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44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8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实务三.docx

国际贸易实务三

1、国际贸易:

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3、国际货物贸易:

国际货物买卖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一定物理形态的商品。

货物的进出口必须经过一国关境,需办理通关手续。

4、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按《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分为十大类:

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具体分类:

0类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为饮料及烟草类;2类为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初原料;3类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为动植物油脂及油脂;5类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为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为杂项制品;9类为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工业制成品。

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占国际货物贸易的70%以上。

5、各国对外贸易额相加=国际贸易额?

不等于。

因为一国出口就是另一国进口,如果把各国的对外贸易额相加会造成重复计算,通常把各国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额。

【由于出口额总以FOB计算,而进口额以CIF计算,所以世界出口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额】

6、贸易差额: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相比的差额。

正数为顺差或出超,负数为逆差或入超。

7、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的不同:

都是反映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贸易额不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而贸易量剔除,所以后者可以较为正确的反映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

8、对外贸易货物结构:

指一国各类进出口货物的构成状况。

一国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主要由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决定。

它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其地理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出口(进口)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9、国际货物贸易结构:

指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总值中的比重表示。

其地理分布指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以出口(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进口)额的比重表示。

10、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es,简称GATS)将服务贸易界定为四类:

  1、跨境提供,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都不移动);

  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服务消费者过境移动);

  3、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服务的提供者将自己的生产要素移动到一缔约国内,通过设立机构并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提供服务(服务提供者的过境移动在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而形成的贸易)。

11、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的分类:

  1、商业性服务2、通讯服务3、建筑服务4、分销服务5、教育服务6、环境服务7、金融服务8、健康及社会服务9、旅游及相关服务10、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11、交通运输服务;12、其他服务:

服务分项细分13个类别,1)运输;2)旅游;3)通讯服务;4)建筑服务;5)保险服务;6)金融服务;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9)咨询;10)广告及宣传;11)电影和音像;12)其他商务服务;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关于服务贸易的内容分类的另外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1.把世界服务贸易项目按其与商品贸易、直接投资的密切程度分为:

  A.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传统国际服务项目;

  B.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项目;

  C.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

12、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

  2.国际服务贸易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

  3.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是难以储存和反复转让的;

  4.国际服务贸易一般不经过海关,也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上。

  

13、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引起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

14、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早期(奴、封)-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经济危机、保护主义。

15、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具有哪些特点:

  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微不足道,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很少;

  2.商品结构两类,一类是奴隶,一类是提供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品;

  3.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国际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16、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具有哪些特点: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际贸易的规模不大;

  2.商品仍以奢侈消费品为主,但手工业品比重明显上升。

  3.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7、封建社会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1.中国的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2.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代,我国就开辟丝绸之路;

  3.汉武帝时代开辟了中印海上航线;

4.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遍及印度半岛、马来半岛,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海岸。

18、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欧洲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和亚洲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群岛;

2.引起西欧商业性的革命,商品种类、总量增加;

3.国际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4.出现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组织形式;

19、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贸易额、贸易量空前增加;

  2.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显著提高;

  3.贸易方式有了进步;

  4.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日益专业化,出现了很多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专业化的公司;

  5.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贸易协定广泛发展;

  6.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国际贸易处于垄断地位。

20、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贸易额继续增加,但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相比,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2.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

3.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发生变化,英国比重不断下降,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丁美洲比重有所上升。

21、20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出现衰退:

1.世界性经济危险是世界市场容量缩小到极点;

2.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使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尖锐化,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22、战后国际分工水平不断提高,世界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量增长快于产出量增长)的原因:

  1.二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日益成熟,第三次科技革命、行业内部分工;

2.超国家经济组织的建立如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推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发展;

3.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区域内贸易增长的同时带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4.各国政府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事务的干预不断加强,但推动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共识。

第三章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

23、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向服务业偏移;

  2.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

4.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

5.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鼓励。

24、国际货物贸易结构特点:

  1.二战后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而初级产品比重持续下降;

2.目前工业制成品占货物贸易总额的73%强;

  3.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比重下降,资本货物比重上升。

25、为什么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而初级产品的比重持续下降呢?

  1.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革命提高初级产品加工深度并降低单位原料、能源消耗,合成材料取代天然原料;

  2.发达国家在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实行了农业保护政策,人为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3.消费结构变化。

人们用于工业制成品的消费比重增加;

  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

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工业制成品价格上升。

26、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特点:

1.传统国际服务项目如运输、维修、保养表现为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依赖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增长稳定;

  2.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项目如劳务输出、国际信贷等大体与世界经济同步增长;

3.真正构成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是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的服务项目如信息网络、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是新增长点;

4.从服务贸易部门构成看,保险、银行、通讯等增长尤其快。

27、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1.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德、日、英、法、加、意等,不管作为出口商还是进口商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世界出口贸易的前十名。

【出口排第9位,进口第11位,香港掉过来】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  

28、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

  1.中国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2.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3.中国进出口货物结构不断优化;

4.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从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再转变为以发达国家为主,全方位的对外贸易。

29、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1.基础薄弱制约服务贸易的发展,为逆差,远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2.最主要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其中运输逆差最大;

3.服务贸易的逆差表明中国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还缺乏竞争,也反映了服务市场开放度的提高。

第五章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30、绝对优势理论:

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一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各国应集中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31、绝对优势来自:

自然优势(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壤、矿产)和获得性优势(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技术、技巧等)。

32、如何确定一国的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少,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33、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A.各国间的绝对优势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B.各国应集中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其劣势产品,从而最有效的利用本国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2.意义:

指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肯定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只能解释小部分交易。

34、比较优势理论:

是李嘉图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各国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使贸易参加国获利。

35、比较优势的主要内容:

  各国按照“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即各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这样可以增加世界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

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

不论一国生产力水平如何,只要按比较优势的思想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就能获益;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36、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他们生产两种产品;2、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3、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4、没有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7、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8、不存在技术进步。

   

37、赫—俄理论(H-O即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要素;

  2.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

  3.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

  4.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5.没有运输成本、不存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

  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7.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每个国家的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相等。

38、H-O理论:

从各国要素禀赋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不同。

狭义的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39、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40、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俄-萨H-O-S)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而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国际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而使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

【但现实中国际贸易并未使各国同质要素收入相等,因为H-O-S原理所依赖的一些假设在当今世界大多不成立,国际贸易可减少同质要素的工资和利率差异,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

41、如何评价要素禀赋理论?

  1.从一国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人力/土地/资本)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客观实际情况;

  2.将价格理论引入国际交换领域,以货币作单位,对商品的货币价格(成本)进行分析,更接近国际贸易实际;

  3.赫—俄模型的某些假设前提是不符合实际的。

如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排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4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按照赫—俄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

然而他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

4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

  1.劳动力不同质(劳动效率学说);

  2.存在人力资本;

  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4.自然资源稀缺;

  5.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

某一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资本密集型产品。

44、里昂惕夫之谜及其验证说明了什么?

  1.要素禀赋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实际;

  2.里昂惕夫之谜与要素禀赋理论不是理论上的对立,而是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理论前提(假设条件)的修正。

45、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具有何种特点?

  1.产品创新阶段,产品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

  2.产品成熟阶段,最初创新国的企业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后来则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来保持和扩大对国外市场的份额;

  3.产品标准化阶段,企业通过对各国市场、资源、劳动力价格进行比较,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产品的生产活动。

生产的最佳地点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46、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素的密集程度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

  2.在产品创新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

  3.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4.产品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成为能否占领市场的关键。

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丰富可以弥补资本的短缺。

这时,产品由资本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47、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如何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

  1.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不同。

  2.美国工业先进、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在开发新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

  3.其他发达国家拥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力量和较强的科技实力,生产某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国家一方面可以把处于产品生命早期阶段的产品出口到欠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处于后期阶段的产品出口到比他们发达的国家;

  4.发展中国家半熟练劳动资源丰富,在生产标准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48、规模经济:

是指通过大批量生产某种产品而实现单位成本的下降。

49、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认为,在那些较大规模经济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支持少数公司赢利的产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其有一个公司是该产业中的先行者而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

50、新贸易理论如何看待专业化生产的收益?

  1.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学家对专业化生产的收益递减的假设提出了疑问;

  2.认为由于存在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生产的收益是递增的。

专业化生产促使产量增加,生产单位成本下降,规模经济效益提高。

  3.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固定成本被分摊到了大规模的产量上。

51、先发优势:

是指能最终促使一个公司成为某一个产业先行者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52、获得先发优势的企业为什么能够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

  1.新贸易理论学家认为由于存在较大的规模经济,在许多产业世界需求只能支持少数几家公司赢利;

  2.而获得先发优势的企业首先进入市场,取得规模经济,并能封锁住世界市场,阻止后来者进入。

53、为什么说新贸易理论说明了比较优势确立的一个重要来源?

  1.新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比较优势是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而在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下,规模经济是独立于比较优势之外的又一引发对外贸易的决定因素;

2.从本质上讲,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无分歧,因为规模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生产率,所以新贸易理论实际上说明了比较优势确立的一个重要来源。

54、哪些基本变量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

  1.要素禀赋。

分基础要素自然资源、气候、人口等和高级要素设施、人才、技术,后者对竞争优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需求状况。

国内市场对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3.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国内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与特点以及国内竞争状况。

55、政府在增强一国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

  1.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政府的实际作用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每个基本变量;

  2.政府在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中起着个别企业无法起到的作用,能为企业创造有利环境;

3.政府政策主要是间接影响宏观经济格局,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6、为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政府应当:

  1.关注特殊要素创造,加强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2.避免干预要素和货币市场,由市场引导资源流动;

  3.实施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

  4.鼓励持续投资于人力技能、创新和物质资本的目标;

  5.放松管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

  6.拒绝管理贸易政策和手段,开放市场,鼓励内外竞争,促进企业创新。

  

第六章国际贸易的环境因素

57、国际贸易的环境因素包括:

  1、政治环境因素;2、经济环境因素;

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4、技术环境因素。

58、政治环境:

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活动的政治因素的集合。

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活动,面临的政治环境分:

  A、从全球层面考察国际政治环境;

  B、从国别或地区层面考察当事国或地区政治环境。

59、当事国或地区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  2.政治稳定性;  3.法律制度;

  4.外贸政策与措施;  5.公众利益集团的发展。

60、通过哪些渠道获取有关当事国政治稳定性的信息?

  1.新闻报道、本国驻外使领馆官员、当地企业界人士、国际银行或信贷机构的人员;

  2.外聘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3.聘请商业风险监测机构进行分析;

  4.商会或贸易协会提供的资料;

  5.当事国或地区重要领导或官员的谈话或观点等。

61、考察当事国有关法律制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律存在差异,对同一事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法,因此要掌握当事国法律的实质;

  2.要全面了解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3.要注意当事国或地区法律条款的修改。

62、政治环境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政治环境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

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国家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活动的进行。

而政治环境动荡,不仅影响货物和服务在国际间的流动,而且可能威胁企业财产和人员的安全。

63、政治环境若干因素对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影响如下:

  1.法律制度;

  2.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3.技术标准与环境标准;

4.政府鼓励与限制进出口的其他措施。

64、经济体制:

指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

65、经济体制的3种类型:

  1.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由市场机制所决定;

  2.完全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通过集中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产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3.混合经济体制:

介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之间。

66、经济结构4种类型:

据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以及产业结构等特点分1、农业自给型经济;2、原料输出型经济;3、工业发展型经济;4、工业化国家。

67、影响一国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人口是构成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

应注意人口总数、人口增长率及人口的结构状况;

  2.收入是影响市场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68、分析一个国家的总体购买力的指标及各自意义:

  1.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值,也就是一国居民在国内生产和在国外投资所创造的总收入。

决定着一国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总的市场购买力和市场结构。

  2.国内生产总值GDP:

该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该国创造的总收入(等于GNP减去该国居民在国外的资产收入,加上外国居民在该国的资产收入)。

能更好地反映该国的市场需求。

  3.国民收入NI:

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再扣除间接工商税,加上政府津贴。

在分析消费品市场时,用国民收入比用国民生产总值好。

  4.个人收入:

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公司利润、社会安全支出、转移支出后,即得到个人收入。

接近最后消费支出。

  5.个人可支配收入:

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直接税和其他费用。

是进行市场分析最重要的指标。

  6.个人自由支配收入:

从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必需的支出(衣食住行)后的收入。

对于分析非必需消费品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69、为什么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经常以人均收入作为评估一国市场规模大小的指标?

  1.按人口计算的人均收入,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的程度和商品需求的构成;

  2.国民生产总值相差不大的国家,其人均收入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

3.有些国家虽然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其人均收入可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70、社会文化:

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精神财富的结晶,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71、文化环境:

是指对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构成要素有语言、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72、语言对开展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