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

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

思考、回答

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

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自学课文第35页热力环流第一段,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

1、播放录像:

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小组合作活动:

1.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并画在纸上。

2.思考探究:

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并在黑板画出。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或图画。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即已完成热力环流图的描画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理。

1、启发探究:

②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从生活现象中引导:

夏季台风前的闷热说明气压低,秋高气爽说明气压高)

④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

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2、释图探究

通过示意图加深对上述引导的理解,促使学生能用自己语言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利用三幅图逐一进行原理解释,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学生的理解。

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

小结: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边听,边做笔记,同时归纳出在高低气压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同一水平面而言,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6、练习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

在黑白上绘制等压面学生按要求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按要求画图。

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

过渡

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转入海陆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7、海陆风

1、播放学生实验录像:

实验过程:

①准备两个烧杯,分别装满300毫升水和干沙并排放在一起。

把两枝温度计分别埋入水和沙中约0.5厘米。

②测量水和干沙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因为都在室温状态下,它们的温度应该相同。

③把两个烧杯放到室外,让太阳照射使其升温,在半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照射后水和沙的温度。

④把两个烧杯放放回室内让其降温,在半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水和沙的温度。

⑤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列表、画图对比分析。

1、实验、释图探究

学生旁白实验过程并公布结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图表展示结论。

2、问题探究:

①同一时间段,造成海陆温差的原因是什么海陆热力差异

②不同时间段,海陆的温差会有变化吗

③白天,大气温度升高,陆地与海洋比较,哪个快些温度如何晚间呢

3、实践探究

根据上述分析,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海陆间大气运动的示意图。

启发探究

④根据示意图想一想,人站在海边,面对大海,白天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正面或背面呢晚上呢

 

将原理性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地利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

同时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城市风分析

 

1、课件演示:

《城市风》

2、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城市风产生的原理。

1、问题探究:

①无论白天或晚间,城市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②根据冷热状况的分析,市区和郊区间的大气怎样运动

2、小组探究:

①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②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如何使城市风趋利弊害呢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拓展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对山坡与山谷风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分析探究。

课外探究

8、课堂小结

总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9、课堂巩固练习

引导、提示

思考并回答

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

2、气压的变化规律

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同水平面上:

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九、教学反思

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

我在教学中注重下面几点:

1、概念:

概念是原理性知识,在明白概念之后才可以理解更深的内容,教材中有“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文字,但没有“热力”的解释,这令到每届的学生都对此概念十分费解,我简介:

由于温度差异造成气压差异,气压差异造成大气水平运动,而温度和压强是物理热力学系统状态参量,所以由温度和压强差异所形成的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热力环流原理的例子,如:

空调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农村的灶堂装有烟囱、夏天刚进经暴晒的小车里开空调的同时应在后窗开一条缝。

3、成因:

这部分内容用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能令难点迎刃而解,如分析“上空的气压总是比近地面低”可用压强公式P=ρgh加以推导。

4、规律:

经条理性分析后,还要和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如图可分水平、垂直、弯曲三处找出规律: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