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76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1.白鹭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猜到了吗?

对,就是白鹭。

(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1978年病逝北京。

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2、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思考: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生字词:

鹤  蓑  喙  嵌  框  嗜

指名分节读课文。

提问: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赏析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

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

(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

生字,读背课文。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1.白鹭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2、接上节内容继续赏析课文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

(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

)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四)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

(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

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

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

(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

说说你的体会。

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

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

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

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

(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

(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五)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

(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

(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板书:

  16、白鹭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精巧的诗  觅食 白鹭钓鱼图  韵味无穷的诗

    栖息 白鹭瞭望图

    飞行 白鹭低飞图

   首  →   呼  应  ←  尾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书完成第一课。

预习第二课《落花生》。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2.落花生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能吃、能榨油)

3.思考:

为什么叫落花生呢?

(播放花生的生长过程的视频)。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

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生标号段落)(一两个即可)

2.再读课文,并概括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几件事情?

分别是什么?

(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再次追问,四件事情分配笔墨是同样的么?

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

(文章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4.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就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我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三、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落花生》时的时代背景。

自己初步的理解一下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2.落花生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过渡:

下面我们就直奔主要部分3—15自然段,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了些什么?

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1.学生分角色读文,指名汇报:

谈到花生的好处,(相机出示课件:

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

板书(味儿美、可以榨油、便宜)

(过渡:

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谈花生的?

2.自读第十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②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

(此处出示表格-位置、外表、印象)(通过对比,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不好看,却朴实无华,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

(过渡语:

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

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了?

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3.指名学生回答: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过渡语:

那少年许地山是否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话呢?

(理解了)哪句话能体现出来呢?

学生与老师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4.现在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起“落花生”这个笔名了么?

(同学都点头,教师加以说明。

三、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

3、总结全文。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4、课后作业

5、

作业布置:

1.写作练习:

试着以你周围的一种事物来说明一种道理。

2.完成《家庭作业》第二课。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3.桂花雨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1、引出新课:

1.师谈话:

同学们,老师发现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非常有趣,如:

抓螃蟹、钓鱼,做游戏、打乒乓……回忆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你有吗?

想和大家分享吗?

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谁先来?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就是(出示,齐读)桂花雨  

3.题目质疑: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

作者为什么写桂花雨?

……)

二、交流预习收获:

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可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拦路虎。

昨天,大家已经回去预习了,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预习水平,有信心吗?

1.字词音形义(出示生字新词读、理解交流)

(1)仔细左右尤其吩咐帮忙口占一绝拣去小叶糕饼

(2)搓桂花桂花卤

2.交流读书情况

我们已经解决了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一遍。

边读边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什么事情?

“桂花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学生快速阅读,师巡视指导。

4.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桂花雨是怎么形成的?

5.那么,究竟是怎样来摇桂花呢?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和著名作家琦君共同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1.(出示第三节) 师示范读。

问:

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那么谁能找出我心情的句子?

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3.小结:

4.齐读第三节。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字词,疏通了课文,并且学习、理解了描写桂花雨的一个自然段。

那么,小时侯的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摇桂花呢?

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讨论。

五﹑作业

抄写生字

熟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快乐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熟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快乐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3.桂花雨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

达的思乡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看书上的插图)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桂花的外表是怎样的?

2、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

用几个字眼就来概括。

3、学生交流,师小结:

板书:

香乐

三、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

3.体会第一句。

抓住“缠”

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于是,他总是“缠着”母亲去问。

从“缠”子,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想象他当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然后和小伙伴们演一演。

4.学习摇桂花的乐。

四、思乡情浓

1、过渡:

多少年过去了,琦君离开了故土到了外地,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带子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说: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读一读这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

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师适时小结并板书:

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板书:

思乡情

5、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让我们一起吟诵:

父亲的诗

五、阅读引航

1、吟诵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王维

2、推荐《乡愁》,师朗读。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

完成《家庭作业》第三课。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4.*珍珠鸟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蔓”“腻”“咂”等字,理解“信赖”“神气十足”等词含义。

2.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1.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2.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由《捅马蜂窝》导入《珍珠鸟》

1、开学初,我们学习了课文《捅马蜂窝》,谁能为我们回忆下它讲了什么内容。

2、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

他也曾经养过鸟,那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珍珠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1、教师:

朋友送给了作者一对珍珠鸟,他给鸟儿们安了一个家。

2、出示图片:

垂蔓蒙盖下的鸟笼。

正音“蔓”。

教师:

瞧,这就是那对珍珠鸟的家,如果你就是那对小鸟,你想给自己的家起个什么名字呢?

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小节,然后来说说你起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3、交流“给家起名字”,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4、教师:

从作者为这对珍珠鸟安了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家,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这对珍珠鸟的喜爱)

5、朗读1、2小节。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一起读读1、2小节。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1、教师:

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教师:

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

它长什么样儿?

4、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教师:

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

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

嗨,小家伙,你好!

学生:

嗨,你好!

可爱的小珍珠鸟!

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

(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

谁来把这句话读好了?

指导读好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7、作者多喜欢这只珍珠鸟呀,他多次称它为“小家伙”,找找这些句子,读一读。

8、如果把“小家伙”改成“珍珠鸟”,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

自己试着读一读。

小结:

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就在一个个“小家伙”中表现出来了。

 

四、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县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4.*珍珠鸟

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蔓”“腻”“咂”等字,理解“信赖”“神气十足”等词含义。

2.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1.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2.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品读4、5、6自然段,感受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

1、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

教师:

作者喜爱这只小家伙,那这珍珠鸟又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呢?

读读课文4-6节,找一找小家伙活动的句子。

(1)出示: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理解“神气十足”

“神气十足”是个什么样子?

能做个姿势给大伙儿看看吗?

珍珠鸟在神气十足地做什么?

谁能把珍珠鸟神气十足的样子读出来。

B、引读:

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C、感悟三个“一会儿”的作用

去掉三个“一会儿”有什么不同?

(三个“一会儿”说明珍珠鸟活动多,表现了它的调皮、神气十足,朗读时在三个“一会儿”之后稍作停留,感受珍珠鸟的活泼。

D、理解运用:

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想象一下,一会儿它又去做什么了呢?

E、结合图片引读。

(2)过渡:

珍珠鸟的活动,我都不管它,所以——出示: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A、想象说话:

珍珠鸟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一步一步接近我,试探我的反映,它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隐含着自己的想法。

B、在朝夕相处中,珍珠鸟对作者逐步信赖,那它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C、小鸟对作者是越来越信赖,而冯骥才也同样十分喜爱珍珠鸟,你从句子的哪个词语中看出。

(“抚一抚”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D、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竟然”“居然”

E、引读:

在作者的悉心照顾和真诚关心下,珍珠鸟放心大胆地、一步步地接近作者、信赖作者,甚至和作者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白天——傍晚——

2、理解信赖所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过渡:

直到父母的再三呼唤中,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

可见他越来越信赖我。

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

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

A、当你看到这幅温馨的画面时,有什么感受?

B、指导朗读。

C、小家伙睡得这么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