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51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docx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盛超萍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永兴小学盛超萍

新课标推崇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进行组块教学,模块教学,主题教学,而主题教学首推单元整组教学。

教材是个例子,更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六年十二册书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更为关键和根本的是——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郭思乐语)。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在人教社新教材出版七个年头之后,此教材的亮点正被逐渐发掘并让其真正的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熠熠生辉。

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7年起开始着力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聚点探究,整体推进。

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行动前的思考:

导读价值何在

何谓导读?

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

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欲望,去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策略甚至预期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

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时间一般为1个课时。

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有:

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

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基点,是导读的根本所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专题是要点;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

用电影中的行话说:

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

这样的解读也从几个侧面阐述了导读的价值。

明确了导什么,必须得清楚地思考导读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么事之前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多次的导读教学尝试与思考,认为导读的意义在于导趣、导疑、导学、导行。

1.导趣——轻装上阵趣为先

导读的宗旨永远是唯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这是导读存在的最根本意义,是导读的根,导读的魂。

学生将花两周左右的时间学习一组课文,如同要与一位新朋友相处一般,第一眼就产生厌烦之情绪,两周如何能过得愉快?

因此,单元整体感知一课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尤为要紧。

唯有感兴趣,才能让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接触了解并感悟深入。

如学习童话单元伊始,我们可以让学生聊聊说说自己看过的童话,印象最深的故事主人公及喜欢或敬佩他们的原因,极大地唤起交流的欲望,体验阅读收获得到展示的愉悦,进而告诉他们这两周我们将徜徉在神奇的童话世界里,充分感受童话的魅力。

学生热切的期待和兴奋的情绪可想而知。

再如学习多彩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进入单元学习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导交流童年最幼稚的镜头,最羞愧的镜头,最感动的镜头等等,唤起生活体验,激起阅读童年趣事的欲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与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兴趣被激发了,就如发动机进入了最优的工作状态,事半而功倍。

2.导读——先睹为快尝滋味

就像品一道菜,端上来总不能操起筷子就动武,得先观色闻香饱饱眼鼻之福,聊谈一番之后总忍不得要先睹为快一番。

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再生动的言说也抵挡不住掀开盖头一睹课文芳容的冲动,何不闭口不言让学生沉浸在初次见面的喜悦与新奇之中。

读吧,挑最感兴趣的读;看吧,选最吸引你的看。

可以读课文,可以看插图,可以浏览全局,亦可细看品评一处。

谓满园春色赏一番可好,折得一枝香在手更妙。

有人会担心,课文都看过一遍了,据点探究时会不会因为对课文有所了解了而失去兴趣呢?

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曾问读者: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未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

我想我们的答案一定会惊人的一致。

是的,我们不会因为此文见过一面而不愿再见,反而会因为曾经见过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熟悉感好感,促使学生带着更浓烈的热情去读,带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熟知它的冲动去读。

3.导学——驰骋疆场需得法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笔者以为,胸无点墨不以文,学需得法方有效。

一组课文的学习,总有一种适合学好它的方法。

学语文重积累,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积累一种学法尤为可贵。

单元导语虽寥寥数语但却暗藏天机。

读好导语不仅能极准确地把握学习本组课文的人文目标工具目标,还能引领学生参悟学法。

以五下教材为例,不同主题单元的导语都有学习方法提示,如“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等等。

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

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已心中有数,找到了学习方法就如手中持有一盏明灯,不会迷失方向,导学,导明方向,导出方法,学习之路才能充实。

4.导行——为满行囊勤准备

学习一组课文就如进行一次远足旅行,为了能用心灵去旅行,收获一路好风景,需做足准备,做好铺垫。

导趣是情绪铺垫,导学是方法铺垫,那么导行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铺垫。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讲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我们可以做些怎样的准备呢?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想去搜集名人读书故事,看看他们读书有没有好方法。

”“我觉得可以提前到乡下走走,领略一番乡村风情。

”“我要认真听别人的对话,看看他们说话有什么独特的艺术。

”……我们会发现,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挺会安排,很有思想,准备工作策划得合理有效,完完全全是个学习的小主人。

行动有方向,计划有实效,准备做充分,何愁不能满载而归?

导读进行时——我们怎样引领

(一)激趣导入显艺术

导入一组课文的学习好似引领学生去见一位陌生人,第一印象尤为重要。

或使学生对其产生好感,或产生熟悉感、亲切感,通过引导对本组课文产生“一见钟情”之效果,激发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1.聊谈唤起生活体验——牵起情感线:

拉家常最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拉家常”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你的童年生活里有过让人激动的时刻吗?

是不是也有挺幼稚的镜头或是最尴尬的镜头呢?

幸福地回忆你过去的日子,把你的童年趣事与我们一起分享。

”“假期里,你去过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吗?

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养过小动物吗?

介绍一下它吧。

如果没养过,也可以说说你曾经想养的小动物。

”……就是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聊谈话题,这样亲切的对话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了学生想亲近该组课文的情感,为一组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温暖的情感底色。

2.欣赏燃起阅读期待——搭建图文桥:

未见其人,先观其形。

形象大于思维。

在进入一组课文的学习之前,欣赏相关的图片资料,欣赏相关的音像作品,通过声、形、色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一点点,期待一大半,清晰一点点,模糊一大片,燃起阅读期待,为继续学习作好文章。

如进入祖国山水单元的学习,可先展示一些祖国大江南北奇丽景色的照片或短片介绍;异国风情异域文化单元可展示异国他乡极具异域特色的风光图片或风俗文化方面的文字或音像资料;神奇的大自然,走进西部,科学技术的威力等等主题单元都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事先亲近相关资料,激发浓厚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3.质疑激起探究欲望——体验“疑”之趣:

曾听说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即将结束时神秘地向学生发问:

维纳斯的衣裙为何掉到肩膀处就不再掉下去了呢?

问完便干脆利落宣布下课。

可他的学生却因此而陷入狂热的追求中,追着拉着向老师寻求答案。

寻求未果,当然是怀着浓烈的求知欲望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看,这就是疑问的魅力。

一组课文的导读也可进行如此匠心独运的质疑激趣。

“一个人临死最牵挂的往往是什么?

财富?

亲人?

也许是的。

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临死前念念不忘的却是那点在油灯里不值一个铜板的一茎灯草,这个人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想打电话告诉人一件事,结果一句话能讲清的事却打了几个小时的电话,这个人是怎样打的电话,他电话打得是否合理?

”“你相信木头人会说话吗?

你是否见过小孩的手一摸会让枯枝开出艳丽的花朵?

”……一个个奇怪的人物,一桩桩奇妙的事情,一串串神秘的疑问,怎能不让人为之兴奋,为之振动呢?

就让我们抓住这宝贵的兴奋和振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好一组课文画下可生花的妙笔。

(二)把握文本主阵地

虽说文章的作用只是个例子而已,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应相信文本的力量。

以文章为根本,以课文文本源,依标扣本,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导读需把握文本主阵地,兴趣导向主题文本,质疑源于主题文本,尤其要慎重用好文本。

1.先睹为快有心向——让触摸有温度:

激趣导入后,学生往往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文本的“芳容”。

此时,我们应该及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放手让学生先睹为快。

要注意的是,睹不是无目的的,睹要睹得有意义。

第一次接触文本的触摸式阅读需提醒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浅层次地感受语言的温度。

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醒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呢?

语言的引领是最好的途径。

“让我们先睹为快,了解一下作家们分别对哪些动物情有独钟。

”“读课文时想一想,哪个故事最吸引你?

”“哪一处的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这样只言片语的提醒,并不会减弱也不会冲淡学生的阅读兴趣,只会使文本的触摸有可感知的温度。

2.一吐为快有话题——让交流有价值:

虽然只是触摸式阅读,但学生仍有许多话要说,说什么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吗?

显然不行。

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差异,如果随意地说,说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优秀学生的交流往往会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意中侵占了同伴思维的空间,一吐为快将吐得漫无边际。

如果为“一吐为快”提供一个交流话题,相信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

话题可以抛在触摸文本之前,也可在之后。

“走近伟人毛泽东”一组可以参考这样的交流话题:

“看看伟人毛泽东在不同的课文里分别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

你是从哪里得出结论的。

”“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组可以对“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游赏方式游览这一景点的,你喜欢哪一种游赏方式”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思乡游子情”一组可以让学生找找表达或寄托思乡情的思乡之物并进行交流。

学生初读后的感受最真切最质朴,最是能体现他的阅读能力,迸发出他阅读收获带来的快乐。

笔者还尝试过这样的交流:

你去哪儿一睹为快了?

你了解到了什么?

……真切的感受吸引了其余没有去此处一睹为快的学生的阅读欲望,产生了阅读的共振磁场,趣味盎然。

总之,每组课文的触摸式阅读之后,适宜用提供一个学生可以从文本中轻易触摸到的话题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话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三)读好单元提示语

一个单元开始前的那段单元提示语总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语言总是那样亲切而简练,短小而精悍。

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老师和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组课文学习的方向;它还不止是一盏明灯,它同时是一盏充满智慧的灯,照亮我们学习语文的心。

读好单元提示语,对学好一组课文的价值不容忽视。

提示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常以亲切交谈式或娓娓道来式提示本单元主题,第二部分通常以精练的语言提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如何读好这两个部分以发挥提示语的价值,我们进行了尝试。

提示语的第一部分一般在导入过程中读,不同的读法发挥的作用也迥然。

1.获得信息明确主题:

单元提示语文字虽少可信息量却不少,它往往通过简短的表述让读者获取一些信息的同时告诉我们单元主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

”这是在间接提示我们本组课文是说明性文章。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也暗含了本组课文的主题与读书有关。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是在引领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名著的世界,让我们熟悉更多名著里的典型人物。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信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并明确学习主题。

2.个性语言欣赏积累:

提示语短小精悍,可谓字字珠玑。

提示语有的朗朗上口,美得像首诗;有的生动活泼,活得像幅画;有的读之风趣幽默,欢快得像首歌。

像诗,像画,像歌,但都不失语文的本色,因为它是用语言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也应该好好地欣赏一番这样的语言。

不仅仅是为了明确主题,更为了心中那份对语言的美好情感。

在读这样的提示语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这样呈现:

有这样一本书——

书中没有一个名字,

却处处都是学问。

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

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童年

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

美丽的故事。

一只昆虫,一个玩具,

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

看起来微不足道,

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一样的提示语,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一个语段不就成了一首诗吗?

一样语言,却有不一样的味道。

一次两次,我们的学生也喜欢上了将部分提示语变成一首诗,将它读得像诗一样美,读出味道,读到记在心间。

有人会说,这不是提示语应该发挥的功能。

可是,我们都知道,语文姓语,导读课是语文课,当然也该姓语。

是语文课它的使命就是学语言,积累语言,更何况提示语那样美,当然是学语言的好材料好典范,不用它,怪可惜的。

歌德说: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语文教学中,发现语言形式学习的生发点,触发形式思维往往以秘密的形式被人秘密的忽视。

单元提示语浓缩了一组课文多方面的重要信息,语言形式丰富而经典,尤其是第一部分语言。

如认识鲁迅一组导语中的语言形式源于课文,段落形式也源于课文,从课文中找导语语言形式的影子,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无处不在,学以致用的特点。

提示语第二部分的操作一般放在触摸式阅读交流之后,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一组课文的目标。

1.明确学习目标:

如四下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一组提示语中就写道“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

”六上年级走近鲁迅一组就提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人文性目标,工具性目标一目了然。

2.获取学习方法: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示语中有时还会告诉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

如六上第二组“爱国之情”主题单元就提示我们“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上第一组“神奇的大自然”主题单元提示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六下第一组“感悟生活”一组提示我们“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找到行动方向:

为了更好地学习一组课文,导读课上,我们往往要明确行动方向,为有效学习做好充足的资料或体验准备。

提示语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话:

“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六下第二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四上第五组)“可以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走近人物单元均有提示)……一句简单的表述为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学生如此,教师也一起行动。

当然,若是提示语中未曾出现行动指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行动方向,为后续学习勤做搜集阅览等工作。

4.调整生活视角:

导兴趣导行为,除此之外,导读更需要引领学生调整生活视角,留心生活内容。

如父母的爱这一主题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近期的生活中特别留意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许是一次表情变化,也许是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在表达爱,传递爱。

再如生活的启示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近期生活内容,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带来的启示。

学习与生活同行,生活因学习而有所改变,有所调整。

实践在沉淀——我们的教学启示录

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有三大价值:

(1)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规律,人的认识规律;

(2)体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改革观念;(3)从单项知识进步为综合能力培养。

从课题整体出发,导读的作用应该是为学习作三方面的铺垫:

情绪铺垫、人文铺垫、知识铺垫。

而所有内容的铺垫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做铺垫,是学生需要做铺垫。

故,导读课是学生的舞台,将舞台交给他们是导读最大的特点与亮点。

1.把整体的文本让给学生:

文本阅读是整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往往喜欢将文中的信息透露一些给学生,美其名曰为激发阅读期待做足文章。

殊不知生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样的举动已经人为地剥夺了学生完整接触文本的权利,生硬地支解了文本的某些部分。

学生有能力有感知,他们会从完整的文本中获取信息,产生兴趣。

让学生亲自接触,第一次就接触完整的文本符合整体思想和系统论思想的原理,我们有必要将文本完整的交给学生亲自阅读,亲自体会,亲自获取信息产生困惑与再次读文的兴趣。

在导读教学的读文操作容易给人留下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的印象,要走出这样的误区,产生让人感觉清晰一点,模糊一片的效果,就要处理好整体感知的方式及度的把握。

可以选择读完整的一组,也可以建议学生选择其中一篇或几篇先睹为快。

如果一组课文是一样美味,导读的任务不是把整个吞下去再吐出来,而是观其声、色、形、貌,对其有个整体的大概的了解,至少能认出它,并感知它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交流收获于整体——除了完整的文本,我们还需把关于文本的其他资源都留于学生发现与交流。

一组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整体感知后,我们要引领学生交流读文收获:

了解本组课文的主题,由哪些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写作对象分别是谁,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初步印象,关于这些课文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

关于文本在导读中的利用,我们要解决的是整体的问题,了解的是整体的概貌,触摸的是整体的表象,而不是见面就生吞活剥一番。

白居易说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导读对文本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向和深度。

2.把自主的权利留给学生:

我的话题我选择——导读是一堂轻松的课,是起跑前的准备活动。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准备,做些怎样内容的准备活动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接触整体的文本之后,为了更有效的交流,我们选择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感性的浅层次的交流话题。

如“读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困惑?

”“你最喜欢哪篇课文,为什么?

”“本组课文是否有你欣赏的人物?

”“读完课文,你找到了自己的父母的影子了吗?

”这样的交流话题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

学生愿意选择哪篇课文谈看法和感受,愿意对哪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自主选择。

我的难题我来定——每个主题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都设立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学习目标。

对每个个体而言,各个不同的目标达成的难易不尽相同。

五上第四组课文主题为生活的启示。

明确目标后,学生相继交流自己达成目标难度最大的目标。

有的学生说“第3个,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有些词我都还读不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更难了。

”有的说“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弱。

”也有的说“我也是第三条,因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难。

”由此可见,不同的个体学习差异和能力的不同导致学习困难点也不相同。

将这样的结论让学生自己来下,我们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个体的学习有效性大大增强。

我的准备我做主——为了学好一组课文,课前需要做些怎样的准备?

也许我们老师知道,但我们知道的一定不是最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

“有困难找学生”这是郭思乐教授守推的生本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学生的学习准备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做主。

我们来听听学生为了学好生活的启示这一单元的学习准备:

生:

我想去钓鱼,亲身体验一下,这样就比较容易读懂钓鱼的过程。

生:

我想自己先去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课堂上学习起来会有帮助。

生:

回忆整理自己以前被忽视的启示,记录下来。

生:

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尤其是陌生人,发现生活的启示。

生:

作者说父亲的教导让她一生受用,我想去了解作者一生的简历,看看她受到了哪些启示。

生:

我要去买一只珍珠鸟养养,相处一下。

生:

我想课前去了解一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多么丰富而实在的准备,多么让人惊讶的完整而全面!

有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有资料收集有学习实践,有启示前的也有启示后的。

这是我们老师所能想到的吗?

这是我们个人的智慧所能及的吗?

所以要让课堂有浓郁的生命气息,那么,有困难找学生吧,把准备的事让学生做主吧。

我的策划我负责——不少单元主题的学习准备可以从几个方面几个成员共同合作完成。

如科普说明文单元,学生建议共同合作去了解某一对象,来个共同关注共同协作进行对象的完整说明,如何建立合作团队?

如何策划活动过程?

不需要我们操心。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有一句朴素的名言:

有困难找学生。

简短的6个字表达了对学生生命充分的尊重和学生能力充分的信任。

事实证明,学生有的是合理而有效的合作建议,有的是策划和实施的能力。

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决定和策划往往能组织和落实得比老师强加给他们的用心得多有效得多。

不仅如此,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展示的能力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这与郭思乐教授推出的生本教育有不谋而合之处。

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当作一个发展着的,有不可思议的能量和潜力的完整的生命体来看待。

教师负责给出建议或活动框架,学生能做的,全都交还给他们,让学生自己去策划与落实。

相信吧,给他们一片天空,他们会还你一道道彩虹。

为了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舞台,在舞台上有更充分的空间和更合适的角色可以展示,我们需注意这样几点:

点亮一些,朦胧一片——单元导读追求在整体感知的面上寻求一两个能亮起来的点,让整体清晰一点点,照亮一点点,以期朦朦胧胧的效果。

我们把完整的文本交给学生,在提供一个交流话题的选择上和交流的组织和引导上下功夫。

需要注意的是话题选择要考虑学生接触文本的内容和接触的深浅度,话题交流要避免的是集中交流一两点,巧妙引导淡化其它生成的点,达到蜻蜓点水点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知效果。

李山甫诗云: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单元导读在课堂不长也不短的有限时间里如何在学生心间下好这三点两点雨,让其真正地滋润进学生的心田是这一课要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触摸式阅读后的交流提供一个适宜的话题,交流到适宜的程度,见好就收该如何操作,“好”在何处,“收”于何时,都是我们要深思的细节。

有一点值得借鉴的是,触摸式阅读交流宜蜻蜓点水,忌处处较真。

触摸式阅读相对聚点探究的研读有以下特点:

阅读内容相对较多,阅读范围相对较广,阅读材料相对丰富(课文、插图、资料袋、练习设计、综合性学习提示、园地相关内容)。

内容材料丰富的效果是学生的阅读收获丰富,交流时难免有学生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奋地讲述交流话题以外的内容,生硬地制止不可取。

慎重处理,体现坡度:

笔者粗浅地罗列了几册教材的单元主题,供参考。

单元

七册(四上)

八册(四下)

九册(五上)

十册(五下)

神奇的大自然

祖国的大好河山

名人读书故事

走进西部

观察与发现

真诚待人

思乡游子情

多彩的童年生活

奇妙的童话世界

大自然的启示

动植物说明文

语言表达的艺术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战争中的孩子

生活中的启示

感人故事

我国的世界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