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6年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76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导学案6年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6年级.docx

《导学案6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6年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学案6年级.docx

导学案6年级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精设

导读

提纲

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呢?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圆柱是立体图形,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37页第1题:

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答案:

第1、2、6是圆柱,3、4、5是圆锥。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先让学生观察,指名其中一小组的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

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面积×2。

(3)完成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答案:

(从上到下)282.6dm210.676m23140cm2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教师板书:

底面积×高;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答案:

从上到下依次为:

314dm32.198m36280cm3

4.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题。

提示:

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是求什么?

“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

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后再计算。

教师指名说一说,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答案:

3.14×10×20+3.14×(10÷2)2×2=785(cm2)

3.14×(10÷2)2×20=1570(cm3)=1570(ml)=1.57(L)

(2)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圆锥有哪几个部分?

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即V=

Sh;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37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答案:

从上到下依次为:

10.048dm31.1775m3

 

 

当堂有效训练

 

做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判断,小组讨论订正。

答案:

12.56×5×4÷3.14×422=20(dm)

 

 

课后延伸拓展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圆柱体和圆锥体积计算复习课

课型

复习课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学生归纳整理的知识网络图。

学法指导

自主复习

精设

导读

提纲

1、一个圆柱木桶,底面直径16厘米,高2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段圆柱形的钢材。

长60厘米。

横截面直径10厘米。

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一个圆柱水桶,从里面量高是3分米,底面半径1.5分米,它大约可装水多少千克?

(1升水重1千克)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一、复习:

1、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归纳重要计算公式。

(板书)

2、学生谈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自己哪个知识点上收获最大,最爱学哪些内容,说一说为什么。

3、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制作的单元知识网络图。

(代表汇报)

4、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还有哪些疑问的?

同学和老师帮助解答。

二、练习巩固

教师:

我们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一些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吧。

一、填空:

1、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

4、一个圆柱比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12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二、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之比是3:

1。

()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大于圆锥的体积。

()

3、圆柱的高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

4、圆柱体侧面展开只能得到一个长方形。

()

当堂有效训练

1、工地运来一堆圆锥形沙堆,它的底面积是18平方米,高是5米,这些沙有多少立方米?

如果每立方米沙重2吨,这堆沙有多少吨?

2、一个圆柱体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3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3厘米,以4厘米的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轨迹是什么形体?

它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柱容器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放进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锥后,水面上升了1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

 

课后延伸拓展

经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比例的意义

课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精设导读提纲

1、什么叫做比?

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复习导入】

1.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

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

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

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

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

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4.5∶2.7=10∶6。

课件显示:

“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

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

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

比例。

【新课讲授】

1.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

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

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

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

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

2.4∶1.6=;60∶40=。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

2.4∶1.6=60∶40,也可以写成。

师:

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

两个比比值相等

教师: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教师用课件显示: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当堂有效训练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课后延伸拓展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精设导读提纲

1、什么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

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

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3×15=5×9。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

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

两种方法:

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当堂有效训练

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解比例

课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精设导读提纲

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

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

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

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

x∶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

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师接着板书:

10x=320×1。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

注意:

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

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

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

2.4x=1.5×6

x=

x=3.75

提问:

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

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当堂有效训练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答案:

1.x=7.5x=x=0.6

 

2.第6题:

判断小红说得是否正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

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看是不是72次,因为45秒跳54次,1分钟也是60秒就要跳54÷45×60=72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

方法二:

运用比例的知识。

计算54∶45与72∶60的比值,看是否相同,相同说明小红说得对。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

 

第7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8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

学生汇报。

 

第9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

 

第10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第1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共同完成后相互交流。

 

第12题:

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小组中交流订正。

 

第1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

此题答案不唯一。

 

课后

延伸

拓展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正比例

课型

学习

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精设导读提纲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

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

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

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

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当堂有效训练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3)。

课后延伸拓展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课人:

韩丽君审核人:

授课人

韩丽君

授课时间

班级

六年级2班

课题

正比例图象

课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1.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

2.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精设导读提纲

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教师个性设计及问题反馈

 

【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

师: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

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

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

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

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

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出: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速度(一定)。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

在抽查第(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