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37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docx

珠海一中仪式作文汇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珠海一中优秀作文:

(一)仪式不是负担而是传承之美

诚然,仪式因生活而产生,但同时,仪式也是文明的表现之一,对于那些蕴含深厚文化的仪式,不应将其视为一种负担;相反,我们理应感受到的是一种传承之美。

仪式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在于当我们进行一些仪式时,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悠然的古意,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根之人。

柳永的《抛球乐》言道“乍疏雨,洗清明。

风暖繁弦脆管。

万家竟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

”清明的祭拜祖先的仪式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不少人即便在春节由于繁忙难以与家人团聚,但在清明节不管怎样都有以祭扫的名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的身旁,团聚于先辈的墓前。

正是这古老而悠远的仪式,揭示出“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质:

反哺与感恩。

倘若没有或除去这些庄严的感恩之行的仪式,民族精神,宗族观念也无法得到延续。

所有的家规、家训、家风通过祭奠的仪式被重新传承,仪式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几个动作,而是历经数千年厚重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在快速运转利益优先的社会中对生命本源和自然状态的回溯的难能可贵的传承之美。

仪式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轨道,若以时代步伐的加快,生活节奏时间紧张为理由而舍去,那我们也将“脱轨车翻人亡”。

《乱世佳人》里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飘散的,最终也会飘散的。

其实又岂止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仪式也在历史长河中随风飘散,倘若我们仍要人为地将其除去,那终有一天,所有的仪式都会被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自私、功利地除去,最终,我们也将成为无根之人。

《乱世佳人》里,不同于所谓“独立勇敢”地抛弃母亲的教导和宗教信仰的斯嘉丽,梅兰妮在文明仪式消逝面前,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却又深深地把过去的仪式的精华烙在心里。

毕竟,我们仍不算处于乱世,我们更无理由白白地除去珍贵的仪式,只关注眼前的表象,这无疑是愚昧的选择。

仪式当中自然有束缚思想,蒙蔽理性的糟粕,理应除去。

但即使如此,它们也都是真实而鲜活地存在过我们的文明之中,反思其不足之余,我们更应该珍惜对美的仪式的心怀感恩地传承。

托尔维克曾言;“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得心灵就会荡然地游荡。

”一个人对于仪式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一生是否能够拥有一种丰厚的蕴味,而非急匆匆地一味向前,徒留飘零之感。

(二)因为仪式,我们得以庄重地生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更愿避繁就简,只愿“改变”或“去除”仪式,以期有更多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知那“避繁就简”之“简”究竟多出几分意义,只觉实在有避重就轻之嫌。

轻多了,则为生命中不能承受,然而因为仪式,我们得以庄重地生活。

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每让人欲泫然泪下,又如金子美玲描绘孟兰祭拜之时溪头田边盛开的妖冶的曼珠沙华,清冷孤寂,于人感怀追忆先人。

曾几何时,却道“坟前假哭欲断魂”,令人咋舌。

近几年陆陆续续的播报,披露“代人上坟”更多细则,有人数、祭品更甚哭声大小、悲情形状的明码标价,许多愿意选择“代人上坟”服务的人更是有理有据,振振有词,令人哭笑不得。

而这轻贱仪式的“恶搞”,终究为祖先送去了几分尊重?

几分戏谑?

如若不注重从仪式中的庄重中尊重先人,又何来敬畏斯人所长眠的那片土地!

《美国国家公园纪实》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

你们乱砍乱伐,希望给后代创造一个黄金时代,多年后你们的子孙却会悲叹,你们所处的时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震动,尤在看日本电影《那啊那啊神去村》后。

神去村的村民们以种树为生计,他们每入山林,每砍树木时都满怀虔诚地进行就地仪式。

山林哺育他们,他们也在仪式中表达了感恩与崇敬,同自然友好相处着。

仪式并不意味着古板、守旧,保守,相反,我们更能与其正式庄严之中传承一份传统的或悠然恣意或崇敬虔诚,从其最朴质之中感受到那最真挚持久的美好。

亦如《萤火之森》中萤同男孩在妖怪祭典后终于凄美相拥,在《少年派》中派与心动的姑娘正是在练习仪式舞蹈时相遇相知,于仪式见证下,有了萤的凄美爱情,也有了派与姑娘终成眷属。

珍重仪式,因此我们得以庄重地生活。

任时代发展变迁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也能于意思中追感先人教诲,保有初心,从容不迫,气淡神闲地走上前去。

(三)仪式不妨合时而为

日常生活中,仪式可谓无处不在,大到婚丧诞辰,小如每日祷告。

我们的情感因为仪式显得郑重和井然有序。

而我认为,仪式固然重要,却不妨合时而为之。

合时而为,即在适时的场合、适当的背景下完成你对一件事的庄严宣告,可同时,它又应顺应时代潮流,不应“逆流而上”。

在提倡保护文物的今日,在文物上写字完成宣告“到此一游”仪式的卢思浩是要受到社会谴责的;让学生全体跪在操场上叩拜孔子的仪式也多少会被世人诟病。

仪式并不是不能为,但是这样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仪式”,多少也会被不齿和耻笑。

这些“仪式”,终会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世人所抛弃。

逆时而为的仪式不能被时代所容,而合时而为的仪式才能顺应时代,且行且传承。

可是有人不解:

“传统仪式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有些仍然完整地保存至今,难道遵守传统也有错吗?

”我认为,固守传统有时反而会阻碍新生事物的更好发展,容易落下保守封闭之嫌。

虽然,很多因为时代所改变的“新型仪式”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首肯,但仪式顺时而为的好处不言而喻:

从前的香火祭祀已经发展为用电子LED灯来模拟寺庙灯火不息的效果,在节省了信徒香油钱的同时更取得了环境效益;从前的大摆筵席追求热闹喜庆的婚宴,受西式婚礼影响后向追求实用、温馨、浪漫转变,仪式既富有情趣又提倡节俭。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经自觉地顺应时代去完成自身向往的仪式了,时代浪潮更推动着人们合时而为,择时而为。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传统仪式的现实价值。

有些国家、民族、宗教有它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仪式,但这些能流传至今的“老物件”当然也是符合时代步伐的。

日本人的茶道仪式时时提醒他们要顺应自然、感恩自然;基督徒用餐前的祷告用以感恩生活、珍惜生活。

这些日常传统仪式微小却常驻人心,使人反省内心,从而更加敬畏自然,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可见,传统仪式只要合时而为,一样可以获得人们的青睐与坚守。

文学家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我认为,仪式也应合时而为。

在时代浪潮中仍能得以保存的才值得坚守。

郑重的仪式固然要认真对待,但我们不妨合时而为。

(四)仪式是一种生活态度

大到祭祖婚丧,小到新笔记本上的第一行字,仪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认为仪式已不应存在,而我认为,仪式不仅应保留,而更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仪式成就一个人的生活。

伟大的作家福楼拜每天在自己的世界里忙不过来,仍不忘每天“按时看日出”,在他看来,每天按时看日出已成为一种仪式,当金色的阳光洒满他的房间,照亮他的脸庞,迎接新一天的仪式便到此结束,福楼拜也因仪式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无独有偶,马尔克斯曾说:

“如果上帝赏赐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

”对于马尔克斯看来,接受阳光的洗礼是一种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他获得了生命的快乐。

仪式体现了对生活的态度。

古有藏书者以书为神,进入藏书阁前定焚香沐浴,以示对书的敬意;今有西藏教徒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爬向心中的圣城拉萨。

二者的仪式皆表达了自己崇高的敬意,是虔诚的表现。

然而,反观当下少林寺等院庙,有多少和尚道士在念经时是真心念着佛祖的?

有多少人是为了钱才跑去寺庙里削发为僧的?

在那些眼里没有真信仰的人看来,所谓的宗教仪式不过是儿戏罢了。

然而,仪式也并非越繁琐越隆重越好。

中世纪的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罗马教会宣传“因行称义”,将宗教仪式复杂化,以此诱骗人们的金钱。

为了揭穿教皇的虚伪面目,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提出简化宗教仪式,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从此基督教的信仰仪式变得简单而朴素,人们也通过信仰得到了救赎。

与之相反,商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大国事便是占卜,每年的正月,国家通过举行繁琐的占卜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安定与幸福,其中不乏以童男童女为祭品等令人发指的恶行,这种繁琐的仪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由此可见,倘若仪式的繁重超乎了一定程度,会导致人心的不安与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仪式可谓是一种生活态度,过简过随便或过于繁琐皆不可取。

恰到好处的仪式,能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五)不能逝去的心灵仪式

仪式,是人类产生以来长期存在的一项活动。

早在文字尚未诞生的上古时代,人类就有以奴隶或牲畜的血祭祀自然神的祭典。

随着历史的演进,各式各样文明而又充满规矩的仪式取代了血淋淋的记忆。

存在即合理,仪式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仪式,是象征着开始和结束的神圣活动。

战争前饮酒破杯的万丈豪气,神父和亲友见证下交换对戒的款款深情,都是仪式为新的开始而吹响的号角。

母校大门前学士帽的自由抛掷,墓碑前亲朋垂首的沉痛哀悼,都是仪式为结束谱写的或喜或悲的乐章。

结束实则是另一个开始,因而仪式则是我们人生不同阶段界线上树立的丰碑。

它让生活充满期待,同时也警醒着每一个人在适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没有仪式,我们会失去人生的指路牌。

仪式,是人心灵境界的跨越。

是的,各种各样的仪式伴随人的一生。

古往今来,仪式的内涵和形式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仪式的核心始终没变——人心。

现代仪式的实质是以人生的庄严宣告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毕业典礼,在指示毕业生们做好面对残酷社会的准备;结婚典礼,在告知夫妻双方准备承担家庭责任的勇气;葬礼,在劝慰活着的人斯人已去、要更珍惜身边人的真理……一切仪式服务于人,也终归于人。

如果人不能在仪式的庄严中领悟,那么仪式便是徒劳的。

仪式,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生与死,喜与悲。

仪式的本质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

欧洲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名叫“朝圣者”。

大多数以徒步横穿大半个国家到达“圣城”为形式来“朝圣”。

但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是纯正的信宗教者,他们朝拜的并非神,他们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人活着的初心。

西方的朝圣没有烟雾缭绕的灯烛,没有麻木不仁的跪拜,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虔诚行走。

陈坤的“行走的力量”也是如此。

这何尝不是一场仪式,一场无声而又震撼心灵的仪式。

那些叫嚣着仪式劳民伤财、费时落后而理应废除的人是无知且肤浅的。

有形或无形的仪式连接着人的一生,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生命是一场修行,在仪式中新生,在仪式中成长,在仪式中长眠。

你可以拒绝三叩九拜的祭奠,但却不能缺乏对宗长的敬重与怀缅;你可以拒绝铺张浪费而浮夸的孔子诞辰贺典,但却不能缺少对儒学的融会贯通。

我们可以拒绝物质的仪式,却不能拒绝心灵的仪式。

仪式是铭记,是展望,是心灵的羽化成仙。

完成心灵的仪式,完成生命的修行。

(六)仪式莫妄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夷吾如是说。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儒者力图恢复周礼以促和谐。

而所谓“礼”,在形式上便外化为特定的仪式。

仪式,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源远流长,原始社会业已存在;作为文化情感的载体,博大精深,上至国家典礼,下至民间风俗,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商业与工业的冲击,仪式似乎更多被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数不尽的现代人手持现代化的利器,要来剪这“封建主义”的尾巴。

但我以为,仪式切莫妄轻!

仪式在产生之时,寄托着人类最纯朴的敬畏之心;今天传承仪式,可以重拾人类对大自然的原始尊重。

大河文明孕育了古中国人以农为本的观念,数朝皇帝亦有祭祀神农氏的仪式,其原因便在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反观当下,工业化的浪潮早已卷走人们的敬畏之心,叫嚣着征服自然,结果只能获得自然的报复。

可见,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形势中,引导迷失的现代人认识敬重自然的传统仪式,从而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大有裨益。

仪式的内容随历史发展而丰富,而其所蕴含的主题是永恒的。

历史与政治的因素,使中国“两岸三地”居民产生了迥乎不同的文化观念,但每一年三地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统一的祭孔仪式。

原因何在?

便在于祭孔蕴含的是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民族文化。

试问,如果我们轻视祭孔仪式,又何谈加强三地人民的身份认同感?

可见,仪式绝非空洞的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切莫轻之!

古语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性质的借鉴意义。

前不久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纪念活动,部分媒体将其视作主办国耀武扬威,展示军备的舞台。

相反,我认为此仪式象征着和平的凯旋,传递着历史的沉思,寄托着世界人民对铸剑为犁的渴望。

可见,仪式拥有类历史的记录功能,可以使我们铭记历史教训,引领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怎能轻之!

仪式莫妄轻,并不意味着全盘肯定之,采取简单粗暴的“吞下主义”,而是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采取理性科学的“拿来主义”,赋予传统仪式时代内涵,焕发传统仪式新的生机,引领我们更好地前行。

风物长宜放眼量。

正如俗语“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所说,在时代的进程中,对待仪式,切莫轻妄之!

(七)勿失仪式

仪式这个简单的词语,却令人感到无比的庄重与肃穆,同时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承载着无数共同记忆的毕业典礼,亦或是在珍爱的新本子上郑重的留下第一行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仪式。

因此,我们无法失去仪式,更不应该失去仪式。

有时候,仪式意味着一种传承。

日本人在用餐前的一句“我开动了”;基督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在胸前画的十字;中国人在除夕夜时的守岁,都是一种简单的仪式。

然而,它们都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光的淘选,伴随着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才得以延续至今。

仪式,或代表着民族性格中的谦和守礼的高尚品德,或寄托着对上帝的感恩与心中的无限虔诚,或怀揣着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希冀。

而这些种种,也正是借助人们坚守的仪式而得以延续至今。

若是仪式,这文化与传承的断层应如何修补?

有时候,仪式代表着一种见证。

浪漫甜蜜的结婚仪式见证这一对对新人相互的承诺;庄严的祭祖仪式见证的是对先祖的感恩与怀念。

正因有了这种种的仪式,使人们的情感得以表达,使人们的诺言得以恪守。

想当年,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向世人演绎了一段忠义之歌,见证了兄弟之间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

勿失仪式,是为了不失去理性而庄重的见证,不失去情感的坚实寄托。

让仪式承载着我们的诺言和信念,历久而弥新,我们才不会在悠悠历史中迷失。

然而,仪式却不代表着一成不变,不代表着落后迂腐,更不代表着拖拉滞缓。

嫁娶仪式早已从传统封建的三拜之礼演变为如今的蜜月婚礼、海底婚礼;河南一高校的毕业典礼也从礼堂搬到了南极,从冗长的颁奖与发言变诶刺激的探险与挑战。

不同的仪式已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一位一千百年前的仪式观作当下日新月异之仪式的判断标尺,才是真正的闭塞落后。

勿失仪式,勿失我们的传承,勿失我们的见证,才能真正创造出文化与信念的无垠。

(八)我们需要仪式

“仪式”,这个庄严而郑重的词语,似乎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伴随我们一生。

有的人认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今天,仪式该被除去;但在我看来,仪式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仪式。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速度并不能成为我们除去仪式的原因。

难道我们忙得连满怀思念之情祭拜祖先,享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难道我们忙得不再需要婚丧嫁娶的仪式,失去了一个亲朋好友同堂祝贺的机会?

难道我们忙得无法举行毕业典礼,高考结束后就拍一拍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分别……

仪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某事的重视,想要赋予这件事重要的意义。

祭拜祖先的仪式,是通过特定程序表达我们对祖先的追思。

清明节放假,目的不在于给人们三天外出旅游而仅在网上送束鲜花就完成祭拜,而在于给人们时间完成祭拜祖先的仪式。

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是一种仪式;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种仪式;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句话都是仪式,是人们借此表达重视的手段。

试想一下,若没有仪式,人们不再举行婚丧嫁娶典礼,人不再举办毕业仪式,那么我们将失去体现它们重要性的方式和手段。

仪式体现的不仅是对某事的重视以及赋予其重要意义,还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连接东方和西方的纽带。

祭拜祖先的仪式往往由先代祖先传下,一辈一辈流传至今,我们进行这种仪式,不正是一种继承吗?

我们总说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如果我们连仪式都要去除,那么我们将失去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纽带。

如果我们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丢掉仪式,那么我们的心灵缺少的或许是连接他人、社会以及过去的纽带,我们或许会成为没有“根”的人。

是的,我们需要仪式。

就如村上春树所说:

“我想,我还是需要心的,无论它有时多么黑暗,多么沉重;但它还是可以像鸟儿一样在空中曼舞,自由飞翔。

”我想,我们是需要仪式的,无论它有时多么繁琐,多么复杂,但它还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纽带,可以让我们怀念过去,展望未来,世代相传。

(九)仪人之表饰人之心

里尔格曾道:

“现实与美好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古老的敌意”正如时代的快步之行与仪式缓步之举,是抛弃传统的仪式跟随时代的脚步?

或是止步聆听仪式悠扬的声音?

于我而言,我便倾于后者。

仪式,古往今来是一件隆重而庄严的行为,古代帝王登基之庄重,彰显了万民、万臣于皇帝之服从与皇帝至上之不可僭越。

现代祭祖、婚葬,摆酒祝庆、啼声哀悼,都是对祖先的尊敬,对新人的祝福,对逝者的抚慰。

倘若避开这一切而谈生活,大抵生活之粉饰便纷纷脱落,仅剩一身赤裸于高速的时代间奔走。

仪式,让我们关注了平日的蓬头垢面,知道仪自身之表于庄重之场合。

仪式,让我们铭记那些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时刻。

仪式,让我们的每一步走得是那么踏实,那么清晰。

仪式,让我们的身体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至于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着。

仪式,便是仪人之表,饰人之生。

虽说仪式有如此这般作用,有其稳定的流程,然而我们却也可效仿16世纪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简化宗教仪式的做法一样,给仪式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环节、理念。

“批判继承”大抵同样适用于仪式的发展。

与往日祭拜的铺天盖地、满城风雨相比,如今这样一人之逝宣告于万众的行为太过夸张同时也不切实际。

与传统婚礼相比,旅行婚礼既避开了繁琐的亲戚链条的束缚,又为自己的婚礼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仪式。

更有新的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的出现,宣告着一种成长,也传达着一种祝愿。

仪式,作为我们人生中重要时刻的见证者。

正如没有一个女孩不曾向往过自己的婚礼一样,仪式是不可缺席于我们人生中的重要嘉宾。

然后如何让仪式更好的发挥作用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只有让仪式真正地“仪人之表,饰人之生”,它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让我们更踏实地行于高速的现代社会,才能让灵魂赶上我们的脚步。

(十)让仪式古木抽时代新枝

从婴儿满月时的“抓周”礼到耄耋之年的丧葬之礼,自启封笔记本时落下的慎重初笔到婚嫁时的凤冠霞帔十里红妆……从垂髫年少到黄发暮年,从日常小事到人生大事,仪式这一词贯穿了人生历程连结了历史长河。

对仪式的看法言人人殊,但我认为,仪式应顺应生活而变,这样,时代活力方能助仪式古木抽新枝,永葆生机活力而不减当年风韵。

仪式是由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一点点凝聚而成,凝结其中的各种思想文化为仪式打造了一个难以被破坏的坚固外壳。

仪式有稳定的流程,自是不易被今人轻易打乱,但这并不意味着仪式就是不容轻易改变的。

西方有马丁·路德简化宗教仪式让教徒由“因行称义”转为“因信称义”,从而使心中的信仰之光愈加璀璨。

东方有婚假仪式的改良,删去了繁琐的仪式,新人间的感情却更能与金比坚。

若是固守老仪式而不顺应时代而变,那恐怕今日大街上“三寸金莲”不会少见。

让仪式随时代而变方能让仪式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仪式应顺应时代而变但这也不意味着要将仪式从现代生活中全盘删除。

生活节奏再快也总会有也总应有一小节的时光为仪式所保留。

假若没有时间进行一些必不可少的的仪式,那么恐怕人们只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去往晦暗不明的远方,只留得内心和精神的一片空虚荒凉。

即使再微小的仪式中也包含着一种淳朴的信仰,正如《纸牌屋》中曾言:

“没有什么比信仰更能支撑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

”仪式中所蕴含的信仰昭示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对某样东西开始想要负责的心情。

所以,有了虔诚的基督徒们饭前对食物的感恩,有了国人世世代代对年味不变的坚守,有了开封新本子时落下的慎重第一笔。

仪式,不能固守亦不能删去,就我认为,一点点推动仪式顺应时代而变才是让仪式这株古木焕发生机的良方,为仪式注入时代精神方是现代人应尽的职责。

亨利·戴维·梭罗曾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

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同样的。

顺应时代需求去改变仪式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将繁琐无谓的套路和形式删去。

面对父母不再三叩九拜而是教他们如何使用微信岂不是新时代表孝心的新仪式?

面对贪污腐败不再细究于一纸“皇帝诏曰”而是开展“打老虎拍苍蝇”的全民反腐行动岂不是新时代彰显反腐决心的新仪式?

仪式应时代之孕而生,而此刻从身边做起,方能为仪式古木注时代活力,助其重抽新枝,现亭亭如盖之姿,为现代社会发展留一片绿荫。

(十一)守住仪式的真意

龙应台说:

“文化不过是代代积累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

”仪式无论繁简,都在简单的动作和虔诚的目光中积淀着文化底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品行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精神文明和文化自觉普遍流离失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仪式的真意。

清明时节毕恭毕敬地站在先人的墓前,烧上纸钱,洒下一杯黄藤酒,把祝福传递给天国的亲人。

我想这其中最珍贵的不是祭品中是否有豪车别墅,而是双手合十时虔诚的目光。

在我看来,守住仪式的真意,便是守住个体对生活的珍视,便是守住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

仪式中蕴藏着个体对生活的珍视与尊重,守住仪式的真意便是选择对生活采取不苟且不轻视的态度,便是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发掘出幸福的真谛。

小小的仪式包含着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理念的思考,对思想价值的剖析,对人文关怀的追求。

虔诚祷告的天主教徒,我相信他便会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吝笔墨也要描绘的“天使的魂灵”。

每年的7月,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镇的人们都会参加的“穿越回葛底斯堡战役”的仪式,折射出他们追忆历史缅怀先烈的生活情趣;杨绛夫妇即使在身陷囹圄之时也不忘每天对前来送饭的狱卒说的诚挚的“谢谢”,包含了他们时刻守礼清白一生的生活态度。

而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则更需要通过守住仪式的真意来重拾对生活的珍视和尊重的态度。

仪式的真意并不在于形式上的隆重与华丽,而在于其背后代代相传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一个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伴随着初生婴儿啼哭的“满月酒”包含着亲朋好友对新生命的热切诚挚的祝福;而对乘鹤西去的老者设七大排筵席供奉至百日的“做七”礼俗则不仅仅表达了对死者哀而不伤的缅怀与追忆,更传递出对生者能幸福安康地生活于世的美好祝愿。

守住仪式的真意,便能守住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死观念与文化选择,便能将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关怀延续下去。

当然,诚如柴静所言“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

”仪式中也存在着文化痼疾和糟粕。

因此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在守护其真意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因时而变,使其更符合现代的文化潮流和审美情趣,从而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哲人说:

“假如飞速发展的经济是高飞的风筝,那么文化便是手中紧握的细线。

”仪式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

守住仪式的真意,才能紧握手中幸福的细线。

(十二)理性看待仪式

王尔德说:

“一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取决于我们让它成为什么,一件事情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仪式,我们唯有以理性看待,才能让仪式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