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06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3.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启)。

4.《左传·襄公四年》记载: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6.《左传·昭公六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7.《说文解字》: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8.《正韵》:

“律吕万法之所出,帮法令谓之(律)。

9.《夏书》曰:

“昏、(墨)贼,杀。

10.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已恶而掠美)”。

11.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

1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

13.“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1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1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贼)。

1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

17.《竹书纪年》记载: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18.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

“已恶而掠美为(昏)。

19.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

“贪以败官为(墨)。

20.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夏台)。

21.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赎刑)。

22.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甘誓),它也是夏朝是法律。

2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启)。

24.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禅让制)。

25.夏、商、周三代的法律用来命名的是(刑)。

26.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公正在、不偏不倚;限制、强制)。

27.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夏台;均台)。

28.“昏、墨、贼,杀”中的罪名是(昏;墨;贼)。

29.据东汉郑玄记述,夏刑除墨外,还有(大辟;膑;宫;劓)。

30.夏朝的法律规范包括(禹刑;甘誓)。

31.夏朝的法律规范的内容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礼;原始社会的战争命令;原始社会的苗族习惯法)。

3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夏朝全国共分为九个地区;夏朝中央有职事官六卿)。

33.夏朝法律制度包括(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昏、墨、贼,杀;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34.我国古代作为法律名称适用的术语有(刑;命;诏;典)。

35.夏朝的法律具有以下特点,即(夏明法律体现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不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夏朝法律非常残酷;夏朝法律维护奴隶主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夏朝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第二章

1.《诗.商颂.玄鸟》曰: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2.“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3.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

4.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刑名从商)。

5.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醢)。

6.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脯)。

7.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

8.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劓刑)。

9.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甲骨文)。

10.商朝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11.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继承制)。

12.商王掌握商朝的最主司法权,他利用(占卜)假借天意断案。

13.夏商的监狱通称为(圜土)。

14.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汤誓》)。

15.炮烙之刑出现于(商朝)。

16.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大辟)。

17.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宫刑)。

18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叫做(汤刑)。

19.“刑名从商”是(荀子)针对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

20.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

21.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羑里)。

22.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舍弃啬事)。

23.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醢)的刑罚。

24.商汤灭夏之后,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告诫他的诸侯们,禁止(不有功于民)。

25.商朝有一种罪名相当于后世的诈伪、内乱、谋反等罪名,这个罪叫做(暂遇奸宄)。

26.商朝的立法主要有(《汤刑》;《汤誓》;《汤诰》)。

27.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戮;炮烙;醢;脯)。

28.奴隶制五刑包括以下的(墨刑;劓刑;刖刑;宫刑)。

29.商朝的罪名主要有(不吉不迪;暂遇奸宄;不从誓言)。

30.商朝的监狱称作(圜土;羑里;囹圄)。

第三章

1.西周的“九刑”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鞭)、(扑)、(赎)、(流)四刑。

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

3.西周初期,土地归王一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

4.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质剂),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傅别)。

5.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6.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道程序,即“(六礼)”。

7.西周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七去或七出)。

8.西周的“三不去”指“(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先贫贱后富贵)”。

9.所谓嫡长继承制概括而言,就是“(立嫡以长子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0.西周在中央设(大司寇),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叫做(小司寇)。

11.“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这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尝试。

12.按宗法等级实行的(分封制)奠定了奴隶制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

13.《吕刑》的作者是(吕侯)。

14.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九刑》)。

15.西周的判例叫(成)。

16.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即(殷彝)。

17.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周公)。

18.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

19.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

20.周朝统治者吸取商场灭亡的教训,要求官吏勤于政务,不要饮酒,规定了一条罪名叫做(群饮罪)。

21.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

22.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

23.西周的买卖契约叫(质剂)。

24.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

其中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请求女家收下的程序是(纳采)。

25.《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多种理由体弃妻子,叫做(七出)。

26.西周自成王以后,王们继承开始实行(嫡长继承制)。

27.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小司寇)。

28西周的民事诉讼叫做(讼)。

29.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束矢)。

30.西周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钧金)。

31.“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最早规定在(西周)。

32.“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作为断案的依据,最早规定的时间在(西周)。

33.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西周的礼不能脱离刑而发挥职能作用;西周的法要通过礼和刑的相互作用完成阶级统治)。

34.西周的主要立法有(《吕刑》;《九刑》)。

35.以下属于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誓;礼;遗训;殷彝)。

36.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定罪量刑原则的有(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

37.“耄悼之年有最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悼”、分别是指(7岁以下;80、90岁以上)。

38.西周区分眚和非眚,就是区分(过失;故意)。

39.西周区分非终和惟终,就是区分(偶犯;惯犯)。

40.“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含义是指(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1.西周处死一般平民的方法有(腰斩;弃市;磔)。

42.西周对判处拘股刑的,根据罪过轻重,在司空监视下分别服劳役(1年;9个月;7个月;5个月)。

43.以下是西周罪名的有(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群饮罪)。

44.西周缔结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娶妻不娶同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45.西周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的目的是(防止近亲结婚;附远厚别)。

46.西周“三不去”的内容包括(无家可归的;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前贫后富贵的)。

47.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傅别;质剂)。

48.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的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49.“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除了辞听和色听处,还包括有(气听;耳听;目听)。

50.西周的监狱叫做(圜土;囹圄)。

51.西周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明德慎罚)。

52.西周礼治的核心是(亲亲;尊尊)。

第四章

1.礼制的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2.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3.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4.春秋时期邓析作(竹刑),是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5.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仆区法)。

6.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7.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

8.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财产的行为称之为“(盗)”。

9.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贼)”。

10.《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盗》)和(《贼》)。

11.晋国赵鞅公布成文法时遭到(孔子)的反对。

12.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

13.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春秋郑国的(子产)。

14.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15.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邓析)。

16.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

17.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竹简)上。

18.晋国的“常法”是(赵盾)制定的。

19.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这部法典是(法经)。

20.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商鞅)。

21.“被庐之法”是春秋(晋国)制定的。

22.商鞅入秦国变法改革,携带了李悝的(法经)。

23.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吴起)任令尹,实行变法。

24.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思想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25.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法经》)。

26.《法经》共(六)篇。

27.《法经》的作者是(李悝)。

28.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仆区法;茆门法)。

29.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行刑,“重其轻者”)。

30.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31.郑国两次公布法律,公布者分别是(子产;邓析)。

32.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井田制被破坏;王权旁落;宗法制松弛;法治取代礼治)。

33.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人是(赵鞅;荀寅)。

34.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的理由是(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35.春秋时期当郑国和晋国分别公布成文法时,坚决反对的人有(孔子;叔向)。

36.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实行改革的内容包括(“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善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民,同时用来备荒;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37.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制定了(“初租禾”;“止从死”)。

38.“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要制定成文法;要公布成文法)。

39.《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它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0.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

41.商鞅在秦国的第二次变法内容有(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42.以下关于郡县制中的县令、郡守说法正确的有(县令、郡守由国君选拔有才能之人担任,向国家领取俸禄;县令、郡守不掌握军政大公权,不得擅自作主,国君可随时将其罢免)。

第五章

1.公元前216年秦朝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2.秦始皇了为加强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3.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基础。

4.秦朝提出“法令由一统”,意思是说,全国不仅施行统一的法律,而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5.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6.秦王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同时,也首次建立了(皇帝)制度。

7.秦始皇和李悝等人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

8.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9.早在先秦时期,秦国运用法家选拔官吏的思想,提出“(三重选官法)”。

10.秦朝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11.秦朝对逃避徭役要给以一定的处罚。

秦律规定,如果应服徭役并已得到通知而没有去报到,定罪为(逋事)。

12.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为(廷尉)。

13.秦朝司法机关审讯后,作出判决,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叫做(读鞫)。

14.目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是秦朝的《(金布律)》。

15.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的法律形式是(式)。

16.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廷行事)。

17.在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掌管军事的是(太尉)。

18.秦朝对官吏考课的内容是(五善五失)。

19.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定杀)。

20.秦朝有一种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是(具五刑)。

21.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定杀)。

22.秦朝有一种徒刑,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

这种刑罚是(城旦)。

23.秦朝的鬼薪适用于男犯,它的刑期为(三年)。

24.在秦朝,多用于惩罚轻微犯罪官吏的刑罚是(谇)。

25.秦朝有一种罪名,即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此罪叫做(以古非今罪)。

26.秦律规定,禁止偷偷地移动田界的标志,否则构成(盗徙封罪)。

27.秦朝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是(《田律》)。

28.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廷尉)。

29.秦律规定,宣判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秦朝叫做(乞鞫)。

30.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国家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31.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包括(法令由一统;事皆决定于法;以刑杀为威)。

32.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法网严密;滥施刑罚;严刑重罚)。

33.《睡虎地秦墓竹简》经后人整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

34.秦朝的法律形式有(法律答问;廷行事)。

35.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6.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客士;军功;法律)。

37.秦朝考课标准分两个等级,分别是(最;殿)。

38.秦朝分别将故意和过失称为(端;不端)。

39.以下属于秦朝定罪量刑原则的有(责任年龄;数罪并罚;共犯加重;诬告反坐)。

40.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城旦;鬼薪;司寇;罚作)。

41.在秦朝的下列徒刑中,适用于女犯的有(舂;白粲;作如司寇)。

42.在秦朝的下列徒刑中,适用于男犯的有(城旦;司寇)。

43.秦朝按照是否在审理时刑讯逼供,将审判结果划分为三等,分别是(上;下;败)。

44.秦朝将受诉案件类型分为(公室告;非公室告)。

第六章

1.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皇帝制度制造一套理论,提出了“(君权神授)”说。

2.汉初至文景时期,汉朝的统治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辅以法家思想。

3.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4.汉朝将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叫做(比)。

5.在三公中,最高监察,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6.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的官吏在其辖区内对有名望的又有统治才能的人,向中央举荐的制度叫做(辟举)。

7.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和(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

8.两汉时期,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皆享有罪“(先请)”的特权。

9.汉文帝刑制改革的方案包括:

当劓者,(笞三百)。

10.汉朝为了惩罚诸侯在酎祭时所献贡金不合标准,特制定了(《酎金》)。

11.“君权神授”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董仲舒)。

12.皇帝制度的理论化、神秘化,开始于(汉朝)。

13.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黄老思想)。

14.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儒家思想)。

15.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16.在历史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

17.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约法三章)。

18.汉朝律典的代表是(九章律)。

19.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做(决事比)。

20.汉朝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叫做(科)。

21.汉代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叫做(征辟)。

22.汉代至仕的年龄是(七十)。

23.最早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思想的人是(孔子)。

24.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汉文帝)。

25.汉律规定,女子犯罪量刑,可以不亲自服徒刑,每个月出钱三百以顾人,此刑罚叫做(女徒顾山)。

26.在汉朝,如为农民起义通风报信、提供饮食,则构成(通行饮食罪)。

27.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见知故纵)。

28.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即(僭越罪)。

29.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30.汉代的起诉叫(告劾)。

31.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鞫狱)。

32.汉当事人进行判决叫(断狱)。

33.汉代经过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

34.汉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同秦朝一样,叫做(廷尉)。

35.汉律规定,如果官吏不执行而且阻碍皇帝诏令,侵犯皇权,则定为(废格诏收罪)。

36.“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杀人者死;伤人抵罪;盗抵罪)。

37.《九章律》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

38.汉律六十篇包括(《九章律》;《朝律》;《傍章律》;《越宫律》)。

39.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

40.汉朝官吏的选拔途径包括以下的(从开国功臣中选拔;通过中央的“太学”培养;征辟;察举)。

41.汉代的征辟分为(征召;辟举)。

42.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亲亲得相首匿;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43.汉朝定罪量刑原则“亲亲得首匿”规定,一定亲属范围之间可以互相隐匿犯罪,但两种罪除外,这两种分别是(谋反;大逆)。

44.汉代的书面遗嘱叫做(先令书;遗令)。

45.以下关于汉朝财产继承的说法正确的有(出现诸子均分财产的情况;出现遗嘱继承;庶子有财产继承权;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46.汉武帝时国家运用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两项措施是(均输;平准)。

47.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有(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商人购买土地;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政府做官;颁布“告缗令”,奖励人们告发不纳税的商人)。

48.以下关于汉代诉讼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儿子不准告父亲,媳妇不准告公婆,奴婢不准告主人;年未满十岁和在押犯告人,司法机关不受理;对普通犯罪,有人告发或被官吏告劾,随时予以逮捕;封建贵族官僚如果犯罪,需要逮捕,要先请)。

49.“春秋决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罚;症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50.汉代地方监察机关有(司隶尉;州刺史)。

第七章

1.魏律改具律为(刑名),并冠于律首。

2.正式规定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八议”条款是《魏律》。

3.在晋律里,将以夺爵、除名、免官来抵罪的制度称为(杂抵罪)。

4.北齐律的篇目为(十二)篇。

5.北齐律确立了(“重罪十条”),为后世的“十恶”提供了范例。

6.北魏、北齐将(流刑)列为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关,即(御史台)。

8.曹魏高贵乡公规定:

“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已嫁之妇,(“从夫家之罚”)。

9.“八议”最早规定在(魏律)。

10.开始区分律和令的是(晋律),其中规定“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11.以下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是(北齐律)。

12.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秋官大司寇)。

13.中国古代设置“登闻鼓”始于(西晋)。

14.封建法典的(十恶)源于“重罪十条”。

15.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的法典是(魏律)。

1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是(晋律)。

17.晋律规定买卖田宅牛马要向国家缴纳总价值4%的税收,称为(契税)。

18.北齐时,将廷尉改为(大理寺)。

19.御史台发展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关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纳礼入律的典型代表是(服制入律)。

21.魏律对两汉相沿的旧律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有(篇条由九章增加到十八章;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正式规定了“八议”条款)。

22.为晋律作注释的有(杜预;张裴)。

23.晋律较魏律的重大发展是(严格区别律令的界限;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法;“礼律并重”,如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规定了保护地主阶级特权的法律,如专门规定了“杂抵罪”)。

24.北齐律在魏律、晋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定律十二篇;确立了“重罪十条”;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有了重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八议”入律;“官当”入律;确立了“重罪十条”)。

26.所谓的“杂抵罪”,就是以(夺爵;除名;免官)来抵罪的总称。

27.最早规定官当的是(北魏律;南陈律)。

28.晋律规定,根据买卖的种类分类征收税收,分别叫做(契税;散估)。

29.三国两晋南北朝改革了刑罚制度,具体表现在(废除了宫刑;改革妇女从坐制度;定流刑为减死之刑)。

30.三国两晋南北朝加强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对司法权的控制,具体表现在(皇帝亲临听讼和录囚;建立直诉制度,比如“登闻鼓”)。

第八章

1.《开皇律》确定了封建制五刑,即(死)、(流)、(徒)、(杖)、(笞)。

2.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的法典是(《开皇律》)。

3.唐初立法以指导思想是(礼刑并用),(法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