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96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docx

《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docx

文言文

杭州中考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2012年4月)

一、(20分)浙江省杭州市进化一中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文言文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根据网络资料改编)

(一)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叔母任氏:

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补充注释谧mì]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患记问不若人(担心)           B.众兄弟既成诵(已经)

C.尝得瓜果(曾经)                D.躬身稼穑(弯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迨能倍诵乃止          乃悟前狼假寐

B.其所精诵              其如土石何

C.何尔鲁钝之甚也           辍耕之垄上

D.带经而农                 呼尔而与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2、司马温公与皇甫谧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4分)

2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

(1)

(2)两题。

(5分)(原创)

江   上(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江上怎样的特点?

(2分)

(2)从后两句来看,本诗采用了什么的艺术手法,蕴涵怎样的哲理?

(3分)

答案(20分)

19.D       20.BC

21.①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②(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22.勤奋学习,司马温公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皇甫谧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

23.

(1)拟人。

含雨的暮云低垂并缓慢移动。

(2分,各1分)

(2)寓理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寄寓人生感悟:

不甘屈从阴暗,不怕青山阻隔,便能得到千帆竞渡的开阔心境,就能战胜眼前的迷茫与困难。

(答“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也可,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

“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

“吾归,则彼死矣!

”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可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

“其待侯君乎?

”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

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

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

“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

”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关中称其贤。

【注】①计:

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

②醵(jù):

聚集钱财;赆(jìn):

临行时赠送礼物。

③奁(lián)具:

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婆家的财物④鬻(y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既壮,尽易前好(改变)   B.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舍弃)

C.适友人郭行扣门(正赶上)D.吾父病,医邀钱百千(邀请)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方天寒,单衣以居属予作文以记之

B.病者愈,辍己马载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卖吾庐而不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其待侯君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②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22.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谈谈侯可具有怎样的品德。

(4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暮春

于谦

北山吹雨送残春,南涧朝来绿映人。

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1)本诗题为“暮春”,请说说一、二句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这一时节的特点的?

(2)诗的三、四两句和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的“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都是惜春诗,但略有差异,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

19.(D)(3分)20.(A)(C)(4分,各2分)

21.①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用来谋取别的利益。

②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4分,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从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从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可以看出侯可轻财乐义。

(4分)

23.

(1):

北山吹雨,南涧水涨。

(2分,各1分)

(2):

于谦:

写诗人去水边寻找凋零的杏花,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意境,表达了惋惜春天和热爱生命的情怀。

晁冲之:

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来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情。

(3分,赏析一个得2分,2个得3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2010年杭州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

“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

“慎勿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

问曰:

“先生不鄙夷敝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尊卢沙怒曰:

“是非子所知!

”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

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尊卢沙愈怒,欲辞去。

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

未至,使者四三往。

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

“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

‘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王尚得奠枕⑤而寝耶?

”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

“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⑦!

”王曰:

“然,敢问何先?

尊卢沙曰:

“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王曰:

“然。

”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

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

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

“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①絷(zhí):

拘捕。

②敝邑:

自己国家的谦称。

③上卿:

一个名字叫

瑕的高级官员。

④趣:

催促。

⑤奠枕:

稳稳地安放枕头。

⑥有如日:

古代发誓用语。

⑦平:

讲和。

⑧劓(yì):

割鼻。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姑闻师楚之意(当……老师)B闻晋国约诸国图楚(考虑)

C局三月,无异者(过了)D劓而纵之(释放)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醒能述以文者

B大夫置之.馆辍耕之.垄上

C瑕恐获罪于.王皆以美于.徐公

D使尊卢沙为.卿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②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22、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

你怎样看待这类人?

(4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5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是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答案:

19、C20、BD

21、(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

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22、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23、“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4、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附录:

文言文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

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

“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

”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

尊卢沙说:

“当心!

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

”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

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

“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

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

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

”尊卢沙发怒说:

“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

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

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去告诉他。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

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

“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

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

‘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

’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

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

”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

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

“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

”楚王说:

“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那一件事?

”尊卢沙说:

“这是不可以空口白说的。

”楚王说:

“对。

”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

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

逼着他讲,他才说:

“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

”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

(尊卢沙谓人曰:

“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

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然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

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

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尊卢沙对人说:

“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

”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

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有才德的人说:

战国的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

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

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或许可以稍稍施展他的欺妄;而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

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

这样看来,尊卢沙的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⑵,曰: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

“孽矣!

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

“嘻!

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⑴梁: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部(pǒu):

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⑵诮(qiào):

责备。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扶而道苦之(使……受苦)B.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同“债”,讨债。

C.孽矣!

无此事也(作孽)D.是必夫奇鬼也(这)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原创)

A.明旦之市而醉辍耕之垄上

B.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皆以美于徐公

C.酒醒而诮其子泉香而酒洌

D.吾为汝父也天下为公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原创)

①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②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22.黎丘丈人错在哪里?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原创)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原创)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①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宦情:

做官的志趣、意愿。

(1)诗人“意转迷”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物我交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对三四两句作赏析。

(3分)

19、C(3分)

20、AD(4分,每选项2分)

21、①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2分)

②他真的儿子担心他的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2分)

22、

23、

(1)诗人“意转迷”的原因:

长年做官在外,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春天已过去一半。

(2分)

(2)“物我交融”赏析:

诗人心中情已是凄凉,眼中却见如秋的“百花尽”“叶满庭”,便更添一层伤感;莺啼的“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3分).

附:

词义词类分析

固今常用义:

牢固,结实.文中古义:

本来;如"我固尝闻之矣".

[一词多义]

(1)动词,模仿;如"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2)动词,奏效;如"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fū,名词,丈夫;如"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2)fú,代词,这(些),那(些);如"是必夫奇鬼也"."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惑于似士者"."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1)名词,形状,样子;如"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若啸呼状".(《核舟记》)

(2)名词,景色,状况;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1)名词,道路;如"扶而道苦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名词,道理,道义;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词类活用]

名词用如状语

"扶而道苦之"中的"道"是名词用如状语,修饰动词"苦",即"在路上";该分句可译为"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汝道苦我"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苦","折磨";该分句可译为"你在路上折磨我".

3.动词用如状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醉"是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归"的状语,表示"归"的方式,该分句可译为"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吾为汝父也"中的"吾"是判断主语,"为汝父"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我是你的父亲啊".

(2)"是必夫奇鬼也"中的"是"是判断主语,"夫奇鬼"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之前省略主语"奇鬼",即"(奇鬼)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该分句可译为"(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

(2)省略宾语

"扶而道苦之"之中,动词"扶"之后省略宾语"之",代黎丘丈人,即"扶(之)而道苦之";该分句可译为"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3)省略介词

"其子泣而触地曰"之中,动词"触"之后省略介词"于",即"其子泣而触(于)地曰";该分句可译为"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

3.状语后置

"往责于东邑人"之中,介词短语"于东邑人"在句中作谓语动词"往责"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分句正常语序为"于东邑人往责";,该分句可译为"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4.被动句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之中,介词"于"表示被动,该分句可译为"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

黎丘老丈-梁北有黎丘部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

“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

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

“冤枉啊!

没有这样的事啊!

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

”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

“呵!

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后内容(15分)。

(浙江省杭州市贺知章学校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①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

“此吾门生,当开谕②之。

”俟其来,款之,曰:

“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

”直使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③,不能下箸。

公强之,对曰:

“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

“可见饮馔④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飨责人。

    (选自明·郑瑄《昨非斋日纂》)

【注释】①直指使:

官名,唐以后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使。

②开谕:

启发,使明白。

③罗列盈前:

满满地陈列在面前。

盈,满。

⑩馔zhuàn:

食用,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郡县患之(祸患)B、俟其来,款之(款待)

C、无人治具(备办)D、公强之(勉强,强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直使以师命,不敢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B、但老妻他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其两膝相比者

D、时使然耳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2)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

4、你觉得刘南垣公规劝的高明之处表现在哪里?

直指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分)

 

1、(3分)(A)2、(4分)(B)(D)虽然:

虽然这样

3、(4分)

(1)、有一个直指使,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的官吏都感到苦恼。

(2)、饮食本来没有精细和粗劣之分,饥饿的时候什么都觉得好吃,但在饱的时候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了。

4、(4分)、刘南垣公的高明表现在并没有用老师的身份去要求学生改正,而是通过一顿饭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真心去改正。

直指使是一个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改正自己错误的人。

译文:

《刘南垣公规劝》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

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的官吏都感到苦恼。

公说:

“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

”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

“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

但是(只不过)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

”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

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

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

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

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

公强求要他吃,他说:

“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

”公笑着说:

“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细和粗劣之分,饥饿的时候什么都觉得好吃,但在饱的时候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了,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

”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题目改编)

古意

唐耿湋

虽言千骑上头居,一世生离恨有馀。

叶下绮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1)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简要分析第三句“冷”的表达效果。

(2)有人说此诗“怨而不怒”,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5分)

(1)描绘了树叶掩映下的绮窗内伴着凄冷的烛光,女子含泪给远方的丈夫写信的场景。

“冷”既写了烛光冰冷,又烘托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凄凉心情

(2)虽然埋怨丈夫身居高位,与自己一世分离、无法相聚,但仍不忘丈夫,夜写家书,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七、(2011年杭州中考题古诗文部分20分)

(文言文部分15分)

(一)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

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日: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元对日:

“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

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

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

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

“其父堕河,何预于汝?

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

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

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汝罪大矣!

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

”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

“我乃非人!

”急引归。

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

卖。

②牟牟:

通“哞哞”,牛叫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元怪之(责备)B.速延医治之(邀请)

C.遗一牛,老且跛(留下)D.引之使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