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45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docx

散热器的种类与散热原理

散热器的基本原理与种类

众所周知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直接决定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要让PC各部件的工作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了保证PC工作环境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之外,还必须要对其进行散热处理。

而随着PC计算能力的增强,功耗与散热问题日益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般说来,PC内的热源大户包括CPU、主板(南桥、北桥及VRM部分)、显卡以及其他部件如硬件、光驱等,它们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会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热量。

尤其对CPU而言,如果用户进行了超频,其内部元件的发热量更是不可小觑,要保证其稳定地工作更必须有效地散热。

热传递的原理与基本方式

  

学过中学物理的朋友都知道,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传导:

物质本身或当物质与物质接触时,能量的传递就被称为热传导,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热传递方式,由能量较低的粒子和能量较高的粒子直接接触碰撞来传递能量。

相对而言,热传导方式局限于固体和液体,因为气体的分子构成并不是很紧密,它们之间能量的传递被称为热扩散。

  

   热传导的基本公式为“Q=K×A×ΔT/ΔL”。

其中Q代表为热量,也就是热传导所产生或传导的热量;K为材料的热传导系数,热传导系数类似比热,但是又与比热有一些差别,热传导系数与比热成反比,热传导系数越高,其比热的数值也就越低。

举例说明,纯铜的热传导系数为396.4,而其比热则为0.39;公式中A代表传热的面积(或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ΔT代表两端的温度差;ΔL则是两端的距离。

因此,从公式我们就可以发现,热量传递的大小同热传导系数、热传热面积成正比,同距离成反比。

热传递系数越高、热传递面积越大,传输的距离越短,那么热传导的能量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带走热量。

  

   第二对流:

对流指的是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造成流体从固体表面将热带走的热传递方式。

  

   具体应用到实际来看,热对流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即:

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指的是流体运动,成因是温度差,温度高的流体密度较低,因此质量轻,相对就会向上运动。

相反地,温度低的流体,密度高,因此向下运动,这种热传递是因为流体受热之后,或者说存在温度差之后,产生了热传递的动力;强制对流则是流体受外在的强制驱动(如风扇带动的空气流动),驱动力向什么地方,流体就向什么地方运动,因此这种热对流更有效率和可指向性。

  

   热对流的公式为“Q=H×A×ΔT”。

公式中Q依旧代表热量,也就是热对流所带走的热量;H为热对流系数值,A则代表热对流的有效接触面积;ΔT代表固体表面与区域流体之间的温度差。

因此热对流传递中,热量传递的数量同热对流系数、有效接触面积和温度差成正比关系;热对流系数越高、有效接触面积越大、温度差越高,所能带走的热量也就越多。

  

   第三辐射:

热辐射是一种可以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不需要接触,就能够发生热交换的传递方式,也就是说,热辐射其实就是以波的形式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既然热辐射是通过波来进行传递的,那么势必就会有波长、有频率。

不通过介质传递就需要的物体的热吸收率来决定传递的效率了,这里就存在一个热辐射系数,其值介于0~1之间,是属于物体的表面特性,而刚体的热传导系数则是物体的材料特性。

一般的热辐射的热传导公式为“Q=E×S×F×Δ(Ta-Tb)”。

公式中Q代表热辐射所交换的能力,E是物体表面的热辐射系数。

在实际中,当物质为金属且表面光洁的情况下,热辐射系数比较小,而把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后(比如着色)其表面热辐射系数值就会提升。

塑料或非金属类的热辐射系数值大部分都比较高。

S是物体的表面积,F则是辐射热交换的角度和表面的函数关系,但这里这个函数比较难以解释。

Δ(Ta-Tb)则是表面a的温度同表面b之间的温度差。

因此热辐射系数、物体表面积的大小以及温度差之间都存在正比关系。

  

   任何散热器也都会同时使用以上三种热传递方式,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以CPU散热为例,整个热传导过程包括4个环节,第一是CPU,它是热源产生者,热由CPU工作不断地散发出来;第二是底座和散热片是热的传导体,底座与CPU核心紧密接触的散热片底座以将热以传导的方式传递到散热片;第三是风扇是增加热传导和指向热传导的媒介,到达散热片的热量再通过其他方式如风扇吹动将热量送走;第四是空气,这是热交换的最终流向,要保证有良好的散热,机箱内部就得有充裕空间和科学的风道。

散热方式

   一般说来,依照从散热器带走热量的方式,可以将散热器分为主动式散热和被动式散热。

所谓的被动式散热,是指通过散热片将热源如CPU产生的热量自然散发到空气中,其散热的效果与散热片大小成正比,但因为是自然散发热量,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常常用在那些对空间没有要求的设备中,或者用于为发热量不大的部件散热,如部分普及型主板在北桥上也采取被动式散热。

对于个人使用的PC机来说,绝大多数采取主动式散热方式,主动式散热就是通过风扇等散热设备强迫性地将散热片发出的热量带走,其特点是散热效率高,而且设备体积小。

主动式散热,从散热方式上细分,可以分为风冷散热、液冷散热、热管散热、半导体制冷、化学制冷等等。

风冷

  

   风冷散热是最常见的散热方式,相比较而言,也是较廉价的方式。

风冷散热从实质上讲就是使用风扇带走散热器所吸收的热量。

具有价格相对较低,安装方便等优点。

但对环境依赖比较高,例如气温升高以及超频时其散热性能就会大受影响。

液冷

  

   液冷散热是通过液体在泵的带动下强制循环带走散热器的热量,与风冷相比,具有安静、降温稳定、对环境依赖小等等优点。

液冷的价格相对较高,而且安装也相对麻烦一些。

同时安装时尽量按照说明书指导的方法安装才能获得最佳的散热效果。

出于成本及易用性的考虑,液冷散热通常采用水做为导热液体,因此液冷散热器也常常被称为水冷散热器。

热管

  

   热管属于一种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优点,并且由热管组成的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流体阻损小等优点。

其导热能力已远远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半导体制冷

  

   半导体制冷就是利用一种特制的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时产生温差来制冷,只要高温端的热量能有效的散发掉,则低温端就不断的被冷却。

在每个半导体颗粒上都产生温差,一个制冷片由几十个这样的颗粒串联而成,从而在制冷片的两个表面形成一个温差。

利用这种温差现象,配合风冷/水冷对高温端进行降温,能得到优秀的散热效果。

半导体制冷具有制冷温度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冷面温度可以达到零下10℃以下,但是成本太高,而且可能会因温度过低导致CPU结露造成短路,而且现在半导体制冷片的工艺也不成熟,不够实用。

化学制冷

  

   所谓化学制冷,就是使用一些超低温化学物质,利用它们在融化的时候吸收大量的热量来降低温度。

这方面以使用干冰和液氮较为常见。

比如使用干冰可以将温度降低到零下20℃以下,还有一些更“变态”的玩家利用液氮将CPU温度降到零下100℃以下(理论上),当然由于价格昂贵和持续时间太短,这个方法多见于实验室或极端的超频爱好者。

决定散热效果的几个方面

第一、材质的选择

热传导系数(单位:

W/mK)

银429铜401

金317铝237

铁80铅34.8

1070型铝合金2261050型铝合金209

6063型铝合金2016061型铝合金155

   一般说来,普通风冷散热器自然要选择金属作为散热器的材料。

对所选用的材料,希望其同时具有高比热和高热传导系数,从上可以看出,银和铜是最好的导热材料,其次是金和铝。

但是金、银太过昂贵,所以,目前散热片主要由铝和铜制成。

相比较而言,铜和铝合金二者同时各有其优缺点:

铜的导热性好,但价格较贵,加工难度较高,重量过大,且铜制散热器热容量较小,而且容易氧化。

另一方面纯铝太软,不能直接使用,都是使用的铝合金才能提供足够的硬度,铝合金的优点是价格低廉,重量轻,但导热性比铜就要差很多。

所以在散热器的发展史上也出现了以下几种材质的产品:

  

纯铝散热器

  

   纯铝散热器是早期最为常见的散热器,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到目前为止,纯铝散热器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

为增加其鳍片的散热面积,纯铝散热器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而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座的厚度和Pin-Fin比。

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

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

  

纯铜散热器

   铜的热传导系数是铝的1.69倍,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纯铜散热器能够更快地将热量从热源中带走。

不过铜的质地是个问题,很多标榜“纯铜散热器”其实并非是真正的100%的铜。

在铜的列表中,含铜量超过99%的被称为无酸素铜,下一个档次的铜为含铜量为85%以下的丹铜。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纯铜散热器的含铜量都在介于两者之间。

而一些劣质纯铜散热器的含铜量甚至连85%都不到,虽然成本很低,但其热传导能力大大降低,影响了散热性。

此外,铜也有明显的缺点,成本高,加工难,散热器质量太大都阻碍了全铜散热片的应用。

红铜的硬度不如铝合金AL6063,某些机械加工(如剖沟等)性能不如铝;铜的熔点比铝高很多,不利于挤压成形(Extrusion)等等问题。

铜铝结合技术

   在考虑了铜和铝这两种材质各自的缺点后,目前市场部分高端散热器往往采用铜铝结合制造工艺,这些散热片通常都采用铜金属底座,而散热鳍片则采用铝合金,当然,除了铜底,也有散热片使用铜柱等方法,也是相同的原理。

凭借较高的导热系数,铜制底面可以快速吸收CPU释放的热量;铝制鳍片可以借助复杂的工艺手段制成最有利于散热的形状,并提供较大的储热空间并快速释放,这在各方面找到了的一个均衡点。

第二、制作工艺

1.底座的制作工艺

   要提高散热器底座的热传导能力,选用具有较高的热传导系数的材质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热源如CPU与散热器底座的结合的紧密程度问题。

根据热传导的定律,在材质固定的前提下,传导能力与接触面积成正比,与接触距离成反比。

接触面积越大,就能使热量越快地散发出去,但对CPU来说其Die是固定的,所以结合距离就更显重要。

  

常用的底面处理工艺包括:

  

拉丝工艺(研磨)

  

   拉丝工艺也是使用最多的底面处理工艺。

拉丝时使用某种表面具有一定粗糙程度及硬度的工具,常见的如砂纸、锉等,对物体处理表面进行单向、反复或旋转的摩擦,借助工具粗糙表面摩擦时的剪削效果去除处理表面的凸出物;当然,磨平凸出物的同时也会在原本平整的表面上造成划痕。

故而应采用由粗到细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减小处理表面的粗糙程度。

盘铣工艺(切削)

  

   盘铣工艺是指将散热器底面固定之后通过高速旋转的刀具切割散热器表面,刀具始终在同一平面内旋转,因此切割出来的底面非常平整。

与拉丝工艺相同,盘铣工艺使用的刀具越精细,切割出的底面的平整程度越高。

盘铣工艺的制造成本较高,但相对拉丝只需要两三道工序,比较省时,并且效果也比较理想。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应用于散热片的底面平整处理主要采用的工艺仍然是铣。

但与传统盘铣不同,数控铣床的刀具可以通过单片机精确控制与散热片间的相对距离。

刀具接触散热片底面后,两者水平方向相对运动,即可对传统盘铣中刀具空隙留下的未处理部分进行切削,而达到完整的平面效果,不许任何后续处理即可获得镜面一般的效果,平整度可小于0.001mm。

  

其他工艺

   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其他对散热器底处理的工艺,如抛光,不过,相对而言,抛光处理更多地是出于散热器美观方面的考虑,对散热器底面平整度没有太大的改善,且处理成本较高。

2.常见的铜铝结合工艺

  

扦焊

  

   扦焊是采用熔点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为焊料,在低于母材熔点而高于焊料熔点的温度下,利用液态焊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然后冷凝形成牢固接合界面的焊接方法。

主要工序有:

材料前处理、组装、加热焊接、冷却、后处理等工序。

常用的扦焊方式是锡扦焊,铝表面在空气中会形成一层非常稳定的氧化层(AL2O3),使铜铝焊接难度较高,这是阻碍焊接的最大因素。

必须要将其去除或采用化学方法将其去除后并电镀一层镍或其它容易焊接的金属,这样铜铝才能顺利焊接在一起。

散热片上的铜底是进行热的传导,要求的不仅是机械强度,更重要的是焊接的面积要大(焊着率要高),才能有效地提升散热效能,否则不断不会提升散热效能,反而会使其比全铝合金的散热片更加糟糕。

  

贴片、螺丝锁合

  

   贴片工艺是将薄铜片通过螺丝与铝制底面结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散热器的瞬间吸热能力,延长一部分本身设计成熟的纯铝散热器的生命周期。

经过测试发现:

在铝散热片底部与铜块之间使用高性能导热介质,施加80Kgf的力压紧后用螺丝将其锁紧,其散热效果与铜铝焊接的效果相当,同样达到了预计的散热效能提升幅度。

这种方法较焊接简单,而且品质稳定,制程简单,投入设备成本较焊接低,不过只是作为改进,所以性能提升不明显。

虽然有散热膏填充,铜片与铝底之间的不完全接触仍然是热量传递的最大障碍。

  

塞铜嵌铜

   塞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铜片嵌入铝制底板中,常见于用铝挤压工艺制造的散热器中。

由于铝制散热器底部的厚度有限,嵌入铜片的体积也受到限制。

增加铜片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散热器的瞬间吸热能力,而且与铝制散热器的接触也很有限,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铜铝散热器比铝制散热器的效果好不了多少,在接触不良的情况下,甚至为妨碍散热。

还有一种是将铜柱嵌入鳍片呈放射状的铝制散热器中。

Intel原装散热器就是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铜柱的体积较大,与散热器的接触较为充分。

采用铜柱后,散热器的热容量和瞬间吸热能力都能增长。

这种设计也是目前OEM采用较多的。

3.散热器的加工成型技术

  

   从某些角度看,散热器的加工成型技术决定了散热器的最终性能,也是厂商技术实力的最重要体现。

目前散热器的主流成型技术多为如下几类:

  

铝挤压技术(Extruded)

  

   铝挤压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将铝锭高温加热至约520~540℃,在高压下让铝液流经具有沟槽的挤型模具,作出散热片初胚,然再对散热片初胚进行裁剪、剖沟等处理后就做成了我们常见到的散热片。

铝挤压技术较易实现,且设备成本相对较低,也使其在前些年的低端市场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般常用的铝挤型材料为AA6063,其具有良好热传导率(约160~180W/m.K)与加工性。

不过由于受到本身材质的限制散热鳍片的厚度和长度之比不能超过1:

18,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很难提高散热面积,故铝挤散热片散热效果比较差,很难胜任现今日益攀升的高频率CPU。

  

铝压铸技术

  

   除铝挤压技术外,另一个常被用来制造散热片的制程方式为铝压铸,通过将铝锭熔解成液态后,填充入金属模型内,利用压铸机直接压铸成型,制成散热片,采用压注法可以将鳍片做成多种立体形状,散热片可依需求作成复杂形状,亦可配合风扇及气流方向作出具有导流效果的散热片,且能做出薄且密的鳍片来增加散热面积,因工艺简单而被广泛采用。

一般常用的压铸型铝合金为ADC12,由于压铸成型性良好,适用于做薄铸件,但因热传导率较差(约96W/m.K),现在国内多以AA1070铝料来做为压铸材料,其热传导率高达200W/m.K左右,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不过,以AA1070铝合金压铸散热器存在着一些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1)压铸时表面流纹及氧化渣过多,会降低热传效果。

  

(2)冷却时内部微缩孔偏高,实质热传导率降低(K<200W/m.K)。

  (3)模具易受侵蚀,致寿命较短。

  (4)成型性差,不适合薄铸件。

  (5)材质较软,容易变型。

  

接合型制程

  

   这类散热器是先用铝或铜板做成鳍片,之后利用导热膏或焊锡将它结合在具有沟槽的散热底座上。

结合型散热器的特点是鳍片突破原有的比例限制,散热效果好,而且还可以选用不同的材质做鳍片。

此制程之优点为散热器Pin-Fin比可高达60以上,散热效果佳,且鳍片可选用不同材质制作。

其缺点在于利用导热膏和焊锡接结合的鳍片与底座之间会存在介面阻抗问题,从而影响散热,为了改善这些缺点,散热器领域又运用了2种新技术。

  

   首先是插齿技术,它是利用60吨以上的压力,把铝片结合在铜片的基座中,并且铝和铜之间没有使用任何介质,从微观上看铝和铜的原子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连接,从而彻底避免了传统的铜铝结合产生介面热阻的弊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热传到能力。

  

   其次是回流焊接技术,传统的接合型散热片最大的问题是介面阻抗问题,而回流焊接技术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改进。

其实,回流焊接和传统接合型散热片的工序几乎相同,只是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回焊炉,它可以精确的对焊接的温度和时间参数进行设定,焊料采用用铅锡合金,使焊接和被焊接的金属得到充分接触,从而避免了漏焊空焊,确保了鳍片和底座的连接尽可能紧密,最大限度降低介面热阻,又可以控制每一个焊点的焊铜融化时间和融化温度,保证所有焊点的均匀,不过这个特殊的回焊炉价格很贵,主板厂商用的比较多,而散热器厂商则很少采用。

一般说来,采取这种工艺的散热器多用于高端,价格较为昂贵。

  

可挠性制程

  

   可挠性制程通过先将铜或铝的薄板,以成型机折成一体成型的鳍片,然后用穿刺模将上下底板固定,再利用高周波金属熔接机,与加工过的底座焊接成一体,由于制程为连续接合,适合做高厚长比的散热片,且因鳍片为一体成型,利于热传导的连续性,鳍片厚度仅有0.1mm,可大大降低材料的需求,并在散热片容许重量内得到最大热传面积。

为达到大量生产,并克服材质接合时之接口阻抗,制程部份采上下底板同时送料,自动化一贯制程,上下底板接合采高周波熔焊接合,即材料熔合来防止接口阻抗的产生,以建立高强度、紧密排列间距的散热片。

由于制程连续,故能大量生产,且由于重量大幅减轻,效能提升,所以能增加热传效率。

  

锻造制程

  

   锻造工艺就是将铝块加热后将铝块加热至降伏点,利用高压充满模具内而形成的,它的优点是鳍片高度可以达到50mm以上,厚度1mm以下,能够在相同的体积内得到最大的散热面积,而且锻造容易得到很好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但锻造时,由于冷却塑性流变时会有颈缩现象,使散热片易有厚薄、高度不均的情况产生,进而影响散热效率,因金属的塑性低,变形时易产生开裂,变形抗力大,需要大吨位(500吨以上)的锻压机械,也正因为设备和模具的高昂费用而导致产品成本极高。

且因设备及模具费用高昂,除非大量生产否则成本过高。

  

刨床、切削工艺

  

   刨床式制程即先以挤型方式做出带有凹槽之长条状的胚子,再使用特殊的刀具,将初胚削出一层层的鳍片出来,其散热鳍片的厚度可薄至0.5mm以下,且鳍片与底板是一体成型,从而避免接口阻抗这一多材质结合时的大麻烦。

其缺点则是,在成型的过程中,由于材料应力集中,鳍片与底板接合处会产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裂缝,进而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且由于废料、量产能力及次品率等问题,使得制作成本较高。

切削技术则是对一整块金属进行一次性切削,形成很薄、很密散热鳍片,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散热面积。

由于要进行切削,金属的硬度不能太高,所以铝的含量会比普通铝合金散热片稍高,成型后的散热器质量很轻,安装方便。

这种技术虽然原料成本与普通压铸成型的散热器相当,但工艺要求高,加工困难,因此产品并不多。

  

精密切割技术

   精密切割技术是将一块整体的型材(铝/铜),根据需要用特殊的切割机床在基座上切割出指定间距的散热鳍片。

相比传统的铝挤压工艺,精密切割技术可以在单位体积内切割出更大的散热面积(增加50%以上)。

精密切割技术切割出的散热片表面会形成粗颗粒,这种粗颗粒可以使散热片和空气的接触面更大,提升散热效率。

精密切割的最大优势是散热器属于整体切割成型,散热鳍片和散热底座结合为一体,精密切割技术制造的散热片不存在介面热阻的问题,热传导效率非常高。

  

扩展结合工艺

   扩展结合工艺跟插齿工艺有些类似,先将铝或铜板做成鳍片,在高温下将鳍片插入带沟槽的散热器底部,不过扩展结合工艺在插入鳍片的同时还要塞入一个短铜片以产生过盈连接并提高散热鳍片与散热器底部的连接面积,来减小接触热阻,该工艺的接触热阻非常不错,该工艺已经被不少日系厂商所采用。

折叶(FoldFIN)技术

   FoldFIN(金属折叶)技术在原理上与Skiving技术类似,是将单片的鳍片排列在特殊材料焊接的散热片底板上,由于鳍片可以达到很薄,鳍片间距也非常大,在单位面积可以使有效散热面积倍增,从而大大提高散热效果。

一般说来,折叶工艺并非一项单独的制造工艺,它往往伴随回流焊接工艺。

使用折叶工艺可以更好的控制焊接的精度,同时提高鳍片的强度。

折叶后鳍片之间相互连接,还可以改善热量传递。

FoldFIN技术也很复杂,一般厂家很难保证金属折叶和底部接触紧密,如果这点做得不好,散热效果会大打折扣。

  

压固法

   将众多的铜片或铝片叠加起来,将其中一个侧面加压并抛光与CPU核心接触,另一侧面伸展开来作为散热片的鳍片。

压固法制作的散热器其特点是鳍片数量可以做的很多,而且不需要很高的工艺就能保证每个鳍片都能与CPU核心保持良好的接触而各个鳍片之间也通过压固的方式有着紧密的接触,彼此之间的热量传导损失也会明显降低,因此这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往往不错。

第三、风扇

   对风冷散热器而言,最终都要通过风扇的强制对流来加快热量的散发,因此一款风扇的好坏,对整个散热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配备一个性能优良的CPU风扇也是保证整部电脑顺利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

决定风扇最终散热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风量、转速、噪音、使用寿命长短、采用何种扇叶轴承等。

1.风量

  

   风量是指风冷散热器风扇每分钟排出或纳入的空气总体积,如果按立方英尺来计算,单位就是CFM;如果按立方米来算,就是CMM。

散热器产品经常使用的风量单位是CFM(约为0.028立方米/分钟)。

50x50x10mmCPU风扇一般会达到10CFM,60x60x25mm风扇通常能达到20-30的CFM。

在散热片材质相同的情况下,风量是衡量风冷散热器散热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显然,风量越大的散热器其散热能力也越高。

这是因为空气的热容比率是一定的,更大的风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更多的空气能带走更多的热量。

当然,同样风量的情况下散热效果和风的流动方式有关。

  

风量和风压

  

   风量和风压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一般来说,在厂商节约成本的考量下,要设计风扇的风量大,就要牺牲一些风压。

如果风扇可以带动大量的空气流动,但风压小,风就吹不到散热器的底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风扇转速很高,风量很大,但就是散热效果不好的原因),相反地,风压大则往往意味着风量就小,没有足够的冷空气与散热片进行热交换,也会造成散热效果不好。

一般铝质鳍片的散热片要求风扇的风压足够大,而铜质鳍片的散热片则要求风扇的风量足够大;鳍片较密的散热片相比鳍片较疏的散热片,需要更大风压的风扇,否则空气在鳍片间流动不畅,散热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不同的散热器,厂商会根据需要配合适当风量、风压的风扇,而并不是单一追求大风量或者高风压的风扇。

  

风扇转速

   

   风扇转速是指风扇扇叶每分钟旋转的次数,单位是rpm。

风扇转速由电机内线圈的匝数、工作电压、风扇扇叶的数量、倾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