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14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微生物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复习题.docx

《微生物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复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复习题.docx

微生物复习题

微生物题库

名词解释

1.BOD5:

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有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溶解氧毫克数。

BOD的测定条件一般规定在20℃下5昼夜,故常用BOD5符号表示。

2.L型细菌:

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

3.巴斯德消毒法:

用较低温度处理牛乳、啤酒等饮料,既能杀死其中可能的病原微生物,又不损坏食品营养和风味的方法。

4.伴胞晶体:

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形成不同,是种特征,成为伴孢晶体。

5.包涵体:

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6.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是ß及г球蛋白,它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启动,由于他们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的功能,故称补体。

7.发酵:

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8.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和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体液因素,综合作用(炎症反应)。

9.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的其产物和相应刺激物既抗原之间是有针对性的,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分批培养:

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器中的培养基培养称为分批培养。

在分批培养中,培养基一次加入,不在更换,随着微生物是活跃代谢,营养物质不断消耗,有害的代谢产物不断积累,对数生长期不长期持续,称为分批培养。

11.活性污泥:

是一种由细菌、原生动物和其它微生物群体与污水中的悬浮有机物、胶状物和吸附物质在一起构成的凝絮团。

在污水处理中有很强的吸附、分解和利用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2.间歇灭菌法:

80-100℃下蒸煮15-30分钟,以杀死其中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然后置室温或37℃下保温过夜,诱导残留的芽孢发芽,第二天再以同法蒸煮和保温过夜,如此连续重复三次,既可在较低温度下达到彻底灭菌的效果。

13.鉴别培养基:

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4.菌落:

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内部,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迅速生长繁殖。

结果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并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

15.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外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16.抗体: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球蛋白。

抗体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之中,其理化特性与一般球蛋白没有什么区别,但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发生各种反应。

抗体是产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因素,但有时也可以产生有害影响,如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17.类病毒:

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毒性丧失,而保持其抗原性,这样的生物制剂,称为类毒素。

18.烈性噬菌体:

噬菌体进入菌体后会改变宿主的性质,使之成为制造噬菌体的“工厂”,大量产生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裂解死亡。

19.传染和免疫:

寄生物和宿主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

免疫:

机体能够认识自我和非自我,并对非自我做出反应以保证自身的正常。

20.朊病毒:

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21.生长因子:

指微生物生长所必须且需求量很小,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22.噬菌斑:

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

在细菌菌台上圆形局部透明区域,既噬菌斑。

23.同步培养:

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使微生物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阶段上的培养方法叫同步培养。

例如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滤膜,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分开培养,可使同一大小的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24.外毒素:

某些G+和少数G-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于菌体外的代谢产物,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外毒素具有毒性强,抗原性强,遇酸变性,60℃以上立即破坏的特性,对某些组织和器官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从而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它与组织的结合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很难治愈

25.内毒素:

多数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内毒素,实际是G-细胞壁外层脂多糖的脂类部分,只有当细菌溶菌时才能释放,毒性比外毒素低,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类毒素,作用无器官选择性,不同的肉毒素作用症状大致相同,发热,腹泻,出血,组织损伤

26.外生菌根:

菌丝鞘套;哈蒂氏网。

菌根外部菌丝多。

对植物的作用:

加强植物对水分、磷、家钾、钙等矿质的吸收(扩大植物根吸收面积)。

产生生长素、维生素、细胞分裂素等代谢物促进植物生长。

27.内生菌根:

内生菌根的菌丝深入皮层薄壁细胞之间且进入细胞内部不形成菌套,都有根毛。

28.基础培养基:

按照营养要求相似微生物的共同营养要求配制的使用前加入少数几种特殊成分就能满足某一具体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基质称为基础培养基。

29.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30.选择培养基: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种培养基。

31.野生型:

变异前的原始菌株为野生型。

32.原养型:

在营养要求的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的菌株,一般指由营养缺陷经突变或遗传重组等途径恢复到型表型的菌株。

33.疫苗:

包括菌苗和疫苗两类制剂。

疫苗指用病毒、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等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品。

而菌苗则仅指用细菌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苗可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

34.营养缺陷型:

某一野生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35.原生质体:

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所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一般由革蓝氏阳性菌形成。

36.球形体部分去壁,G-与膜结合紧密。

37.质粒:

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大多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38.化能异养菌:

凡是需要有机碳化物才能合成菌体内所需要的有机化合物并从化学物质氧化中获取能量的细菌,称为化能异养菌。

39.化能自养菌:

利用无机物氧化放出的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40.溶原菌:

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随宿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宿主细胞也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的分裂繁殖,人们把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所形成这种细菌,称为溶原菌。

41.转化:

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片段,并整和到自身的DNA组合中,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42.转导:

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

它是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方式之一。

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43.温和噬菌体:

凡吸附并侵入寄主细胞后,噬菌体的DNA整合在宿主的核宿主的核染色体组,并可长期随宿主DNA同步复制,不进行增殖和裂解,成为和噬菌体和溶源噬菌体。

44.完全培养基: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氨基酸,维生素,碱基之类,满足各种营养缺陷型的培养基。

问答题

1.酵母菌生醇发酵的条件比较,酵母菌和细菌乙醇发酵的异同?

酵母菌生醇发酵的条件:

A:

厌氧,有O2则进入TCA—>CO2+H2O乙醇的生成量减少,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为巴斯德效应.B:

不含亚硫酸钠,硫酸钠与乙醛形成乙醛C:

PH<7.6,否则发生岐化反应,应用:

对微生物本身是功能量,生产酒精,G来源于多糖,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多糖,由酸或真菌完成,可由曲霉糖化.细菌生醇发酵的优点:

1.生长PH为5,易染菌2.产物转化率高3.菌体生成少4.代谢副产物少5.发酵温度较高6.不必定期供氧缺点:

1.生长PH为5,易染菌2.耐乙醇力较乙醇低

2.磺胺为什么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对人和动物无害?

磺胺是对氨基苯甲酸的代谢类似物,后者是合成叶酸的前体,因此磺胺能抑制叶酸的形成,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生长,而人和动物可利用现成的叶酸生活,因此不受叶酸的干扰。

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繁殖,因有些细菌生长时,需利用对氨基苯甲酸。

氨基苯甲酸和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又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再进一步形成活化型四氢叶酸,也就是辅酶F,它能传递一碳基团参与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

由于磺胺类药的化学结构与氨基苯甲酸很象,可与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最终影响细菌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人体不会利用二氢叶酸的,所以磺胺对人体是没什么影响.

21.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哪些?

实际生产中如何避免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微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能够在不良环境中生存,因此,随着化学疗剂的不断应用,某些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这给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困难,而且以构成威胁。

抗药性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菌体内产生了钝化或是分解药物的酶,将药物转化为无抗菌作用的产物,例如:

葡萄球菌的有些菌产生青霉素酶能分解青霉素,对策是通过半合成改变青霉素的结构,克服抗药性,有些微生物能产生改变抗生素结构的酶。

改变膜的通透性:

有些菌能改变膜的通透性,降低通透性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

细胞内被药物作用部位发生改变:

如链霉素作用的核糖体(30S),结构发生改变,不被作用。

如何避免:

第一次用药剂量要足,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不同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对现有抗生素改造,筛选新抗生素.

3.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哪种效力高,为什么?

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力比干热灭菌的效力高,其原因有三:

1湿热中细菌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

因蛋白质含水量增加,所需凝固温度温度降低。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潜热比干热大。

4.什么是温和噬菌体?

溶原菌?

温和噬菌体有哪些存在状态?

既能以原噬菌体存在,又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并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的细菌称为溶原菌。

温和噬菌体的存在状态:

1游离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2原噬菌体3营养期噬菌体

5.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

基于这些原理菌种保藏可用些方法?

菌种保藏的原理是尽可能保持菌种原有遗传稳定性,使其不死、不变、不被污染,以提供给科研、生产和实验的需要。

为防止突变,保持纯种,最主要的保藏措施是利用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等使其保持低代谢状态。

保藏菌种的方法有:

斜面低温保藏法、石蜡油封藏法、砂土管保藏法、麸皮保藏法、甘油悬液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和宿主保藏法等。

6.简述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步骤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①目的明确;②营养协调;③理化适宜;④经济节约。

①根据不同微生物配制不同培养基②配制合适的浓度和比例③控制合适的PH值步骤:

准确称量,加热融化,过滤,调PH值,分装,高压灭菌,冷却摆斜面,无菌检查。

7.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哪些?

衰退原因:

基因突变。

防止菌种衰退:

①控制传代次数②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③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接种,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复壮:

纯种分离、利用寄主复壮、淘汰衰退的个体。

8.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1.土壤中各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如动、植物遗传体,分泌物。

各种无机盐类和由微生物形成的腐质,微生素物质等。

都是微生物的良好营养。

2.土壤中有一定的团粒结构和孔隙度,充满水和空气,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水和空气。

3.土壤中酸碱度一般在5.5—8.5之间,也是多数微生物的适应范围。

4.土壤漫长不象空气漫长那样变化剧烈,适于一般微生物生长。

5.土壤可保护微生物免受阳光在射致死。

9.绘图说明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并指明各期的特点,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将少量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其菌数,以菌数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

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成为细菌生长曲线。

1延迟期:

少量菌种接种到新培养基中,开始数量不增加。

特点:

1菌体不分裂数量不增加。

2细胞体积增大。

3RNA含量增高,尤其是rRNA原生质均匀,嗜碱。

4代谢活跃,易产生诱导酶,酶、ATP、rRVA合成快

5对外界理化因素抗性较差、敏感。

如NaC、温度、抗生素。

影响的因素:

1种龄:

对数期短,稳定期中,衰亡期慢。

2接种量:

量多,延迟期短3培养基成分:

天然培养基延迟期短。

原因:

菌种到新环境中的适应过程,根据培养基成分产生诱导酶

2对数期:

细菌开始分裂,菌数增加。

特点;1细胞保持有规律的高速度的分裂,时代时间短,稳定。

2代谢旺盛,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3群体细胞的化学成分、形态、生理都比较稳定一致。

影响的因素:

1菌种的影响。

2营养成分,营养丰富则时代较短。

3营养物浓度的影响。

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是研究基础代谢的良好材料。

将对数期的细菌作为种子,调整期可缩短或不出现。

3稳定期:

(平衡期)菌数不增加,达到最大值,活菌数恒定。

特点;1分裂速度下降,时代间隔长。

2细胞活力下降,开始积累贮藏物及次生代谢产物。

3形成芽孢、代谢有毒物质,ph值、电极、电位都发生变化。

原因;1营养物质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耗尽2营养物比利失调如C/N比。

3有毒物质积累如酸、醇、毒素、H2O2。

4PH值、氧化还原电位不适合。

如要得到大量菌体或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可在此期收获。

4衰亡期:

稳定期后继续培养,死亡数超过新生数,数量下降。

特点:

1细菌内的颗粒明显,出现液泡。

2菌体呈多形态、畸形。

形态体积表现为不一致。

镜检色浅,菌体自溶,培养基变稀,最后死亡。

芽孢释放。

原因:

外环境对继续生长不利,引起分解大于合成,导致死亡。

以芽孢、伴胞晶体或孢子为发酵产品的农药和菌肥如苏云金杆菌的伴胞晶体、五四零六放线菌就在此期收获。

10.什么是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

有何实际意义?

.

消化作用: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固氮作用:

是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质固氮:

N2—>NH3

硝化作用:

NH3—>NO2-—>NO3-

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NO3—>NO2-—>N2

因此生物固氮对维持自然界的氮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固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能为农业开辟肥源,对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很大意义。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含量,对农业生产不利。

农业上常进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减少,消除因硝酸积累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硝化作用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对农业生产并无多大利益。

主要是硝酸盐比氨盐水水溶性强,极易随雨水流入江河湖海中,它不仅大大降低肥料的利用率,(硝酸盐氮肥一般利用率仅为40%)而且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华或赤潮等严重污染事件发生。

农业生产与氮素循环:

氮素的供应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和地壤肥力生物固氮潜力很大,全球年固氮10.100—17.500万吨。

耕地2000—4000万吨。

全年施用化肥4000吨,施用菌肥具有重要意义。

但绝大多数不能共生,而自生固氮受生理,生态因素限制,固生物固氮具局限性为遗传工程的新课题

每年施用的化肥有1/3未被利用而进入生物圈干扰氮循环。

破坏生态平衡,因过量硝酸盐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NO3-浓度过高,引起人牲高铁血蛋白病。

过量硝酸盐入江,河,湖泊—>藻类过量繁殖—>大量死藻被分解消耗大量O2—>鱼虾缺O2死亡。

(同时反硝化作用造成大气污染肥料表失)

11.试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微生物之间的共生、互生、拮抗和寄生关系。

互生关系:

微生物彼此间栓伞结合,共同生活在一起比单独生活更好。

互相获利,一种为另一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固氮菌和纤维分解菌的互生关系,固氮菌需不含氮的有机物作碳源和能源,但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

纤维分解菌能利用纤维素,但产生有机酸积累不利于生长繁殖。

当两者互生在一起时,固氮菌利用纤维分解菌产生的有机酸作碳源进行固氮,纤维分解菌不会因代谢产物的积累而中毒,固氮菌增加土壤氮素,改善土壤,有利于纤维分解菌分解。

氨化细菌。

亚硝酸细菌。

硝酸细菌的互生关系,氨化细菌分解有机氮形成氨。

亚稍化细菌氧化氨形成亚硝酸。

来硝酸有毒,对各种生物不利,硝化细菌氧化亚硝酸生成硝酸盐可被植物利用保证了氮素的平衡。

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紧密共居在一起,互相依赖甚至达到不能分离的程度。

上形成新的结构,生理上有一定的分工。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菌藻共生体,在形态上,有丝菌丝缠绕着藻类细胞,有些菌藻形成层次。

在生理上,真菌是异养的,藻类是自养的,真菌可利用藻类形成的有机物,藻类能固氮供真菌以氮素营养,真菌可吸收无机物供藻类利用。

拮抗关系:

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甚至杀死另一种微一物现象。

分特异性抵抗和非特性拮抗。

非特异性拮抗。

制作酸菜过程中,由于乳本细菌毓旺盛。

产生大量的乳酸,PH值下降抑制腐烂细菌的生长。

寄生关系: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细胞,组织或休液中取得营养,前者称为寄生物。

后者称为寄主,寄生物对寄主一般是有害的,致病或死亡。

如噬菌体寄生于寄生虫细胞。

12.试述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史

吸附、侵入与脱壳、复制、装配以及释放5个连续步骤。

吸附吸附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侵入与脱壳病毒侵入的方式取决于宿主细胞的性质,尤其是它的表面结构。

复制包括病毒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病毒侵入敏感细胞后,将核酸释放于细胞中,此时,该病毒粒子已不存在,并失去了原有的感染性,开始了自己的核酸复制与蛋白质合成。

与此同时,宿主细胞的代谢也发生了改变:

宿主细胞内的生物合成不再由细胞本身支配,而受病毒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

装配由分别合成好的核酸与蛋白质组合成完整的、新的病毒粒子的过程称为装配。

病毒核酸的复制与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是分开进行的。

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病毒核酸的复制可在细胞质中,也可在细胞核中进行。

释放成熟的病毒粒子从被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界的过程,称为病毒释放。

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病毒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从细胞内部促进细胞裂解,从而实现病毒的释放。

13.说明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并比较。

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DNA不接合到寄主染色体,噬菌体蛋白质包裹寄主任何一部分DNA片段。

局限转导:

噬菌体DNA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噬菌体DNA与寄主染色体特定基因发生交换

局限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主要区别:

1) 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DNA一起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

而完全转导包装的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

2) 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

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

14.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1.生物质固氮:

N2—>NH3

2.硝化作用:

NH3—>NO2-—>NO3-

3.硝酸盐同化作用:

NO3-—>NH4+—>有机氮

4.氨作用:

含氮有机物—>NH3

5.铵盐同化作用NH4+—>含氮有机物

6.异化性硝酸盐还原:

NO3-—>NO2-—>N2+NO.N2O

7.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NO3—>NO2-—>N2

8.亚硝酸氨化作用:

NO2-—>NH3

15.说明亚硝酸引起点突变的机制。

亚硝酸能使腺嘌呤氧化脱胺形成次黄嘌呤,在DNA复制时出现错误配对。

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的非致癌前体,主要通过肝脏内质网的混合功能加氧酶去烷基化,生成单烷基衍生物,后者自行分解成N2及正碳离子,然后与细胞的核酸或蛋白质共价结合而发挥致癌作用

16.说明转化的过程。

受体菌能接受外来DNA片段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感受态的出现与该菌的遗传性,菌龄。

生理状态和培养条件等影响一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 也有少量单链DNA呈质粒形式(双链共闭合环状DNA)的转化因子转化频率最高,因为它进入受体菌后,可不必同受体菌染体重组可进行复制和表达。

 转化的过程:

1,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菌的细胞表而特定位点结合,胆碱能促进一过程。

(局部失壁和酶的作用)

      2.在位点上DNA酶促隐解为分子量4-5*106的DNA片段。

      3.一条链解另一条链进入细胞。

需能分子量小于5*10-5DNA不能进入。

     4.与爱体菌同源配对受体菌相应片段被切断,被外来代替。

      5.复制。

一个类似供体,一个类似受体,分裂后形成一个转化子

17.细胞壁化学成分和结构革蓝氏染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的结构可用最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说明。

它的肽聚糖层厚约20~80nm,由40层左右网状分子所组成。

网状的肽聚糖大分子实际上是由大量小分子单体聚合而成的。

革兰氏染色法分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4步。

两种细菌经结晶紫溶液初染后,分别染上了紫色,经碘液媒染,结晶紫与碘分子形成一个分子量较大的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

接着用95%乙醇脱色。

这时凡已染上的紫色易被乙醇洗脱者,则又成为无色的菌体(A),反之,则仍为紫色(B)。

最后,再用红色染料—番红复染。

结果B菌仍保持最初染上的紫色,而A菌则被复染而显红色,B菌称革兰氏阳性菌,简称G+菌,A菌则称为革兰氏阴性菌,简称G-菌。

18.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厚度不一,疏散、透明、粘稠胶状物质结构。

分类:

大荚膜;微荚膜;黏液层;菌胶团;生理功能:

A保持水分,防止菌体干燥受损伤。

B保护菌体免受其它生物(细胞)侵害,增强致病菌致病能力,且有利于菌体附着。

C储藏养分,一般碳氮比高的环境可以促使荚膜的生成。

鞭毛:

是某些运动性细菌体表着生的细长弯曲的丝状体结构。

生理功能: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利于细菌趋向性的实现(趋利避害)。

芽孢:

是某些细菌细胞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生成的抗逆性休眠结构。

具有强抗逆性和休眠性,有利于菌体在不利环境抵抗不利影响。

性菌毛:

某些细菌细胞外生的丝状结构,是不同的菌株之间发生接合时DNA传递通道。

是RNA病毒吸附侵染然位点。

19.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生态学作用?

硝化作用:

NH3—>NO2-—>NO3-

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NO3—>NO2-—>N2见书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也称脱氮作用。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20.叙述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磺胺是对氨基苯甲酸的代谢类似物,能抑制叶酸的合成,细菌不能合成叶酸,人能从头合成。

同,发热,腹泻,出血,组织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