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0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 解析版02.docx

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解析版02

2021届高考历史精选专题巩固卷解析版

(2)

一、单选题

1.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载,唐朝僧人义净“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萌发了前往印度取经的愿望,到广州与波斯船主商定,船主许他携带特产前往印度。

下列货物可能出现在他商船上的

A.越窑的青瓷B.朱熹编注的《四书》

C.松江的棉布D.交子

【答案】A

【解析】越窑的青瓷出现于唐朝时期,故A项正确。

朱熹是南宋时期,唐朝时期显然不会出现,B错误。

松江棉布是元朝时期出现,C错误。

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D错误。

2.1963年,处于低迷中的鞍钢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双革运动,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这场革命被毛泽东称为鞍钢宪法,对这场革命有利的社会环境最准确的是

A.中苏结盟关系发展B.抗美援朝胜利的鼓舞

C.八字方针推行D.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C

【解析】1963年中苏结盟关系恶化,排除A;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排除B;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防止,在此背景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间不符,排除D。

3.假如你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中的美国代表,你的发言不包括的是

A.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B.各国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C.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

D.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由美国一手操纵,达成的协议代表了美国的意志,ABD有利于实现美国的美元霸权,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建议,是要重建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秩序,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

4.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B.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实施该政策与同期欧洲主要国家做法大同小异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A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其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徭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B、C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同期欧洲主要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与明清的海禁政策显然不同,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5.1919年9月23日,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提出我国劳动者希望得到持久的和平,并表示: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

”这体现出,列宁

A.希望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B.努力改善苏俄与美国的敌对关系

C.全面争取资本主义国家技术援助D.致力于与美国合作共建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宁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在于“全面”。

材料没有体现列宁致力于和美国共建世界和平,故D项错误。

6.20世纪80年代中国承包制设计者确信:

全员承包优越性显著,“给承包成绩显著的企业以投资自主权,计划机关保留备案、咨询的权利”,企业自负投资风险,自觉提高投资效益。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B.计划经济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全员承包”“投资自主权”“企业自负投资风险”等信息体现了当时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向,故C项正确;劳动分配体制的变革是经济转型的具体内容之一,故A项排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在21世纪初,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并未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问题,故D项错误。

7.下图为1924年,沈定一之子沈剑龙与瞿秋白、杨之华刊登在上海《民国日报》上的三则启事,其中前两则:

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B.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C.封建婚姻观念已不存在D.妇女整体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B

【解析】“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说明杨之华有婚姻自由,这一现象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B正确。

A中的“时尚”不符合史实,排除。

封建婚姻观念已经不存在,说法绝对,C错误。

单纯依据此事件难以说明妇女整体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D错误。

8.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财富资源的猎取

【答案】C

【解析】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只是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

洛克菲勒“吞并22个竞争对手”“买下6家炼油厂”“控制90%的石油运输”,说明洛克菲勒几乎垄断了石油行业。

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B。

洛克菲勒“吞并22个竞争对手”“买下6家炼油厂”“控制90%的石油运输”,说明洛克菲勒几乎垄断了石油行业。

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

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

题目设问为“新的经济现象”,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垄断资本主义。

财富资源的猎取在各个时代都有,排除D。

9.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铁饭碗”开始被打破,当时有一句顺口溜:

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说的就是这种的情况。

这反映了

A.经济向多元化发展B.各行业人口自由流动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D.国家取消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A项,1980年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铁饭碗”开始被打破,联系所学可知,此时经济有由计划经济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的趋势。

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无法反映行业间的人口流动情况。

故B项错误。

C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时间不符,且材料也与城市改革要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内容无关。

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主旨与统销政策无关。

故D项错误。

10.1965年1月一份中共中央文件指出,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后的第二类和第三类物资允许公社社员个人在农村集市上出售,且可以双方自由议价。

此规定是为了

A.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B.缓和计划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

C.彻底纠正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D.运用新机制调节农民经济生活

【答案】D

【解析】D项,规定中表示公社成员可以出售一些物品来获取利润,结合实际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家经济调节时期,在“八字方针”的影响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节,这一时期属于调节的末期。

故D项正确。

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

故A项错误。

B项,1965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存在缓和计划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

故B项错误。

C项,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并未彻底解决弊端。

故C项错误。

11.“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

A.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城郊草市的兴起D.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诗文中“酒市”“花市”“南市津头有船卖”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的一些市场呈现专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市”的描写并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项错误;草市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指城郊,排除C项;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于宋朝,排除D项。

12.有学者认为:

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

A.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

C.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D.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ABC分别发生于思想、外交和科技领域,均不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这里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经济领域的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选D。

13.2009年9月26日,在汕头海域发现的“南澳1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古船,经过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

这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船上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的平和窑。

据此可知

A.“平和窑”经营有较大的自主性B.“平和窑”不可能采用雇佣劳动

C.古船中有精美粉彩和珐琅彩瓷器D.政府积极支持“平和窑”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由“南澳1号”的瓷器数量大和出口的信息来看,“平和窑”经营有较大的自主性,故选A;明朝中后期,我国南方某些地域某些私营手工业采用了雇佣劳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是清朝才有的,排除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D。

14.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

这一现象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传播,但破坏了非洲、美洲文明,因此“三角贸易”破坏了多元文明的格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故A项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15.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B.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D.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答案】C

【解析】罗斯福面对失业和贫困,在新政中实行社会救济以及以工代赈,C正确。

A是金融措施;B是工业措施;D是农业措施。

均不符合材料中失业信息。

16.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B.私商兴起于周朝

C.魏晋南北朝时商业发展繁荣D.宋朝时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职业商人出现,在中原地区已经有了青铜制造的货币,故A正确;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私商兴起,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商业不发达,故C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故D错误。

17.几个朋友结伴到市区闲逛,走过一处路边的空地,挤进人群看艺人表演杂耍;随后他们走进一家茶肆,一边喝茶一边听歌女唱歌;喝完茶后,他们又去逛瓦子,在一处勾栏前听说话人讲文士和僧人彼此嘲谑的故事。

请问这一城市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B.东晋的建康C.唐代的长安D.南宋的临安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瓦子”“勾栏”可知是宋代,故D正确;宋以前有严格的坊市制度,政府对商业管理严格,所以东汉的洛阳、东晋的建康、唐代长安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ABC错误

18.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

“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经历了由“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到“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转变,体现了城市商业职能的逐步增强,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不是政治职能,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市民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故C错误。

19.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购销。

这种做法

A.标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D.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C

【解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使农业走集体化道路,广大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国家对粮食的统购统销体现不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更非开始标志。

故A项错误。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体现出对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高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故B项错误。

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购销显示出国家对市场的控制,农民只有通过国家才能与市场联系,所以这一政策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

故C项正确。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与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无关。

故D项错误。

20.1957年《北京日报》报道:

“市人民委员会决定,鲜白薯由国家统一经营,供应给居民的白薯应顶替粮食”,“全市已供应白薯1500万斤,可以节约粮食三百五十多万斤”。

报道赞扬有关部门除“动员大家多吃白薯外,并改进做饭方法,用大米和白薯掺合起来蒸饭”。

据此可知:

A.市政府鼓励市民粗细搭配,合理膳食B.这一时期北京粮食供应出现紧张情况

C.浮夸风导致市政府过分夸大市民需求D.人民公社是导致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

以白薯顶替粮食说明当时出现了粮食紧张,而不是鼓励市民合理膳食,故排除A项;粮食紧张的出现说明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基本需求,并不是过分夸大市民需求,故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排除D项。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一:

自1789年以来,每逢总统就职典礼的全国性日子,人们都要赋予为合众国作出奉献以新的意义。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

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

今天,人民的任务是……。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采取了行动。

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后来的这若干年一直是生机勃勃的年代——是这个民主国家的人民获得丰收的年代。

因为这些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安全,而且我希望,也带来了更好的认识,即生活的理想是用物质以外的东西来衡量的。

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一个民主国家的这段经历是最重要的:

它成功地度过了国内危机;它抛弃了许多邪恶的东西;它根据持久的路线建立了新的结构,而通过所有这些,

它坚持了民主的实际。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

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特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第一次)、奥巴马就任总统职务时,他们面临的“人民的任务”各是什么?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战略举措有哪些?

【答案】(3)华盛顿:

创立和巩固国家政权。

(2分)林肯:

反对南北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或废除黑人奴隶制);(2分)罗斯福:

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

(2分)奥巴马:

克服金融危机,稳定社会秩序。

(2分)

(4)战略举措: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每点3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得12分,)

【解析】(3)依据所学华盛顿从创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回答;林肯从反对南北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回答;罗斯福从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回答;奥巴马从克服2008年金融危机,稳定社会秩序回答。

(4)依据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设立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回答。

22.中部地区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洪武时期湖北地区移民的迁入迁出分布示意图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

……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即使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其残余势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

因此,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材料二……过去5000年大概有3000年出头甚至更多,我们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

我们已经有22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随着我们国家最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们又看到了中国部地区加快复兴的前景……回往过去30年……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所有的资源都在流明。

……打开国门之后,资本、技术、投资、贸易机会、人才各种要素向哪里转移?

中国的沿海区域,首先是珠三角、然后是环渤海。

我们今天中国沿海城市看到了和世界一流城市差不多的场景。

过去五年一个非常清晰的现象是若干资源要素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

画一路线图的话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

——郑州市副市长薛云伟《商业文明与城市变迁》(2009年12月6日)

材料三多年来,中部成为国家宏观战略政策支持的边缘化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

2001年,全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中部塌陷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针对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时期中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原因。

(2)用先秦时期的史实说明“过去5000年大概有3000年出头甚至更多”,“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针对河南等省份的交通运输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河南在中部崛起时可资利用的条件。

【答案】

(1)流动原因:

战争的影响;明朝政府赋税政策的影响。

(2)商朝盘庚把都城迁至殷,从此稳定下来;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楚王问鼎”、“围魏救赵”等故事皆发生在今河南地区。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思想,首先整顿交通运输,郑州是整顿的重点之一;经过整顿,交通运输堵塞现象消除。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相对发达。

【解析】

(1)根据材料“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以及当时战争的环境影响,可概括出答案。

(2)根据所学,结合古代史知识,把都城在河南的相关史实列出即可。

根据材料“首先是珠三角、然后是环渤海。

……向中国内陆转移。

”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到内陆的形成过程即可。

(3)根据材料“1975年邓小平”,结合“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顿的内容回答。

根据材料“我们已经有22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随着我们国家最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若干资源要素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等信息,结合河南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内容概括。

23.材料一、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材料二、洪武二十三年十月,‘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

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

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

永乐年间,“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明成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明初实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为什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3)概括明朝廷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并对此方式作意简评。

【答案】

(1)海禁政策。

(2)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3)“朝贡贸易”。

特点:

是明朝海外贸易唯一合法的途径;由官方控制和垄断;贸易物品是外国贡使来华朝贡所携带的贡品以外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带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

【解析】

(1)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根据材料一中的“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可知,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2)海船由便于远航的帆桅结构,而平头船则不不便于远航,故“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反映了明朝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3)明朝廷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即所谓“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垄断贸易。

贸易过程大致是物品是外国贡使来华朝贡所携带的贡品以外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带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

24.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

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宋代法制的发展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

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

——摘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及“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于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确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

(一)钞票发行权收归……。

(二)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