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17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9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docx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

③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时间:

1949年4月

为首者: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

联合西欧,对抗苏联

“北约”的建立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时间:

1955年5月

为首者: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目的:

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华约”的建立

 

2、冷战:

1946年“铁幕”演说—拉开序幕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标志

含义: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①“冷战”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开始

(1)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

(2)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1948)。

(3)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

展开军事竞赛(核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

越南战争:

20世纪60年代

②“冷战”表现

美苏争霸

(主要形式)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苏联解体:

1991年。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简表

名称

全称

建立时间

组成国家

性质

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

 美国为首的西方12个国家

 军事政治集团

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

1955

 苏联为首和7个东欧国家(8个)

 军事政治集团

5、冷战的具体表现:

(1)柏林墙的修建;

(2)美苏军备竞赛;

(3)古巴导弹危机;(4)美国侵越战争、侵朝战争。

6.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1)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左边:

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右边:

美国总统肯尼迪.

2)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

优势在哪一方?

态势:

美苏争霸,双方力量均势,战争一触即发.

优势:

美国占优势.

3)为何未发生大战?

因为双方力量均势,都拥有核武器,双方不敢轻易动武.

7.杜鲁门主义:

(1)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全面“冷战”的开始。

(2)“极权政体”?

“自由国家?

“极权政体”——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由国家”——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3)杜鲁门主义的核心: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全面开始。

8、易错点:

1)两极格局(或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标志: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2)两极格局(东西方对峙格局)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冷战”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迅速发展

(1)粮食过剩;生产过剩;生产力繁荣

(2)生产总值上升,持续繁荣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

2.繁荣表现:

投资高涨(跨国公司,股市)

消费旺盛(汽车、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

3.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1)免受二战战火,并从中获利。

(2)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住房条件、扩大教育援助、扶植农业发展)

(3)科技的发展和推动作用(政府支持科技、流亡科学家的贡献、科研成果商品化)

4.存在的问题

(1)贫穷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大

(2)种族隔离(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

(3)经济危机(表现为:

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涨)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

复兴1.背景:

战后西欧物资极度匮乏。

2.重要原因:

马歇尔计划

欧共体的成立

影响:

日本成为超级大国

三、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2、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福利国家的出现

4、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巩固新生政权

1、主要措施:

①抗美援朝②肃清国民党旧政权的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③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④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

1950-1953;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

背景:

新中国刚刚诞生;美推行霸权主义

中国出兵的目的:

为了保家卫国,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结果:

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意义:

①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愿望②赢得了国际威望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完成时间:

1952年底;意义: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4、巩固政权的意义:

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进入社会主义

1、三大改造是: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

3、意义:

表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一五计划①时间:

1953-1957

②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③P16页图1-19熟悉我国“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长春:

第一辆国产汽车

沈阳: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武汉:

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鞍山:

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和扩建

三大公路: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失误与挫折

良好的开端:

表现为: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一五计划的完成、③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的制定。

错误原因

错误特征和表现

后果和影响

评价/教训

大跃进

(58年开始)

①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③又急于求成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①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③浮夸虚报的风气长期流传。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人民公社化

(58年开始)

共产风

农村人民公社化,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66——76)

①毛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

②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破四旧

大字报

批斗会

武斗

①对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②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

③无数同志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④经济濒于崩溃边缘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防止个人崇拜,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的年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8年),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它是中国伟大转折原因: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形成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社会主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4、A对内改革:

①农村: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意义: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外开放:

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经济特区(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改革开放的意义:

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6、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①“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它们获得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a、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b、国家给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优惠的政策c、有丰厚的资金支持d、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快,变化大等)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1、我国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2、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

⒈“另起炉灶”;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⒊“一边倒”

3、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外交事业的基础;

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圆满成功;

③建国初期与苏联等26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

4、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我国外交政策有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从此,中国外交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①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2001年,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③到2002年我国已同16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感受新中国的谨慎力量

精神

人物

成就

意义

尖端科技

“两弹一星”

钱学森

邓稼先

钱三强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4,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飞成功;

1966,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核爆炸成功;1970,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石油战线

“铁人”

李四光

王进喜

发现大庆油田

1965年,基本实现石油自给,打破了国际反华势力妄图用“洋油”来迫使中国屈从的神话

其他

战线

雷锋

焦裕禄

黄继光

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党的好干部”

(两弹一星精神:

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铁人精神: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经济全球化

1、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

缩小了空间(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2、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

缩短了时间(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国籍模糊”生产与消费

1、产品产地模糊2、跨国公司的出现3、网络交易商品综上说明:

市场越来越大

(1、经济全球化是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展。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

生产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经济活动全球化);

经济体制一体化(跨国公司国际化)。

注意:

跨国公司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办法:

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第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等。

世界多极化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2、国际格局多极化表现

美国:

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

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

日本: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中国:

正在日益的和平崛起

欧盟:

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前身是欧共体;1993年成为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实体;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作用:

推动多种力量并存,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

1、联合国

(1)、联合国扮演的角色:

国际关系规则的制定者

(2)、对联合国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会议:

雅尔塔会议。

2、成立目的:

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

过程:

1945年召开制宪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诞生

3、联合国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合作。

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禁止对他国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4、联合国的作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5、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作用: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世界贸易组织(扮演的角色:

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者)

1、形成过程

前身:

1948年成立的叫关贸总协定

成立时间:

1995年1月1日,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2、基本职能:

制定并监督规则的执行;组织谈判;解决争端

3、重要作用:

降低关税水平;推动贸易发展;促进贸易有序进行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时间:

2001年12月11日

影响:

有利于经济发展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二:

中华人民和国的成立。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P11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今年61周年)

重大事件(标志):

开国大典

2、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

巩固新生政权

二)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1、土改的内容:

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

1952年底

3、意义:

(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三)抗美援朝

1.原因:

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重要战役:

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

黄继光(堵枪眼)

3.交战双方: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彭德怀)、朝军;

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性质:

美方:

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意义:

1)保卫了中国的和平、保卫了家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4)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7.美国将军说的四个“错误”各指什么意思?

(时)二战后人民反感战争,渴望和平;

(地)美军远离本土作战,战线太长;不如中国军队熟悉地形和作战条件;

(对手)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作战上训练有素,尤其善打夜战;

(性质)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抗美援朝是正义的。

8.此时的中美关系:

敌对紧张。

9.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

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10.史实:

1)美国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2)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阻止大陆解放台湾。

11.克拉克:

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

三:

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P14—P22

(一)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

1、内容:

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办法:

成立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办法:

公私合营。

3、完成的时间:

1956年底。

4、意义:

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

从1958年开始。

2、错误的原因:

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3、主要做法:

1)"大跃进"运动的情况是:

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各地用土办法炼钢、炼铁,毁掉不少山林,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

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表现:

工业方面:

大炼钢铁;农业方面:

放高产卫星

5、影响:

1)自然环境:

毁林炼钢和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

2)国民经济: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人们思想方面:

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

6、教训:

尊重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四、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

P17

1、起止时间:

1966—1976年。

2、原因:

领导者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采取了“大民主”的做法。

实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结束标志: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结束了这场灾难。

历史证明:

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

4、影响(危害):

①民主被践踏,法制被破坏;

②人身受侮辱,权利被剥夺;

③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下降。

④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频于崩溃的边缘。

5、教训:

1)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P23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

2、主要内容(或历史上伟大转折的原因?

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3、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改革开放。

(二)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

①农村的改革:

时间:

1979年从农村展开 ;地点.:

安徽凤阳小岗村 (简称:

皖;省会:

合肥)

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作用:

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

①对外开放的进程:

(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1980年,在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简称闽)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简称琼);

西部经济特区:

喀什(新疆省;简称:

新;最年轻的经济特区;接壤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邻国)。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经济舞台,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②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意义):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③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3、改革开放的意义:

(1)、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2)、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3)、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六、经济特区和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一)经济特区:

内容见第五部分(地图上找位置)

(二)东南沿海区域范围:

我国的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统称东南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三)拓展:

1.深圳开发河套地区、前海地区的意义:

1)有利于深圳的自主创新;2)有利于深港合作,促进深港一体化;

3)有利于加强珠三角的合作;4)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深圳经济发展。

2.深圳经济发展的原因?

(或有哪些优势?

)(1980—2010年,30周年)

(1)地理位置优势:

A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邻近港澳,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

;B侨胞众多,便于吸收外资。

(2)政策优势:

深圳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享受经济优惠政策,是对外开放“窗口”,在全国起排头兵作用,是改革开放的实验场。

(3)人才优势: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才和劳动力多。

(4)深圳精神: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

3.深圳面临的难题:

(四个“难以为继”---PRED问题)

例如:

资源缺乏,面临缺地缺水,缺人口容量和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4.深圳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大特区时代,再创新优势。

1)注重文化立市(11月读书月,文博会);注重自主创新,科技立市。

(高交会);

2)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人才强市战略;

3)加强深港合作和珠三角的区域合作;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方式,由注重速度到注重效益。

5)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1952年底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开始)

6.鸦片战争后的开放和今天的改革开放:

1)前者是被迫开放---国家主权遭到践踏,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挨打;

2)后者是主动开放——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