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78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整体感知

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a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C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三.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四.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

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作业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校园新闻,注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的完整性。

补充: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

钟山风雨起苍黄:

钟山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

苍黄,同仓皇。

本句是说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风雨的袭击。

苍黄兼有变色的意思。

这是修辞上

的所谓“双关”。

虎踞(jù巨)龙盘:

形容地势优异。

《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

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

在今南京市西。

慨(kǎi凯)而慷:

感慨而激昂。

曹操《短歌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宜将剩勇追穷寇:

剩勇,余勇。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后汉书·皇甫嵩传》:

“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

”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不可沽名学霸王:

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

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

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

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

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

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

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上句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

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

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古代神话:

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葛洪《神仙传·麻姑》)。

【题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暑期电视剧《小兵张嘎》讲起,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白洋淀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A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五.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六.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七.作业:

1.作业本第一课练习题。

2.摘抄本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仔细体味。

 

3.蜡烛(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4、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

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看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或讲述什么的,那么这篇课文呢?

主旨:

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作业: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

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

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

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

6、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

(谴责态度。

)用了怎样的语言?

(反语)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

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

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三.作业: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5.亲爱的爸爸妈妈(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二.整体感知

A、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B、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四.研读赏析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A、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B、“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五.作业:

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A、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B、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

八、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作者简介(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hàilǔsǒnghuángchuāngmùpīlìjiédàn

骇掳悚惶急疮疤渴慕霹雳诘问惧惮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

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

(板书: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

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

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

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5.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听课文录音。

回答问题。

A.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B.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

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7.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小结: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

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如何?

事人物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不大佩服欲扬先抑

摆成“大”字的睡相粗俗、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善良真诚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特别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热爱、关心孩子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

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A.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发材料)

B.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C.《狗·猫·鼠》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

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

早晨的花晚上拾取。

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五、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7.背影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四、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

(四次)

进一步思考:

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

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

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

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