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9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x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把握命题思路,梳理思路线索

 

热点提示

 

2010年《考试说明》规定:

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文体上看:

文学作品的考查主要以散文为主。

2.从知识点上看:

理解重要语句、归纳概括、鉴赏评价是考查的重点。

3.从题型上看:

四川卷主要采用主观的形式,分值一般为22分。

第一节理解重要词语

【考点阐释】

2.词语的含义:

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词的意义。

它与词典义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的新的含义。

3.所谓“文中”:

指词语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它可能是一段话,也可能是一个层次甚至可能是全文。

4.词语的含义:

指词语的指代义、情景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查词语含义时,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也被列入这一范围。

由于词语指代义近几年没再考查,本节重点研究词语的情景义及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考向分析】

考查类型之一理解词语的情景义

一、概念分析

词语的情景义是词语在词典义的基础上引申、具体或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段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

它主要包括词语的概括义和隐含义。

1.词语的概括义

2.词语的隐含义

在一定语境中隐藏在词语表面义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二、设问方式

1.文中××××词的含义(内涵)是什么?

2.这里的××××词指的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中××××一词的含义?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1.理解词语的概括义关键是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基本方法如下:

(1)确定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

概括词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概括词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段的尾括句、句群的开启句、句群的收束句。

概括词出现在段的首括句和尾括句中极为常见,多数情况下,这类概括词概括的区间限于本段文字,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2)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

(3)筛选关键词句,分要点准确作答

①筛选关键词句时,要紧扣词语的字面义,把与字面义高度相关并表达内容要点的词句全部找到,从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词句作答。

②在语言表述上,要尽量分要点表述,如果题目没有分条列述的要求,每个要点之间用分号断开,以示分隔。

2.理解词语隐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修辞还原。

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言包括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因而对修辞引发的隐含义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

如对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第二,分析语境。

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具体分析是词语的概括义还是隐含义;

第二步,弄清词语所在的位置,理清与前后文段句子的结构关系,注意总领、归结、过渡、照应等结构上的作用;

考查类型之二理解词语的作用

一、概念分析

理解词语的作用是理解词语的较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

其主要作用有: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例如:

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分析:

加点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不能驾驭文字的情景,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例如:

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

分析:

“母亲”一词渲染出一种十分亲切的意味和诚挚热爱、自豪的思想感情;而“伟力”突出了作者为壮丽长江而倾倒的感情。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例如:

阻碍自己前行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分析:

“往往”在句中起表达严密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二、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词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使用××××词有什么好处?

3.文中使用××××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文中的××××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5.文中为什么使用××××词?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1.词语的作用在答题时一般要考虑到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

考虑内容方面时要联系主旨或作者思想感情及表达目的,结构上要注意该词语与上下文的关系,如过渡、照应、点题、升华等。

3.注意答题术语的简明规范。

思想感情方面的,通常用“寄托”“表达”“表明”等;作用方面的,通常用“过渡”“铺垫”“前后照应”“总括全文”“提挈下文”“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刻画形象”等。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答题的指向,具体把握考查词语哪方面的作用,是否与表达技巧或含义混合设题;

第二步,弄清词语在文中的位置,理清与上下文的关系;

第二节理解重要句子

【考点阐释】

具体来说,下面几种类型的语句应视为重要的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5.从字面看自相矛盾,但被作者寄寓深刻用意的反常句。

6.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句子的含意”是指句子在文中的语境义,具体考查时,包括理解句子的具体含意和理解句子的作用两个方面。

【考向分析】

考查类型之一理解句子的语境义

1、概念分析

句子语境义是指文中重要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有的意义。

运用修辞手法的表意含蓄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及统摄全篇句是考查的重点。

二、设问方式

1.结合上下文,说说某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怎样理解某句话的含意?

4.作者为什么说某句话?

你是如何理解某句话的?

5.作者在前面说某句话,后文又出现了同样的一句活,这两句话的位置不同,语意有什么不同?

6.作者在前面说某句话,后文又说另外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分析上下语境。

什么是语境?

顾名思义,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包括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两种。

狭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在阅读中则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文,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

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

社会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等;个人语境包括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等。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在现代文的考查中更是如此。

3.了解文学作品中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如小说是借助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主旨的,分析小说要紧紧抓住人物形象,并考虑情节发展、环境对人物的作用。

理解句子就要与小说的这三个要素联系起来。

4.掌握一些理解句子的方法。

(1)语法分析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句意理解的句子大多是结构比较复杂或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

解答这种题型可以从语法分析入手,先将复杂的句子压缩成简单的单句,从主谓宾等主干成分入手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补语等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丰富句子内涵的作用。

(2)特殊位置法

(3)邻句启示法

(4)依据主旨法

(5)修辞解意法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

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6)指代还原法

有的句子,可以抓住代词的指代义去理解其句意。

先找出该同所在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或段落,答题时从上句(有时在下句)找,由近及远地找出它指代的具体对象,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原文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审视句子所在的位置及句子的管辖范围。

所以,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其次,要弄清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管辖范围内分析句间关系,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

第三步,联系上下文语境及作者写作意图把握句子的深层含义。

考查类型之二理解句子的作用

一、概念分析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或足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或是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二、设问方式

1.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某句话在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某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力?

5.某句话在文中为什么这样来表达?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内容上。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

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表达效果上。

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个方面上在具体答题时不一定面面俱到,需要结合具体题目来考虑。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从原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进而判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第三节筛选整合信息

【考点阐释】

【考向分析】

一、考查内容

1.抓住重要的词语或重要句子,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词语和句子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3.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二、设问方式

1.作者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这么说在文中的依据有哪些?

作者说某句话的因素有哪些?

2.作者所说的××××在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所说的××××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文本中筛选主干信息

1.抓住标题及注释

(2)重视过渡段和过渡句。

过渡段或过渡句作为信息点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借助其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示下文等多种作用来加强对信息的筛选与提取。

3.抓住关键性词句,主要指以下四类词句:

(1)关联词,关联词能用以确定文句的重心所在,如转折性关联词的重心一定是在这一关联句子的后半部分。

(2)修饰性的词语,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修饰性词语往往左右了一句话的性质和倾向,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几乎、可能、一定”等词语无疑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3)解释性词句,它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信息进而准确筛选信息。

(二)把握几类重要的信息

1.明辨同一的信息

2.寻找遥远的信息

3.挖掘潜在的信息

“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

隐含信息常常隐含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之中,不善于挖掘将错失重要的信息。

正因为如此,考查也常常在此处命题。

4.组合分散的信息

5.确认重要的信息

(三)归纳整合信息

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对提取到的关键词句,适当进行加工。

3.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答题信息时,要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进行概括。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从题干要求出发,确定信息区间。

首先是审读题干,题干是方向,是“命令”,题干规定答题的范围。

其次,要依据题干找准信息区间,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第二步,准确筛选。

从确定的筛选范围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发掘隐含信息。

如果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比较“显露”,可直接摘取;如果题目涉及范围较大,且信息较“隐蔽”,则要先辨别信息,再概括有效信息,然后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

第三步,合理转换。

显性的、简练的、符合题目指令的信息可原文照搬,但在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或无法“照搬”的情况下,一定要对原文有关信息进行“转换”,即换一种说法。

通常包括以下转换方式:

正反角度的转换,通常将反面切入转换为正面切入;疑问句转换为肯定句;具体的转换成概括的;含蓄的转换成显豁的;人称的转换;表达方式的转换,通常将叙述、描写转换为说明、议论。

第四步,精要整合。

第四节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考点阐释】

【考向分析】

一、考查角度

本考点在没置试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考查。

 

命题角度

 

考查题型

 

2.通过考查划分语段的层次、排列句子顺序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

3.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思路

4.通过补充或删减多余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作者的思路。

2.既可以是客观选择题、排序题,也可以是图表题、简答题或阐释题。

二、设问方式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某物?

为什么要写到另外一件事物?

试作简要分析。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依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7.作者举××××例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9.某几段描写各有什么侧重?

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1.看文体,分析结构。

(1)辨析文体特征。

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

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

 

文体

 

分析结构思路的方法

 

记叙性散文

纵式结构

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划篇章

 

横式结构

按材料的性质来谋划篇章

 

纵横交错式结构

 

抒情性散文

大都以感情为突破口表现,规律较难把握,必须在深挖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2)辨明语句的特点。

(3)注意开头结尾。

(5)辨别标志性词句。

③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

2.看材料,分析层意。

3.扣中心,以纲代目。

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

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找准中心句等于抓住了语段的“纲”,整个语段的“网络”也随即张开。

4.看句段,分析关系。

二、答题步骤

2.对一个语段的分析,一般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通读整段文字,把握整段文意,理出此段中心。

(2)根据标点符号确定它有几个句子。

(3)除中心句(或关键句)外,将其余句子按意义分出层次来。

如果是转折、解说关系,一般一分为二;如果是承接、并列、递进关系,则可分为两个以上的层次。

(4)再看各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5)最后再检查核对,看划分有无错误。

第五节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考点阐释】

(1)归纳内容要点需要分析。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考向分析】

本考点的设问方式有:

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原因。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所写事物的完整含义。

3.阅读(根据)第×段内容,用两个字(或一句话,或几点)简要概括(或概述)××××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层)××××,请简要概括。

5.作者写的某人或某物有哪些特点?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对段落内容的归纳。

(1)要找中心句。

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整个段落的中心意思。

中心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也有位于段落中间的。

比如《故都的秋》一文中倒数第2段开头一句“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即为本段的中心句,下边内容均是举例说明了南国之秋的“特异”的特点。

(2)分析句间的关系。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要准确归纳段落的意思,就必须弄清各个句子的意思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5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本段中心意思就需要通过理清关联性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马克思所研究的领域非常广,而且在他所研究的领域都是十分深入透彻的。

2.对层次内容的归纳。

(1)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

有的过渡句、过渡段不仅概括了前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同时还指出了下一个段落的要点。

(2)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段落之问的关系包括并列、对照、递进、总分等。

并列、对照关系是要把各个段落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递进关系是要突出后者,总分关系是要抓住总说部分。

(二)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三)归纳和概括的语言整合

1.从核心语句角序思考

 

核心语句

 

突破思路

 

单句

注意从句子结构人手,句子的主干就是最好的概括。

当然否定词不能漏掉,有时附加成分也属必需

 

复句、句群

要划分层次,依据层次间的关系来概括

 

文段、全文

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也就是能体现文段(语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

2.从内容要点“显”、“隐”角度思考。

二、归纳概括的原则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

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也要注意综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题目命题的对象范围。

第二步,如果命题范围是几个段落,则归纳几个段落的意思;如果命题范围是一个自然段,则划分出本段一共几句话(即有几个句末点号),看哪几句话说的是同—个意思,划分成几个语意群(层次)。

第三步,总结几个层次的大体内容,从形式方面进行归纳。

第四步,对照原文检查有无遗漏要点。

第六节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

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试题中,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考向分析】

本考点设问方式一般有:

1.请概括本段(文)的主要观点。

2.试分析作者对文中××××的态度。

3.××××中蕴涵着作者××××态度?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

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理解要着眼于全篇。

(二)整合分散的信息,挖掘隐含的信息,是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重点和难点。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主要有两种方法:

(1)正反对比。

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

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如1999年全国卷阅读题《创造宣言》: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若只粗略阅读,就会把“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当做答案;进一步阅读会发现还有意思相近的一句:

“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最后把两句进行比较,就会推翻先前的答案而把后一句作为答案。

因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通常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创造,不包括教育者。

而“说得正确些”则更明确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三)注意把握两个角度。

2.注意命题的角度。

命题者的思路是: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

理解了命题者的思路,答题时才会循序渐进、依次答题,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第三步,对筛选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并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七节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阐释】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试最高的一个层级,它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需要文学、历史以及其他许多知识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

下面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别作一阐释。

【考向分析】

考查内容之一形象

一、概念分析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

有时也包括物象,如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考查两点:

一是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时代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说(包括戏剧)中的形象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性格。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腱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性格才得以展现。

阅读小说必须掌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其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①找出情节发展的线索;②了解情节发展的过程;③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④分析情节发展与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关系。

如在《项链》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人逆境的曲折经历。

境遇的大起大落,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现。

又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中“我”的出现把乌米推向前台,“我”对乌米的访问,对乌米的观察,与乌米的对话,最后“我”的感想和思考,才最终完成了对乌米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展现了“我”的形象。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来认识人物性格。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