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26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重点难点]

一、概念:

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主要包括各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

其共同特点多表现为骨髓、脾、淋巴结等器官的病理损害,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出凝血功能紊乱。

二、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

(一)造血系统:

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和单核-巨细胞组织。

(二)血细胞的生成:

骨髓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包括多能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分为T、B淋巴细胞。

三、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占55%。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运输O2和CO2,白细胞种类多,功能各异,具体见教材。

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

一、血液病分类:

具体见教材。

二、护理评估:

具体见教材。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重点难点]

一、贫血:

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具体内容见第三节。

二、出血或出血倾向

(一)出血表现:

皮肤、鼻腔、龄龈和眼底出血多见,其次为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血小板异常所致出血多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多表现为内脏、肌肉、关节腔出血等。

(二)护理评估:

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具体内容见教材。

(三)常见护理诊断护、护理目标、护理措施:

见教材。

三、继发感染

(一)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白细胞数量减少和质量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等。

(二)表现:

继发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身体不同部位的感染:

常见感染部位为口腔粘膜、咽及扁桃体、肺部、泌尿道以及肛周皮肤,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

继发感染是白血病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护理评估:

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常见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

见教材。

四、骨关节疼痛: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液病2.贫血3.全能干细胞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5.出血倾向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运输气体B、产生抗体C、吞噬异物D、抗过敏、抗寄生虫E、释放组胺及肝素

2.鼻出血的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

A、可用干棉球塞住鼻腔压迫止血B、使用冰袋放在前额部,以促进血管收缩

C、出血不止可用油纱条作后鼻孔填塞术D、术后定时用无菌石蜡油滴入,使粘膜湿润

E、嘱患者可用手挖鼻痂,以防呼吸不畅

(二)多选题

1.下列有关高热病人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

A、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B、可少量多餐,多饮水

C、出汗多时应补充含糖饮料

D、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

E、发热时每日液量以3000毫升左右为宜

2.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

()

A、皮肤、粘膜瘀点、瘀斑B、关节腔出血C、内脏出血

D、肌肉血肿E、颅内出血

三、简答题

1.简述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2.血液病患者如何预防继发感染?

第三节贫血

[重点难点]

一、概述

(一)定义:

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

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

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红细胞压积最低值男性为40%容积,女性为35%容积均可诊断为贫血。

(二)贫血的分类

1.按细胞形态学分类

(1)大细胞性贫血:

MCV>100μm3,MCH>32pg,MCHC320-350g/L。

(2)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80-100μm3,MCH26-32pg,MCHC310-350g/L。

(3)小细胞性贫血:

MCV<100μm3,MCH<26pg,MCHC310-350g/L。

2.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骨髓被异常组织浸润;细胞成熟障碍。

(2)红细胞破坏过多:

细胞内在缺陷:

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异常;血红蛋白异常;卟啉代谢异常。

红细胞外来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其他。

(3)失血:

常见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常为贫血最常见和出现最早的症状。

2.皮肤、粘膜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

3.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病人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4.心血管系统表现:

轻度贫血对心肺功能影响不明显,中度贫血者体力活动后可出现心悸、气短;严重贫血者轻微活动后可发生呼吸困难。

5.消化系统表现

6.泌尿生殖系统

7.其他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病因检查。

具体内容见教材。

(五)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是治疗贫血的首要原则。

2.药物治疗:

应根据贫血的发病机制,合理使用抗贫血药。

具体内容见教材。

3.对症和支持治疗:

输血是对症治疗的主要措施,但长期多次输血有引起铁负荷过重或出现继发性血色病的可能。

4.其他

二、缺铁性贫血

(一)定义:

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铁的代谢:

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铁总量约为3.0—4.5克,其中约67%组成血红蛋白。

铁的来源和吸收:

铁主要来源于食物。

正常人制造新生红细胞每天需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

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铁约1—1.5mg。

正常男性每天排泄铁不超过1mg,女性每天排泄1—1.5mg,主要由粪便排泄。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不良

3.铁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贫血的表现

2.含铁酶及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的表现:

营养缺乏;粘膜损害;胃酸缺乏及胃功能紊乱;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

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3.生化检查:

血清铁在500μg/L,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大于36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六)诊断要点:

包括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明确病因或原发病。

临床上将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

具体内容见教材。

(七)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铁剂治疗:

补充铁剂以口服方法作为首选。

中药治疗。

(八)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有关。

(一)护理措施:

必须掌握,具体内容见教材。

(二)保健指导:

具体内容见教材。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贫血。

外周血液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减少。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感染和出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再障。

继发性再障最常见原因为药物及化学物质,其中以氯霉素最常见。

2.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土壤”学说);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免疫学说);遗传倾向。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再障(重症再障Ⅰ型):

起病急,发展快,早期主要表现为出血与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进行性贫血。

2.慢性再障:

较多见。

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感染、出血较轻,经恰当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相对较好。

少数病例病情恶化,表现同急性再障,预后极差,称重症再障Ⅱ型。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血象:

呈正细胞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

2.骨髓象:

急性型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粒、红两系均明显减少,无巨核细胞。

慢性型骨髓增生减低或呈灶性增生,但巨核细胞均减少。

(二)治疗要点:

内容见教材。

(六)护理:

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见教材。

(七)保健指导:

具体内容见教材。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缺铁性贫血2.巨幼细细胞性贫血3.再生障碍性贫血

4.总铁结合力5.Plummer-Vinson综合征6.异食癖

7.恶性贫血8.重型再障Ⅰ型9.溶血性贫血

10.血管外溶血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有关人体铁的来源和吸收下列哪项不妥?

()

A、铁主要来源于普通饮食

B、牛奶含铁量极高

C、铁吸收前先由胃酸将铁游离化

D、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E、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将高价铁还原成亚铁

2.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

A、慢性失血B、胃酸缺乏C、需要量增加D、肠道功能紊乱E、胃空肠吻合术后

3.贫血概念中哪项最重要:

()

A、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B、红细胞数低于正常C、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D、血容量少E、网织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

4.贫血最重要的体征为:

()

A、低热B、浮肿C、感觉、运动障碍D、皮肤粘膜苍白E、脾大、黄疸

5.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

()

A、叶酸B、维生素B12C、叶酸+维生素B12D、内因子E、维生素B12内因子

6.下列哪种食物中含叶酸最多?

()

A、蛋类和奶类B、海带、紫菜C、香菇D、各类谷物E、绿色新鲜蔬菜

7.急慢性再障很突出的不同是:

()

A、血红蛋白减少程度不同B、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数不同C、血小板<20×109/L

D、感染严重E、出血严重

8.下列关于再障的表现哪项欠妥?

()

A、全血细胞减少B、网织红细胞降低C、骨髓增生低下

D、骨髓巨核细胞减少E、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9.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溶血的表现?

()

A、贫血B、淋巴结肿大C、肝脾肿大D、血红蛋白尿E、黄疸

10.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可靠的指标是:

()

A、血红蛋白减少B、网织红细胞增多C、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D、脾大E、Coombs试验阳性

(二)多选题

1.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是:

()

A、诊断贫血的程度B、确诊病因C、了解骨髓增生程度

D、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E、确定贫血类型

2.贫血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表现有:

()

A、劳累性心慌、气短B、心绞痛C、心力衰竭力D、心率增快E、脉压增大

3.缺铁性贫血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有:

()

A、总铁结合力下降B、血清铁降低C、血清铁蛋白降低

D、铁饱和度降低E、骨髓铁染色含铁血素缺乏

4.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不正确为:

()

A、口服至血红蛋白正常B、贫血等症状完全消失业C、口服至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

D、服铁2个月E、至血红蛋白正常并贮存

5.急性再障的临床特点有:

()

A、起病急,发展快B、多以轻度贫血为主要表现C、可有内脏出血

D、感染严重E、可死于颅内出血

6.引起再障的常见原因有:

()

A、某些药物B、化学物品C、电离辐射D、病毒感染E、严重吸烟、酗酒

7.下列对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保健指导正确的是:

()

A、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该病的有关知识

B、指导病人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

C、多食新鲜的绿色蔬菜

D、为促使食物中叶酸的吸收可加点醋

A、注意口腔、皮肤清洁

8.下列有关贫血的治疗,搭配正确的是:

()

A、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

B、恶性贫血——维生素B12

C、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

E、海洋性贫血——输血

三、简答题

1.简述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

2.简述贫血患者神经系统的表现及其机理。

3.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4.缺铁性贫血患者“活动无耐力”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5.简述恶性贫血的病因及其表现。

6.急慢性再障临床表现有哪些异同?

7.如何做好再障患者“自我形象紊乱”的护理?

8.简述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第四节出血性疾病

[重点难点]

一、概述

(一)定义:

由于正常止血机制发生障碍,造成以自发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其发病机制有三个方面因素:

微血管壁的异常;血小板质或量的异常;出血、凝血功能的障碍。

(二)正常止血、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1.止血机制

(1)局部小血管发生反射性收缩;

(2)血小板粘附形成白色血栓;

(3)激活内、外源性的凝血系统,形成凝血块。

2.凝血机制:

可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整个凝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血液凝血活酶形成:

有两个途径

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期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形成期

3.抗凝血系统:

包括抗凝血物质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三)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1.血管壁异常: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

2.血小板异常:

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过多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3.凝血异常: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

(四)临床表现:

具体内容见教材。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筛选试验和归类诊断的特殊检查。

(六)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出血史、过敏史、家属遗传史)、体检(出血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诊断。

(七)治疗要点:

病因防治和止血措施包括止血药、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局部止血等。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症,也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和肝、脾因素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型

(1)多见于儿童,病前1-2周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

(2)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

(3)出血重,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2.慢性型

(1)以40岁以下的女性多见。

(2)起病缓慢,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反复发生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女性病人月经过

多较常见。

(3)长期月经过多可出现贫血;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脾大。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

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常<20×109/L,慢性型常为30-80×109/L。

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但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着减少。

(六)治疗要点:

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

(七)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保健指导:

具体内容见教材。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性疾病2.ITP3.过敏性紫癜4.血友病A

5.血友病B6.血友病丙7.DIC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出血性疾病引起出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脆性增强B、血小板数量减少C、血小板功能异常

D、凝血因子的缺乏E、血管破裂

2.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

A、Ⅻ因子的活化B、组织因子释放C、血小板的聚集

D、血管壁的收缩E、凝血酶的形成

3.ITP最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

A、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B、出血时间延长C、血小板减少

D、束臂试验阳性E、血块收缩不良

4.ITP首选的治疗为:

()

A、糖皮质激素B、升血小板药物C、免疫抑制剂D、输血小板悬液E、脾切除

5.有关腹型过敏性紫癜腹痛性质和部位哪项不正确?

()

A、阵发性腹绞痛B、持续性钝痛C、多位于脐周D、多位于下腹部E、阵发性隐痛

6.有关肾型过敏性紫癜,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多在紫癜型发生前2周出现尿液改变

B、少数病人可在数周内恢复

C、多数病人可迁延数月

D、极少数发生尿毒症

E、尿常规可见白细胞

7.血友病A是属于:

()

A、性染色体显性遗传B、性染色体隐性遗传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E、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

8.下列有关血友病的临床表现哪项欠妥?

()

A、多见广泛皮肤、粘膜出血B、出血部位以四肢易受伤处多见

C、易出现深部组织血肿D、重症可出现内脏出血

E、反复关节腔积血可影响关节活动

9.引起DIC最常见的病因是:

()

A、恶性肿瘤B、感染性疾病C、大面积烧伤D、严重创伤D、病理产科

10.DIC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

A、补充凝血因子B、输血小板C、抗纤溶治疗D、肝素抗凝疗法E、尿激酶溶栓治疗

(二)多选题

1.一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是:

()

A、出血时间延长B、凝血时间延长C、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D、血块退缩不良E、束臂试验阳性

2.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有:

()

A、多见于女性B、多为外伤后出血C、疾病过程短暂

D、阳性家族史少见E、多见皮下瘀点、瘀斑

3.慢性ITP的临床特征为:

()

A、多见于女性B、可自愈C、脾肿大

D、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史E、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措施应包括:

()

A、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B、禁用牙签剔牙C、刷牙不要太用力

D、血小板<20×109/L,应卧床休息E、避免使用阿期匹林、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5.ITP与过敏性紫癜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

A、出血严重程度不同B、血小板正常与否C、出血部位不同

D、是否合并贫血E、骨髓巨核细胞是否正常

6.引起过敏性紫癜的病因有:

()

A、上呼吸道感染B、鱼、虾、蟹等过敏C、抗生素、阿托品等药物

D、寒冷刺激E、昆虫咬伤

7.下列有关血友病患者的护理正确的是:

()

A、尽量少用或不用肌注和静注

B、避免手术治疗

C、注意口腔卫生,以防龋齿

D、禁用阿斯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

B、鼻出血时可采用额部热敷

8.DIC的临床表现有:

()

A、出血B、栓塞C、微循环障碍D、溶血E、发热

9.DIC病人最主要的两个护理诊断是:

()

A、有受用力的危险B、组织灌注量改变C、气体交换受损

D、恐惧E、活动无耐力

三、简答题

1.简述内源性凝血过程。

2.比较血小板疾病与凝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ITP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4.如何做好ITP患者出血的护理?

5.简述过敏性紫癜病人的治疗要点。

6.简述过敏性紫癜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7.如何做好血友病患者的保健指导?

8.DIC患者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哪些?

9.如何做好肝素抗凝治疗的护理?

第五节白血病(leukemia)

[重点难点]

一、概述

(一)定义:

白血病是一类起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

其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并浸润、破坏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

(二)分类

1.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2.根据主要受累细胞系列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白血病,AN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三种亚型即L1型、L2型和L3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M0-M78型。

(2)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白血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中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

二、急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1.发热:

可低热,亦可高热,较高发热常为继发感染所致。

感染主要原因为成熟悉粒细胞缺乏,其次是人体免疫力下降。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2.出血:

可发生在全身各处,颅内出血最为严重。

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减少。

3.贫血:

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发展。

贫血原因与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以及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溶血、出血等因素有关。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骼和关节浸润;皮肤及粘膜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常发生在缓解期,以急性白血病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可见相当数量的原始和(或)早幼细胞,一般占30%-90%。

2.骨髓象:

是确诊白血病及其类型的重要依据。

骨髓有核细胞显着增生,多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主要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占非红细胞系的30%以上。

(三)治疗要点

1.支持治疗:

防止感染,纠正贫血,控制出血,预防尿酸性肾病。

2.化学药物治疗:

分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

(1)诱导缓解阶段:

目的是迅速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机体正常造血,达到完全缓解。

儿童急淋首选VP方案,成人首选VLDP方案;急非淋常用DA方案或HOAP方案。

(2)缓解后治疗:

目的是继续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和无病存活期,争取治愈。

急隆早幼粒白血病可选用全反式维A酸。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

4.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四)护理

1.护理评估:

具体内容见教材。

2.常用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大量、长期化疗,白血病引起代谢增高及贫血有关。

(2)有损伤的危险:

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正常粒细胞减少、化疗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5)预感性悲哀:

与患急性白血病有关。

(6)体温过高:

与感染和(或)肿瘤细胞代谢亢进有关。

3.护理措施:

必须掌握,具体内容见教材。

(五)保健指导:

具体内容见教材。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白血病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3.诱导缓解

4.白细胞淤滞症5.慢粒白血病终末期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可能引起白血病的发病的因素哪项是错误的?

()

A、病毒B、放射线C、化学物质及药物D、免疫E、遗传

2.引起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B、感染C、坏死物质吸收

D、溶血E、核酸代谢旺盛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征中最为突出的是:

()

A、严重贫血B、广泛出血倾向C、巨脾

D、胸骨压痛E、合并感染

4.国内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首选的是:

()

A、骨髓移植B、羟基脲C、干扰素D、中药治疗E、放射治疗

5.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首发症状常是:

()

A、肝脏肿大B、脾脏肿大C、淋巴结肿大D、发热E、贫血

6.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用的药物是:

()

A、马利兰B、羟基脲C、干扰素D、环磷酰胺E、苯丁酸氮芥

(二)多选题

1.下列有关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正确的是:

()

A、易引起静脉炎

B、骨髓受抑制致血细胞下降

C、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道反应

C、长春新碱可引起心肌及心脏传导损害

E、环磷酰胺可引起脱发及出血性膀胱炎

2.急性白血病患者多有贫血,其原因有:

()

A、红细胞生成减少B、无效性红细胞生成C、出血

D、溶血E、营养不良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加速期的表现有:

()

A、不明原因高热B、脾脏迅速肿大C、进行性贫血

D、骨、关节疼痛E、出血

4.下列有关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正确的是:

()

A、每日观察病人的脾脏大小、质地

B、尽量避免弯腰

C、避免碰撞腹部

D、密切观察用药效果

E、注意观察白消胺有无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5.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见的护理诊断有:

()

A、有感染的危险B、活动无耐力C、有受伤的危险

D、体液量过多E、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三、简答题

1.如何做好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外巩固强化阶段的健康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