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596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docx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

期末考试复习,请大家认真做题。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选;二多选;三判断;四材料题

考试注意:

一避免夹带,将考试材料带进考场,后果极其严重;二不能作弊;手机不要带进考场;

请注意教务处通知的具体考试时间段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在写作《资本论》的第二、三卷上。

但是,长期的穷困、劳累和疾病,损害了他的健康。

到1883年初,马克思的病情加重,恩格斯每天都来看望他,请医生为他看病,可是病情仍不见好转。

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书桌前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

他被安葬在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里。

恩格斯失去了亲密的战友,独力担负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重任。

他还花费极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遗稿,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

因为原稿除个别地方比较详细清楚以外,几乎都是用缩写字和速写符号写成的。

中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

恩格斯必须首先辨认和抄写手稿,然后在各种原稿本中选择最成熟的一种,并把所有的空白都填补起来,而且要写得和马克思的手笔一样。

恩格斯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整理这些遗稿。

后来,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恩格斯已经不能坐着写字,医生禁止他晚上看书。

他就请了一位秘书做记录,自己口述马克思的原稿。

为了整理出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原稿,恩格斯一丝不苟地推敲每一个字,并且增补了许多新材料来说明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了。

整理第三卷的工作更加艰巨,差不多又用了10年时间。

《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最后完成者却是恩格斯。

这两位亲密无间的朋友都为这部不朽的著作倾注了心血。

这部书就是这两位伟人非凡的革命友谊的见证。

除此以外,恩格斯还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恩格斯热情地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在他的支持下,1889年7月,22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第二国际”。

在大会上,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因为在1886年的这一天,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勇敢斗争精神。

大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从此,每年“五·一”成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95年,恩格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8月5日逝世了。

根据遗嘱,他的骨灰盒被葬入大海。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了一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导师。

他们相继去世后,工人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到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活动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各国工人和他们的政党瞩目的中心。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在1870年,原姓乌里扬诺夫。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

他的哥哥萨沙因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而被捕牺牲。

列宁却走上了另一条革命道路,决心用武装推翻专制政权。

在组织学生运动的时候,他曾被捕。

警官问他:

“你要造反吗?

要知道,你前面是一堵墙!

”列宁毫不示弱,反击说:

“是一堵腐朽的墙,一推就倒的!

后来,他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自学外文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自学了大学的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获得优异成绩。

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个掌握广博知识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成为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人物。

1895年,他领导的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他曾经被捕流放在西伯利亚3年,直到1900年才期满。

此后,他到了法国,办起了《火星报》,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作理论准备。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举行。

在讨论党纲、党章的时候,会议发生激烈的争论。

列宁认为:

只有承认党纲并且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能是党员。

这样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组织性。

而另外一些人主张,只要参加罢工,不参加组织也可以宣布为党员。

虽然后一种意见当时略占上风,但是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

它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

另一派人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

从此,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节选自《世界通史故事》)

(1)以上材料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A.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B.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列宁等以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D.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

“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

“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1)材料1中的“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其主要的背景包括()。

①工业革命开始爆发②工人阶级政党发展

③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④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B.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圣经和教条,一定要区别对待

C.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D.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法宝。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1.材料一: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根据唯物辩证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制度发展

B、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C、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

D、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有()

A、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D、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材料一:

“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

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

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

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

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

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

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

三年后,岛上的老鼠成灾。

应当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了五只好猫。

想不到,这些猫很快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

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

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出打猫。

材料二:

更有趣的是,居然还有老鼠吃猫的事!

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当高明:

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一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

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

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伙把猫吃掉。

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

根据材料分析:

1、综合比较材料1与材料2,反映的哲学道理正确的有()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

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

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三、材料: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

“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1、材料中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度这一哲学范畴是指()

A、肯定中包含否定B、必然性包含偶然性

C、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一]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二]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四]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1.上述材料关于认识论的概括,正确的是()

A.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C.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D.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材料四说明孙中山的知行观,概括正确的是()

A.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B.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C.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

D.孙中山的知行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材料分析题

(二)

[材料一]言必有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二]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

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

探索的理论》

[材料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四]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一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B.材料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C.材料三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

D.材料一、二、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都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

2.材料四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

B.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

C.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D.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一: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

元/人)

年份

纯收入

1.工资性收入

占比

(0%)

2.家庭经营纯收入

占比

(0%)

3.转移性收入

占比

(0%)

4.其他收入

占比

(0%)

2001

2366

772

32.6

1460

61.7

47

2.0

88

3.7

2002

2476

840

33.9

1488

60.1

51

2.1

98

4.0

2003

2622

919

35.0

1541

58.8

66

2.5

97

3.7

2004

2936

998

33.98

1746

59.45

77

2.62

116

3.95

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

材料二:

中宣部、文化部2005年12月14日在京召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

大会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

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

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1.材料一、二中包含的哲学依据有()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B.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C.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材料分析题

(二)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一: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材料三: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四: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1.上述材料分别包含的历史观,概括正确的是()

A.材料一是唯物史观

B.材料二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C.材料三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D.材料四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唯心史观的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从认识根源分析,唯心史观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

D.从社会历史根源分析,唯心史观的产生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

材料二: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

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三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

甲认为:

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

乙认为:

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根据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1,我们发现材料2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

A.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各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千差万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B.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C.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

D.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材料三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在于()。

A.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

B.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可以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

C.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

2.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

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请回答:

(1)材料1中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

A.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B.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C.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过的原理,我们知道()

A.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