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35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

《小石潭记》

◎名句积累(共12小题)

【2016年北京市】

1.,,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湖南省常德市,2012年四川绵阳市】

2.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16年四川省绵阳市】

3.,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16年辽宁省丹东市】

4.蒙络摇缀,。

(《小石潭记》)

【201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

5.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15年内蒙古包头市】

6.        ,不可知其源。

(柳完元《小石潭记》)

【2015年四川省泸州市、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

7.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14年山东省枣庄市】

8.潭西南而望,,。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

(《小石潭记》)

【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

9.《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小石潭记》一文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2013年重庆市A卷】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13年贵州省遵义市】

11.《小石潭记》:

,。

似与游者相乐。

【2012年山东省烟台市】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答案】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2.皆若空游无所依3.日光下澈4.参差披拂5.水尤清冽6.其岸势犬牙差互7.蒙络摇缀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0.潭中鱼可百许头11.倏尔远逝,往来翕忽12.不可知其源

◎课内阅读(共13份)

【2016年重庆市B卷】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

(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

[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⑴卷石底以出()⑵佁然不动()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⑷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4分)

【答案】9.(4分)⑴弯曲(或翻卷)⑵呆呆的样子⑶像狗的牙齿一样⑷离开

10.(4分)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⑵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

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

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2-1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⑴水尤清冽()⑵卷石底以出()⑶崔氏二小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心乐之当余之从师也

B.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

C.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5.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3分)

【答案】12.(3分)⑴清凉⑵弯曲⑶年轻人

13.(2分)C

14.(4分)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枝和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5.(3分)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2015年广东省】

(一)(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以其境过清(  )⑶不可久居(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答案】6.【每个1分。

⑴可:

大约(表示估计数)⑵清:

凄清、冷清⑶居:

留、停留】

7.【⑴(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关注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⑵(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关注点: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C【“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

【2015年湖北省恩施州】(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8分,每小题2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心乐之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⑶以其境过清⑷乃记之而去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1.第②段写游鱼和潭水。

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的   特点。

22.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答案】19.(2分)⑴乐:

以……为乐(感到快乐)⑵犬牙:

像犬牙那样⑶清:

凄清(清冷)⑷去:

离开评分说明:

每小题0.5分。

20.(2分)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⑵(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评分说明:

一句1分,译文大意正确即可。

21.(2分)定点特写或动静结合;清澈。

评分说明:

一空1分。

22.(2分)心情变化:

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

变化原因:

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

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评分说明:

每问1分,意近即可。

【2015年湖北省咸宁市】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小题。

(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凉)

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为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

B.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小大之狱

8.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9.翻译下面句子。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6.D(居:

停留)(3分)

7.B(B项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代小溪;语气副词;C项于是、就;竟然;D项代词;助词“的”)(3分)

8.B(目的不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而是要表现人的快乐。

)(3分)

9.①向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斗”“蛇”1分,句意1分,共2分)

②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许”1分,句意1分,共2分)

【2015年湖南省娄底市】二

(一)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影/布石上B.无/丝竹之乱耳

C.盖竹/柏影也D.余/因得遍观群书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隶而从者(随从)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C.乃记之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D.以其境过清(因为)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6分)

⑴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

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5分)

【答案】10.C(盖/竹柏影也)(2分)

11.B(酒杯)(2分)

12.A(“青”“翠”两者交错使用,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的特点。

)(2分)

13.⑴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1分),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1分),水很清澈。

(1分)⑵(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1分),像蛇爬行那样弯曲(1分),隐约可见(1分)。

或“(溪流)曲曲折折(1分),一段看得见(1分),一段又看不见(1分)”。

14.写了鱼和水(2分)。

本段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1分)。

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无处藏身,好像在空中一样,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1分)。

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在水中嬉戏,一动一静,写出了鱼活泼可爱的特点(1分)。

【2015年四川省广元市】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大约

B.斗折蛇行斗:

像北斗七星那样

C.卷石底以出卷:

弯曲

D.佁然不动佁:

愉快,欢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

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如鸣环,心乐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11.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3分)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分)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

【答案】8.D(3分)

9.B(3分)

10.D(3分)

11.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冽、游鱼活泼、源流曲折、岸势差互、环境凄清的特点。

(3分)

12.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⑵那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5分)

【2014年广西贺州市】四、文言文阅读(13分,13-15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西方

B.斗折蛇行蛇:

像长蛇爬行那样

C.以其境过清清:

清澈

D.佁然不动佁然:

高兴的样子

1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如鸣佩环,心乐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念无与乐者

D.潭西南而望学而不思则罔

15.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

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略写“潭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

D.本文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然后写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B

14.C

15.A

16.⑴译文:

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⑵译文: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7.①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是凄清。

(1分)②我能够理解作者这种特殊的感受。

(0.5分)看到美丽的景色,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加上环境的凄清,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

(1.5分)(或者:

我不认同作者这种感受。

(0.5分)我们青少年,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悄怆幽邃

6.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①大约②忧伤的样子(说明:

本题2分。

6.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说明:

本题2分。

7.示例:

“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说明:

本题2分。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2分)

【答案】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2012年天津市】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