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895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doc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思考

【摘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阐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控制活动 

一、引言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次使用“内部会计控制”一词,此后,西方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功能和设计做了非常详尽的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

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除加强其外部监督管理外,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度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具体的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目标是确保银行的合规合法经营,确保自身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确保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与完善。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了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的立法,而内部控制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商业银行决策者的普遍重视;并已经在银行体系中初度建立了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内控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机制.比如,国家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一些列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在沿海经济开放地区,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贷款风险管理和审贷分离制度,并借鉴国外银行内控方面的经验,加强了对授权授信的管理然而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银行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并产生巨大损失;国内市场情况越来越变化莫测;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这些对我国商业以行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依然处于初创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多薄弱的环节,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风险控制意识不足,对内部控制问题认识有偏差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转换体制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体制建立前,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粗放经营行为惯性。

在同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积累的不良资产无法消化,资产失去流动性,当面临支付危机时,国有商业银行违规经营、高风险运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科学,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1.制度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处理相关业务,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综合柜员之间、会计和储蓄综合柜员之间,综合柜员与上级机构内部往来控制以及综合柜员制业务检查等制度建设上,没有能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基层机构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点,表现在:

片面追求扩大业务规模,创新业务品种,对伴随业务发生的各类型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风险积累、扩大,造成巨额损失。

 

2.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脱离实际、针对性差,且贯彻执行落不到实处

 

(1)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

如大额现金支付的审批制度规定,5万以上的现金支付需办事处分管领导审批,但在基层网点遇到此类情况处理时常常事后补签,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部分针对性差。

由于经常不考虑每个行的具体情况,比如预约取款查证制度在业务较大的网点执行时延长了其他客户的时间,招致了客户的不满,一段时间下来后,基层网点机构往往又回到以前的做法上去了。

 

(3)制度贯彻不力。

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灵活性讲得多,原则性讲得少,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视内控制度为绊脚石,对某些规章制度不予理睬,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的直接原因。

 

(三)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机构和岗位之间分工不明确,权力难以制衡。

 

银行内部分工不明确,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

一些银行给分支机构的权力过大或授权不明,责任不明,造成分支机构滥用职权,引发巨额资产风险。

行长负责制没有配以完善的民主决策机制、真正的职能参谋系统以及权力制衡机制,使行长一人责任过重,权力过大,一方面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增加了恶意违规操作以谋私利的机会,两者都使决策风险大大增加,内部控制不力。

而另一些银行过分强调集权,将贷款权上收至总行或一级分行,削弱了基层行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总行得到的信息有限,造成逆向选择,贷款风险并没有减少。

比如说上级强调抓降(降低风险),下级就非常积极地抓降,但同时对放贷也持消极态度,甚至不贷;上级要控制风险,下级就上存资金,下级上存给上级由上级来贷。

 

(四)风险控制手段不足,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正常的风险补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的机制。

在风险补偿方面,由于我国利率仍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因此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产品定价方式来实现风险补偿的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其次与国外通行做法相比,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呆帐准备金提取较少。

在风险转移方面,衍生金融市场的发育尚未成熟,除信贷风险可采取抵押或担保形式部分转移外,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还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

在风险分散方面,由于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0%,信贷风险的分散只能主要依靠贷款期限、贷款行业、客户的分散来实现。

 

(五)内部控制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必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一些必要的监测监控机制还不完善,事前、事中的预警,预报机制差,主要表现在有的银行对放款和资金交易等重要档案的管理没有设立专房,专柜保管;防火、防潮、防盗措施不够完备,没有建立有限接触和存取登记制度,内部审计以“救人”和“堵塞”等事后监督为主,重点对发生问题的机构进行事后查处,以采取补救措施,对资产质量、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从而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当风险发生时也不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六)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在激励机制方面:

大多数实行的是官本位的激励机制,通过行政级别的升迁而不是经济利益来实现激励,高层管理者的任免受各级政府的影响,从而造成高级管理层注重短期业绩,实际工作中短期行为明显,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员工的绩效评价方面,缺乏量性相的评价标准体系,很多银行仅以完成存款的多少来考核和评价员工的业绩和决定其工资待遇,而不考核资产的风险情况,不利于风险控制。

 

2.在约束机制方面: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罚条款,执行主体不够明确,如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的风险损失怎样处理无明确的操作性规定,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行长违规违纪不与员工同罚,行长的最高权威使得银行的“纪检、监察、工会”等机构很难对行长的行为形成制约. 

五、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的对策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控制认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资产率较高,应充分认识不良资产的危害性,并发掘不良资产的资源性,使板结的不良资产能够重新流动和活化。

同时,坚持资本约束的理念,在选择客户、扩展业务时,首先考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并逐步加强收益抵补的分析,通过差别化授权和内部控制利率杠杆、风险限额等手段,发挥风险政策的组合效应,引导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和质量的好转。

 

(二)完善组织结构,建立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要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调整,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从而减少组织的人员,加快组织中信息的传递。

 明确划分各部门的权限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使分工明确,权限清楚,相互制约。

在银行内部建立三道监控防线,即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第二道防线,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以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一是在一级法人制度下,要按照分级经营、分类授权的原则,建立完全的经营授权制度。

二是要实行一把手定期轮换制度,限定各分行一把手的任期,期满必须轮换,并实行离任审计。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将岗位职责建立文册,一岗一册,换人不换册,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四)加大创新业务,增加风险控制的手段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有效的分散银行风险,我国银行正推行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规定,除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开展支付结算类、银行卡、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咨询顾问以及其他类共9类中间业务。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先后两次取消了多项业务的行政审批,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商业银行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为有效的分散风险创造条件。

 

(五)采取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事前、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内部控制方法开展内部控制活动。

我国商业银行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必要的事前,事中控制。

事前控制存在相当的难度,可能因为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使信息不准确造成预测不准确,从而可能让内部控制失效。

事中控制是在行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马上进行纠正,其目的是要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的少发生偏差,但是它对管理者的要求较高。

所以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应采取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以更好地控制信贷风险。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突破传统束缚,拉开工资、奖金等收入差距,按照国际、国内市场先进水平设计年薪制,让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确实能够与自己的工作业绩即银行的业绩挂钩,不断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与此同时,逐步推行股票期权制度,把高级管理人员的可能收益和他对银行未来业绩的贡献联系起来,让他们关注银行的长远发展。

 

2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首先,应该加强岗位责任制监督制度执行。

二是构建职业行长制,要明确职业行长的标准,首先是道德水平,其次是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客户资源等;要对职业行长实行标价制度,实行有偿转让和流动。

另外,由于行长等高管在银行内的特殊地位,不妨依靠不受行长制约的外派力量,以实施实时、全程检查监督。

具体的说,可由其上级行或当地银监部门,派专人驻守商业银行,专司监督防控之职,以规范行长经营决策权,促其依照既有的法规制度,正确履行职责。

 

六.结束语

   总之,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能够再激烈的竞争中维护市场份额,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而薄弱的内部控制却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做好市场开发和业务拓展工作的同时, 积极学习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控制理念,尽快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程序、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和变革,将强化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基础性,常规性,连续性的工作,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努力改善内部管理和控制状况,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护我国商业银行的财产和经营安全,保证其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杰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经济论坛》,2004,

[2]姜建军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探索”.《经济论坛》,2004,

[3]姚铮 .“银行再造”中的五个问题 ”.《经济论坛》,2004, 

 [4]孙孟强 .“完善银行业内控机制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