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45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教学文档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长篇小说《大地》中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力。

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

这现象(  )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B.说明了现代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C.表明了美国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D.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深切同情

2.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

这体现出(  )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加固训练】

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

“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3.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

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

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C.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

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B.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C.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D.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5.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权威

B.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

C.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

D.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

6.(2019·杨州模拟)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

其目的在于(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福利制度

C.创造企业复兴条件 D.缓解失业压力

7.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

“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为此他主张(  )

A.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C.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公民的个人利益

D.走介于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道路

【加固训练】

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

10亿美元)。

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

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B.“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8.(2019·徐州模拟)阿瑟·小施莱辛格指出:

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这一做法旨在(  )

A.遏制私有企业发展B.缓和社会矛盾

C.维护弱势群体利益D.扩大政府权力

9.(2019·江苏联考)1935年,在“巴拿马炼油公司诉瑞安公司”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第9条第3款违宪,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以违反法律的手段渡过经济危机

B.大大扩充了美国总统的权力

C.有很多措施受到美国最高法院抵制

D.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暂停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密切相关。

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

A.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C.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11.有学者认为: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不符合“修补”方向的是(  )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D.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

12.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长期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达国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对经济全面干预B.实行福利制度

C.推行互联网经济D.发展第三产业

13.“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

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

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14.(2019·江苏三市模拟)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

下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15.下图是美国“1992—2019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互关系的变化示意图”。

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

C.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

D.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2019·如皋调研)(15分)罗斯福新政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告别了传统阶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病逝时,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新政:

“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

——1945年4月12日《新华日报》社论

材料二 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

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

《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从哪些方面高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中国共产党如此评价的政治因素。

(7分)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

从小说主题和“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可知反映了经济危机时美国人乐观应对的精神,A正确。

2.【解析】选C。

由“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可以看出当时世界市场没有统一的规范与管理,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十分混乱,故选C。

【加固训练】

【解析】选C。

“经济民族主义”是指经济上以本民族利益为重,而忽略或损害其他民族利益。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利益,与“经济民族主义”不符,A错误;“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是国家推行的社会保障措施,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利益,与“经济民族主义”不符,B错误;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但压缩了国际市场,因而会损害其他国家利益,C正确;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与“经济民族主义”无关,D错误。

3.【解析】选B。

“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

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表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B正确。

4.【解析】选C。

材料讲述美国“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C正确。

5.【解析】选C。

据材料“1936年的选举”“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可得罗斯福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故C正确。

【拓展延伸】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历史条件:

美国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

(2)国际条件: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3)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4)政治基础: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民主势力较强大,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5)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和罗斯福个人策略、决心和远见卓识等。

6.【解析】选D。

美国“工程进展署”修建公共工程,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是美国为渡过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不是目的,A错误;材料是修建公共工程,不是建立福利制度,B错误;创造企业复兴条件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工业上的措施,不符合材料的内容,C错误;修建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增加就业,D正确。

7.【解析】选C。

凯恩斯针对经济大萧条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与材料中“凯恩斯”“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相符,故C正确。

【加固训练】

【解析】选C。

根据题中的表格数据可知,《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决定在1982、1983、1984年削减医疗、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并且削减的数额逐年增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的失灵,因此美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正确。

8.【解析】选B。

根据材料“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可知,并不是要遏制私有企业发展,而是对企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限制,故A错误;根据材料“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这些做法有利于维护工人、农民、消费者的利益,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故B正确;工人、农民、消费者不都是弱势群体,故C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保护工人、农民、消费者的利益,扩大政府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9.【解析】选B。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方式渡过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立法,故A错误;材料中美国最高法院之所以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是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说明罗斯福新政大大扩充了美国总统的权力,故B正确;材料中所列举的事例属于个案,不能说明有很多措施受到美国最高法院抵制,故C错误;罗斯福新政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暂停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0.【解析】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西方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与材料中“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密切相关”相符;故B正确。

11.【解析】选D。

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不符合题意;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表现,故B不符合题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同样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计划的手段)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故D符合题意。

12.【解析】选D。

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石油危机,经济发展停滞,发达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错误;国家经济发展停滞,政府主张减少财政支出,故B错误;互联网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故C错误;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故D正确。

13.【解析】选C。

由材料“西方的政治人物……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

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可见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故选C;A、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结合所学,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B。

14.【解析】选D。

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严重。

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与“60年代”不符,故A错误;大幅减少福利支出造成通货膨胀率下降而非较高,故B错误;90年代“新经济”出现,而非80年代,故C错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符合史实,故D正确。

15.【解析】选C。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进入90年代则并没有出现干预的进一步减少,故A错误;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就已经趋于完善,故B错误;进入90年代,随着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的发展,美国出现持续的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经济繁荣现象,故C正确;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与失业率的下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错误。

16.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1)题第一问,主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等三个层面分别归纳。

第二问,要结合时代特点,1945年4月,还处于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再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如此评价的政治因素。

(2)题,注意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二观点,明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然后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和调整方面加以阐述即可。

答案:

(1)方面: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得美国渡过经济危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了准备。

(任答三点,4分)

政治因素:

中美同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共产党代表并关注人民利益。

(3分)

(2)评分细则如下:

得分

论点方面

(2分)

论据方面(5分)

论证方面

(1分)

7-

8分

明确写出: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1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分)

维护:

①罗斯福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1分)

②新政挽救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度及确保自由企业制度(1分)

调整:

③由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1分)

④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1分)

⑤开创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保障体制(1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总分不超过5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分)

5-

6分

提出观点

论据欠充分,仅从三个方面展开

层次分明。

但关联度不够;史论结合

2-

4分

提出观点

论据不充分,仅从两个方面展开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

0-

1分

没有提出观点

论据不充分,仅从一个方面展开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