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7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docx

珠江口规划环评报告书

1总则

1.1规划的一般背景

珠江三角洲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珠江河口地区行政区域除广东省三角洲地区的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江门市外,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为整治珠江三角洲河口,珠江委和广东省有关部门多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流域内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涉水工程和影响河流水情与水域水质的人类活动,使河口区的水沙运动、水质、生态环境和潮流活动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珠江委与广东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新情况一直在跟踪注视。

1993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批复”中指出:

“珠江河口治理、海涂围垦和综合开发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抓紧编制珠江河口开发规划。

请水利部会同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尽快开展工作。

围海造田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围垦。

要按规划进行,围垦的土地不得随便转让。

河口的治理开发必须有利于泄洪、维护潮汐吞吐、便利航运交通、保护水产、改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六大”要求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对河口的治理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大珠江河口的综合治理规划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批复”的指示精神,珠江委多年来已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以前的规划成果主要以治导线规划为主,现在必须根据新的水情、工情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编制综合性的河口治理规划。

从目前珠江河口地区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全河口区的总体综合治理规划,作为珠江河口管理与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珠江河口的是:

泄洪防潮问题、滩涂围垦问题和水域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从宏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和管理,尚缺一个综合的统一规划。

在过去已进行的有关规划工作基础上,抓紧时间编制以泄洪整治、水环境保护和岸线滩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既是目前珠江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珠江河口管理的需要。

在水利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流域机构与地方各部门密切合作,在两年多时间内,完成了这一规划任务。

为使江河流域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应保护环境的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的要求,对流域规划方案,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预估、评价综合治理对环境的影响,并研究维护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措施,完善规划方案。

流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流域规划的组成部分,评价工作将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

按《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大纲》的分工,由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完成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在接受该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任务之后,即组织有关科研和技术人员赴规划现场进行考察,本着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出发,根据规划区域的环境特点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对规划方案及近期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证,在掌握和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根据综合治理规方案可能涉及的环境要素、环境因子,确定有5个方面的环境要素,分别为水文、环境、资源、工程和规划效益,每一环境要素所包含的环境因子分别有水文要素:

潮位、潮流速、潮流量、净泄量、分流比;环境要素:

水质、水污染、水源地、咸潮、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资源要素:

岸线资源、滩涂资源、水产资源、旅游资源;工程要素:

疏浚、导流工程、开卡退堤;效益:

防洪、航运、排灌、岸线利用、滩涂利用、人群健康、社会经济。

见下表1-1。

表1-1 环境影响因子权重分配表

 

 

治导线规划

泄洪整治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

岸线滩涂规划

总分

权重

水文环境

潮位

3

3

 

3

9

0.0421

潮流速

3

3

 

3

9

0.0421

潮流量

2

2

 

2

6

0.0280

泄洪量

4

4

 

3

11

0.0514

分流比

3

3

 

3

9

0.0421

小计

 

 

 

 

 

0.2057

生态环境

水质

 

 

5

 

5

0.0234

水污染

 

3

4

 

7

0.0327

水源地

 

 

5

 

5

0.0234

咸潮

3

4

4

 

11

0.0514

红树林

5

2

5

3

15

0.0701

自然保护区

5

2

5

3

15

0.0701

小计

 

 

 

 

 

0.2711

资源环境

岸线资源

3

2

 

4

9

0.0421

滩涂资源

3

3

 

4

10

0.0467

水产资源

3

3

4

 

10

0.0467

旅游资源

 

2

 

 

2

0.0093

小计

 

 

 

 

 

0.1448

工程措施

疏浚

 

5

 

 

5

0.0234

导流建筑物

 

4

 

 

4

0.0187

开卡退堤

 

4

 

 

4

0.0187

小计

 

 

 

 

 

0.0608

规划效益

防洪

5

5

 

4

14

0.0654

航运

3

4

 

 

7

0.0327

排灌

3

3

 

3

9

0.0421

岸线利用

 

 

 

5

5

0.0234

滩涂利用

 

 

 

5

5

0.0234

人群健康

 

3

5

3

11

0.0514

社会经济

4

4

4

5

17

0.0794

小计

 

 

 

 

 

0.3178

合计

52

68

41

53

214

1.0002

从表1-1可以看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方案的实施将对周围环境在水文、水质、生态、自然资源、土地利用、防洪、航运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均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中,由于施工造成的对水质、水生生态环境、植被、水生生物、水土流失和航运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局部的暂时的,在工程结束后就会逐步消失;而规划实施引起的对水文、河口资源、土地利用、防洪、航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基本上是区域性的长期的。

由工程施工带来的环境影响基本上都是不利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治其中的不利影响。

但规划实施最终引起的对水文、防洪、资源利用、航运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有益的。

1.3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标准

1.3.1评价范围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选取与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的规划范围一致,即评价范围为珠江八大出海口门在内的口门区及河口延伸区。

评价重点是水域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1.3.2环境保护目标

1.3.2.1近远期规划环境目标拟定的背景

本次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河口治导线规划。

河口治导线是合理控导河口延伸方向,统一安排延伸水道,保持河口稳定与通畅的河口水域外缘控制线。

本次规划根据珠江河口新的水情、工情和珠江河口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在原治导线方案的基础上,全面提出珠江河口总体治导线方案,合理安排珠江河口洪、潮通道总体格局。

本次规划是以原治导线规划为基础,在新的形势下,采用新的资料,整体考虑了珠江河口海域与三角洲河网区的互动关系,全面协调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和防洪安全、生态安全、持续发展、河口健康的规划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珠江河口规划治导线总体推荐方案,将作为珠江河口治理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同时将规范与约束河口地区经济社会活动,促进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珠三角的环境保护因此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意见,2003年4月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与广东省共同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现以通过审批进入实施阶段。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引导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基本实现了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等目标。

在充分分析珠江三角洲环境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分两步走的环境保护目标,即到2010年为重点攻坚阶段,到2020年为巩固完善阶段。

为实现上述规划目标,规划定出必须完成的“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三大战略任务。

从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按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容量底线的要求,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明确了哪些地方能够开发、哪些地方不能开发,以及相应的开发方式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工程,以实现高质量的、环境可持续的、有效益的持续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根据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也为本次环评近远期规划环境目标的拟定奠定了基础。

1.3.2.2防洪目标

珠江河口规划范围内已建海堤(保护万亩以上)1450km,捍卫耕地208万亩,保护人口166万人,堤防标准一般达10~20年一遇,重要堤围达50年一遇。

目前珠三角防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角洲网河区局部水道洪潮水位抬升,防洪压力增大。

1994年以来的几场洪水情况表明,上游洪水流量量级相同情况下,三角洲网河区局部河道的洪潮水位明显比80年代抬高,在上游出现50年一遇洪峰流量的情况下,三角洲网河区局部出现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的洪水位。

近年台风暴潮的正面袭击、突破历史高潮位,也使潮位明显抬升,如9316台风,横门水文站水位达2.62m(珠基,下同),磨刀门灯笼山水文站水位达2.65m,分别超历史实测最高潮位0.08m和0.37m,因而防洪潮压力增大。

因此,本次防洪目标是整治河口主要泄洪河道及口门,提高泄洪能力,达到安全渲泄50年一遇洪水。

1.3.2.3水质保护目标

珠江河口水域是一个非淡水河流水域,又非海洋的咸淡水交替的水域。

有潮涨潮落的海洋特性,又有洪枯变化的河流特点。

因此在该水域内,河流与海洋的水文特性兼而有之。

水域沿岸分布有众多的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广州、佛山,有近20年来新兴的工业城市东莞、中山、江门,有改革开发的先驱深圳、珠海,还有20世纪末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各个城市沿海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对河口水域的开发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对该水域的开发利用强度远远超过其他水域,且功能要求复杂,对水质的高要求和低要求复杂交错,如航运、港口、旅游、农业灌溉、珍稀动、植物保护等行业。

由于珠江河口水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及现有水功能要求的三重复杂性,给功能区的划分和水质保护目标确定带来了难度。

本次规划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珠江河口的水环境功能区进行了重新划定,因此本次评价采用新区划的水质要求作为水质的保护目标,分为近海水质和河口水质两部分。

(1)近海水质保护目标

本次综合治理规划范围内已有的功能区划包括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 广东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是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划定功能区,并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67–1997)》确定功能区海水水质目标,以实施近岸海域水质目标分类管理的目的。

广东省近岸海域共划定188个环境功能区,本规划范围水域包括有32个环境功能区。

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3个,主要功能有猕猴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风景旅游及海水养殖;二类环境功能区15个,主要功能有海水养殖、(国家级)自然保护、风景旅游、种植、浴场;三类环境功能区14个主要功能有港口、工业、景观旅游、养殖、渔业及排污。

本次评价以各种功能区相应的水质要求作为近海水质的保护目标。

(2)河口水质保护目标

按照水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一级功能区划的方法,珠江河口共划分25个一级区,其中保护区1个,开发利用区24个,没有保留区和缓冲区。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一带栖息和繁殖,按照保护区的指标应划为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按保护区水质要求为Ⅱ类(GB3838-2002)。

根据河口水功能特点分析,按照二级区划的原则,珠江河口24个开发利用区划分出29个二级区,其中以渔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二级区11个;以景观娱乐用水为主导功能的二级区7个;以工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二级区4个;以饮用水为主导功能的二级区3个;以农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二级区1个;过渡区2个;排污控制区1个。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珠江综合整治水质目标“到2010年,珠江江水变清,干流保持在Ⅱ至Ⅲ类水质”,黄埔水道开发利用区、虎门水道开发利用区、莲花山水道开发利用区、上横沥、下横沥开发利用区、伶仃洋渔业用水区功能区、蕉门水道开发利用区、横门水道开发利用区、洪奇沥水道开发利用区、珠江口珠海中山开发利用区、磨刀门水道珠海渔业景观用水区、洪湾水道工业用水区、友谊河开发利用区、鸡啼门水道开发利用区、虎跳门水道开发利用区、高栏列岛开发利用区、崖门水道开发利用区及黄茅海开发利用区水质保护目标定为Ⅲ类。

伶仃洋过渡区、万山群岛渔业景观用水区、深圳湾过渡区、磨刀门水道珠海饮用渔业用水区、潭江新会开发利用区目标要求定为Ⅱ类。

深圳湾开发利用区、前山河开发利用区、澳门附近水域主干道开发利用区和十字门水道开发利用区水质保护目标定为Ⅳ类。

1.3.2.4河口岸线、滩涂利用与保护目标

珠江河口目前岸线总长858km,包括大陆海岸线和围垦岸线;规划研究的10个主要岛屿岸线长185.11km,包括伶仃洋的淇澳岛、内伶仃岛、桂山岛、东澳岛、大万山岛和黄茅海湾口的高栏岛、荷包岛、三角山岛、大杧岛和大襟岛。

根据量算,珠江河口-2m以浅滩涂面积为242.06km2。

近20年来,珠江河口滩涂开发过度,河口延伸过快,致使河口水域面积愈来愈少,水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若不加以控制,将会造成下泄不畅,引起河口区潮位普遍升高,造成加固困难,降低效益。

因此,本次评价应以保护河口滩涂资源为主,对于可利用滩涂必须符合治导线规划控制,加强执法力度,合理、科学利用岸线滩涂资源。

1.3.2.5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比,环境是一块“短扳”,珠江三角洲呈现快速经济发展态势、现代化危机背景下的“亚发展”状态。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

建成生态城市群。

规划年限为2004年到2020年,其总体目标是把珠江三角洲建成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按照规划,将在2010年实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被大幅度削减,珠江三角洲主干、支流水质维持良好水平,酸雨频率明显下降,所有城市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生态群,在2020年使整个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有城市达到生态市要求,建成生态城市群。

本次评价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采用《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

1.3.2.6自然保护区及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目标

按《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到2010年,区域内新建自然保护区15个,升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3个、省级6个),扩建自然保护区4个,全区内自然保护区将达93个,总面积约40.1万公顷,占陆地面积比例达到6.3%。

而自然水土流失治理率也将达80%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陡耕地全部还林还草。

在本次规划计划建成的保护区中,将会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特征、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以及保护目标的地域分布差异,在面积最大的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重点保护对象是珠江口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江豚、近江牡蛎、蓝蛤、河蚬等。

广东省林业局珠江口湿地生态保护行动已从2004年正式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耗资5亿元,种植总面积达5万公顷的红树林,抢救珠江口周围50万公顷珍贵湿地,构筑珠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圈。

1.3.2.7水土保持目标

珠江河口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开阔,自然条件较好,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均较好,水土流失较轻。

按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珠江河口区域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

本区暴雨集中、强度大,降雨是造成本区水土流失最主要原动力,从侵蚀面积和侵蚀程度看,以开发区建设、采石取土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本次综合治理规划制定了专项珠江河口地区水土保持规划,根据各地区的水土保持规划,至2020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2km2,其中植树造林69.84万亩,封山育林16.45万亩,梯田改造4.08万亩,谷坊、拦沙坝等工程土方394.23万m3,石方1140.07万m3,工程总投资8.74亿元,届时河口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率将达90%以上。

本次评价的水土保持目标与上述水土保持规划的目标一致。

2规划的概述与分析

2.1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

本次综合治理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

考虑河口与网河区的互动性,研究主要河汊分流比的合理调配,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防洪排涝目标的要求;整治河口主要泄洪河道及门口,提高泄洪能力,达到安全渲泄50年一遇洪水的目标;研究伶仃样、黄茅海河口湾的整治工程措施,维护重要潮汐通道,减少淤积,达到改善重要出海航道通航条件及狮子洋、深圳湾、银洲湖潮汐呐吐条件的目标;分析河口区内涝、潮排、潮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编制河口区的排涝河灌溉规划,达到改善河口区排涝和灌溉条件的目标;评价口门区及伶仃洋、黄茅海岸线滩涂资源,以及河口延伸区岛屿岸线边滩资源,研究合理控制和开发利用方案,实现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提下有效保护滩涂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目标;加强河口水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珠江河口区水功能区划,设置生态保护区,使河口区水域的水质达到各水域功能区划的标准,实现改善河口水域的生物栖息和生态环境条件等的目标。

2.2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

近年来,在珠江流域范围内完成的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和专业规划有几十项之多,其中与本次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关系最大的其他层次的规划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珠江河口治导线规划》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

本次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无论是在规划目标上还是规划措施上,与其他层次的规划理念都是完全一致的。

本次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只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其他规划的一次补充或者完善,是应新的形势要求而作出的新的具体指引。

2.3规划方案概要

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河口治导线规划、泄洪整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岸线滩涂利用与保护规划。

2.3.1珠江河口治导线规划

经过对原治导线规划调整、补充后的珠江河口规划治导线总体方案见下表2-1所示。

表2-1珠江河口规划治导线总体方案

区域

原规划方案

调整、补充后的方案

伶仃洋海区

以东、西侧治导线形成规划的大喇叭型河口湾形态,东侧治导线自东莞交椅湾的沙角起,基本沿-5.0m等高线布设,向南延伸至大铲湾的棚头咀;西侧治导线从凫洲水道出口南岸开始至龙穴岛,再以较大的弧线连接孖仔沙尾部,基本沿-3.0m等高线下延,弯向西南至淇澳岛东侧。

东侧治导线同原规划方案;西侧治导线从凫洲水道出口南岸至龙穴岛段以直线连接,比原规划治导线略东移

黄茅海海区

西治导线从崖门出口西侧起,沿旧石堤尾往南,经白排以西750m,再往南经黄茅岛与角咀山相接,然后以大弧度拐向西南与蛇鼻咀相接,长37.3km;东治导线从虎跳门出口东侧开始,至三虎码头,再沿-2.0m等高线与南水岛抛石堤相连,长28.1km

同原规划方案

虎门出海水道

虎门水道(黄埔~虎门口)按现有合法建筑物外缘平顺连接,控制新沙港尾、大虎、大角山三断面的水道宽度为2200m、3150m和3600m。

同原规划方案

蕉门

按一主一支的格局延伸蕉门口。

凫洲水道进口处河宽为1200m,南、北两岸以治导线控制,按3%的扩宽率延伸;蕉门南支七冲口处河宽控制为800m,并以3%的扩宽率向南延伸与伶仃洋西治导线相连。

在原凫洲水道南治导线的基础上,从中段开始调整弧线,使南治导线再向南移,最大南移330m,出口与伶仃洋西治导线交点南移800m

横门北汊与洪奇门汇合延伸段

洪奇门与横门北汊交汇后,汇合延伸段以一主无支方式处理,即以万顷沙20涌口为起点,控制河宽1600m,以3%的扩宽率延伸至淇澳岛东侧与伶仃洋西侧治导线相连。

在原一主无支方案的基础上,开辟排洪支汊,形成一主一支方案。

支汊排洪通道以现有分汊深槽为基础,从万顷沙22涌西口以南700m开始,以河宽740m控制,轴线西段与汇合延伸段主流夹角430,支汊河道长6420m;汇合延伸段主干道仍采用原规划方案。

横门

横门出海水道规划采用一主一支布局,北支为主干,南支为支汊。

北支起始断面宽以550m控制,并以南、北两侧治导线控导延伸与洪奇门延伸治导线相连;南支在芙蓉山口河宽为500m,以3%的扩宽率延伸至金星门。

同原规划方案

外伶仃洋西侧水域

外伶仃洋西侧现状岸线规划为治导线。

磨刀门

磨刀门采用一主一支布局,主干由挂定角向南延伸15km至横州口,行洪宽度为2200m~2300m,扩宽率为1%;支汊洪湾水道由挂定角向东延伸9km至马骝洲,行洪宽度500m。

补充横洲口外治导线方案。

从大井角开始,西治导线按磨刀门前期规划西治导线向南延伸至交杯岛与地方现状堤线相交,然后向西偏转6度角,延伸750m,以R=1050m半径的圆弧向西转,与龙屎窟西侧-2m等高线相连。

鸡啼门

鸡啼门整治以大霖为起点,控制河宽为600m,沿深槽以3%的扩宽率延伸至青洲,近期西侧治导线延伸至高栏岛的白藤咀,长13.7km,东治导线延伸至三牙石,向东与青洲岛连线,再向东北与三灶岛横石基石山咀连接,长12.1km。

西治导线同原方案,东治导线上段同原规划方案向南延伸3.7km后,以弧线向东转向三灶岛。

银洲湖

银洲湖东、西治导线从天马港开始。

东线经三江口,西线经下沙河,两线至虎坑口开始向河内收缩,按虎坑口过水断面减少5%,官冲过水断面不变控制两线。

东线基本上在-5m等高线以内延伸;西线基本上在0m等高线附近延伸。

官冲至崖门段治导线基本上按现状岸线布置。

深圳湾

北侧治导控制线从湾口的三突堤开始,以现状岸线外缘平顺连接控制,经东角头、立交突体、大沙河口至新洲河口。

大沙河出口以5%扩宽率的治导线延伸1800m与上述治导线连接。

2.3.2珠江河口泄洪整治规划

泄洪整治规划总体方案包括珠江河口治导线总体规划方案(珠江河口治导线总体规划方案见表2-1)与磨刀门、蕉门、洪奇门、横门、鸡啼门等五个主要口门和深圳湾泄洪整治工程方案,泄洪整治总体方案见下表2-2所示。

表2-2珠江河口泄洪整治总体规划方案

区域

规划方案

作用与目的

伶仃洋海区

以东、西侧治导线形成规划的大喇叭河口湾形态,东侧治导线自东莞交椅湾的沙角起,沿-5.0m等高线布设,向南延伸至大铲湾的棚头咀;西侧治导线从凫洲水道出口南岸开始至龙穴岛段以直线连接,再以较大的弧线连接孖仔沙尾部,沿-3.0m等高线下延,弯向西南至淇澳岛东侧。

控制西滩向东扩展,以便伶仃洋形成喇叭口河口形态,以利于潮汐吞吐,增加单宽潮流动力,维护伶仃洋东、西航槽的稳定。

黄茅海海区

西治导线从崖门出口西侧起,沿旧石堤尾往南,经白排以西750m,再往南经黄茅岛与角咀山相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