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6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011年湖北省襄阳四中2011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精粹

05-300958

湖北襄阳四中

2011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七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的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龃龉/沮丧    坻石/扺掌    蒙哄/蒙头盖脑   惭怍/门衰祚薄

B.肯綮/亲家    氤氲/喑哑    瓦楞/大义凛然   舳舻/万姓胪欢

C.押解/解元    纰漏/砒霜    涯涘/伺机进攻   辟邪/开天辟地

D.靡费/糜烂    疆埸/后裔    忖度/度长絜大   汲取/负笈从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国殇    缱绻    擀面杖    天作之和     歧路亡羊

B.呆账    烜赫    纳鞋底    恹恹欲睡     无尚荣光

C.豆荚    纸篓    众生相    不足凭信     临危授命

D.欠收    锦绣    推销员    知书识礼     风起云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谢才萍是重庆涉黑团伙中的翘楚,她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开设赌场,非法拘禁,欺行霸市,无恶不作。

B.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本•拉登被击毙是全球反恐的折点。

多国首脑也纷纷发表声明,表露欢欣鼓舞之意。

C.伏在大桥栏杆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说有笑,全然不顾河里那个垂死挣扎的小生命,老李看到这些真是气冲霄汉,大喝一声“闪开”,便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

D.5月6日,著名军旅画家冯明创作的、反映“5•12”大地震中温总理在灾区视察的大型油画《总理在汶川》,在成都岁月画廊举行公益拍卖,匪夷所思地拍出了350万元高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不是刻意塑造的荒诞细节,更不是黑色幽默。

“瘦肉精”事件中几乎置整个中国于猪肉安全恐慌中的肇事者,竟藏匿在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的一个只有约一百余平方米的破旧车间里。

B.在众多亲友的欢呼声中,新人汪小菲、大S步入婚礼现场,交换戒指,拥抱,放飞祝福气球,抛绣球,场面热烈而又温馨,引无数粉丝被感动落泪。

C.5月2日晚,赵本山的商务包机遭遇恶劣天气降落在湖南常德机场。

常德市长陈文浩等赶到机场迎接看望,网友质疑他涉嫌滥用职权,占用公共资源。

D.1956年英法贸然出兵埃及,结果铩羽而归,战争消耗不仅无法补偿,而且大国元气丧失殆尽,从此彻底退出这一地区。

正是由于这些顾虑,至今没有哪个国家敢直接派遣地面部队。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设计以自然花瓣的构型,即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叠加,组合成一个富有东方神韵的“百花吉印”:

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泽被万民。

B.长远看,利比亚战事陷入僵局,对西方未必不是好事——它让西方国家明白一个简单道理:

不要穷兵黩武,动辄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否则将付出惨重代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文林)。

C.它从哪里来呀?

那歌声。

在这么漫长的严冬之后,鸟儿们会这么快就复生?

它活泼,像泉水,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D.“这题错得实在太冤枉了!

”他恨不得钻到地底下,“下次再也不能这样‘大意失荆州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减笔画作为中国画的画种之一,形成较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备受世人青睐。

它和其他画种一起走过中国画漫长的发展历程,一同绘成中国画的辉煌史册。

减笔画之所以蒙人悦纳,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它构图简括,笔墨洗练,简明易懂,清丽洒脱,赏心悦目。

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减笔画的魅力日益彰显,社会地位日见其高。

深层次而言,盖因减笔不简,寥寥数笔,外延无限,它能生动地凸显大千世界,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美的本质。

细细想来,其实生活原本很简单,是严酷的现实本身将生活弄复杂了,扭曲了,变形了,乃至芜杂丛生,面目全非。

减笔画画家的天职就是用自己的笔墨将原本简单的生活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反映生活的真谛。

减笔画不是随意减之,胡减乱省。

在画画儿上,古人云“加法容易减法难”。

减的是笔墨,提炼的是精神。

减笔是简括凝练,准确自然。

譬如写字,一撇一捺成“人”字,多一笔固然不行,少一笔也难成“人”。

减笔画,不是漫画,它不要求具备漫画的特征,不主张采用夸张、抽象、对比、变形等手法,不强调一定具有讽喻、针砭、褒奖、搞笑等功能。

减笔画是正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分支。

减笔不是减简陋了,是使其简约、简括、简洁、简练,是洗尽铅华、去芜存精,是“吹尽黄沙始到金”。

它以减笔墨的方法,以最省的笔墨,反映最完美的世界,最丰富的生活,是用最小的内涵折射最大的外延。

减笔画家敢不敢画,是胆识问题;能不能画,是水准问题;会不会画得成功,则是修养问题。

晚唐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书画大师、文学泰斗的减笔名作和对减笔的宏论比比皆是。

清代八大山人的减笔画精美绝伦,千古流芳;清代书画大家郑板桥曾有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千古名句并且笔墨躬耕,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减笔画,垂范后世。

宋代梁楷所画的《泼墨仙人图》成为千古不衰的减笔画力作,现代海派国画大师中也有不少减笔画巨擘。

中国“五四”时期,伟大旗手鲁迅先生曾有“若用最省的笔墨勾画一个人的面貌,莫过于画眼睛”等不朽箴言。

凡此种种,理解为对减笔画的认同,实为不谬。

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极品减笔画。

一代国画宗师、中国写意画之开先河者齐白石堪称减笔画的泰斗。

当代国画大师崔子范先生被誉为减笔画的巨匠,当不为过。

减笔写意画,减的是笔,写的是意。

什么地方该减,减至什么程度,应当服从意的要求,即“笔”服从“意”,即哲学家所说的形式服从内容,形式和内容统一。

古人戏称减笔画是“文人画”,意思似乎是说减笔画是很有学问的人画的,其实也不尽然。

但减笔画应当是文化含量很高的,这就对减笔画的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论及文章时曾云“平淡乃绚烂之极”。

需要强调的是,你崇尚简单时,千万别忘了追求卓越,不然会把好事办糟了。

6.下列关于“减笔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减笔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它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备受世人青睐。

B.减笔画蒙人悦纳,主要因为它构图简括,笔墨洗练,简明易懂,清丽洒脱,赏心悦目。

C.减笔画是正画,与漫画的创作技法大相径庭,它用的笔墨很少,但内容深刻、丰富。

D.减笔画对画家的要求很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有能力去创作减笔画。

7.下列关于“减笔”的相关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减笔是一种追求简约、简括、简练的笔法。

能否用好减笔,能反映一个画家是否有胆识。

B.王维、郑板桥分别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减笔画宏论。

C.减笔,并非简笔,而是相对非减笔而言的,是“平淡乃绚烂之极”。

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好减笔,减笔画是优于其他画种的最佳画种。

D.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尤其是“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是文学创作中“减笔”的具体体现。

8.“古人戏称减笔画是‘文人画’,意思似乎是说减笔画是很有学问的人画的,其实也不尽然。

但减笔画应当是文化含量很高的,这就对减笔画的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减笔画虽被古人戏称为“文人画”,但并不是有学问的人画的。

B.减笔画被古人戏称为“文人画”,是因为大多数是非常有学问的人画的。

C.减笔画被称为“文人画”,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它是很有学问的人画的,但这一称谓确实反映出减笔画的文化含量很高。

D.减笔画对的要求很严,只有有学问的人才有胆识、水准和修养去画并能画好减笔画。

9.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减笔画”的特征。

(不超过20字)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张益州①画像记 

[宋]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

“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

“毋养乱,毋助变。

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

“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

“然。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苏洵言于众曰:

“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②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

“蜀人多变。

”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③、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

“然。

苏洵又曰:

“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

“公则何事于斯?

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张益州:

即张方平,当时任益州(今四川一带)知州,故称“张益州”。

②繄:

yì,句中语气词。

③重足:

迭足而立,不敢前进。

④砧斧:

砧板和刀斧,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乱之萌,无乱之形                     萌:

苗头,先兆

B.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常:

固定的,长久的

C.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劫:

抢劫,打劫

D.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诘:

追问,询问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张方平“治理才能”的一组是

①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             ②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

③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④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

⑤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⑥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敌寇犯边的谣言震惊京城的情况下,张方平受命前往益州安抚军队。

由于他处置得当,当地百姓非常感激,在他死后把他的画像安放在净众寺里供奉起来。

B.苏洵认为,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是最难治理的。

张方平成功解除了至和元年秋季益州的危机,从而使益州百姓消除了恐慌,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C.在苏洵看来,益州百姓只要能将张方平的恩情铭记于心,就不用供奉画像了。

但是,益州的百姓却坚持要那样做,认为供奉画像是有一定意义和作用的。

D.文章对张方平治理益州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赞扬,表达了益州百姓对张方平的爱戴、怀念之情,刻画了一个贤能的封建官吏形象。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3分)

(2)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4分)

(3)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1)“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4分)

(2)结合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分)

15.填空。

(6分)

(1)中国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关于乐器演奏的精妙描写,如描写激越的琵琶声“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描写幽幽的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描写神奇的箜篌声“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2)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个性格孤僻、思想保守、胆小多疑、人格卑微的人物形象。

(3)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____________》《龙须沟》。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捕蝶者

筱敏

你痴迷于捕蝶事业。

你爱蝶,研究蝶,珍藏蝶。

你自信你是蝶的知己,蝶亦恍惚成了你的生命,你甚至反复地梦过化蝶了。

你备好捕蝶网,这种网轻、软,纤维细而滑,不易损伤蝶翼及其鳞片。

你把必备的工具缚在腰间:

采集盒、三角纸袋、记录本、铅笔、剪刀、镊子,还有毒杀蝶的广口瓶。

你把呵护美丽的一切都想得极其周密,你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你出发去捕蝶,你去往原野、山林、洲屿的幽寂处寻捕蝶中奇珍。

蝶在你眼前飞舞。

看那蛱蝶,多美!

但比不上凤蝶:

翅表斑斓七彩,通身闪耀灿烂的金属光泽,飞舞时异彩耀目,体态优雅,尾突飘逸,如飘带,似轻丝,当风起落,若仙若幻。

你的捕蝶网在操纵你了,神助一般的手感。

迎头下网,追尾兜网,网网必有所获。

手腕轻抖扭纱网,封死网口,网中的精灵徒然挣扎,在你手中逃脱的可能已经是零。

隔着纱网,你清楚地看到你的猎物的处境,清楚地辨别出它们的价值。

你一手轻提网底,小心翼翼取出那只眼蝶或蛱蝶,将它两翅朝后并拢,像它停在叶间歇息时的样子,然后用手指在其胸肌上轻轻一捏,非常之轻,然而必须是致命的,你要保持它外观的完整。

你感觉到那里有不可挽回的破裂声,这声音除你与它之外,连片刻之前与它双飞双栖的情侣也不能听见。

你用质地柔软光滑的三角纸袋把它装好。

然而有一些蝶你不这样处理,你不要那胸节间的破裂声,你要一个更完整的标本。

于是,你并拢了它的双翼之后,轻轻往它的腹部注射一丁点儿酒精。

它在你手中颤栗了一下,是挣扎吧?

它很快就不动了,杀死一只大尾凤蝶只需要0.5毫升酒精。

但若是命运垂青于你,遇到太珍稀的,太宝贵的,颤栗的就应该是你了一只刚刚出蛹的新蝶,双翅还是润湿的,鳞片鲜丽,纤尘未染,就在你的网里。

你激动得几乎昏厥,眼窝潮热,倚着树干大口吸气。

你果断地启用了你的毒瓶。

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

这造物的绝世精灵,连挣扎的瞬间也没有,它完美如初。

你曾经想过生与死的问题吗?

从前有一位远方的诗人,悲恸于另一位诗之精灵被凌虐,他要与帝王谈谈生与死的问题。

如果被你捕获了的这蝶之精灵的伴侣,竟从逃亡之路返回来,停在你的环罗纱网之上,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

你们能以什么方式交谈呢?

你想谈谈美,谈谈你全身心的珍爱,谈谈你的贡献和牺牲。

这是你的宗教,你坚信这是世上惟一的宗教,决然的美和决然的虔诚。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

你想着毒瓶内的那只蝶,你急不可耐,取出一支细小的钢针,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将它固定在凹槽内的软木条上。

蝴蝶有没有心脏?

你是专家,你清楚。

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

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

现在,趁它的翅膀还未僵硬,你用拨针轻轻将它们左右展开,使前翅的后缘与身体成直角,后翅前缘与前翅的后缘相称。

那宽大透明的翅膜何等完美,翅膜内贯穿的纵脉以及横脉,惟上帝之手能创造出来。

刚刚羽化成蝶,还没来得及振翅,还没有经风吹拂。

鳞片呈砌瓦状密密排列在翅膜之上,洁净,流利,鲜亮,没有丝毫磨损。

在你的展翅板上,你用拨针为它展翅,是它平生第一次的展翅,也是最后一次的展翅,这或许就叫做永恒吧?

它娇艳的色泽之上,覆过一层银质的灰色,像是由外而内镀着溪涧的月光,也像是由内而外渗着绝世的悲伤。

你用拨针将蝶的触须拨正,左右对称摆在头的前方,轻轻把长纸带压覆过蝶翅的基部及外缘,远远用虫针固定好。

这是一个绝好的标本。

在你珍藏的标本盒里,它将走遍世界,赢得无尽的惊叹。

它将永远栩栩如生。

它价值连城。

它属于你。

现在你掏出记录本,写编号、采集地点、时间、海拔高度、采集人……蝴蝶名称那一栏你空着。

空着!

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

这是蝶类专家最辉煌的时刻,你感觉自己如同帝王。

那一栏空着,那意味着这绝世的精灵将以你的名字来命名。

那位远方的诗人来了,带一个很瘦很长的影子,现在他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

是生与死,而不是美、价值或声誉。

你们对峙良久。

你一时有些恍惚,分不清那是诗的精灵还是蝶的精灵。

然而有一个信念在你是明确的:

你是胜者。

这事实不再能改变。

无论它是什么精灵,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

(节选,有删改)

16.结合全文,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

句中连用两个“即刻”,表明捕蝶者的毒瓶毒气之强,蝴蝶被残杀之快。

B.“蝴蝶有没有心脏?

你是专家,你清楚。

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

用强烈的反问句式,表现出对捕蝶者漠视生命、不动声色的戕害生命行为的深深谴责。

C.“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

通过环境描写,暗示捕蝶者以残杀生命来彰显辉煌,用“祭奠”一词,表达了对生命逝去的哀伤。

D.“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

捕蝶者建立伟业与蝴蝶失去生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捕蝶者为追求美、声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17.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18.捕蝶者“痴迷于捕蝶事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6分)

19.本文提出了美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问题,对此你是怎样看待和理解的?

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5分)

 

 

六、(12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点评。

要求:

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4分)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

怎的不拿!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21.襄阳四中高一年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特向同学们征求社名。

请你参照示例的形式,为他们拟一个社名,并说明理由。

(4分)

社名:

小荷

理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虽小,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答:

你所拟的文学社名:

                             

理由是: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4分)

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

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据此拍摄出灾难大片《2012》。

影片虚构了2012年地球遭遇规模空前的自然灾害的故事:

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集中爆发。

影片登陆中国,上映仅3天就拿下了7500万元左右的票房,成绩骄人。

不过,影片中的灾难场面也引发了争议。

著名喜剧演员洪剑涛就在博客中直接呼吁,“建议停映《2012》……看完电影真的很后悔,尤其是带孩子去看,更是错上加错”。

更有网友留言,“千万别带孩子去看《2012》,我后排的小女孩吓得直哭”。

你认为孩子能否看《2012》这样的影片?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李和小王在街头的流浪艺人面前停了下来。

流浪艺人拉着二胡,面前放着一个纸盒,里面有几张钞票。

小李拿出10元钱放到盒子里,就要离开。

小王拉住小李,静静地听流浪艺人演奏。

一曲结束,二人才离开。

小王说:

“给他钱是一种尊重,但最好的尊重是听他演奏完毕。

对于“尊重”,你有怎样的认识、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6

答案

D

C

B

C

A

B

D

C

C

D

A

B

1.D(分别为mí,yì,duó,jí;A项分别为jǔ,chí/zhǐ,méng,zuò;B项分别为qìng,yīn,

léng/lǐn,lú;C项分别为jiè,pī,sì,bì/pì。

2.C(A.天作之合;B.无上荣光;D.歉收。

3.B(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

形容高兴而振奋。

A.翘楚:

杰出的人才,不合语境;C.气冲霄汉:

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

D.匪夷所思:

匪,不是。

夷,平常。

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4.C(A.“约”与“余”重复;B.杂糅,删掉“被”或“引”;D.语序不当,改为“不仅战争消耗”。

5.A(B.改为:

否则将付出惨重代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C.改为:

它从哪里来呀,那歌声?

D.改为“下次再也不能这样‘大意失荆州’了。

”)

6.B(减笔画蒙人悦纳的原因,除这外,还有第2段第3行“它能生动凸显大千世界,深刻反映事物美的本质”的深层原因,而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7.D(A理解不准确,见原文第6段3个分句;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是宏论,而是作品;C“减笔画是优于其他画种的最佳画种”,是无中生有。

8.C(AB两项理解不准确,D过于绝对)

9.构图简括,笔墨洗练;内涵丰富,外延无限。

(答一点2分,两点3分)

10.C(劫:

胁迫,威逼。

11.D(①说的是天子对处置办法的认识;④说的是治理百姓的错误做法;⑥说的是益州百姓对画像作用的认识。

12.A(“在他死后”有误,由原文第一段最后“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可知,当时他还活着。

13.

(1)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早上,蜀地百姓就像往常一样庆贺新春,于是平安无事。

(“明年”“朔旦”各1分,句意1分,计3分)

(2)扶正以后,又从容地退了下去,没有一点骄矜自夸的神色。

替天子管理百姓而不知疲倦,只有你们的张公了。

(“矜”“牧”“尔”各1分,句意1分,计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