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537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险管理应知应会.doc

心内三风险管理应知应会

目录:

一、抢救工作制度

二、应急预案

三、抢救技术

四、风险评估制度

五、身份识别制度

六、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七、毒麻药品管理制度

八、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九、标准预防

十、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十一、多重耐药菌(隔离)患者隔离防护措施

十二、消防四能力

十三、手卫生五个时机

十四、体温计处置流程

十五、拖把分区处置

十六、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十七、病区消毒隔离制度

十八、麻醉药品领取流程

十九、出院患者床单位终末处置

一、抢救工作制度

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其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抢救患者时做到人员到位、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

2.抢救时做到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3.每日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

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抢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必须处于应急状态。

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4.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填写患者护理记录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6.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医嘱。

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

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7.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8.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烦躁、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应急预案

(一)急性心肌梗死

1.协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立即通知医生。

2.吸氧4L~5L/min,心电监护,同时描记心电图,

备好除颤仪。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抽取血标本,急查心肌标志物。

4.遵医嘱应用镇静、止痛、抗凝药物。

5.监测生命体征,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物品。

突发室颤时

应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6.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后,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

患者建立绿色手术通道。

7.做好护理记录。

(二)急性左心衰

1.立即通知医生,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

2.面罩吸氧,4L~6L/min,用30%~50%乙醇湿化给氧。

同时减慢液体输入速度。

3.给予心电监护,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物品。

4.镇静,遵医嘱应用吗啡皮下注射。

5.利尿,遵医嘱静脉推注呋塞米针20mg~40mg,

6.应注意观察并准确记录尿量,必要时行导尿术。

7.遵医嘱应用扩张血管药物:

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8.加强心肌收缩力,根据医嘱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2ug~20ug(kg.min)或多巴胺3~5ug(kg.min),西地兰0.2mg~0.4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

9.解痉:

0.25g氨茶碱针剂加入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

10.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三)心源性休克

1.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中凹位就地抢救,吸氧。

立即通知医生。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急救药物。

3.纠正心衰、心律失常。

4.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皮肤颜色,注意保暖。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必要时留置导尿。

6.准确记录抢救过程。

(四)室速、室颤

1.对危重患者,给予心电监护及时巡视患者,采取抢救措施。

2.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a.室速

(1)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2)遵医嘱静脉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用药效果;

(3)药物转复效果不佳,准备除颤仪,同步直流电复电

律进行转复。

b.室颤:

(1)评估患者意识状况,如意识丧失,立即胸外心脏

按压,同时呼叫医生;

(2)立即行非同步双向波200J电除颤;

(3)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应用药物。

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抢救记录。

三、抢救技术

(一)心脏电除颤(见附页)。

(二)喉镜:

(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酒精纱布擦拭;使用后湿纱布擦拭干净,碘伏纱布消毒两遍待干,酒精纱布脱碘后,晾干备用)。

四、风险评估制度

1.护理人员客观、科学的对危重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做出及时科学全面的护理计划,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评估的范围

2.1高龄患者:

2.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抢救的患者;

2.3精神异常的患者;

2.4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2.5重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评估方法

3.1通过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医技辅助检查等途径,对患者的全身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心理、生理及社会、经济支付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指导并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

3.2对患者的评估应该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过程中。

通过评估,全面把握患者的基本现状和潜在的风险,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和支持。

3.3采取入院评估、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三种形式,便于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保证患者安全。

3.4危重患者入院后应在6小时内完成评估;住院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完成评估。

4.评估的记录

4.1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调整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

4.2实施危重患者会诊制度,及时调整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计划,完善护理措施,减少危重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4.3依据分级护理制度的公示内容,对危重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级别。

4.4规范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的书写,降低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

4.5逐步完善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并发症的处理及抢救方案等,实现危重患者护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6落实危重患者坠床、跌倒、压疮、导管滑脱等的防护措施,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五、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1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信息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包括:

病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

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三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病室、急诊、产房、手术部的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5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6护理部质控组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7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夹(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一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部、手术部与病房、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交接患者或新生儿时还必须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输血患者身份识别

1采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和“腕带”标识以及陪护人员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根据医嘱、输血申请单,需经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腕带,与患者或家属核实无误后方可抽血配型。

3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损后进行交叉配血。

4病房护士检查输血记录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结果报告有无凝集。

5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瓶(袋)号、血型(含Rh因子),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血量,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患者身份识别

1护士采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和“腕带”标识以及陪护人员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根据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2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开始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标本采集、给药及发放特殊饮食患者身份识别

采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和“腕带”标识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服务。

六、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建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登记本。

2.一旦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应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报告,护士长及当事人第一时间做好登记,安抚病人及家属,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不良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3.护士长应及时组织科室人员针对安全(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

科室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讨论有记录。

4.科室在组织调查安全(不良)事件的过程中,应当妥善保管相关病案、资料及造成不良事件的药品、物品、器械等,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藏或者丢失,违者按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5.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级:

0级事件在发生前被制止;

Ⅰ级事件发生,但未造成伤害;

Ⅱ级事件发生,但有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

Ⅲ级事件发生,造成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

Ⅳ级事件发生,造成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延长疾病康复进程;

Ⅴ级事件发生,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Ⅵ级事件发生,造成患者死亡。

6.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时限: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应在24小时内上报;重大不良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立即报告护理部及医务处。

7.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方式:

0-Ⅱ级直接网络上报;Ⅲ-Ⅵ级网络上报同时必须填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登记表,一式三份。

对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和个人有意隐瞒不报者,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温馨提示:

请及时在14项核心制度上增加一句话:

“自2013年11月起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一律使用网络上报。

8.护理部每月讨论并通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及安全隐患,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强职业防护,保障患者的安全,提升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9.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激励机制,鼓励护理人员主动、自愿上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主动、及时上报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或科室给予表扬,在讨论安全(不良)事件时给予保密;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提出可行性建议的护士或护士长在全院范围内给予表扬。

七、毒麻药品管理制度

1.麻醉药品专柜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2.指定专人负责,每日检查、核对麻醉药品数量,建立账目、

计数管理,交接班应当有记录。

3.麻醉药品应按批号、有效期顺序使用。

4.领取麻醉药品时,应仔细核对麻醉药品的数量、有效期、批

号并签名。

发现问题应及时追查清楚,并向科主任、护士长反映。

5.病区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时后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

量并作记录。

6.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发生麻醉药品丢失或者被盗、被抢时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八、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1、高危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2、高危药品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黑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3、医生在使用高危药品治疗疾病时要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不允许超出说明书用药。

4、高危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使用准确无误。

5、加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

6、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7、对于出现药品发放、使用错误案例,对于出现药品发放、使用错误案例,当事人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和护士长,及时对症处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处理好善后事宜。

事后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差错原因并采取措施。

8、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经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的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

九、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十、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感染疾病科评估→报告→书写事件发生经过→科主任护士长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

→上报医务处→去财务科报销

十一、多重耐药菌(隔离)患者隔离防护措施

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监测,确诊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根据相关结果在病历等位置粘贴隔离标识,医师根据药敏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根据要求,穿戴防护用品。

3.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首选单间隔离、接触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加强病房管理,尽量减少与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的数量,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5.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掌握洗手五时机。

6.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体温计等要专人专用。

7.听诊器、血压计等及时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每次使用后用浸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的抹布擦拭,30分钟后清水擦拭备用。

床单位每日擦洗消毒,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8.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病历夹上粘贴隔离标识)

十二、消防四能力

1.具备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2.扑救初级火灾能力,3.组织疏散逃生能力,4.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十三、手卫生五个时机

(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十四、体温计处置流程

体温表:

容器、离心机清洁、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放入清洁盒内待干备用;或用70~80%的酒精擦拭或加盖浸泡30分钟,晾干备用。

十五、拖把分区处置

地巾和拖把分区域使用,标识清晰,红色为治疗室、处置室、蓝色为病房、黑色为卫生间,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十六、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组长。

成员包括护士长、监控医师、监控士,认真履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2.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

3.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爆发。

5.无菌医疗物品应按照灭菌有效期先后顺序,存放于无菌物品柜内,在有效期内使用。

6.加强病区管理,减少探视人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宣教。

7.医疗废物遵循《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置。

十七、病区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

每日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2.病区应设置符合要求的手卫生设施,进入病房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在相应的时机执行手卫生。

3.抹布、拖布应分区使用,标记明确,使用后抹布、拖布分别置于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4.地面、墙面、病室内的各类物品及病历夹、标本架、平车、门把手等物品应保持清洁。

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受到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清洁,再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分钟,用清水擦拭。

5.护士站台面、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保持清洁,必要时使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工作服、被服等织物,应立即更换。

6.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工作服、被服等织物,应立即更换。

7.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病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处置。

十八、麻醉药品领取流程

药学部为病区配备基数药品→使用时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开具专用处方→由专职人员核对药量及红处方→使用人将已使用的毒麻药品安瓿、专用处方交科室专职管理人员,清点数量,做好记录→由专人持专用处方及麻醉药空安瓿至药学部调配药物→科室对调配的药品的药名、批号、数量、有效期药品质量进行双人核对无误后登记,专柜专人保管。

十九、出院患者床单位终末处置

(1)撤下病床上污被服,放入污物袋,送洗衣房处理。

(2)床垫、床褥、棉胎、枕芯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或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

(3)病房及床旁桌椅用消毒溶液擦拭。

(4)病房开窗通风。

(5)铺备用床,准备迎接新病人。

(6)传染病患者的病室及床单位,需按传染病终末消毒法处理

电除颤操作流程

1.判断患者意识、畅通气道。

2.置患者仰卧位、暴露胸部,立即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电示波,判断是否室颤,确定除颤指证。

3.确定患者除颤部位无潮湿、无敷料、无需备皮。

4.迅速去下除颤仪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糊,选择非同步位置“除颤”,调节能量至所需的读数,开始充电,单相波360J;双相波150~200J.

5.将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下胸骨右缘;另一电极板置于心尖部,大声嘱他人离开患者和病床。

两手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6.放电后立即将开关旋钮调回监护状态,迅速进行CPR,同时观察心电示波情况,转复窦性心律,表明除颤成功,若不成功,5个循环CPR后,同首次能量继续除颤。

7.用干纱布擦净除颤部位的导电糊,整理衣物及床铺继续心电监护。

8.用干纱布擦净电极板上的导电糊,酒精消毒后将电极板放回原处。

9.理用物,规范洗手,记录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1.判断意识,拍患者肩部,并呼唤“喂!

你怎么了?

”看患者有无反应判断意识是否丧失。

2.快速识别呼吸是否停止。

3.将患者去枕平卧硬板床或地上,同时呼叫医生。

4.解开衣袖及裤袋,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1)确定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个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或胸骨下切迹向上两横指的上缘;

(2)方法:

操作者一手掌根部紧贴按压部位,另一手重叠其上,指指交叉,双臂关节伸直并与患者胸部呈垂直方向,借用上半身重力及前臂力量向下用力按压,力量均匀、有节律,频率100次/分以上,按压后待胸壁压力完全解除再行下次按压,按压深度:

成人5cm以上。

5.畅通气道:

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咽腔污物,有活动义齿者取出;用仰头举颌法(颈椎损伤者除外)打开气道(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的前额发迹处,向后施加压力,右手中指,食指托起下颌,向上向前托起,两手同时用力使患者头后仰打开气道。

6.人工呼吸:

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肩部或头部,连续吹两口气(方法:

平静吸气,缓慢吹起,持续时间≥1秒),频率10~12次/分;吹气同时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情况。

7.心脏按压与吹气比率为30:

2.

8.连续做5个循环后,判断自主呼吸有无恢复,大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瞳孔、肤色等。

9.用纱布清洁患者口鼻周围,头复位,穿好衣裤,盖好被子、继续生命支持。

10.整理用物,洗手。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