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34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docx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

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调研分析及论证报告

四川省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于2005年正式开办,已连续招生7年。

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类中属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71190,学制3年,前两年在校就读。

第三学年实行“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如果不参加高考的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前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考试、技能鉴定、实习成绩三项合格方可毕业,并于顶岗实习结束后办理毕业证;而参加高考的部分学生继续在校就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迎接高考。

我校从建校伊始就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几经周折和发展,我校逐渐壮大,1984年经凉山州教育局批准成为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中学,即冕宁县巨龙职业中学,今又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2009年2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四川省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

目前是凉山州53125工程学校,四川省首批合格职业中学,是冕宁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能从事初、中技能鉴定。

2008年被州教育局评定为州级重点职业中学。

我校拥有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领导班子。

现有校级行政3人,设有三处三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行政办公室、招生就业办公室、教科室)6个行政科室,党政、工青妇、职代会组织机构健全。

现有教职工69人,是一支有活力的年轻化队伍。

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较强,富有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全身心投入教学与教研工作,现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14人,先后有6名教师在省、州、县级教学科研活动和赛课中取得突出成绩。

学校占地68701㎡(103亩),建筑面积30301㎡,固定资产31071100余元,实训设备设施总价值1945600余元。

在校学生1329人,2009年全县招收新生616人。

同时,我校还承担了本县的劳务输出培训工作及凉山州扶贫办的部分劳务扶贫培训工作,年短期培训600人。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市场,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实行专业组负责制管理,设有五个专业组(信息技术、服装美术、畜牧兽医、电子建筑、餐旅烹饪)八个专业(信息技术(计算机平面、计算机网络两个方向)、畜牧兽医、电子、建筑、、餐旅、烹饪、服装美术、文秘),每个专业配有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实验实训设备,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37个,如现代远程网络室(两个阶梯教室)、计算机室(5间,205台电脑且网络连通)、多媒体教室(5间)、服装实训楼(20间)、畜牧兽医门诊、电子实训室、电焊实训室、旅烹实训楼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实训室形体实训室,画室等学生实作实训室。

学校形成了开放灵活的综合专业结构体系,适应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我们将在省教育厅、州教育局和冕宁县委、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为推进地方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我校骨干专业,早于1995年就已开设,只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其间出现间断,而于2005年才迈入正轨,迄今已连续招生5年,今年招生155人,现有6个教学班,学历教育在校生315人。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外聘教师5人),本科学历13人,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6.67%;高级教师6人,占专业教师的40%;中级职称教师2人,占校内专业教师的13.33%;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67%。

截止目前为止,该专业已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累计达189人,短期培训219人。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专业建设规划和办学目标,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设置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对照省教育厅《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试行)的要求。

现将论证结果汇报如下:

一、专业定位与建设思路

通过对企业和院校调查、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

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

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计算机应用型初中级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视频处理、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工程设计与维护(主要是企业网、社区网络、校园网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了解网络的法律法规、安全审计,具有规划、实施、安装、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部门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及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多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投入经费300多万元,用于专业筹划、师资招聘、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目前本专业按照国家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的要求,建设了两间多媒体机房、五间微机实验室、一间计算机组装维护室、一间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

同时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

通过聘任企业专家弥补师资的不足,对现有教师加大培养力度,特别重视专业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校企联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开放式教学的可行性及基本模式和管理办法。

与企业共同开发精品课程、专业校本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中,使企业生产所需技能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探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引入企业规范教育的新路子。

二、建设内容

总结十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并通过internet和社会的调研,及组织专家论证,我们将本专业发展方向定位为:

将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机管理联系起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结合起来,将计算机应用与建设信息社会的实践统一起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和软件技术应用的良好训练,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把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结合在一起的高素质人才。

(一)、专业建设规划

(1)资金投入。

前期投入300多万元,用于专业策划、实验室一期建设、图书资料购置、教师招聘。

(2)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

经过十多学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主干清晰、与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高度接轨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发展方向。

(3)教师队伍建设。

力争5年内形成教师骨干队伍,8年内各门课程初步具备教师梯队。

8年之内,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的合理搭配。

(4)教材建设。

经过7学年的摸索,形成成熟的教材体系;每门课程在每个学期都要编写完整的教学计划,并经过7年的积累和完善,形成完整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体系。

(5)形成课件库。

经过10年的积累,形成完备的多媒体课件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6)实验环境建设。

经过7年的建设,投入200-300万元,形成完备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室、多媒体应用机房、多功能教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使实验环境完全达到国家认证计算机操作员的标准实验条件。

(7)教学与国家技术认证衔接。

(8)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项目的挖掘与储备。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发掘应用性强、适应面广的课题,充实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项目。

(二)、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

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专业建设计划为蓝本,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经过二多年的努力,达到了计划中预期的目标,为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结构

本专业拥有一支素质较好的、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数量足够,能充分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并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2)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学历教育在校学生315人,专业教师师生比为1:

21;专业教师中学校专任教师11人,占专业教师数的73.33%;实训指导教师4人,占专业教师数的26.66%;外聘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33.33%;每门主干课程配备教师3人,其中一名骨干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54%。

(3)师资培养

构筑一支与本专业的发展相适应、厚德博学、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团队精神、勤奋敬业、中青相结合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实施人才兴专业战略,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面向生产一线,优化结构,强化激励,发展内涵的方针,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4)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及实施

1)2年内形成教师骨干力量,3年内各门课程初步具备教师梯队。

通过引进和培养,逐步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2)支持教师报考国家劳动就业部的高新技术(ATA)考评员资格考试,考试费用一律报销。

3)支持并鼓励教师参加业余的高学历学习计划。

4)大小课结合的制度和教研究组的活动制度有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

每一门课程都定期进行教研活动促进了交流。

助教随堂听课制度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延续。

年长专家和骨干教师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各课程教学定期总结学习,虽然本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在整体上进步快速、提高明显。

5)开展专业教学研究和科研项目,提高教师队伍科研能力。

(5)教师职业道德

全体教师热爱学生,忠诚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守师德,治学严谨,认真做好备课、授课、作业、答疑等每一项工作。

全体教师坚持每周组织教研活动,保证了教学活动按计划正常进行。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分数相当低,后进生教育成为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本专业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给学生以鼓励,使得一大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能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能够学有所成,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赞扬。

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队伍在学生中反映良好。

(6)教学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教研组的教学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初步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高学历、高职称、合理年龄结构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学上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具有显著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承担的科研课题、科技开发以及教学改革项目,为专业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组还是多种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点与考点,为全面推进“双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5年以来,我校已有7届毕业生。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企业普遍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感到满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给予肯定。

目前,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所在企业的业务骨干。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注重培训、钻研、开发,投入项目,所有教师都积极进修探讨,发表论文,参加技能考证、实际应用、项目实践。

教师积极培训进修,提升学历学位,发表论文20多篇。

所有教师分担指导课程设计与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科研与竞赛活动的任务。

学生踊跃申请、参与展示毕业作品,介绍实习经验。

三、教学改革

1教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

10多年来,加强了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并通过科研、教研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并制定了较为完善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社会职业岗位的新要求,适时修订课程计划和更新教学内容。

开设多种选修课,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可跨系选修课程,充分照顾学生的发展意愿和学习兴趣,谋求造就学生专长,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3.3.1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1)完全学分制。

本专业将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开设多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进行选修,充分照顾学生的发展意愿和学习兴趣,谋求造就学生专长,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

(2)大小班结合教学。

按照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上的特点的差异,实行大小班结合,大小课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大课上进行理论知识、基础知识讲述,注重少而精,启发式教学。

在小课上,进行习题讲解、难点剖析,以习题课和实验课为主,注重互动式教学,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动手能力。

3.3.2大力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专业依托学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大部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进行。

课程教学90%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大课教学播放多媒体课件,清晰而生动,实验课的教师可以用采用多媒体投影和局域网广播教学,使每个学生清晰看见每一步操作过程。

四、实验实训

1实验室建设

通过投入、建设、管理措施,形成了一个能满足实验实训教学要求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本专业目前有网络教室两个,以8M光纤与互联网相连,共计100台海尔HDP-8501品牌电脑,两台教师用机,两个网络教室均配置了多媒体各一套;配有计算机实训室三个,合计100台海尔HDP-8501品牌电脑,40台HP品牌电脑,三台教师用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作室一个,配置有供学生练习的方正电脑30台套,服务器2台;配置有四个多媒体教室合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电脑四套;配有电工实验室1个;配置有电子实验室一个;配有网络主控室一个;合计拥有12个实训场所。

其中计算机设备共计100多万元。

可以完成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各种方面的实验实训,符合教育部部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

学校落实了安全责任,各实训场地均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状况良好。

开展实施面向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相关岗位群的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初见成效。

2实训基地的建设

(1)近年来我校与凉山州内各电脑公司、广告喷绘公司及福建、广州、山东等计算机各配件的生产公司合作,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群。

(2)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管理方法、顶岗实习的内容、考核方案及考核的实施。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融入企业生产和技能创新之中。

(3)通过工学结合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探讨现行体制下可行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并应用于指导中职教学。

(4)联合办学

近年来与多所省内著名的职业院校进行了“1+2”和“2+1”模式的联合办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教学管理

5.1专业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几乎所有工作。

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变得非常广,内容涵盖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

因此,必须将该大类专业划分成若干专门化方向。

而这些专门化方向须根据市场需求方能确定。

为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与素质需求。

并由此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大类专业的专门化方向。

经过对多家电脑公司的调研发现,各城市各企业都在实现网络信息化,各企事业单位需要能够进行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设备调试、维护的中高级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人才。

因此,有必要开设网络专门化方向。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化居民小区,智能化办公楼纷纷建立。

智能化楼宇中安装有门禁、安防、电视监控、背景音乐、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系统,需要对这些楼宇智能化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修理的技术人员,因此,有必要开设计算机技术系统系统维护调试专门化方向。

中职专业建设应突出一专多能,从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际出发,主要对三年制计应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在该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些措施与经验,以期中职计算机应人才培养能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5.2课程建设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可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

每门课程注明了参考学时或教学周数,学时范围供1—3年制学校。

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

全学程教学周为108周。

其中:

课程教学88周,教学实习10周,机动及劳动4周,考核6周。

课程教学每周34学时,共2000学时教学实习及上机实习每周12学时,共1780学时,共3780学时。

文化课1800学时,占总学51%

专业课1620学时,占总学时39%

专业选修课360学时,占总学时10%

5.3制度与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与监督:

我校推行以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两条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运行一条线和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的管理模式),成立教学指导小组和教学督导小组。

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每月主持教学工作例会,组织各专业科长、各教研组长研究教学工作;建立并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学校校各级领导坚持《学校听课制度》;高度重视,严格执行着学生教学反馈制度,将学生纳入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以协助学校共同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教务信息化:

采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

深化人事制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

从2000年以来实现了全员的岗位聘用制,从2003年以来开始运用人事代理制度激活用人机制,严格按照“按需设岗、按岗定责、公开竞聘、聘约管理”的岗位聘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受聘上岗的教职工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明确受聘人的岗位责任和任期工作目标,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

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群众考核与领导考核相结合,。

实行学校考核奖惩制要与教师的年度考核结合进行,既为教职工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提供依据,又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提供保证,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性校内分配机制,推行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使教职工的实际收入与教职工实际工作的质和量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分配办法。

学校建立了以教务处为主体,综合实验室和计算机教研组为中心,以“实训模块”、“实践模块”和“实习模块”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并督导执行:

制定了一套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实验与项目实训管理制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职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为主的专门化实训实践(综合实训实践)管理制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职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构建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严格执行,严密监督,始终坚持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以保证实践教学高质量。

教学档案,学校领导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档案。

将各课程的教学档案进行存档。

档案由教学秘书专人负责,按时归档,装订完整规范。

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教育研究、教学文件管理等,全部按学校管理规定执行。

5.4教材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材建设,计划经过2到3年的摸索,形成较为稳定的教材,一部分课程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编制的教材。

至今,主要课程已经有了稳定的教材,所选教材都是国家中职规划教材。

计算机教研组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所选教材作了必要的处理,形成了完备的多媒体课件。

注重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要求每门课程在每个学期都要编写完整的自编实验指导计划,计划经过2到3年的完善,形成完整的具有独立风格的实验教材体系。

实验教材体系与国家技术签证充分衔接。

至今,已开设的课程都有了自编实验指导计划,部分课程的实验指导计划已经过2次以上的修正。

5.5图书资料

校图书馆内有信息类专业图书资料5600册,资料室图书有500余册,专业报刊、杂志5种。

六、教学质量

6.1基本技能

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技能符合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本专业主要面向多媒体制作、影视广告、电子商务、会展、传媒、信息、教育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具有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本专业通过7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培养体系,从本专业02级学生的培养情况看,不论从基础知识还是从专业知识的培养都已达到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

6.2综合素质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合理、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能与他人一起确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手段进行合作。

能够通过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方式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促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每学期都能参加2次以上的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校其间每周2次体育课,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全校篮球运动会,足球运动会、排球运动会各一次,每年5月份都要组织全师生田径运动会。

并不定期举办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大于95%。

七、社会认可度

7.1社会需求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人才。

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IT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

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信息化还在初级水平,各行各业都加紧投入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部署、运行、开发都需要大量各层次的应用型、开发型IT人才。

7.2就业率

学校形成了以学校招生就业处为核心、各专业科为基点、全院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完整实习就业工作体系。

注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开设《就业指导》、《职业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