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8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学笔记.docx

国际贸易学笔记

《国际贸易学》复习笔记

绪论前言

1、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国际贸易量(QuantumofInternationalTrade):

【贸易量:

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

对外贸易量:

指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以基期价格作参照,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量可更准确反映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

国际贸易量:

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2、贸易条件(TermsofTrade,简称TOT)【选择里会有计算,判断贸易条件改善还是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交换比率。

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它用贸易条件指数反应。

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改善;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恶化;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不变。

【例】假设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1998年时出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下降6%,进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上升12%,通过计算以数字说明该国1998年净贸易条件的变化。

答:

以1990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出口价格指数=100-100×6%=96进口价格指数=100+100×12%=112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96/112)×100=85.7

因为净贸易条件85.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

即1990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1998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

说明1998年贸易条件恶化。

【例】假定某国以1995年的年价格及出口数量为基期;其200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商品数量指数为150%。

试计算该国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答:

(1)以1995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80/120)×100=66.7

因为净贸易条件66.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

即1995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2000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

说明2000年贸易条件恶化。

(2)以1995年为基期,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80/120)×150=100

因为收入贸易条件等于100,表明收入贸易条件不变。

所以2000年收入贸易条件不变。

3、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ofDependenceon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ForeignTradebyRegions)&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s)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又称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它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又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示各洲、各国或各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5、补偿贸易(CompensationTrade)

国际贸易中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

它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6、国际贸易的分类:

(1)以货物移动方向为标准的分类: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以是否有第三国或地区参加贸易为标准的分类: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3)以清偿工具为标准的分类:

现汇贸易、易货贸易

(4)以交易手段为标准的分类:

单证贸易、无纸贸易

理论篇

1、重商主义学说

重商主义学说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其根本观点为金银为社会的惟一财富,主张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持贸易中的顺差。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期):

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2、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

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评价:

指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理论建立,肯定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

3、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利,即“两优取其最优,两略取其次略”。

评价:

积极性:

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深刻的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为以后贸易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局限性:

不能正确解释为什么在国际间不等量的劳动可以相交换;它把国际分工看做是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自然的永恒范畴;该理论把世界看做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4、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概念:

要素禀赋论主要思想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故常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该理论主要用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

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书上主要内容:

要素供给比列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雷步津斯基定理

课件主要内容:

(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不同;(3)一国出口的产品时、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丰富而便宜的生产要素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时它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产品。

另一种说法(参考):

第一,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国家之间商品(要素)价格的差别。

第二,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差异),使各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第三,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四,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可以解决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包括工资)趋于均等化。

*注意:

俄林认为:

要素价格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

萨米尔森认为:

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间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必然

·评价:

(1)进步性:

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比较优势;并将个凉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2)局限性:

假定各国所有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固定不变,且充分利用,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假定各国生产技术固定不变,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消费者偏好固定;假定国内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自由流动,整体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假定政府在国际贸易中不起作用,从而国际市场价格由供求力量决定。

5、列昂惕夫之谜

·内容:

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国进出口的历年数据后,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节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

[从理解上背诵]

(1)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显示。

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2)需求偏向论:

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

一个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违背了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3)贸易壁垒论(书上为贸易保护说):

H-O模型分析的是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障碍。

由于政治和利益集团的需要,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容易出口。

此外,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刺激了国内L型产品的生产,扭曲了正常的贸易模式,使得美国反而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4)自然资源论:

H-O模型中没有考虑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数量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而这些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产品,也需要大量资本。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实际上进口的是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5)要素非同质论:

里昂惕夫自己在分析"谜"产生的原因时,就实际上提出了生产要素(劳动力)非同质的问题.他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工人劳动的效率和技能大约要比其他国家高3倍.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3倍.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位来衡量(即按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计算),那么美国将是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

·评价:

(1)实证分析,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2)对谜的解释深化了人们对要素禀赋的认识,出现了新要素贸易理论

(3)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6、新要素理论:

内容: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要素说、人力资源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1)技术要素说——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61年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中提出,弗农论证。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首先由美国学者弗农在199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于国际贸易》中提出,威尔斯等人不断发展。

该理论把市场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了起来,是动态的国际贸易理论。

阶段

产品特征

比较优势

贸易方向

初始

技术密集

技术

创新国——>发达国

成长

资本密集

资本

发达国——>发展国

成熟

劳动密集

劳动

发展国——>创新国

发达国

7、幼稚产业保护轮

保护幼稚工业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比较系统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保护理论。

内容:

(1)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对于一国经济利益,更看重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

(2)经济发展阶段论:

(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依据)

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

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为时期。

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发展,应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3)保护关税说:

(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

·保护有期限。

以30年为最高期限。

·保护有选择。

国家应选择目前处于幼稚阶段,受到强大竞争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

·保护的主要手段为关税。

应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如:

对幼稚产业应采取先由低到高,后由高到低的方法。

对国内生产方便又普遍消费的产品征收高关税,对国内生产困难价格昂贵的产品税率应逐级降低。

等)

评价:

进步性:

发展了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段性和进步性,形成了贸易保护的完整理论体系。

局限性:

生产力概念庞杂,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混乱错误;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缺乏科学性。

8、新重商主义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创立了新重商主义。

内容:

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出贸易保护主张;支持保护关税制度。

PS:

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贸易逆差则有害。

要求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要求国家进行干预。

评价:

积极性:

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性。

局限性:

只注意研究有效需求,强调刺激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而忽略解决供给问题的重要性;对外乘数理论把贸易顺差看做国内投资,认为可以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事实上,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作用并不等同;对外乘数效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国民收入下一轮增长;忽视了对外贸易发挥乘数作用的条件,必须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

关于对外贸易的陈述:

保护国内先进成熟的工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目标。

倡导积极地、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的占领国际市场。

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9、“中心—外围”理论

1949年5月,普雷维什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

内容:

(1)世界经济体系被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三个特点。

(“整体性”:

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差异性”:

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不平等性”:

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关系是不平等的。

(2)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3)“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

评价:

进步性:

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做了开拓性研究。

局限性:

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原因的解释不全面,没有从发达国家实行的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从初级产品的角度进行考虑(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等)。

10、战略性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兰德等首次提出,后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关税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内容:

(1)利润转移理论: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某些行业的企业可以获得长期利润,它们超过企业主的一般利润,而政府的资助可能促进某些行业的企业战胜外国对手取得成功。

(2)外部经济理论:

由政府干预来克服市场对一些企业的外部经济效应缺乏足够的反应的不足,可建立一种环境,使某些的行为给其他企业带来好处,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评价:

第一,论证了一国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提高竞争力。

第二,对于通过贸易干预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行处于次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博弈论的运用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第四,政府干预实施条件严格。

第五,容易遭受报复。

第六,背弃自由贸易传统,恶化了贸易环境。

第七,定量分析不足。

政策篇

1、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重商主义(15~17世纪: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

产业革命后)—>保护幼稚产业政策(19世纪:

资本足以自由竞争时期)—>凯恩斯主义贸易政策(一二战期间: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贸易自由化政策(50-70年代:

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自由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70年代以后:

滞涨出现)—>管理贸易政策

2、8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由过去的关税措施向非关税措施转变

(2)贸易保护措施法制化、系统化和综合化。

(3)贸易保护范围扩大化: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的农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转向高级工业制成品和服务部门。

(4)贸易保护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

概念:

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替代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措施:

(1)工业制成品进口限制;

(2)本国币值高估;(3)进口替代工业的扶持和保护。

进程:

(1)发展加工工业,实现消费品进口替代(初级阶段);

(2)发展中间产品生产,实行中间产品进口替代;(3)发展重化工业品生产,实现资本货物进口替代(高级阶段)。

评价:

未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

(1)、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未能达到;

(2)、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宗旨难以实现;(3)、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难以维持;(4)、非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得不到正常发展;(5)、收入不均现象加剧。

·出口导向:

概念:

出口导向:

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内容:

初级品出口战略(初级外向型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次级外向型战略)

(1)初级品出口战略:

出口食物和农矿原料,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

·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意义体现在:

【1】

初级产品出口提供了主要的外汇来源;

【2】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较大,可相互加强合作;

【3】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有利于就业。

(2)出口替代战略:

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右图)

·评价:

优势:

(1)出口替代有利于较合理地资源配置;

(2)出口替代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出口替代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4)出口替代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局限性:

(1)加深对国外市场、资金、技术的依赖;

(2)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鼓励出口的保护导致一些出口替代工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4)收入不均现象同时存在。

4、关税的种类:

(1)按照征税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关税可以分为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

(2)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可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3)按照征税的方法:

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

(4)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关税可分为进口附加税(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普惠制*****

概念: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税率。

它在最惠国税率的基础上实行减税或免税。

特点:

非互惠税率

基本目标: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收益,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三项基本原则:

普遍性,非歧视性,非互惠性

有效期:

10年,经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全面审议后可延长

普惠制商品应符合以下原则:

(1)原产地标准。

受惠国出口的商品要获得享受普惠制关税的待遇,该出口商品必须在受惠国进行生产和制造,其中所使用的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必经过充分的加工,使这些进口原料或零部件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或者符合给惠国提出的其他条件。

(2)商品要符合直接运输的原则。

就是说出口商品不但要在受惠国生产或制造,而且必须直接从受惠国家运往给惠国。

(3)必须提供有效的证明文件。

即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申报和证明联合)格式A,简称GSPFORMA,及其他有关的单证。

最低限额:

税率比最惠国税率低,按最惠国税率的一定百分比征收

【要补充】

5、海关税则的种类:

根据税目所对应的税率栏目个数,分为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1)单式税则(一栏税则):

一个税目只有一个税率,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

在这种税则中,不存在差别待遇。

目前,很少国家完全采用单式税则

(2)复式税则(多栏税则):

在一个税目下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适用不同的税率。

各国规定差别税率的目的在于实行差别待遇和贸易歧视政策。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税则。

6、关税的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

【选择可能会考计算,看课件例题】

(1)名义保护率也叫名义关税率,它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2)有效保护率(EffectiveRateofProtectionorEffectiveTariffTate)

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是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其税率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7、非关税措施的特点:

有效性、隐蔽性、歧视性、灵活性

8、数量限制措施:

配额分类:

9、自动出口限制:

概念:

是进口国的政府或一个工业同出口国的政府或相竞争的工业安排的、对后者所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措施。

10、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念:

不同国家以维护国家、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出口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为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差异而形成的贸易壁垒。

构成: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信息技术壁垒(书上分类标准)

特点:

广泛性、合理性、灵活性、隐蔽性、复杂性、有效性

11、环境贸易壁垒:

(右图)

特点:

合法性和隐蔽性、歧视性和不公正性、广泛性和关联性、时效性和发展性

构成(形式):

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标准、自愿性原则-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包装制度

12、促进出口措施:

(一)出口信贷:

·概念:

指发达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商品出口,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

·分类:

(1)买方信贷:

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厂商(即买方)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带条件就是此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因而起到促进商品出口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约束性贷款

(2)卖方信贷:

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厂商(即卖方)提供的贷款。

·特点:

第一、出口信贷必须联系出口项目;

第二、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