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098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分析.doc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

竞争的影响分析

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

2016年9月

目录

一、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5

(一)理财产品现状 5

1.理财产品整体情况 5

2.各家银行情况 6

(二)理财资金投资现状 8

1.理财资金投向整体情况 8

2.各家银行情况 9

二、对存款竞争的影响 10

(一)存款和理财的关系 10

(二)理财发展对存款的影响 12

1.理财对存款的支撑作用是理财业务迅猛发展的源头 12

2.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存款与理财协调发展 13

3.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推进,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也将是持续的。

15

三、对银行负债结构的影响 16

(一)理财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表内外整体负债的最重要来源 16

(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 19

(三)保本理财产品的发展不利于改善银行负债结构 21

四、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23

(一)非保本理财产品对银行净息差无直接影响 23

(二)保本理财产品因会计处理方式可能导致银行净息差低估。

24

五、对业务收入结构的影响 24

(一)非利息收入及占比提升,收入结构出现分化 26

(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成中间业务主增收项 27

(三)非保本理财的发展促进了中间业务收入的改善 30

(四)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成主流 31

六、对风控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32

(一)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33

(二)银行理财不承担信用风险,但要对客户负责 34

(三)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是理财业务核心力的体现 35

七、资产管理业务将影响国内银行市场份额的划分 37

(一)资产管理业务通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维护表外资产市场份额的稳定。

38

(二)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层次需求。

38

(三)资产管理业务引发的表外扩张将成为未来银行市场竞争的关键。

39

八、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快净值型产品转型 40

(一)净值型产品转型是监管导向。

41

(二)净值型产品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1

(三)净值型产品是国际市场的通行惯例。

42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对银行

竞争的影响分析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管理业务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是在利率管制、金融脱媒、分业监管的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金融创新业务,具有与传统银行业务完全不同的运作规律和风险管理方式。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向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客户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本着为客户财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按照与客户的约定对其资产进行投资管理,并收取管理费及业绩报酬的活动。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基本不占用资本金,商业银行在资产运作中只担任理财咨询、受托投资、代客投资等职能,不承担主要风险,依靠收取固定佣金或手续费来获得业务收入,这些都是与银行表内业务完全不同的特征。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银行理财产品2015年年末余额已达23.5万亿,成为国内居民最重要的财富管理工具之一。

随着理财产品余额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对国内银行的整体经营和市场竞争产生实质影响,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从国际银行发展经验角度还是我国未来金融变革方向来看,资产管理业务都将成为银行未来核心业务。

一、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一)理财产品现状

1.理财产品整体情况

2015年,全国银行业理财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15年末,全国开展理财业务的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余额23.5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8.48万亿元,增幅56.46%;2015年全年日均理财余额19.54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5.79万亿元,增幅42.11%。

从发行对象方面看,银行理财产品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主。

截至2015年末,个人客户理财产品(含私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13.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56.59%;机构客户专属产品资金余额7.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30.64%;同业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12.77%。

从产品收益类型方面看,银行理财产品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产品余额17.43万亿元,占全市场的74.17%;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余额为3.64万亿元,占全市场的15.49%;保本保收益类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43万亿元,占全市场的10.34%。

2.各家银行情况

从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情况看,国有控股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有一定差异,具体如下:

一是国有控股银行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股份制银行产品规模增速更快。

国有控股银行中,工商银行约占整个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11.13%,建设银行约占4.7%,中国银行约占6.1%、农业银行约占6.8%,交通银行约占6.2%。

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约占5.2%、招商银行约占7.8%与兴业银行约占6.1%。

2015年产品规模分别增加约43%、92%与72%(图一),涨幅明显高于国有控股银行。

图一:

2015、2014年主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

wind

二是与股份制银行比,国有控股银行保本产品规模增速明显放慢。

国有控股银行方面,工商银行保本产品规模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降幅为56%;建设银行降幅为1%;中国银行保本产品规模增速为25%;农业银行规模增速为8%。

股份制银行方面,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3家银行保本产品增速分别是102%、52%与52%。

详见图二。

图二:

2015年各家银行保本产品规模变化幅度

数据来源:

wind

三是在产品转型方面,股份制银行净值型产品增速普遍高于国有控股银行净值型产品增速。

国有控股银行仅工商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出现翻倍增长的情况;股份制银行方面,兴业银行出现了120倍的增长,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增长幅度也分别超过50倍和5倍。

净值型产品规模上,招商银行更是达到9368亿元,规模接近工商银行净值型产品的2倍。

详见图三。

图三:

2015、2014年各家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

wind

(二)理财资金投资现状

1.理财资金投向整体情况

2015年末,理财资金投向各类资产余额23.67万亿元。

从资产配置情况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投资余额12.93万亿元,占比最高,为54.63%,且呈现占比与余额双升态势,余额较2014年末增长6.03万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投资余额4.43万亿元,较2014年余额增长0.24万亿元;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3.07万亿元,占比12.97%,规模下降0.27万亿元;占比排名第四的是权益类资产,2015年末投资余额2.49万亿,较2014年末提高1.31万亿元,占比由2014年7.51%提升至2015年的10.52%。

2015年末理财资产投资情况。

详见下表。

表一:

2015年各家银行理财资产投资情况变化

序号

资产类别

2014年末

占比

2015年末

占比

占比变化

余额

余额

1

债券及货币市场

6.9

43.75%

12.93

54.63%

2

现金及银行存款

4.19

26.56%

4.43

18.72%

3

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3.3

20.91%

3.07

12.97%

4

权益类资产

1.18

7.51%

2.49

10.52%

5

金融衍生品

0.08

0.50%

0.18

0.76%

6

代客境外理财投资QDII

0.05

0.30%

0.07

0.30%

7

其他资产

0

0.00%

0.046

0.19%

8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

0.04

0.25%

0.353

1.49%

9

信贷资产流转项目

0.03

0.20%

0.1

0.42%

10

商品类及另类投资资产

0

0.02%

0.001

0.00%

总计

15.77

 

23.67

100.00%

 

数据来源:

wind

2.各家银行情况

从各家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情况看,各家银行在银监会引导下,依据自身投资优势,逐步将资金投资品种由非标债权资产(包括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扩大至更多市场化投资品种。

在此过程中,国有控股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一是国有控股大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比例较高但各行差异明显。

2015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平均为57%,较股份制商业银行多2.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高达72.83%,而与之相比,建设银行理财资金由于大量投资了存款,导致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占比仅22.1%。

二是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与资本市场联动较高。

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资本市场2012年至2015年平均占比依次为3.77%、4.98%、7.21%,10.95%;而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资本市场平均比例依次为1.01%、1.16%、2.52%,6.78%。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异军突起,截至2015年年末,该行理财资金投向资本市场占比高达24%、已经“逆袭”非标资产成为该行理财资金配置的重点品种。

三是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降幅较国有银行更大。

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由2014年17.19%,降至2015年的10.35%,降幅6.84个百分点;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平均比例由2014年的21.9%,降至2015年的17.05%,降幅4.85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看,各家银行对于非标债权资产的依赖程度在逐渐下降,理财投资回归资产管理本源趋势明显。

二、对存款竞争的影响

(一)存款和理财的关系

一是存款和理财的资金性质有所不同。

存款是商业银行计息负债的主要构成成分,其资金来源在全额资金管理的体系下,统归司库自营管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基本保障,用于支持分行贷款、总行投融资、分行融出等各项生息资产,通过创造净利息收入支持银行利润。

而理财产品用于支持理财资产,其资金的性质是代客投资,独立于司库,无法直接支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通过创造非利息收入支持银行利润。

二是同业在管理中普遍对二者差别对待。

建设银行采取了与商业银行核心存款口径相似的“一般性存款”口径,将表内理财由存款口径中剔除;中国银行全部理财均不在分行核算,其实质与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管理一致;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在存款考核中也未合并理财业务,但是对理财单独制定了收入考核目标,并匹配了与理财销量挂钩的营销资源费用。

三是考核政策差异影响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2015年,不同机构的理财业务发展出现明显分化。

股份制银行增长速度大幅快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在同业对比中发现,大型商业银行仍普遍施行表内核心存款为主的考核政策,分支行往往在存款与客户需求之前徘徊,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则已转向至全口径的客户金融资产考核和更加灵活的中收导向激励机制。

部分同业机构已加速从“表外银行”向“表外投资银行”转型。

(二)理财发展对存款的影响

2015年10月23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这意味着各类利率全部自由浮动,利差保护时代已成往事,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差赚钱的高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如何适应新金融环境,将面对巨大挑战。

从根本上说,如何形成市场化利率和市场化利率的调整是更关键的改革。

1.理财对存款的支撑作用是理财业务迅猛发展的源头

2008年至2011年7月,受“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我国理财产品规模开始迅速扩张。

除宏观经济环境原因外,银行表内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理财业务扩张的重要原因。

一是银行将理财产品作为网点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工具,将他行客户吸引到本行,并获得滞留存款;二是银行通过发行短期化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客户,同时银行希望理财产品大多集中于月末、季末关键时点到期并转化成存款,以支持存款增长。

2011年7月,银监会明确建议控制期限在7天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锐减,主要品种转向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中短期产品,但理财产品的到期日仍集中于月末或季末10日内,辅助存款业务发展的作用并未改变。

2.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存款与理财协调发展

一是存款偏离度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存款与理财硬性绑定,理财业务目标回归到满足客户需求和平衡自身流动性管理需求。

2014年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三部委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八不得”约束商业银行违规吸存、虚假增存行为,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

《通知》的下发也改变了银行理财产品月末或季末集中到期的现象,引导商业银行将产品期限的设计回归到客户实际需求和平衡流动性管理的轨道上来。

经过此次调整,一方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缓解月末、季末存款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最重要的是解除了理财在月末、季末被存款绑架的非正常发展模式,理财产品作用由银行经营调节工具逐渐转向客户保值增值的方式。

二是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提高了银行负债管理能力和存款的稳定性,对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定位形成较大冲击。

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大额存单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除存款外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截止2015年6月),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显著提升,分层次、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定价格局基本形成。

大额存单的定价优势加强了存款的定价弹性,拉近了存款与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价格差距。

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大额存单定价明显高于一般储蓄存款,具有各期限品种丰富,可以转让、提前支取和赎回、可以办理质押的优势,对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形成较大冲击。

但由于大额存单销售起点较高(个人投资人认购起点为30万元,机构投资人为1000万元),定价与理财产品相比不具备绝对优势,银行保本型产品依然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取消贷存比,削弱了银行对存款的依赖程度,理财与存款的硬性绑定基本解除。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删除贷存比不超过75%的规定,将贷存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此举从根本上缓解了银行高息揽存的压力,降低了货币利率的季节性波动,提升了货币传导效率。

与此同时,取消贷存比使得银行大力推动理财产品向存款转化的动能削弱,理财业务服务于存款业务发展的监管指标导向因素已经消除。

四是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存款与理财定位更加清晰,未来将作为两个平等的通道共同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

2015年10月24日,人民银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限制,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能力和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成为未来改革的方向。

与存款业务相比,理财业务在使用SHI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等市场利率作为产品定价基础,实现利率有效传导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3.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推进,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也将是持续的。

一是形成市场化利率和市场化利率调整为更关键改革。

是否能形成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提高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是形成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部分。

连接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是银行形成风险定价参照利率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完整的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可能有待债券市场和国债发行机制的更多改革。

不断完善新的基准利率体系,使央行货币政策管理工具由数量政策变成价格政策,使利率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中间目标,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畅通,也是利率市场化最必要和最基础的部分。

放开利率管制,完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机制,货币当局能通过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才算实现了全面利率市场化。

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生态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需要长期负债来源,长期债券融资替代短期贷款的贷款端金融脱媒越来越成为主流;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储蓄行为转为投资行为,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去获取更高收益,存款端的金融脱媒正成为普遍共识。

利率市场化将极大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并拓宽个人金融资产投资渠道。

三是更为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项下可兑换将进一步发展,资本流动的自由度也将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利率既是资金成本也是资本的投资收益,利率的变化与汇率的变化都将成为未来资本的流向变化敏感的因素,反之资本的流向也会影响汇率和利率的变化。

未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演变,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由此带来的资本流向变化,不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也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利率。

当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这种连锁反应,也给了我国货币当局一个调节输入性货币政策影响的重要工具,由此也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其他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对银行负债结构的影响

(一)理财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表内外整体负债的最重要来源

单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仅指表内负债,主要包括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吸收存款、应付债券、其他负债等资产负债表科目。

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最重要来源,在国有控股大行中超过80%,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中该占比也超过60%;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在近年已经成长为负债的主要增长点,特别是以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同业业务突出的银行,其同业负债的权重超过两成以上;应付债券和其他负债在负债来源中占比基本都在5%以下。

表二:

2015年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

吸收存款

应付债券

其他负债

同业负债

工商银行

86%

2%

3%

9%

农业银行

88%

2%

1%

8%

中国银行

83%

2%

2%

13%

交通银行

75%

3%

1%

20%

邮储银行

98%

0%

0%

1%

中信银行

69%

6%

1%

23%

光大银行

72%

8%

1%

20%

华夏银行

80%

4%

1%

16%

民生银行

71%

5%

1%

24%

招商银行

78%

5%

1%

15%

兴业银行

53%

9%

1%

38%

广发银行

70%

5%

0%

25%

恒丰银行

66%

11%

3%

20%

北京银行

63%

11%

2%

24%

徽商银行

68%

15%

1%

17%

注:

数据来自于WIND,邮储银行2015年年报还未披露,采用2015年9月末数据。

近三年来,随着理财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如果把表内负债和表外负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理财业务已经成为继吸收存款、同业负债以外的第三大表内外负债来源,除邮储银行的理财负债占比低于5%外,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负债在整个负债来源(含表内外负债)中基本达到10%-20%。

对银行来说,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在募集期和兑付后,理财产品将形成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同时,丰富的理财产品线也是商业银行吸引客户资金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客户来说,现阶段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其风险收益特性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非常相似,客户的资金无论是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还是续做存款,客户群体基本是一致的,而与信托、基金、股票等投资手段却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理财产品能成为客户进行投资的重要渠道,也成为银行表外负债的最大来源。

过去十年,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从24万亿增长到1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8%,而理财业务从2004年诞生以来,在2008年迅速突破1万亿元,2013年末突破10万亿元,2015年底规模达到23.50万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64.27%的增长速度惊人。

近三年虽然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依然保持着超过40%的增长。

图四:

商业银行理财年度余额与存款年度余额

数据来源:

wind

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角度来说,需要把表内负债和表外负债放在一起衡量,两者都是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源泉。

因此,理财产品、吸收存款和同业负债正在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重要负债来源,在存款业务、同业业务的增长乏力后,理财产品正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进行负债管理的最重要抓手,得理财者得天下正在成为行业的共识。

(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

理财产品作为一种崭新的财富储存工具,可以把定期存款的财富储存职能从其货币属性中分离出来,使定期存款转变为交易属性更强的活期存款,银行负债结构将得到改善。

从理财产品的大类来区分,可以把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保本型理财产品风险更低,保证本金安全,对银行来说需要纳入表内负债进行管理。

保本型理财产品随着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将会逐渐消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是目前理财产品的主流品种,不保证本金安全,应该是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主流方向。

近三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有控股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作为发展理财业务的主力军,其表内负债结构获得了较大改善,存款的活化率越来越高。

商业银行也借助理财产品这一抓手,与券商、基金、保险、信托一起进行资产管理行业的大竞争,银行理财以“低风险、中收益、高安全”的特征正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最大赢家,而商业银行也借助理财产品不断优化其存款结构。

图五:

理财业务发展与存款结构改善

数据来源:

wind

以非保本理财规模占存款与理财规模之比来衡量理财业务的发展,以连续两年活期存款占存款余额之比差来衡量负债结构改善程度,经统计15家商业银行数据发现:

(1)2013年的理财业务规模平均占比8.4%,最高是兴业银行的17.4%,最低是徽商银行的0.9%;

(2)2014年的理财业务规模提升到平均为11.9%,提升了3.5个百分点;

(3)2013年的负债改善程度相比2012年下降1.8%,2014年的负债改善程度相比2013年下降1.9%;

(4)非保本理财规模占比提升3%以上的商业银行,其2014年的负债改善程度平均提升1.7%以上;

(5)非保本理财规模增长不足3%的商业银行,其2014年的负债结构改善程度平均下降2.2%;

(6)以存款结构改善最明显的光大银行为例,光大银行在2013年的活期存款出现了负增长,其2013年的非保本理财余额与2012年比也没有明显增长。

光大银行在2014年的理财业务规模同比增长率比往年高11个百分点以上,使其负债结构从-8.7%大幅增加到0.6%。

表三:

国内主要银行理财业务与负债结构改善程度

银行名称

2013年

2014年

2014-2013年差额

理财业务

规模与结构

负债结构

改善程度

理财业务

规模与结构

负债结构

改善程度

理财业务

规模与结构

负债结构

改善程度

工商银行

5.5%

0.1%

8.6%

-1.2%

3.1%

-1.3%

农业银行

3.5%

0.0%

5.2%

-2.3%

1.7%

-2.3%

中国银行

7.6%

-0.9%

7.5%

-2.8%

-0.1%

-2.0%

交通银行

5.7%

-0.5%

10.1%

3.0%

4.4%

3.5%

中信银行

2.5%

-0.5%

4.1%

-1.5%

1.5%

-1.0%

邮储银行

8.9%

-2.0%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