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11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docx

高二历史下册课时巩固练习题46

专题五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谭其骧在1994年说:

“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

”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

A.“三个代表”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三个面向”

【答案】 C

【解析】 文化的发展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所以C符合题意。

2.“文革”期间,出现了“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局面,“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内容分析可知A、B、C、D四项均为原因,但A、B、D三项均为“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

”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文化上就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文化,A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

故选A。

4.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艺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左右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的问题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看,该剧经历了好评——批判——恢复上演的曲折经历,在这一曲折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遭受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拔乱反正,一切又重回正轨。

本题易误选C项,这只是直接反映的问题,不是问题的本质。

5.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

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 1950年,扫盲工作成为新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简体字”有利于这一工作的开展。

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

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7.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

1957年

229所

10.5万

44万

1960年

1289所

32.5万

96万

以上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实施“教育大革命”

C.“文革”D.高校扩招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图表式选择题,由题中数目可得在校生人数激增,结合所学,是由“教育大革命”造成的,可知答案为B。

8.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率则高达55%。

为此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应着重开展(  )

A.义务教育   B.成人教育

C.识字教育D.高等教育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中提到的两个数据去分析,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开展识字教育,扫除文盲。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三个面向”思想主要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与走向世界,这与题干材料中“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等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③。

10.下列教育措施中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有(  )

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两种教育制度”的实行

③“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兴办

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有同学选择A项,误认为“七·二一工人大学”和“上山下乡”都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而错选。

“七·二一工人大学”实际上是废止了升学考试制度;“上山下乡”对教育事业也造成严重冲击,应排除。

故应选B。

11.中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以上,这说明(  )

A.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率是相当高的

B.义务教育的辍学率比较高

C.高等教育的发展

D.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适龄儿童基本能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习。

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迅速发展。

1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

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③确定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题关键是对历史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A。

13.(2014·扬州中学)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的发展战略是(  )

A.“科教兴国”B.“211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D.实行义务教育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的科技教育。

题目中涉及的是“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所以A项符合题意。

B是划分的大学;D是普及教育;C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14.(2014江西丰城)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括(  )

A.863计划B.星火计划

C.两弹一星计划D.火炬计划

【答案】 C

【解析】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说明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弹一星计划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定产物,与新时期不符,因此选C。

15.有人说:

“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进程

【答案】 A

【解析】 邓小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所以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16.(2014·江西丰城)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

A.核武器研制成功B.南优二号培育成功

C.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D.掌握卫星返回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A正确。

B是1973年,C是1970年,D是改革开放时期。

17.俄国和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够永远留在摇篮里。

”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符合上述说法的成就起步于(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标志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8.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工程的终极梦想。

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  )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有两大信息:

第一是“一轮圆月”,四个选项均符合;第二是“一双脚印”,只有B项比较鲜明,而这样的组合又神似“月”字,能很好地体现“探索月球”的意境。

故答案为B项。

19.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走进了新时代。

这反映了(  )

A.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B.导弹核试验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答案】 C

【解析】 第一团蘑菇云的升空指的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0.“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和硬着陆的政治意义在于(  )

①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③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经济和文化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A.②④B.①②

C.①③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政治意义,本题要求从政治角度分析,而②属于经济生活角度,④属于文化生活角度,故都不符合题意;①③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意义,故选C。

21.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科教兴国”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D.“文化大革命”

【答案】 A

【解析】 为适应世界科技竞争的需要,中国政府做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

22.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西北大漠先后两次巨响震撼了世界,你认为两次巨响最有可能指(  )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③“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④“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时间限制看,①是1964年,②是1967年,③是1970年,④是2003年,③④不符合题意。

23.顺应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新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

①原子能技术     ②航天技术

③电子计算机技术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①③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的标志主要就是上面所列几个方面,中国方面,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③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④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故答案为A项。

24.有人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高科技成就进行比较后说,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积极发展高科技,是为了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推进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③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你认为以上说法中(  )

A.①②正确,③错误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③正确,①②错误D.①②③都正确

【答案】 D

【解析】 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①②③都正确。

25.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但是D项概括最为全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收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材料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摘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同时,还有哪些花不让其开放。

(2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们党是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的?

(6分)

(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及文化事业发展时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结合材料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4分)

【答案】 

(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法律、反对社会主义方向、反对党的领导的“花”不让开放。

(2)①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③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④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积极创新。

(3)①对民族传统文化全面认识、批判继承;②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时代性;③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各民族文化;④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的戏总是那一套,帝王将相,小姐丫环,保镖的是黄天霸,搞这一套不行。

……一个时期,《戏剧报》尽宣传牛鬼蛇神……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主义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都不管……如不改变,就改名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

——《自欺欺人》196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进。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不断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胡锦涛2006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有关我国文艺工作的两个讲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4分)

(2)“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遭到了空前的摧残,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文艺方针?

(4分)

(4)根据以上材料所述,对于我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你有怎样的认识?

(4分)

【答案】 

(1)材料一的背景是“左”倾错误泛滥,毛泽东将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夸大了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导致“左”的错误在文艺界泛滥;材料二的背景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极“左”路线,搞文化专制主义。

(3)体现了坚持并不断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放在重要位置,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4)文艺方针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与时俱进;文艺方针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正确的文艺方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十四大上的报告

材料三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我国三代领导人对教育与科技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有何共识?

(2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在三代领导人领导下,我国有哪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行动和成就?

(6分)

(3)对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你有何认识?

(2分)

【答案】 

(1)都认为教育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应该优先、大力发展教育。

(2)基本完成了扫盲教育和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初步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启动“希望工程”;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

(任答四点即可)

(3)认识: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言之有理即可)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

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6分)

(4)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2分)

【答案】 

(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C、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

(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