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测量》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47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实际测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际测量》教案.docx

《《实际测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际测量》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际测量》教案.docx

《实际测量》教案

《实际测量》教案

《实际测量》教案1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

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

例如:

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

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

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

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测量》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

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

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

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

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

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

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

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

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

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

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

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

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

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

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

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师:

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师:

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板书设计:

  实际测量

  测量的常用工具:

卷尺、测绳、标杆

  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的方法:

《实际测量》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

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

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

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

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

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

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

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

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

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

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

  师:

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

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

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

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

  A:

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

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

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2)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3)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课堂作业:

完成天天练38页内容

《实际测量》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实际测量》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较远的距离,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测量的?

  2.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

  3.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新授(20分钟)

  

(一)步测法。

  1.进行步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介绍方法:

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着这条线段走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2.例如:

沿着一条40。

3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步走完,第二次用61步走完,第三次用63步走完。

小明的平均步长是多少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62+61+63)÷3

  =186÷3=62(步)

  40。

3÷62=0。

65(米)

  答:

小明的平均步长是0。

65米。

  3.试一试

  李光的平均步长是0.64米,他从学校大门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步。

李光的家与学校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

(得数保留整数)

  独立完成后交流。

  

(二)学习目测

  师:

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就是目测,目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估测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10分钟)

  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并做出记录。

  沿一段50米长的线段走三次,记录每次的步数,第一次走了()补,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

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总结交流(5分钟)

  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测量》教案6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

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

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实际测量》教案7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

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

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

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

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

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实际测量》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

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

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

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

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

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

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

(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

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

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

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

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

预设:

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

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