳狄斯。

而现代心理学派将哈姆莱特的延宕原因归结为王子对母亲产生的“女性崇拜”,是“爱慕王后的病态心理所造成的结果。

”另一方面,有些苏联评论家和舞台表演者把哈姆莱特表现为坚强勇敢,对斗争毫不迟疑。

正如阿尼克斯特所指出的,这也未免太简单化了。

别林斯基“哈姆莱特天性生来是坚强的人,他的辛辣的讽刺,他的突发的情感,和他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