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4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docx

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

2008年高考最后押题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六)

高考时事热点

一、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热点材料: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知识链接:

(一)政治学科:

1、经济常识。

①文化产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②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③消费的反作用(一个消费热点的带动作用);④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激烈;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⑥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

2、哲学常识。

①意识的反作用,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方向);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③认识的反作用;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⑤把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政治常识。

①党的思想领导、党的性质、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③国家职能(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④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综合国力的要求(文化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二)历史学科:

1、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

2、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4、繁荣的隋唐文化。

5、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6、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7、历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8、世界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探索历程。

(三)地理学科: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是人类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和体现。

2、文化事物与现象:

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形态。

3、文化的产生要素:

文化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具体体现为种族群落、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政治制度、语言行为、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

4、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5、文化的时代特色、阶段特征、地域色彩。

6、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

三、创新练习:

1、“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从消费的目的看,这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是家庭生活消费中的

A、物质生活消费B、精神文化生活消费C、享受性消费D、发展资料的消费

2、“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有力地推动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这表明:

A文化竞争力是衡量一国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B传统文化只有走出去才有价值

C我国已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

D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3.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俄罗斯中国年”、“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感知中国—韩国行”等大型活动,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履行:

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③文化职能④交往职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却因开发不足,形不成特色产业,反过来还被别国开发利用,来占领我国市场。

这启示我们

A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

B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C充分挖掘我国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D要警惕外来文化渗透,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中国古代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据此回答5---7题

5.不同的文化教育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下列文化政策中对当时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A焚书坑儒B科举考试

C八股取士D文字狱

6.宋元文化与隋唐文化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

A走在世界前列B传统科技开始衰落

C影响并促进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D诗歌更加繁荣

7.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从萌新这一角度看,主要表现在:

①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②总结性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③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④传教士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8.“十七大”报告指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产业划分中,文化产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从哲学上看,这段话体现了

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④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圣火将经过所有大陆,造访全球几十个城市,火炬传递将返回北京。

在各大城市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许多体育爱好者也纷纷参与,这种奥运精神的传播过程属于:

A.传染扩散B.刺激扩散C.等级扩散D.文化传承

11.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①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②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民族文化难以交流融合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有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

材料二:

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

材料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请结合史实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利于文化教育普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并分析其影响。

(2)材料一、材料二对我国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启发?

四、参考答案:

1.答案C。

A和B是从“消费内容”来划分的,排除;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不属于发展资料的消费,而是享受性消费。

2.答案A。

B和C本身错误,排除;D明显与题干不符合。

3.答案C。

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年体现的是文化和交往职能。

4.答案C。

反过来还被别国来占领我国市场,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5.答案B。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积极作用”。

6.答案C。

B、D与实际不符合,A不是最主要特点。

7.答案.D。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萌新”

8.答案C。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9.答案B。

材料没有体现内外因关系,排除①

10.答案A。

注意题眼“精神”,奥运精神传递过程属于传染扩散

11.答案D。

④“难以融合”本身错误,排除。

12.

(1)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新局面;洋务运动时期,建立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戊戌变法期间,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很多措施,如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改革科举制等,有利于近代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科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2)①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②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

③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3、材料一:

期待着节假日过得更从容、更轻松的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征求意见稿于11月9日正式面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②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③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材料二:

11月9日,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都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放在头条显著位置。

网友对方案表现出极大的热心,纷纷投票,踊跃留言 针对方案的一些细节,网友们提出了建议。

自9日上午方案公布到21时30分,已有约51万人参加投票,网友留言也达到12576条。

大多数网友对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持肯定态度,对草案表示支持。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通过网络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国家法定节假节调整草案的意见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

(6分)

(2)请你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这次国定节假日的调整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6分)

(3)我们不能忽略,由于多种因素所限,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意见没有充分见诸报端或者网络,比如广大中小学生。

在最近以来关于假日调整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中,很少看到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随机采访了几名中学生,他们连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件事情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上网发表意见、填写网络调查表。

如果在探讨法定节假日如何调整、安排时,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的缺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请你从哲学常识角度就这次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发表自己的看法。

(6分)

答案.

(1)①通过网络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②体现了国家机关作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与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反映民心,顺乎民意,尊重人民群众生活习惯与传统习俗。

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利于国家机构决策的民主与科学。

④体现出国家机关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人民政府是利民便民的政府,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⑤有利于国家机关认真履行文化职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①国定节假日的调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精神消费水平。

②国定节假日天数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假日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国定节假日的调整与增加,将会对劳动者休息权等权利的保障与落实起到更好的作用。

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⑤国定节假日的调整,尤其是“五一”长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经济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⑥国定节假日的调整,传统节假日的增加,对交通运输等方面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3)①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与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

③使我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载体,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到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④有利于实现民众尽情分享民族“文化空间”的心愿,也是真正意义上贴近百姓的愿望和情感。

⑤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⑥更重要的是,传统节日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浸透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融的理念,把传统节日调整为国定节假日对于打造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

(4)结合材料,请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问计于民的意义。

(6分)

①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问计于民,让人民直接参与决策,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2分)②有利于国家决策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2分)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公民贯彻落实国家决策的自觉性,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2分)

(5)请你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必要性(6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我国对“法定节假日调整”正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现行放假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的实际而作出的调整。

(6分)

 

二、2008年“两会”分析点拨与创新练习

一、背景材料

1.2008年3月3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盛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做了报告。

贾庆林在报告中从巩固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咨政建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十届政协的工作,并归纳了过去五年工作的六条主要经验,还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献计出力等六点建议。

2.2008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过去五年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2008年的主要任务。

2008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2008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突出抓好三件事:

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四)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九)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角度分析

(一)、政治学科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2008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工业和三大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3)运用关于农业的知识,分析“两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因此,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并强调要突出抓好三件事。

 

(4)运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保障的有关知识,分析“两会”重视加大我国社会保障力度的原因和重要性。

在我国,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构成,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因此,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运用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关知识,分析2008年我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l)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两会报告”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子物质,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两会”报告共同关注国务院机构改革、“三农”、“保障和改善民生”、“宏观调控”等重要热点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现的指导思想,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理清党、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分析“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间的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分别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机构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相互联系;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3)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两会"不断提出新课题、新方案、新举措。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与会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根据我国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提出议案,积极献计献策;国务院机构改革等具体措施,说明我们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4)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全面分析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2007年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形势,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针对我国社会存在的农业发展、物价上涨等不同现实问题,采取不同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点问题,统筹兼顾,体现主次矛盾关系原理;清醒地看到成绩和问题的同时,明确成绩是巨大的,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5)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观点,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量变质变的统一、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依靠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进行量的积累,又要不断创新,飞跃发展;展望2008年,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同时更要充满信心,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定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6)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结合,实现2008年的工作目标。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08年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必须尊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鼓足干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实现小康社会油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l)联系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职能等知识。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这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监督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协助并推动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报告中,对过去五年成绩的总结和对2008年工作指导思想和要求的提出,都体现了以上知识内容。

(2)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体现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直接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

(3)掌握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等知识。

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人大的职权主要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在本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审议并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等。

(4)人民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体现人大制的优越性。

本次大会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审议并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等重要文件。

实践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体现“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等知识内容。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增进共识,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直接“三通”。

(6)结合“两会”联袂召开,分析党、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的行政管理职权;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