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911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色小镇:区域产业集聚3.0.docx

特色小镇:

新常态下区域产业集聚3.0

盛明

毫无疑问,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正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关注。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认识特色小镇这种经济现象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作用,无论是对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本身,还是更好更快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位”,是区域产业集聚的3.0

现有关于特色小镇的讨论,有从投资项目及其产业化运作切入强调要通过拓展产业链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也有从“产城人”融合发展角度来探讨特色小镇建设的理念、路径、形态等方面的创新,还有将特色小镇建设视作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等等,大都基于如何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这一重大政策举措的落实角度进行阐释,但对特色小镇这一经济现象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很少论及。

其实,特色小镇在发达国家甚为常见,尤其是在欧美,特色小镇更是以其独特的产业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撑意义。

纵观许多闻名全球且以其强劲的持续发展能力而获得关注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成以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的重要基础在于其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或者说,嵌入特定区域及其历史人文背景下的“产业生态位”是这些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的关键所在。

产业生态位是包括产业生存、发展和演变的生态环境,它为产业演变发展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资源要素,进而决定了产业的成长机制、组织形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进而又决定了区域产业的特色及其结构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换言之,正是产业生态位决定了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基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但从本质上说,则是顺应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演变、重构产业生态位、优化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

如果我们将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各地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的块状经济视作区域产业集聚的1.0,将传统特色产业在区域范围内按市场机制分工协作后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视作产业集聚的2.0,那么,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则是在原有传统产业集群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升级,是区域产业集聚的3.0。

浙江区域产业集聚1.0和2.0都是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中1.0主要是同类产品生产工厂集聚的生产基地,分工协作主要局限在生产环节之间;2.0就不仅是特色产业的生产基地,也衍生形成了特色产业的专业市场,即是同类产品“生产+市场”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内部既有产业内分工,也有产业间分工,实现了融产业有序整合和空间集聚于一体,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重要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而特色小镇作为产业集聚的3.0,则是集特色产业的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将创新、绿色、开放、人文等理念嵌入其中,通过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产业,通过集聚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有效供给能力,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因素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动能,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要素链有机融合优化产业生态位完善产业创新提升内外环境。

可以说,作为区域产业集聚3.0,特色小镇是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演进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

值得强调的是,与区域产业集聚1.0和2.0相比较,虽然特色小镇建设同样离不开市场、要素、技术等内外因素,但创新却是其最核心的要素。

区域产业集聚3.0,就是要在特色产业支撑下的小镇形成一个融文化创意、研发创新、成果转换、体验应用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特色产业系统,进而在小镇范围内构建起由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知识或技术的共享、共创、共进机制,形成企业间知识外溢、技术扩散、收益共享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资源在小镇范围的持续循环滚动配置,并进一步强化推动区域范围内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有效供给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作为区域产业集聚3.0的特色小镇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浙江出于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作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事实上,特色小镇本身确实可以通过集聚高端要素构建特色产业创新提升所需要的良好产业生态位,既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也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而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新的平台。

一是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有效供给能力。

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供求格局发生显著逆转,供给端的改革成为化解过剩产能、实现降本增效并达成新的供求均衡的重要发力点。

就区域层面而言,区域供给能力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否实施顺应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升级趋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是决定区域有效供给能力的关键因素。

特色小镇作为创新导向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至少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一方面通过产业的特色定位,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发挥高端要素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支撑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形成以创新导向的新兴产业或具有人文底蕴的经典产业集群。

同时在产业、文化、旅游和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中创新供给方式,优化区域供给格局,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是结合特色产业生态位的构筑,在区域内部通过市场机制淘汰或迁移一部分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旧”产业,为特色产业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

通过区域产业“一增一减”的腾挪置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区域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

二是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是刻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因素,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导向。

特色小镇相比传统产业集聚,其发展模式总体上更多显示出“内涵式”、“创新导向”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这样两点:

一是特色小镇在实现人才、科技、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基础上,还突破以往经济发展“唯要素投入是举”的传统模式,注重挖掘历史人文等各类要素资源的潜力,有力推动了经济要素与人文历史资源的高度契合,促进要素资源在实现更大的经济效应,进而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换;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分,能够在不断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要素资源的潜力,营造实现持续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实现以特色化、专业化和创新驱动全面提升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品价值。

三是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都取决于其内部能否形成创新为主的产业生态位,特别是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产业生态位决定了区域产业能否通过“应激反应”,有效调整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从而为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提供要素、制度、技术等多重保障。

特色小镇作为融创新链和产业链于一体的产业集聚3.0,虽然具有“宜居宜业”的双重特征,但却远远有别于传统的行政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对外通过与全球创新网络相连接,可以把最新的产业创新信息、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甚至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引进到本区域来,推动实现区域产业生态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内通过协同机制推进特色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市场主体的创新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信息和成果等互通共享,形成紧密精细的区域创新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能够在内外合力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凝聚,成为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增长极。

总之,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是当前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成为顺应产业集聚演化发展趋势,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为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坚实支撑,进而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换代和区域经济创新驱动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三、特色小镇建设要着眼于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如前文所述,特色小镇建设是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这一点在浙江的实践中已得到初步证明。

但需要把握的是,在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还必须进一步着眼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战略目标,顺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服务支撑作用。

第一,特色小镇的特色在于产业、主体也是产业,必须把孵化、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关键。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区域历史人文环境挖掘特色产业的基因,根据全球科技经济发展趋势找准特色产业的方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转型升级需求明确特色产业的定位,根据区域产业基础确定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资源要素禀赋营造特色产业的生态位,推动特色小镇成为集聚核心产业或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要平台,努力使特色小镇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增强区域有效供给能力、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枢纽。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实践中,严格制定和实施产业特色的标准,从是否具有创新潜力、能否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来界定特色小镇的产业之“特”,努力从传统产业群中挖掘出符合特色产业要求的具体环节,坚持“特、专、强”,尽力避免“求大求全”的传统发展模式。

第二,特色小镇的活力在于创新、发展动能也是创新,要把集聚高端要素、构筑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位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定位。

具体来说,特色小镇建设要在高端要素集聚以及实现与区域人文历史资源高度契合的基础上推动特色产业在空间上实现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发展的创新极和全球特色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把创新作为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来定位,要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种类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小镇集聚,大力吸引与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等入驻小镇;要支持特色小镇内部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把特色小镇打造为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第三,特色小镇的底蕴在于历史人文内涵、可持续性也在于历史人文内涵,必须把注重历史人文内涵的挖掘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基础。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与开发区、工业园区甚至产业集聚区区别开来,除了强化创新这一核心功能外,还要深度挖掘特色产业的历史人文内涵,将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不仅仅建立在要素资源累积集聚基础上,更是建立到区域历史人文的“土壤”中。

特别是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建设,更要推动产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产业的竞争力植根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特质上。

对一些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建设,也要从初始条件上设定好科技人文传承发扬的基本导向,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产业生态位中滋养出人文品质,使特色小镇避免成为单一物质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融创新、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创意创新发展平台。

第四,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创建和保持一流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现阶段,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亟待破解城市病和环境污染等各种困扰,也亟待破解“要生态就难要发展”的困局,真正推动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形成平衡。

因此,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强化空间管理体系,按照全域规划、生态优先、资源整合、绿色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更加注重集约集聚,追求“特而精”,避免求大求全、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和产值规模的目标取向,推动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现代社区功能有机融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的示范之路。

第五,特色小镇建设要凸现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特色小镇建设要融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于一体,要按照市场需求趋势去选择产业方向,顺应市场规律去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让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真正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

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从国土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等角度彰显政府“有形之手”有效能量,注重从创新链产业链衔接、新兴产业培育等角度实施精准化的产业政策举措,健全产业生态系统格局、完善创新链条、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