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51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登高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

登高(教师中心稿)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海鸥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

(音乐起)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

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大家讨论)

分析:

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全诗八句皆对。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

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

“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

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

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登高(教师中心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弓l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有什么特点。

  

  2.注意使用语言是为什么目的,适应什么对象,也就是使用语言要看清对象才能做到预先的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

本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点题,说明介绍的书目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和文艺文的区别,引出所介绍的书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先说什么是应用文,它与文艺文区别何在;再说写这两类文章谁难谁易,从中引出该书“还真管用”的特点,这后一层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前一层,主要从三个方面讲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之处。

第一是写作目的,为什么写的问题;第二是读者,写了给谁看的问题;第三是内容和形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2.本文是怎样先放后收自然而巧妙的开合的?

  

  分析:

  

  本篇题为“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是专为评介一本书而写的,但大部分篇幅没有专讲这本书,而是放开笔谈论应用文与文艺文的区别。

粗略一看,似乎前面“放”的部分有不切题之嫌。

当初,《书林》杂志的编辑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认为离题了,只选用了文章的后半篇。

仔细品味一下,会觉出,先放后收,开而后合,这恰恰是本篇写法上的特色,称得上不拘一格,写法富于变化。

前半篇的“放”“开”,起了什么作用呢?

起了重要的蓄势的作用。

即,通过比较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性质,推导出了第一个结论:

“写文艺文有很大的自由,写应用文应受种种限制”,“写文艺文似易而实难,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这是在讲应用文写作方面,阐明了第二个结论:

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这是这一类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功能。

至此,水到渠成,点明《应用文写作》一书的基本特点是“管用”“实用性强”.那么前半篇看似离题,其实正作在本篇题旨的要害之处。

前面“放”得合理,后面“收”得准确有力。

整篇文章有“开”有“合”.“开”得自然,从所荐之书书名中取出“应用文”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分辨;“合”得巧妙,又回所荐之书上,而且径直托出该书的基本特点。

  

  3.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写法阐发事物的性质的?

  

  分析:

作者先把“文”分成文艺作品和应用文两大类,确定拿来对比的双方的外延。

对比,从三方面展开。

“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让你写就得写”,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随意性和应用文的指令性,即写应用文是由于工作实际的迫切需要。

文艺文写出来“谁看,不知道”,应用文写出来“读者是谁,一清二楚”,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读者难以预见而应用文的读者可以预见,即应用文写作有鲜明的针对性。

就内容和形式而言,文艺文由作者自由选择,应用文则是规定好了的,这一比,比出了写文艺文自由程度高而选择性强,写应用文自由程度低而规定性强。

通过比较,得出了指令性、针对性,规定性这三条性质,据此而导出了写应用文比较容易,有关的写作指导书易于“管用”等结论。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使读者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物的性质。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导出后面的结论。

  

  4.本文是怎样言简意赅而又用语通俗,娓娓而谈的?

  

  分析:

解释什么是应用文,只用一句话就分清了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界限:

“文艺作品以办的文字都是应用文。

”概括力之强,令人赞叹。

第6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概括力也非常强,而且句与句之间意思的关联非常紧密。

头一句,承受上面的三个自然段作总结,指出写文艺文与写应用文的差别。

第二句,由因及果,阐明因“差别”而形成的难易之别。

第三句,又紧承前一句的难易问题,推导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的结论。

意思上环环相套,要言不烦。

用语通俗好懂,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青年读者”读了,会觉得很亲切,好像坐在作者身边听他说话一样。

作者多用第二人称,是一个原因;采用口语化的说法(如“很不错”“也不知道是谁、谁、谁”)也是原因。

说到底,能有这样好的效果,还是因为作者语言功力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心里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考虑。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应用文。

  

  学生自查工具书,抄录有关材料,彼此介绍交流,初步认识到: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

公文:

机关相互往来联系公务的文件。

书信:

信。

广告:

通过报纸、广播、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

契据:

契约、合同、借据、收据等。

  

  

(二)简介文艺文。

  

  文艺文是文学方面的文章和艺术方面的文章的合称,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文章,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以及现在一些用文字写的相声、小品等。

  

  (三)学生就日常所见所学应用文和文艺作品举例,随便说说应用文跟文艺文有什么不同。

比方说文艺文可以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应用文可就不能这样了。

到底怎样理解应用文跟文艺文的不同,请读吕叔湘先生的文章。

  

  (四)课内预习。

  

  注意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条理清楚,借以了解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读过以后让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五)解释题目。

  

  这是一篇应用文的题目。

应用文的题目一般不同于文艺作品的题目,它开门见山,一目了然。

“介绍”是作者积极向读者推荐,表明所介绍的书是怎样的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值得推荐。

  

  (六)分析内容。

(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后进行)

  

  1.应用文跟文艺文有哪几点不同?

请用你自己的话说。

或者是摘录书上的要点。

书上的要点是:

①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要写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写。

②文艺文的读者谁看,不知道,应用文的读者一清二楚,③文艺文的形式和内容由作者自己决定,应用文的形式和内容由客观环境决定。

  

  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在书上做记号。

  

  2.作者这样比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意思了,也可以做出初步的区别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机械地这么看。

例如班上要开一个迎春晚会,老师和同学要你写一个文艺节目凑凑热闹,这也可以算是学习任务,你能说“我可以写也可以不写”么?

应用文,例如你给同学写信是非写不可,有时候是某种约会,某个问候,也可以是“可写可不写”的。

文艺文的写作也常常有个方向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亦即大众化方向。

应用文的读者对象通常是明确的,但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日益追求文艺化、全民化,追求最大的广告效益,读者(观众)对象趋向模糊。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常由作者决定,这不用置疑。

但是为什么现在的许多文艺晚会的节目,不是以快板为主,却以唱歌为主,或跳舞为主,或相声为主,或文艺小品为主或多种文艺形式杂而有之呢?

这决定于观众的口胃。

课文讲了文艺文跟应用文的三点不同,这大大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也附带有助于了解什么是文艺文。

但我们在进一步领会应用文和文艺文时,又应当有辩证的观点,具体处理,灵活掌握。

  

  3.作者讲文艺文跟应用文不同,是用什么语言形式来关联的?

.

  

  答:

第1层关联是:

“首先”、“其次”、“又其次”.

  

  第2层关联是:

“这是第一点不同。

”“这是第二点不同。

  

  写了三个不同以后用“这样看来”关联。

  

  4.括弧里的话起什么作用?

能不能划去?

  

  答:

“当然,这是说,你不是名作家。

”名作家在社会上,在文学界,在学术界影响大,就常常会有人“逼着你非写不可”,作者加上这句话就全面了,否则有片面性,好的文章不能有片面性。

“当然要考虑社会效果”也是对“爱写什么写什么”的补充,否则人们要批评为只管写作不问效果。

看起来括号里的话是可有可无,至少轻于正文,其实不妨认为它比正文重要,而在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上,提高写作水平上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可忽视。

  

  5.什么叫做“写文艺文似易而实难,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

  

  答:

这句是对上文三个比较的小结,“似易”就是好像没有什么要求,没有什么限制,没有什么对象;“实难”就是要有更高的语文水平、更多的生活经历和很好的文学才能。

并不能每个人都能写文艺文,但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写应用文。

写应用文好像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或规定,其实只要注意一些应用文体的形式(当然有时候也要考虑内容),写起来还是比较容易。

也正因为容易,人们往往不重视学习应用文知识,因而产生一些不应产生的错误。

  

  6.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

既总结上文的三个比较,又启示下文具体地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

这叫过渡段。

这种过渡段在文章中很有作用,值得仔细玩味。

  

  7.第7段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答:

分两层。

第l层从“这本书”到“实例多”.说明“这本书”的实用性强,又讲了理论,比方提出了“实、准、简”三原则。

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实用性强”.这种既抓住问题的两个方面又指出主导所在、特征所在的论证方法很值得学习。

第2层依次介绍,言简意赅,揭示各自的优点,引人入胜。

例如“完全从实际出发,而且无微不至,读者要能照办,准错不了”,“举了不同类型的例子七条”,“虽然例子不多,可是从头到尾都是经验之谈,给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上了一堂最好的入门课”,“这种写法……最为实惠”:

推荐的目的相同,但写法不同,角度不同,腾挪跌宕,富有新义,句式又是同(×××谈××)中见异,异中有同,值得反复阅读,领会神韵。

这种名家妙笔,与其一味讲道理,做练习,不如叫学生细读精读反复读,乃至于背诵,以便理解、掌握。

  

  第8段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把《应用文写作知识》介绍“给还缺少写应用文经验的青年读者”.

  

  (七)练习提示:

  

  1.学生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谈一下文艺文和应用文的三点不同,选出一名最好的。

  

  2.《书林》认为本文前半部分“不很切题”,上海《青年报》只登出了后一部分,这都没有领会本文的精妙所在。

“纯粹就事论事”没有理论高度,不行,干巴巴地谈“实”“准”“简”不作比较说明,也是失之枯燥乏味难于深入,而且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较法把抽象的东西说具体了,把枯燥的东西说生动了,实在是语言大师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如果说本文还有什么美中不足,那就是文艺文和应用文的三个方面的比较有些“含意未申”,如前所说,文艺文的读者、文艺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固然有跟应用文不同的地方,但也常常受到客观形势客观条件的制约。

  

  3.“练习”四中①例有歧义;②例不准确;③例褒贬不当;④例罗嗦。

①应改为“病假或事假三天以上者”;②应当改为“应当进行处理”;③应改为“果断地做出……并派遣工程师××……”;④应改为“后来调到供销科,工会有!

临时任务,我又调去工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赵   锋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2、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3、认识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罗密欧听到朱丽叶死后的痛苦心情;

  2、体会莎剧语言充满浓厚诗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体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总体设计:

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把介绍文学常识、熟悉剧本情节放在预习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融戏剧常识、人物分析、情感体会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语文活动之中,课堂调控要灵活,要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模式,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设计(内容见前)

  授课前3-4天发下预习设计内容,并提示学习要求及方法。

  二、课堂导入:

  由一块石头(此石头表面含有两个人物外形,投影显示)的命名入手,谈谈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永恒主题:

爱情。

教师可以朗诵一首简短的爱情诗(或根据学过的文学作品编写)引出《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模仿莎剧人物出场念《开场诗》,投影显示: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交代过这几句挈领提纲,

  请诸位耐着心细听端详。

  三、熟悉情节: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常用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人物对话比较多,读完后情节并不能很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大脑中。

而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则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1、第五幕第三场主要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他们是什么身份?

关系是怎样的?

  帕里斯    罗密欧    朱丽叶    亲王    凯普莱特    蒙太古  劳伦斯   侍童  鲍尔萨泽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内容。

  帕、罗决斗,罗、朱殉情,神父陈情,蒙、凯和解。

  四、观看电影片段:

  选取罗密欧在朱丽叶墓前自诉和朱丽叶醒来一段。

  五、赏读品味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

莎士比亚的剧作创造了语言的奇迹,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

他的语言就是上帝,在塑造着人物性格,也在改变着人物命运;他的语言充满诗一样澎湃的激情,屡屡掀起读者情感的波涛。

细细品读这篇文章的语言以及蕴含的情感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请两位男生上台,对着投影“躺在墓中的朱丽叶”分别朗读帕里斯、罗密欧的台词。

配音乐。

  2、简评两学生的朗读。

在分析时要扣住人物的性格。

  3、让男生模仿罗密欧的口吻,想象一个情境(比如听到一只鸟叫,看到火把),再多说几句,书面表达出来;女生可想象朱丽叶在看到罗密欧已死去的神态动作语言,并描写出来。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4、再请两位男生朗读帕里斯与罗密欧交锋的一段,并作简评。

体会当时罗密欧、帕里斯不同的心理,特别是情感表现的程度。

  六、探寻主旨

  帕里斯死了。

(死也就死了)可是,罗密欧死了,朱丽叶也死了,他们死在爱神的怀抱里。

那么,怎么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呢?

什么是悲剧?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

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朱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作品闪耀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

  七、结束授课

  学生齐读剧尾维罗那亲王的台词,最后两句教师参与朗读。

  八、创意表演:

(如时间充足,可以放在课堂;否则作为课外表演练习)

  让学生自荐出任导演,由导演选择演员,并安排剧情。

教师随机采访其他同学对剧情及人物性格的认识、理解。

  九、扩展阅读

  1、课外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

  2、搜罗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作比较阅读,研究其共性及差异性。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