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84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蕴含的许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

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把教师视为权威,学生只是容器,根本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强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发挥学生主体性”环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从容地发挥主体性;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照顾全体学生,让人人发挥主体性。

课外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时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发挥主体性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高中实践主体性语文教学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中有这么一句话: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话令我们感触很深,不由得想到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摒弃了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而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这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成为学习的奴隶。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听、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知、行、意、情的目的,提高知识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卢梭说:

“我们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向一个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方向发展。

其发展趋势已由对教育宏观改革的关注转向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教育教学实行改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主战场。

用素质教育的目光审视当时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沉闷空气依然存在,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成份太少。

其表现大体为:

一是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表面看,气氛也还热烈,但教师死套自己的教案,没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展现,学生完全是以被动消极的方式接受教育;二是一部分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强制下被迫进行学习,但他们的意识却游离课堂之外,呈现出一种应付学习的无政府状态。

凡此种种,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学生创新素质的贫乏,也带来了教师的不迭抱怨和连绵哀叹。

可见,要实现真正的改革,则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本原理论,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师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它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陶行知先生说: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

新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它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同时,更注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情感、个人条件及特长、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主动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语文教育的备课、上课等环节中,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选取了“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思想是近代世界教育思潮的产物。

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的两大思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蓬勃兴起与发展。

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思潮主张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学生的自然本性。

卢梭从感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应从经验中学习事物,而经验主要来源于“发挥主体性”,来源于“体验”。

自然主义教育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教学必须依从学生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展开,强调多感官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追究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对事物知道的也愈正确”。

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同样认为教育应以学生及其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发挥主体性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发挥学生主体性),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发挥学生主体性)得来的。

我们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都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论断。

两大教育思潮的主张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反对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活动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科学地认识教育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从事自觉的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驾驭人的自身发展。

用这一学说指导教学,使我们认识到:

1、教学活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让主体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内在动力,兴趣是人的本性的具体反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3、列宁说,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这无疑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4、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集体的活动,又有个体的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必然结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

从学生心理活动来分析,学习应包括两个方面:

感觉──思维──创造,称为认知过程,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称为志向活动,属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往往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强时,即使老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激发不了他的智慧火花。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发挥主体性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是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内核。

所有的教育学对教法的论述,都突出地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内核。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后人朱熹对此解释说:

“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学记》又进一步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性,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施加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能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现代教育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更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

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那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呢?

“主体性”首先必须是“活动主体”,作为主体的个人必须是发挥主体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的人,才能称得上主体。

作为学生能否成为主体,取决于他是否真正发挥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如果没有真正发挥主体性,只是消极被动地“参加”,他只能处于潜在的主体地位。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其次,主体性还强调了这种“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而且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创造性的活动、自主性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充分地表现了人的“主动性”。

由此可见,主体性是人的重要特征。

课堂上,能否发挥主体性是学生能否成为主体的明显标志。

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少数人发挥主体性,而是全体学生发挥主体性;不只是个别教学环节的发挥主体性,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发挥主体性;不只是动作的外显行为发挥主体性,而是动作、思维、情感的全部发挥主体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师要树立全员发展的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教师首先应该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去挖掘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时机。

其次,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特别鼓励。

2、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主体性。

学生发挥主体性不应局限于练习巩固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学活动的总结等。

应该看到,学生发挥主体性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体验越强烈,其主体意识就越能得到增强,从而就越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挥主体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教师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

兴趣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基础,情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发挥主体性过程中,没有兴趣的支配,没有情感的卷入,那只是一种被动的“参加”。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主体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模仿思维的范例,尝试思维的机会,选择思维的条件,创造思维的情境。

发挥思维主体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核心。

再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等各种感官投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自己。

(二)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体性教学活动都有所发展。

落实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组织学生发挥主体性教学活动时,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清朝顾嗣协《杂诗》所云: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才贵适中,慎忽多苛求。

“主体性”课堂教学正是按照这一观念,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对学生的评价也根据其不同的基础施以不同的评价。

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及时、广泛地了解、搜集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的时机。

2、教师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发挥主体性的信心和培养主体性的习惯。

一般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展现个性、学力以及学业成果的机会较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时间一长,也形成了一定的发挥主体性的习惯。

但是,其发挥主体性习惯是否科学,是否完美,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去分析,然后因人而宜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力差而对发挥主体性教学活动信心不足,教师一方面要把握这些学生的能力基点,为他们提供可以发挥主体性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步提高要求,不要“一步到位”,让学生在成功中慢慢树立信心,在学生有了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后,再有计划地培养其发挥主体性习惯。

(三)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发挥主体性行为的形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

实施这一原则,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认识和努力。

1、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去设计他们发挥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方案,不仅要从学习的内外部条件、时间、地点、学生、环境等因素进行整体考察,而且要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品质形成几个方面全面规划。

同时,还要对教学内容的结构逐章逐节逐篇分析,从整体上把握。

2、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的行为是逐渐形成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步加以引导,就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数量而言,低年级可少些,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加大;就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时段而言,起始阶段可以是无意识的,随着习惯的养成逐渐变为有意识的;就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空间而言,可以从师生的双边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最终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就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深度而言,可以从教师示范、学生摹仿开始,逐步过渡到以学生思考操作为主,教师从中点拨启发为辅,最后达到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状况的调查

1、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在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20个班中进行。

(2)调查方法:

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谈话为辅的方式,题型采用选择题为主。

共计选择题20个,文字简答题5个。

共发出调查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占总调查问卷86%。

问卷的调查内容涉及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现状(学习状况、时间安排、学习效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主体性发挥的愿望等。

2、现状及分析

主体性,就是指在自己做事时不要别人催,自己能主动及时的而且多少带有一点创造性的劳动。

对学生而言,也就意味着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养成自己探索的习惯,养成观察分析周围环境的敏锐性;在学习目标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度;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达到的目标是素质教育所定的标准。

而不是学生之间竞争的结果。

那么,在现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处于何种状态呢?

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目前学习自主权所处的状态

调查项人数百分比

自主权得到充分尊重668%

有一定的自主权60373%

基本没有自主权8310%

说不清楚749%

结论:

众所周知,只要当人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时,其学习效率应是最佳的。

因此,学习自主权得以充分尊重是十分重要的,而从表1中,不难发现,认为现今学习中,基本没有学习自主权的和对此表示说不清楚的总和(19%),已达到认为学习自主权已得到充分尊重(8%)的一倍多。

显然,一方面,作为教育者,在如何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的问题上有待于探索;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也应积极主动地把握学习主动权。

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拥有的主体性发挥的内容安排、主动性、计划性、利用率、自我们满意率都并不尽如人意。

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

表2 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调查项人数百分比

主动完成学习任务11614%

能够完成学习任务28134%

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749%

视情况而定35543%

表3 学习计划性的体现

调查项人数百分比

很有计划253%

较有计划27333%

一般43853%

无计划9011%

表4 学习时间利用率

调查项人数百分比

高334%

一般35543%

时高时低33941%

随心所欲9912%

表5 学习时间利用率的自我们评价

调查项人数百分比

满意506%

基本满意38046%

不满意34642%

很不满意506%

结论:

综上所示,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有55%的同学有学习安排,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有35%的同学表现出的是随心所欲的态度,这是不容乐观的。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学生缺少必要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仅占总人数的14%,并且,这个“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仅局限于课程的学习,至于拓展学习、研究性学习所占的比例也许更令人汗颜。

由于缺少应有的学习主动性,由此而来的学习计划性(11%的学生表现出的是无计划性)、学习时间利用率(12%的学生表现出的是随心所欲)的不尽如人意也就与之呈正比趋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主体性发挥的愿望和可能。

见表6:

表6 对实现主体性发挥的信心

调查项人数百分比

充满信心8311%

比较有把握334%

需要再努力62774%

比较困难8311%

结论:

尽管充满信心和比较有把握的只占15%,但有74%的同学清楚地意识到“需要再努力”,这就说明他们并未满足现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他们是有潜质的,而且对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是有期望的。

这无疑把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这一命题摆在教育者的眼前。

(二)学生被动性学习的原因

1、来自家庭的因素。

学生的父母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对子女的期望都很大。

他们想让子女出人头地,只能对子女严加管教。

他们不追求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要学好功课就行。

“分、分、分,是家长的命根”。

他们一有空就监督子女做xyz,读abc,自己忙不过来,还要请家教,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

严禁子女看课外读物,甚至要求子女只学主课,丢掉副课。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们的思维越来越僵化,视野越来越狭窄,对社会越来越淡漠。

学习也就越来越被动。

2、来自学校的因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许多学校把合格率、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片面地抓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导致学生间不健康竞争;漠视同学友情,习惯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要求很低,对别人要求很高;自私自利、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缺乏合作意识。

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还使学生失去了许多课余时间,失去了许多社会活动的机会。

教学过程忽略了人的丰富多样的生命内涵,以致原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教学内容太忠于教材,而缺乏创造性、情境性、灵活性;教学形式因为太讲究规范与模式而约束了多样性;教学方法上有太多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而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达到自我完善。

这种教学活动,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听话的乖宝宝,高分低能的“天才”而已。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

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

只有改变这种落后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将素质教育、学生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来自社会的因素。

现代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学生长期处在被限制的环境中,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显然要弱一些,接触现代化的信息比社会上的人晚一步,他们对一些科技,意识前沿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他们的超前意识也比较弱。

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没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以后谋生或者更好地发展,学生被迫屈从与应试教育,被动学习。

倘要批评当今社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压抑,还是借用卢梭的一句名言最能一针见血: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4、来自学生个人的因素。

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一些社交场合,在校学生往往不及社会青年应对自如。

就是在课堂上,他们有新的想法不敢说,有真挚的感情不敢流露,个性不敢张扬。

课堂外真实投入的作文怕被人笑话,平时作文不敢放开手脚,考试更不敢冒险。

这实际上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还有少数学生,由于长期受压抑,主体性严重缺失,养成懒懒散散的习惯,甚至厌世的态度,把学习看成是被迫的事情,这样的人,学习效率必然很低。

5、来自教材的因素。

在教材编写方面,过多地注意了语文的政治教育作用,而忽视了语文的文化性,人文性的美感熏陶作用。

如《崇高的理想》、《个人和集体》、《改造我们们的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像这些文章,如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完全可以放进政治教材中。

有的向学生宣扬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假大空性质的东西,粉饰太平,掩盖丑恶。

放到现实生活中一比较,学生多少有些受骗的感觉,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

幸好,新教材已有较大的调整。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发挥学生主体性”环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

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

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如《胡同文化》一课,乍一看,似乎内容较为凌乱,学生不易理解。

我们就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自己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但这样又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愿动脑,坐享其成。

如何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呢?

我们采用的办法很简单———竞赛法。

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规定每组学生必须要找出任意两段的中心句,哪一组先找出就让哪一组先回答,而其他各组只能回答别组没找到的段落。

而当每组都找到相应段落的中心句后,余下的段落就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回答正确的就可累计加分。

这样,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各组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进行讨论,力争找到最恰当的中心句或自己概括出准确的中心句。

通过这种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中心句,既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从容地发挥主体性。

在课堂45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是一篇涉及美学评价的自读课,课文内容较抽象,但它是对学生进行美学启蒙教育的好文章。

课前,我们发动学生一起合作,找来了雕像、图画,用电脑下载了各有关的图片做成了幻灯片。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性中,学习任务很快地完成了。

因此,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很大作用。

再如教授《鸿门宴》,我们让学生自己写剧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然后在班里演出。

虽然准备工作花了两周时间,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提高了语文修养,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2、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发挥主体性。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我们们模仿办案人员的思路分下面五个步骤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个是案发背景,也就是我们们作为办案人员要了解死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