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763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〇七年八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6]9号),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47号)精神,结合《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印发〈长春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长教联[2006]8号)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2006-2010)发展规划》有关要求,我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认真论证,对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形成如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有利于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

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高职教育,就整体而言,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很新,这些已经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建设。

因此,无论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还是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设施完备、办学水平优异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来引路,积极探索实践,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几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步伐,加强内涵建设,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日渐增强,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符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布局,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吉林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吉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0美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4249.23亿元,比2001年增加2128.88亿元,年均增加425.78亿元,相当于1997年-2001年五年间年均增量的2.8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增幅高于前五年年均增速2.8个百分点,呈现出国民经济总量扩大、发展步伐加快的良好态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720万吨,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6.8%,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比重逐年提高,截至2006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449.59亿元,比2001年末增加2146.19亿元,增长65.0%,年均增长10.5%,超过前五年年均增长率5.0个百分点。

长春市经济实力增强,四大主导产业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几年来,长春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675亿元,比“九五”末期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5美元。

主导产业作用突出,汽车、食品、光电信息、生物与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4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

“十一五”时期,长春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是工业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

全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向5000美元迈进,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学院所在的长春市,既是吉林省省会城市、同时又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衔接点。

作为面向现代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我院的专业布局紧密贴近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吉林省的汽车、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学院开设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技术、食品生物技术、软件技术等30个专业,所办专业具有较强的地域经济发展支撑和行业依托。

学院发展能够得到多方面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产学合作、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突出的地域优势。

三是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的需要。

建校以来,学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狠抓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教学实验实训条件、高水平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三项建设,凸显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产学紧密结合的办学路子。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对于我院进一步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实力,建设高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长春市经济贸易学校。

在55年的办学历史中,先后融入长春市计算机学校、轻工业学校等11所职业学校。

2000年,为适应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经长春市政府优化组合后,建立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打造长春“高职航母”。

55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建设和管理人才,其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原吉林市市长刚占彪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学院占地面积578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

全日制在校生7295人,年非学历培训8000人次。

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了工程、信息、汽车、商贸、旅游、食品、传媒和国际8个分院及培训学院,现有专业30个,基本覆盖了吉林省的支柱、优势产业。

其中有省级示范专业2个,市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11门。

固定资产总值6.38亿元,馆藏图书63万册。

(一)办学理念先进,综合实力居于省内领先行列

学院坚持“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以“铸诚精艺”为校训,培养适应地方支柱、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50人,“双师型”教师208人,专业带头人30人。

学院从一汽集团等单位聘请以全国劳动模范李黄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为代表的66名专家和技师,担任我院兼职教师。

学院采取在职培养教师、引进校外教师、招收职教师资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多项措施,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仅在2006年,学院就投入30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出国深造、在职培训、参加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

学院作为教育部“香港华夏基金东北地区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为长春、四平、白山、农安、白城等学校培训师资200人次,以联合办学、培养等方式支援省内4所学校,发挥了区域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学院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功能完备。

教学用计算机3471台,多媒体教学设备114套,语音室8个,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值为2129万元。

投资6000万元,兴建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

学院倡导科研兴校。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3篇,编著专业书籍13部,研发项目省级3项、市级6项,现运行省部级课题26项、市级14项。

2003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

(二)教改力度大,人才培养的高职特色鲜明

1.在办学体制上大胆创新,推行多元化办学模式。

学院坚持“校企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的理念,以政府办学、财政划拨办学经费为主,实行股份制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办学、校际联合办学、非学历培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元化办学格局。

充分发挥政府办学主渠道作用,用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全心全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在“订单培养”、“2+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开始探索校企融合的“五同”人才培养模式。

“五同”即:

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实施素质技能考核。

突出实践课程,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接轨。

3.“双证书”融合。

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学生毕业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几年来,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达到85%,实现了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望好。

学院全面实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寓职业素质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我院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有3名学生获一等奖、在省级技能大赛上有10名学生获一等奖、有两名同学被评为“长春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王效宇同学被评为感动吉林“十佳”大学生。

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在90%以上,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0个省;近三年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为116%,学院录取分数超过省内专科录取线80分,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9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92%。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有规模有质量,在省内同类院校居首位

学院拥有6个校内实训基地(117个实验、实训室),设备资产总值达5300万元。

其中有1个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数控技术、汽车运营与维修、食品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和机电一体化)。

数控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100余台设备,可同时容纳800名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11500平方米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场地和较齐全的设施设备,可容纳1000人实习;1000平方米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可同时容纳400人实习;4800平方米的计算机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600人实习;5个模拟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可同时容纳300人实习;1个承担学生顶岗实习且归学院所有的三星级宾馆和2400平方米的仿真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学院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80个,可同时容纳1200人轮流顶岗实习。

将学生的实训和实习拓展到企业和工厂,使学生岗前实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满足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融合。

(四)引进ISO9001理念,管理改革成效显著

学院以实训管理工作为切入点,率先引进ISO9001-2000认证管理体系,达到认证标准,并在学院全面推广。

改革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学院、分院二级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明确责、权、利,调动分院办学积极性。

逐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种奖惩机制,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与监督机制,突出过程管理,坚持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发展。

学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来,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得到提高。

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对各部门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实行监控;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检查和评审,规范教学秩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和改善软、硬件环境,充分体现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关心和重视,管理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广泛开展培训、认证和技术研发,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学院积极开展在岗、下岗再就业、创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作。

学院是国家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长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基地、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海尔集团吉林省海尔技术服务人员培训中心等培训资质单位,年培训人数8000人次,累计培训人数达3万人次。

职业资格鉴定成绩突出。

学院有德国“奥迪培训中心”等三个国际认证培训机构;有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外语等级考点,国家信息化认证CEAC、华为(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基地等国内培训认证机构;有技能考评员117人,可进行8大类(机电、IT、管理、餐饮、传媒、食品、汽车、外语)、50个项目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

几年来,累计鉴定人数达5000人次。

学院在人力资源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的质量和数量上处省内领先地位。

学院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项目21个。

其中,自主研发了“兴职牌”农机轴配件;每年为一汽大众配套生产汽车零部件120万件;为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加工模具;与通化啤酒有限公司、吉林吉鹤燕麦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参与长春市“农业信息万户通工程系统”和“铁路问询客户服务系统”等软件的研发。

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促进了地方生产力发展。

(六)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科教兴省战略的提出,吉林省委、省政府对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十分重视,已将其纳入地方“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跨区域开展异地合作办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的土地使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还将继续给予优先和重点扶持。

为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长春市政府也已经下发文件并列出年度计划,并承诺每年投入1000万专项资金支持学院示范校建设项目。

2000年至今,市政府累计投资5.5亿元支持学院建设。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建设与发展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学院自组建以来,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长春市人民满意学校”等称号。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陈至立等先后到学院视察,给予较高的评价和郑重的嘱托。

第三部分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一、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可行性分析

(一)总目标——建高职名校,创国内一流

学院经过三年的建设,在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共建等方面特色鲜明,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提高显著,使学院成为长春市、吉林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教学资源共享中心。

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坚持“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的理念,遵循“改革开路、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整体推进”的方针。

以校企融合为基础,专业建设为龙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改革课程体系、内容、方法为重点,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为支撑,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示范校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具体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围绕长春市、吉林省的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支柱、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以数控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食品生物技术和软件技术4大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一览表

序号

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群

1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汽车运用技术

2

数控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

3

食品生物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

4

软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脑美术设计

2.课程改革与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校企融合的“五同”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行业、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多元融合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一起,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开发模块课、综合课。

面向生产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探索“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开发优质核心课20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

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20种。

进一步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中90%以上的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的证书。

建立和完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3.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完善汽车、数控、食品、软件等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部达到省级示范基地,其中2个达到国家级示范基地。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机电一体化、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电视节目制作4个模拟或仿真实训基地,使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

再与行业、企业共建9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70个。

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即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计划;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计划和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计划。

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到2009年,学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6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5%以上,龙头专业兼职教师与专任专业教师人数之比达到1:

1,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35人、骨干教师140人。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5.管理改革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推行ISO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三全一突出”的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突出过程监控。

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同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6.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继续完善国家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基地建设,企业在岗职工培训达到每年1000人,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达到每年3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每年2500人,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达到每年3000人。

使学院年社会培训达到万人以上。

教师培训:

完成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达到年培训中、高职教师500人规模。

技术服务:

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群对行业、企业能积极主动地提供技术服务。

共享资源:

建设资源平台,使全省能共享优质职教资源。

二、重点专业(群)建设可行性分析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是吉林省支柱产业,拥有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400余家,年整车生产能力逾百万辆,零部件产品涉及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等9000多个品种,已形成了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为中心的汽车整车、汽车配件、汽车电子产品生产园区和贸易与服务园区。

政策导向“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国际汽车城,建设国内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和“以一汽集团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在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与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展”的目标。

2.汽车后市场产业人才需求巨大

2001至2006年长春市汽车保有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目前,长春市汽车保有量为40万辆,现有1600多家汽车销售、维修及装饰美容企业,从业人员仅3万人。

按照汽车保有量与售后服务从业人员10:

1计算,中高端技术人才缺口1万人。

预计2015年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00万辆,每年新增人才缺口4000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从业人员中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员工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员比例仅占17.8%;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比例偏低,仅占53.35%;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可行性分析

1.先进的办学模式,覆盖汽车后市场的专业群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005年汽车学院与长春华阳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坚持校企高度融合、共同办学、携手育人,实现“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办学模式。

建有长春宝兴行(宝马)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奥迪技术支持中心,已将学院打造成了“教学工厂”。

国际标准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员工管理制度及国际汽车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服务对学院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面向汽车后市场的专业群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龙头,带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销售、保养与维修、零部件销售、二手车服务和售后服务业务管理等岗位的中、高端人才。

目前专业群在校生1796人。

2.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习基地

校内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设备价值760万元。

建有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气、底盘等汽车基本技能实训室,检测与维修仿真实训室及新技术培训中心。

拥有对外服务功能的宝马汽车4S店。

校外建有一汽大众、一汽轿车、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金达州汽贸集团等10家合作紧密的企业实习基地。

3.优质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现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双师型”教师8名。

外聘兼职实践教师10名。

在华阳汽贸大众、奥迪、红旗、丰田、现代、宝马等销售服务公司聘请指导学生实践的师傅20余名。

教学团队承担着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职业规范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批立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任务。

4.融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与员工合一的双重身份

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专业课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于一体。

以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为主制定课程能力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效果明显。

小、中、大周期工学模式,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小周期工学模式”即每周有2个工作日在企业实习;“中周期工学模式”即每学期均有2—4周在企业进行综合实习;“大周期工学模式”即有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开展,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再带着问题回课堂”。

将所学——在企业中应用,将所见——在课堂中求解。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负责管理,使企业文化、企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心中。

5.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学院“一汽大众奥迪技术支持中心”已经面向全国奥迪品牌经销商开展了12期228人次的奥迪技术基础培训;学院“奥迪培训中心”与德国奥迪公司合作,引进德国奥迪培训课程及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奥迪技师20人/年,并分别在德国和中国开展了师资培训活动;代表长春市政府具体实施了中国长春市-德国汉诺威市吕内堡·斯塔德手工业同业公会机动车人员培训项目,已派出两期学员在德国学习。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面向汽车后市场,依托与长春华阳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在产学一体、循环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以岗位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

借鉴德国奥迪培训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同时有效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二)建设目标

围绕长春汽车产业强力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建设特色专业群,并为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支持、项目开发等服务。

校企共建“学校工厂”实训基地、“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优质核心、实训课程。

成为长春市、吉林省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汽车技术服务中心、汽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汽车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和汽车职教资源共享中心。

立足长春辐射全省,创建国家品牌专业。

(三)具体指标

1.建成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龙头,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至2009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成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