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11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复习指导.docx

微生物复习指导

现代微生物学第1,2,3,5章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极端环境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有些环境是普通生物不能生存的,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高辐射等。

然而,即便是在这些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极端环境中,仍然有些微生物在顽强的生活着,我们将这些微生物叫做极端环境微生物或简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2.古菌:

原核生物中的某些类群实际上与其他类群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原核生物大致可分为四个类群:

厌氧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超嗜热菌和无细胞壁的嗜热嗜酸菌。

因为这些生物的许多栖息生境类似于早期的地球环境,所以这些生物统称为古菌。

3.病毒:

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4.反转录病毒:

某些病毒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入侵过程中通过反转录生成DNA,生成的DNA嵌入宿主的基因组中,进而合成病毒蛋白.入侵过程中有这种反转录出现的病毒都叫做反转录病毒。

5.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

6.温和噬菌体:

一类感染宿主细菌后不引起细菌裂解而与宿主细胞建立共生关系并随细菌繁殖传给细菌后代的噬菌体。

7.溶源性噬菌体:

有些噬菌体侵入寄生细胞后,将其基因整合与细菌的基因组中,与细菌一道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传给后代,不形成病毒粒子,不裂解细菌。

8.溶原菌:

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lysogen)”。

9.孢囊孢子:

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产生于孢子囊内,孢子囊一般生于营养菌丝或孢囊梗的顶端。

孢子囊内的细胞核经过多次重复有丝分裂而产生大量子核,原生质体围绕每个核被膜分割包围形成孢子。

结合菌产生有壁无鞭毛的静孢囊孢子,壶菌和卵菌产生无壁有鞭毛的游动孢囊孢子。

10.分生孢子:

无性孢子,直接从菌丝或转化的菌丝细胞(产孢细胞)上产生的孢子为分生孢子,形小、量大、外生的无性繁殖体。

多为单细胞、色较深、不运动、抗干燥。

形态、构造、大小、颜色和排列等特征因种而异,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c.接合孢子,

11.子囊孢子:

指产生在子囊菌子囊内的孢子。

在即将形成孢子之前,子囊内进行核融合和减数分裂,一般一个子囊内产生8个孢子,普通为椭圆形,有的是针状态体或带有隔壁。

在表面上可以看到纹、刺、网眼等。

不同的特征,其颜色也各种各样:

有的无色,有的淡黄色、淡红色、橙色、褐色及黑色等。

12.产孢细胞:

直接形成分生孢子的菌丝细胞称为产孢细胞,分生孢子梗有时可与产孢细胞互换使用,根据产孢方式不同产孢细胞有时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如瓶梗,环痕梗等。

13.三生菌丝体:

当二次菌丝体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菌丝体互相扭结成团,形成子实体原基,然后发育成子实体.这种已经组织化并有一定的排列和一定结构的双核菌丝体称为三次菌丝体,或称为结实性菌丝体.

14.泡囊丛枝菌根:

为一类真菌所形成菌根,与外生菌根不同,泡囊丛枝菌根不明显改变其伴生植物根的外部形态,也不行成外罩,这类菌根真菌菌丝即可在皮层细胞间生长,也可穿过细胞壁在细胞内生长,导致寄主细胞原生质膜向内凹陷。

它们产生高度分支的吸器状结构,称为丛枝,有时菌丝末端膨大成为泡囊,故名。

15.担孢子:

 真菌界担子菌门的有性孢子。

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

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小梗与担子相连。

成熟的担孢子由小梗弹射散出,萌发后形成初级菌丝。

16.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准性生殖是指异核体(单个生物个体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地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地细胞核。

这种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也就是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准性生殖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如半知菌类特有的遗传现象。

17.同型异宗配合:

有性生殖中雌雄配子大小形态相近,但分别来自不同的亲代个体,称为同型异宗配合

18.微生物生态系统:

就是微生物系统及其环境(包括动植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大致可分为陆生、水生、大气、根系、肠道、极端环境、活性污泥、生物膜微生物生态系统、

19.生物外源性物质:

又叫顽固性化合物,是指那些人工合成的,具有不被现有降解酶系所识别和作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序列的化合物,简言之就是那些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化合物。

20.硝化作用:

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21.反硝化作用:

也称脱氮作用。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22.氨化作用:

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

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或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成硝酸盐。

很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能分泌蛋白酶,在细胞外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氨基酸和氨(NH3)。

其中分解能力强并释放出NH3的微生物称为氨化微生物。

氨化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有氧(O2)或无氧条件下,均有不同的微生物分解蛋白质和各种含氮有机物,分解作用较强的主要是细菌,如某些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假单孢菌等。

23.共代谢作用:

有些微生物在降解生物外源性物质时,要求有其它碳源的存在才能进行,这就是共代谢作用,或称为辅代谢,原因在于这些生物外源性物质的降解产物并不能成为该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和能源。

24.生物整治:

也称生物修复或生物恢复,指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减少现场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的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对大面积的污染环境进行整治,目前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石油污染和农田农药污染。

包括原位生物整治和异位生物整治。

25.生物处理:

也叫生化处理,指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各种特性来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各种污染源和小范围的环境污染。

生物处理的最优势是没有二次污染。

26.化能无机营养型:

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利用无机化合物如铵、亚硝酸盐、硫化氢、铁离子等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主要类群有:

硫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等。

它们的生长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产甲烷菌大多能自养生活,它们以氢气作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生长,产物是甲烷,我们称之为厌氧化能自养细菌。

27.光能有机营养型:

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碳化合物(甲酸、乙酸、甲醇、异丙醇等)作为碳源和氢供体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它们需要有机化合物,所以不同于利用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型光合细菌。

28.细菌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在一小类菌群里发现的,通过磷酰基转移反应介导的糖的转运,磷酰基转移反应使糖的转运和糖的磷酸化偶联起来,这样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最终和糖一起转运。

问答题

1.什么是宇宙进化三域说,提出三域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

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惊奇地发现:

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archaebacteria)。

随后他又对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内的大量菌株进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较,又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也和产甲烷细菌一样,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于是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Kingdom)(后来改称三个域):

古细菌、真细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

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

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2.什么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有无核膜核仁

遗传物质结构

环状DNA,无组蛋白,松散分布于细胞质中,无高级结构

线性DNA和组蛋白结合,构成高级结构,压缩比大

有无细胞器

除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具有细胞器

核糖体结构

70S,对利福霉素敏感

80S,对利福霉素不敏感

2.什么是化学分类,简述化学分类的主要分析技术及意义?

答:

指研究微生物细胞不同化学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对生物个体进行分类和鉴定。

目前常使用的特异性化学特性包括细胞壁化学组分,枝菌酸,脂肪酸,磷酸类脂,甲基萘醌,全细胞蛋白及核糖体蛋白电泳分析等。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枝菌酸分析

磷酸类脂分析

脂肪酸组分分析

醌组分分析

全细胞蛋白SDS-PAGE

主要根据G+细胞壁肽聚糖分子中肽链第3位氨基酸的种类,中间肽桥和邻近的四肽交联位置

枝菌酸属于α-烷基-β-羟基高分子脂肪酸,其分子中含碳数目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有分类意义的有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甲基乙醇胺

脂肪酸链长,双键位置,数量及取代基团在标准化条件下具有分类意义,脂肪酸甲基脂是稳定特征

甲基萘醌分子中多烯侧链长度和3位碳原子上多烯侧链的氢饱和度对放线菌分类有意义

在高度标准化下是比较相近菌株的好方法,且与DNA-DNA杂交由很好的相关性

3.什么是分子分类,简述分子分类的主要应用技术及意义?

答:

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个体的DNA,RNA和蛋白质进行研究并根据获得的基因型信息对生物个体进行分类。

DNA(G+C)mol%

DNA-DNA杂交

DNA指纹图谱

DNA-RNA杂交16SRNA同源性

rDNA转录间隔区(ITS)

不同生物类群的(G+C)mol%不一样,一个特定种的不同菌株(G+C)mol%是一样的,通常认为种内株间相差不超过4%,属内株间不超过10%,相差低于2%没有分类学意义。

DNA同源性》70%或杂交分子接连温度差《2℃为细菌中的界限,在细菌分类中,DNA-DNA杂交已被确定为建立新种的必要标准之一。

包括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引物PCRAP-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DNA扩增指纹DAF,扩增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

16SRNA在各生物中均存在,功能稳定,序列保守性较好,信息量适中,是研究系统分类和进化的理想材料

ITS指rRNA操纵子中位于16S与23S以及23S与5SRNA之间的序列。

不同菌株16~23SrDNA间隔区两端均具有极端保守的碱基序列,不同间隔区所含tRNA数目和类型不同,具有长度和序列上的多态性。

适于属以下水平研究。

4.什么是多项分类,简述多项分类使用的主要信息来源及相关技术?

答:

指利用微生物多种不同的信息,包括表型的、基因型的和系统发育的信息,综合起来研究微生物分类的系统进化的过程。

传统分类

数值分类

化学分类

分子分类

信息来源

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

表观特征数据的计算机统计

细胞的化学特性和一些表达的特征

来源于细胞中的核酸(DNA、RNA)

常用技术

如显微观察,唯一碳源生长实验,蛋白质降解实验,酶产生实验,抗生素抗性实验,溶菌酶敏感性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

1.收集实验(t)中获得的被分类菌株(n)的大量数据。

然后做成一个nxt的数据矩阵;2.使用得出的矩阵,根据实验菌株相似性或非相似性进行分类;3.相互关系密切的菌株在用具类分析划归类群;4.检验数值上定义的类群。

胞壁化学组分,枝菌酸,脂肪酸,磷酸类脂,甲基萘醌,全细胞蛋白及核糖体蛋白电泳分析等。

DNA(G+C)mol%

DNA-DNA杂交

DNA指纹图谱

DNA-RAN杂交及16SRNA序列分析

rDNA转录间隔区(ITS)同源性分析

5.举例说明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变形菌中的一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主要类群。

答:

放线菌:

①链霉菌属放线菌产生各类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②疮痂链霉菌可引起土豆和甜菜的疮痂病;③索马里链霉菌是唯一已知的人类致病链霉菌,可引起放线菌肿,皮下组织感染;④棒状杆菌亚目中的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可引起人结核病和麻风病;⑤双歧杆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

革兰氏阳性菌:

①好氧产芽孢菌中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伴胞晶体可以作为生物农药,特异性毒杀鳞翅目昆虫;②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烈性炭疽;③蜡状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④厌氧芽孢杆菌中的肉毒梭菌能够产生毒性很大的肉毒素,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都容易致人死亡。

革兰氏阴性变形菌:

①α亚纲根瘤菌属中的根瘤菌可以和豆科植物共生固定N2,使其进入生物圈,土壤农杆菌属多数细菌是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植物冠瘿病,当然其T-DNA也可被人类改造成基因载体,②红螺菌属可以用于处理垃圾、蛋白质的生产和分子氢的制备;

③β亚纲的奈瑟氏菌属中的淋病奈瑟氏菌可引起淋病,自养氨氧化菌是环境中除氮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废水处理中一种特殊的硝化过程;

④γ亚纲的假单胞菌参与各种有机物的碳循环,主要用于解决环境问题,降解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⑤肠杆菌科中的埃希氏菌是一种肠道条件致病菌,也是分子生物学上的模式菌株,⑥志贺氏菌引起人和灵长类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引起伤寒,肺炎克莱伯氏菌引起肺炎,欧文氏菌引起植物火烧病,软腐欧文氏菌引起植物储藏器官薄壁组织腐烂,弧菌科中霍乱弧菌引起霍乱,

6.什么是极端环境微生物,说明其主要类群?

答:

在自然界中,有些环境是普通生物不能生存的,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高辐射等。

然而,即便是在这些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极端环境中,仍然有些微生物在顽强的生活着,我们将这些微生物叫做极端环境微生物或简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主要类群:

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抗辐射微生物等。

  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冰窖、终年积雪的高山、深海和冻土地区,生活着一些嗜冷微生物。

专性嗜冷菌适应在低于20℃以下的环境中生活,高于20℃即死亡。

专性嗜冷菌的细胞膜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从而保证了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这样,细胞就能在低温下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嗜热菌俗称高温菌,广泛分布在温泉、堆肥、地热区土壤、火山地区以及海底火山地等。

兼性嗜热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在50~65℃之间,专性嗜热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则在65~70℃之间。

  嗜酸菌分布在酸性矿水、酸性热泉等地区,如氧化硫硫杆菌在pH值低于0.5的环境中仍能存活,专性自养嗜酸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ferrooxidans)能氧化硫和铁,并产生硫酸,这两种细菌都是极端嗜酸菌。

在酸性环境中,还存在能够氧化铁的钩端螺旋菌(Leptospira)。

  在碱湖及一些碱性环境中,甚至在一些中性环境中,可分离出嗜碱微生物。

专性嗜碱微生物可在pH11—12的条件下生长,但在中性pH条件下却不能生长。

  嗜盐菌通常分布在晒盐场、盐湖、腌制品中以及世界上著名的死海中。

嗜盐菌能够在盐浓度为15~20%的环境中生长,有的甚至能在32%的盐水中生长。

  在海洋深处以及深油井中,还分布着一些嗜压微生物,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压力达一千多个大气压,在常压下它们却是不能生存的。

7.什么是古菌,举例说明古菌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答:

原核生物中的某些类群实际上与其他类群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原核生物大致可分为四个类群:

厌氧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超嗜热菌和无细胞壁的嗜热嗜酸菌。

因为这些生物的许多栖息生境类似于早期的地球环境,所以这些生物统称为古菌。

意义:

古菌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能在高温、强酸/碱性条件、高盐度、缺氧等极端条件下存在,而且能在普通海洋环境中存活.其含量巨大,在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中正扮演重要角色.该领域研究对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生命起源和物种进化,生物圈与地圈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外太空生命问题的探讨和推测提供依据.

应用价值:

比如超嗜热菌,其中最著名的是1960年代末从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中分离到的水生栖热菌“Taq”,能在80℃下生长。

从Taq中提取的DNA聚合酶广泛应用于DNA分子体外扩增的PCR技术。

8.什么是病毒,简述病毒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病毒(virus):

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主要特点是: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core)或基因组(genome),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capsid).衣壳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subunit)——衣壳粒(capsomere)所构成。

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nucleocapsid)。

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glycoprotein)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包膜(envelope)。

包膜中的类脂来自宿主细胞膜。

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spike)等附属物。

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

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

9.简述病毒复制的五个环节?

答:

1.吸附:

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分子运动和细胞相互碰撞而与敏感细胞的接触,这个阶段是可逆的;第二个阶段是病毒通过表面的反受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而成,有时还需要配体协同作用,这个阶段不可逆。

2.穿入:

穿入的方式根据病毒有无薄膜共分为四种,无包膜的病毒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或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有包膜的病毒也可以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质,或者病毒颗粒的包膜直接与细胞膜融合,这与病毒包膜的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作用有关。

3.脱壳:

病毒脱去包裹其核糖核酸或核蛋白外面的外壳蛋白,以使病毒的遗传物质在细胞中裸露并进行复制。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寄住细胞的蛋白水解酶分解外壳蛋白,以使病毒的核酸裸露。

4.病毒的转录和翻译:

5.组装、成熟和释放:

10.什么是反转录病毒,其特点是什么?

答:

某些病毒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入侵过程中通过反转录生成DNA,生成的DNA嵌入宿主的基因组中,进而合成病毒蛋白.入侵过程中有这种反转录出现的病毒都叫做反转录病毒,如HIV。

11.什么是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溶原化和溶源菌?

答: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

一类感染宿主细菌后不引起细菌裂解而与宿主细胞建立共生关系并随细菌繁殖传给细菌后代的噬菌体。

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lysogen)”,而所携带的噬菌体称“原噬菌体(prophage)”。

有些噬菌体侵入寄生细胞后,将其基因整合与细菌的基因组中,与细菌一道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传给后代,不形成病毒粒子,不裂解细菌。

溶原化有几种不同情况,一是溶原性噬菌体感染细菌使之成为溶原菌;一是在溶原化过程中,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菌细胞后,就在菌体内增殖而将菌体裂解;另一种是噬菌体的增殖与细胞增殖同步。

究竟发生何种反应,则视噬菌体和寄主菌的遗传性质和菌的生理条件等而定。

12.病毒感染因子有几种?

卫星病毒(satellitevirus)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类病毒:

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简单。

类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

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

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爱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真菌思考题

1.试述酿酒酵母的生活史。

酿酒酵母的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也能以多倍体的形式存在。

其生活史是:

1.子囊孢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产生单倍体营养细胞;2.单倍体营养细胞不断的进行出牙繁殖;3.两个性别不同的营养细胞彼此结合,在质配后发生核配,形成二倍体营养细胞;4.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而是不断进行出牙繁殖;5.在以醋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同时又缺乏氮源等特定的条件下,二倍体营养细胞最易转变成子囊,这时细胞核才进行减数分裂,并随即形成4个子囊孢子;子囊经自然或人为破壁后,可释放出其中的子囊孢子。

2.  试述接合孢子和担孢子的形成过程。

答:

接合孢子:

a.具有相对交配型的两个结合孢子梗相互接触后,其顶端肿大形成原配子囊,两个原配子囊顶端壁融合为一个共同的隔膜,称融合膜。

b.每个原配子囊在靠近顶端处形成隔膜,分隔出配子囊,后面剩余的部分则成为配囊柄。

c.融合膜然后在酶的作用下从中间开始消解,两个配子囊的原生质混合完成质配,最终进行核配。

D.两个配子囊融合后产生的细胞即合子,开始时薄壁的,随着发育为结合孢子囊,在原来薄壁细胞的里面形成一层厚壁,之后薄壁物质不均匀沉积而使接合孢子囊壁产生各种纹饰。

担孢子:

a.顶端双核菌丝与其他部分分割开来,形成担子,担子开始狭长,然后增大变宽。

b.于此同时,幼担子内的两个核进行核配。

c.合子进行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细胞核,同时在担子顶端形成4个担孢子梗,其顶端膨大,形成担孢子的雏形。

d.细胞核移入担孢子梗中,担子中的内容物被移入担子中形成担孢子。

3.  比较青霉属和曲霉属的形态。

答:

青霉菌产生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没有顶囊,分生孢子长在分生孢子梗上,这个梗特别复杂,有分生孢子梗,次级小梗、初级小梗,所以它的梗呈现出毛笔状或者扫帚状,有人把它称为帚状菌。

曲霉菌我们平时其实碰到还是比较多的。

曲霉菌的菌丝是有隔菌丝,它的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它的分生孢子很有特点,分生孢子梗末端膨大呈囊状称为顶囊,在顶囊上生出的放射状的瓶状结构,这叫做分生孢子小梗,小梗顶部就长了成串成串的小分生孢子,曲霉的分生孢子有绿、黄、棕、黑、白等到各种颜色,它们的颜色可以作为重要的鉴别意义。

4. 试述担子菌菌丝锁状联合过程。

锁状联合:

保证次生菌丝体每个新生细胞维持双核特性,一般见于顶端分裂细胞。

过程:

首先,在细胞的两核之间生出一个喙状突起,双核中的一个移入喙状突起,另一个仍留在细胞下部。

两异质核同时分裂,成为4个子核。

分裂完成後,原位于喙基部的一子核与原位于细胞中的一子核移至细胞上部配对;另外两子核,一个进入喙突中,一个留在细胞下部。

此时细胞中部和喙基部均生出横隔,将原细胞分成三部分。

上部是双核细胞,下部和喙突部暂为两单核细胞。

此後,喙突尖端继续下延与细胞下部接触并融通。

同时喙突中的核进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