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74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docx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于挑战的年代

目标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3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

1、雅尔塔会议时间:

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

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

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

P6页图1-2

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

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

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

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

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

北约:

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华约: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

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

3、冷战:

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

表现:

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

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包括有: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其中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最为突出).

2、亚洲:

越南北部、朝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独立(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尼西亚独立

非洲:

五六十年代独立浪潮(如埃及独立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年17个国家独立,叫做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

3、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

5、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但政治上不平等,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为此他们做出的努力有:

政治上:

民族解放运动(见第2点)、亚非会议经济上:

成立”七十七国集团”,发表联合宣言;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目的是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这次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主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争取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

②、成立77国集团,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表达了其现代化的追求;

③、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并利用石油发展经济。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P32页

1-4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世界政治)

1、冷战结束的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12.25)

2、欧洲和中亚政治版图变化有:

①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②东西德合并③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④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⑤苏联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

3、世界格局的变化:

两极(美、苏)向多极化发展美:

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

强大的经济力量俄罗斯:

庞大的军事力量欧盟:

正迈向一体化进程中国:

和平崛起

4、冷战结束后,北约两次东扩:

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入盟;2004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加入

5、读P33页1-44苏联解体和1-45北约东扩图分析世界格局的新特点。

①苏联解体导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过渡的重要时期。

②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争端凸显出来,甚至形成对抗冲突:

如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民族冲突、南北对立、贫富差距和宗教争端等。

③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甚至越过联合国发动战争,在全球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争霸战略。

6、当今和平的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他如:

恐怖主义、地区矛盾、民族矛盾等

7、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和平主题)。

8、分析二战以来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朝鲜战争(东亚)(1950-1953)、越南战争(东南亚)(20世纪60年代):

美推行霸权主义;美国轰炸南联盟(欧洲):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9·11事件:

恐怖主义;巴以冲突(西亚/中东):

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矛盾等。

(巴:

巴勒斯坦;以:

以色列);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西亚/中东):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卢旺达大屠杀(非洲):

种族冲突P39页。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

1、当今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2、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南北问题(贫富悬殊)。

3、南北问题原因:

①根源:

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②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③其他:

根据材料来分析如:

P39页独立后长期的不稳定和战乱等

4、解决南北问题的的对策:

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成立77国集团P8页;南南合作:

亚非会议

新世纪的中国:

机遇与挑战

1、国情:

已经达到总体小康,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目标:

2020年,全面小康

3、对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

机遇:

①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挑战:

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即我国国情):

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完善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巩固新生政权

1、主要措施:

①抗美援朝②肃清国民党旧政权的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③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④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

1950-1953;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

背景:

新中国刚刚诞生;美推行霸权主义

中国出兵的目的:

为了保家卫国,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结果:

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意义:

①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愿望②赢得了国际威望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完成时间:

1952年底;意义: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4、巩固政权的意义:

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进入社会主义

1、三大改造是: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

3、意义:

表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一五计划①时间:

1953-1957

②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③P16页图1-19熟悉我国“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长春:

第一辆国产汽车

沈阳: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武汉:

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鞍山:

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和扩建

三大公路: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失误与挫折

良好的开端:

表现为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一五计划的完成、③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的制定。

错误原因

错误特征和表现

后果和影响

评价/教训

大跃进

(58年开始)

①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③又急于求成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①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③浮夸虚报的风气长期流传。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人民公社化

(58年开始)

共产风

农村人民公社化,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66——76)

①毛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

②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破四旧

大字报

批斗会

武斗

①对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②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

③无数同志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④经济濒于崩溃边缘

1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2防止个人崇拜,

3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成长的骄傲:

“两弹一星精神”

1、

精神

人物

成就

意义

尖端科技

“两弹一星”

钱学森

邓稼先

钱三强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4,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飞成功;

1966,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核爆炸成功;1970,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石油战线

“铁人”

李四光

王进喜

发现大庆油田

1965年,基本实现石油自给,打破了国际反华势力妄图用“洋油”来迫使中国屈从的神话

其他

战线

雷锋

焦裕禄

黄继光

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

(两弹一星精神:

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铁人精神: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8年),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它是中国伟大转折原因: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形成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社会主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4、A对内改革:

①农村: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意义: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外开放:

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经济特区(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改革开放的意义:

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6、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①“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它们获得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a、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b、国家给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优惠的政策c、有丰厚的资金支持d、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快,变化大等)

②生活用品的变化:

P25页A、正在逐渐被取代或改变用途的用品:

缝纫机、搓衣板、半导体收音机B、以前没有现在习以为常的物品:

VCD、DVD、可乐、摄像机等

③休闲方式的变化:

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回归历程:

香港: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7.1回归

澳门: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12.20回归

台湾:

从1987年开始,海峡两岸的坚冰被打破,两岸往来不断增多:

如春节包机;连战、宋楚儒访问大陆。

3、港澳回归的意义:

港澳的回归是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按“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1、我国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2、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

⒈“另起炉灶”;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⒊“一边倒”

3、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外交事业的基础;

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圆满成功;

③建国初期与苏联等26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

4、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我国外交政策有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从此,中国外交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①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2001年,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③到2002年我国已同16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PRED问题)

2-1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

1,世界人口增长情况如何?

(事例参见书51页图2—5及图册17页列车图)

(1)从全球整体来看:

1800年以前,增长相当缓慢;1800年以后,迅速增长,1999年达到60亿;目前,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总量还在持续增长。

(2)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有所不同:

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独立、战乱平息、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出生率高);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接近零增长.

2,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

(参见书60页图2—14及图册20页列车图),并分析原因。

50年代以后,人口高速增长,原因:

政治独立、战乱平息、政策鼓励;7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原因是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原因是人口基数大.

3,中国的人口现状是什么?

人口数量大、素质低、老龄化.

4,世界的资源现状如何?

可再生资源出现短缺(如水\耕地),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年限大大缩短.如石油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参见图册18页)..

5,中国的资源现状如何?

Ⅰ总量巨大;Ⅱ人均占有量很少.(原因:

人口数量大);Ⅲ分布不均;Ⅳ整体质量不高.;Ⅴ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原因是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保护和合理利用意识淡薄)。

环境现状见2-5

2-2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自然、社会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

会对自然、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人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要索取资源,故会造成资源短缺,进而可能破坏环境;生活和生产要排放废弃物,故会污染环境;会给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并且,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耗,也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7,我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选择。

(1)人口方面: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其危害第3题已述);人口素质低(会进一步加剧人口负担)。

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资源方面:

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不一致;(3)环境方面:

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4)社会经济状况:

我国目前还不发达,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8,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书68页最后一段

2-3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9,当前世界和中国出现的老龄化趋势会给社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1)老龄化趋势:

1998年10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全世界正式宣告:

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老龄时代。

1999年10月1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我国的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这意味着中国也开始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2)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老龄化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老龄化必将大大提高退休金和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从而大大增加国民经济的负担;对家庭而言,老龄化使后代难以承负照顾老人的重任;老龄化造成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将可能使劳动力短缺,并使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因此而放慢速度。

(3)认识中国的老龄化:

中国的老龄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是很严重,但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太发达,”四二一”式家庭将越来越多,因此,不但国家负担会加重,家庭养老负担也将不断加重,而家庭养老功能却又伴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削弱,老年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老龄化已对中国提出挑战。

.

10,对于老龄化问题,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是什么?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个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同时也应注意到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老年人是财富.挖掘老年人潜能,是建设未来美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除年龄歧视,消除孹老年人瘄怠慢、虐待和暴力行为,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老年人;

从孝道的角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从社会公正的角度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社会保障。

为此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和健康问题,改善他们参与社会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

2-4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11,合理利用资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水、森林和矿产等资源(举例略),因此,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当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短缺,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对它们开采的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而资源的短缺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2,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节约资源?

从身边做起:

如一水多用;使用节能灯具;少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回收;拒食野生动物等。

2-5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13,世界的环境现状如何?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参见图册19页的两幅图)

环境问题分两类: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当前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环境的区域性特点表现为各国各地区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欧洲和北美因工业化发达等原因,酸雨污染严重;非洲和南美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中国和美国的森林破坏也严重;北非、东非和南非,西亚中亚和中国西北,美国中西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土地荒漠化进程快;各国各地区程度不一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而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全球有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全球普遍存在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因河流的污染而导致近海海域污染;因石油运输而导致海洋油污染严重;因植被的破坏、荒漠化的扩大和海洋污染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大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三废在风力及流水乃至人为的作用下而产生的越境污染。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归纳为:

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而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以及环保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差,自然因素等等。

14,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如何?

原因是什么?

(参见图册21页)

生态破坏方面: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污染方面:

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中国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建国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环保意识不强;自然因素。

补充:

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人口、工业、环保意识与能力、自然。

各国的环境问题及其程度不一,分析原因时可由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15,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认识?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决定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同时,还要认识到,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

16,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保;积极参与环保,如爱护花草树木,多植树种草,以乘坐公交车为荣,不焚烧废弃物,少制造白色污染;使用各种合法手段阻止他人对环境的破坏。

2-6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17。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和生产,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资源,还要不断排放废弃物,就可能造成资源短缺甚至耗竭,并可能破坏环境,而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又会制约人的生活和生产发展。

所以,只有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18。

人们对这三者的关系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

在地球人口较少和科学技术不很发达的时期,因对资源的索取和废弃物的排放有限(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吸纳和净化废弃物的能力),因此三者的矛盾不突出。

进入工业社会,因为索取和排放大大增加,所以三者的矛盾开始突出起来,但因为发展的需要,故一直走着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当出现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并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时,人类开始寻求三者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了。

198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标志着行动的开始;1994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颁布了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19。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

20。

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如何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条件、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做出自己的选择?

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优化结构;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必要时适当放慢一点增长速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人权、民主、法治)

3-1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