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21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docx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

“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沉寂历史的原因探究

  摘要:

曹维城奠定了事实上的“千古第一”武状元的历史地位,然而其并未有显赫的声名标榜史册。

文章从清代科举制度和军事用人制度以及曹维城的性情爱好、除官地域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云贵太平无战事是最终导致曹维城失去了施展军事才能机会的根本原因,清代科举制度的“重文轻武”思想和军事用人制度的“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思想,以及曹维城沉迷诗画以致意志消沉也是阻碍其建功立业、仕途畅达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曹维城落寞战争重文轻武用人制度性情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643(2015)03-0017-03贵州籍武人曹维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武殿试第一,成为贵州武举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武状元。

[1]维城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三百余年,除了贵阳有一条街叫“曹状元街”和那历史上关于他的“只言片语”的记载外,几乎不再留什么痕迹和影响。

作为军事人才的曹状元在历史上未建立赫赫战功而默默无闻,他隐约只在与贵州文史研究有关的特定人群中传扬,“千古第一”武状元曹维城似乎就要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曹维城能文能武与康熙朝武举的文武并重的武举取材思想暗相契合,人们在惊叹曹维城武举考试应运而生的同时,义惋惜其仕途上的生不逢时。

曹维城最后不能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是有其根源的,是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和他所处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他个人性格特征使然。

1武举史上“千古第一”武状元地位

  唐代的武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注重实战,对射箭、马射、马枪和身体条件、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创办的武学,类似于后世的军事院校,一直被沿用至明朝。

宋代武举制度趋于完备,在考试程序和考试科目上都形成了基本模式。

元代武举废止不行。

明清是武举制度发展的黄金时代,清代达到了顶峰,而康熙年问的推行武举“文武并重”取材思想有别于他朝,最具代表性,是武举制度最科学、最完善并且难度最高的时期。

武举制度发展至清代后期,盛极而衰,直至没落。

曹维城参加武殿试时正处在康熙“文武并重”武举取材思想成熟期。

曹维城能文能武,最终以优异的内场、外场考试成绩取得了第一名,成为武举史上名符其实的“千古第一”武状元。

2云南无战事

  曹维城最迟出生在1683年,在1703年武殿试第一以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大清国经历了以下大事件:

[2]

  1716年,新疆准葛尔策妄阿拉布坦占领西藏.1720年,清军占领西藏。

  1724年,清政府平定西北地区罗卜藏丹津独立活动。

  1726年,清政府在云贵五省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1727年,清政府平定西藏的独立活动,等等。

  曹维城除官云南,从《曹价人状头招饮,以诗见嘲,因和之以诗》(见民国《贵州通志?

人物志》)的“六诏流惠泽”可以印证,这“六诏”指的是唐初分布在云南洱海地区的蒙?

v诏、越析诏、浪穹诏、?

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

以上发生的大事件里只有一件与云南地区有关,就是1726年的云贵五省实行的改土归流。

虽然这时的改土归流仍然存在着土官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但仍然迫于清朝中央政府的震慑,纷纷交出封印,被迫接受改土归流政策。

少数敢于反抗者,其规模之小,远不能与明神宗时期发动的八路明军镇压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犯上作乱的播州战役相提并论。

[3]其实,云贵地区自吴三桂叛乱以后就较为平静了。

所以,曹维城作官云南“六诏”所在的洱海地区,没有战争发生,曹维城根本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时已经四五十岁的曹维城,在以后的日子里更没有显示军事才能的机会了。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力挽狂澜,成为唐室再造者;戚继光荡平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而名垂青史。

若不是战争的存在,郭、戚二人是难以功成名就的。

曹维城生活康熙朝的承平盛世里,英雄难有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文韬武略,过着“鸟尽弓藏”的生活。

没有战争的洗礼,难以出人头地。

3历史上的武举人才难成“气候”武举制度在中国推行了1200年之久,诞生了武状元、武举人无数,但真正能在历史上扬名立万的却凤毛麟角。

这不是这些武状元、武举人拙劣不优秀,而是由于科举制度上的重文轻武和军事用人制度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所决定的。

所以曹维城在仕途上的命运注定和其他武举人才没有两样。

3.1科举考试上的重文轻武

  武举创建于唐。

唐武举科除官高于进士科,如郭子仪武举后从“六品上”,远高于进士及第所授“从九品下”或“从九品上”。

而到了宋代,在陈桥兵变中众将以黄袍加其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因担心部下会以同样的方式造反,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帅的兵权。

采用“崇文抑武”的政策,尊儒崇文,礼贤下士,改变五代以来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社会重武轻文的局面,重文轻武的风气由此始。

[4]

  宋代重文轻武的思想甚至渗透到了普通百姓阶层。

北宋的陈尧咨(四川阆中人),是自己家第二个状元及第的人,射术很高,有“小南基(春秋著名射手由基)”之称。

宋真宗想让他转为武职,让人带话:

“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节度使)。

”陈尧咨回家与母亲商量,遭到母亲的杖打:

“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乎?

”最后陈尧咨就没有改换武阶。

这是典型的文不换武的事例,[4]像这样的事例也还很多,重文轻武的思想就这样一代代的蔓延开来。

  明代一直奉行重文轻武的思想,除官地位低下,升迁艰难。

满人以弓矢定天下,注重军事力量的培养,进关统治中原以后,采了武举制度,除官大都优于进士科,但是从仕途发展的潜力来看还是远不及进士科。

毕竟清人大都采用汉制,所以重文轻武的思想仍然是延续到整个社会。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重道而轻艺,重文而轻武,以其重道而轻艺也……且夫同一状元,文则名震四海,荣耀一时,朝野皆企其才华,妇女皆仰其丰采。

若武元则以纠纠目之者有之矣。

同一大员也,文则功不必著乎旅常,威不必行于薄海,亲友皆赞其学,里党均引为荣。

若武职则以卑卑视之者有之矣。

”陈耀清在《中国宜重武功论》中如是说,文武状元的待遇,可见一斑。

  自元以来,北京孔庙院内的《进士题名碑》记载着了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而明清的武科就没有如此“殊遇”,以致许多武进士乃至武状元资料短缺,甚至有的名不可考。

  武状元曹维城也脱离不了重文轻武思想的制约,“官至副将”,根本算不上官运亨通了。

3.2用人制度上的行伍出身为正途

  武举制度诞生后,并不是军事人才的唯一选拔途径,历代军事用人制度都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作为补充的方式存在。

中国历史上的武进士、武举人数以万计,真正能彪炳史册的寥若辰星,如前面提到的郭了仪、戚继光外,还有的如南宋武状元周虎,清初名将梁化凤、抗英总兵葛云飞,吴三桂也是武进士,等等。

如若要与行伍出身的名将相比,数量确实微不足道。

  满清统治者是游牧民族,注重武力,因此武举的地位较历代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是招录的人数较以前多,二是除官比文科官职高,比前朝有很大的改观。

因此参加武举的武人趋之若鹜,但是提拔军官仍然以行伍出身为正途,以武举出身为次之,只是在军官中武举出身的有较大比例的提高。

曹维城官至副将,秩从二品,位次于总兵,官阶已不低了,如果要官升一品,武举出身是阻碍其如愿的一个因素。

4“舞文弄墨”的武状元《黔诗纪略?

后编》称曹维城“能诗善画”,作为武状元的曹维城堪称得上是文武通才,然而作为军事官员身份的他过分沉溺于吟诗作画之中,反而成为阻碍其仕途畅达的原因之一。

4.1贵州明末清初文风渐起

  贵州自明代中叶(1413年)建省以来,文教渐兴,直至明末,贵州诗词进入了“道乃大启”的阶段,一些诗人如谢三秀、杨文骢、吴中蕃等与中原诗坛名流交流唱和,诗艺大进,也使贵州诗坛面貌为之一振,此后贵州文学正式被推上了全国文坛。

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悟道,也为贵州文坛注入了源头活水。

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的王阳明,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民国《贵州通志?

人物志》记载:

“维城虽武人,能诗.尝与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相交好”,这朱文、吴中蕃、潘德征是何许人也?

[5]

  朱文,贵州广顺州(今长顺县)人,明崇祯时诸生,明亡后隐居而终,长于写诗,与吴中蕃关系甚好。

  吴中蕃,贵阳人,崇祯举人,曾在南明永历王朝任职,后义被吴三桂招为麾下,旋义逃脱,主纂《贵州通志》,诗作一千多首。

  潘德征,贵阳人,出身在明末崇祯年问,康熙举子,曾步入仕途,后隐居以著书课子为乐,善作诗。

  可以看出,接触的这三位都是以贵阳地带的名士、诗人,其中吴中蕃在贵州文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贵州通志?

人物志》义载:

“子石尝受诗学于周起渭,故亦能诗。

”这个周起渭义是谁呢?

周起渭,字渔璜,贵阳青骑龙人,康熙进士,曾参予编修《康熙字典》,清初全国著名诗人。

同时义可以看出,曹维城与周起渭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曹维城与贵阳这一群诗人在一起,所谓“近朱者赤”,即使“不会作诗也会吟”了,况且他确实学作诗了,被朱文赞“三十称诗伯”,说明做诗的水平还相当的高。

他不但自己做诗,而且也要求自己的儿子曹石也作诗,曹石有《秋烟草堂诗稿》存世。

可见曹维城对文化学习的推崇备至。

4.2沉迷诗酒,仕途黯淡

  曹维城遗留下来了三首诗,每首诗也都很有意境。

《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二首[6],都与佛寺有关,充满禅意,耐人寻味,可以领略到诗人沉静的心情。

《白浦望蓼花》[7]全是写景,清新婉约,美景如面,跃然诗外。

诗写得很好,同时从另一方面却能看出曹状元被消磨得胸无大志,不与世争,流连山水的颓废、落寞的心情。

  广顺朱文《曹价人状头招饮,以诗见嘲,因和之以诗》的后半部份说道:

“广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

好景不独赏,良辰各须惜。

捧出紫霞杯,相逢倾玉液。

觥筹相交错,追欢忘形迹。

漫漫雨花天,天乐奏于席。

暑气顿然消,凉风生两腋。

不减禊兰亭,今朝兴共适。

诘朝期南明,仍话松间石。

我归倩人扶,倒著软沙帻。

童子双鼓掌,笑同山公疾。

”一幅重演“兰亭”盛会的“曲水流觞”图义再现眼前。

历史上能“舞文弄墨”的武状元应该不算多,然而像曹维城这样玩到极致的却绝无仅有了。

曹维城虽武人却有文人的情怀,过分的沉迷诗酒,玩物丧志,以致仕途愈为黯淡,最终以云南副将的官衔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

参考文献:

[1]杨承友.武状元曹维城身世考[J].搏击?

体育论坛,2013:

88-90.[2]唐昌晋.清代政事军功评述[M].台北:

里仁书局,1997:

329-544.[3]范同寿.贵州历史笔记[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56-162.[4]陈峰.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重文轻武风气[J].中国史研究,2001

(2).[5]何仁仲.贵州通史3.清代的贵州[M].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741-759.[6]王守文.武状元曹维城及其家世[J].贵州文史,2006:

4.[7]师陵漪.再写平天湖――重温明嘉靖《池州府志》有感(3)[EB/OL].http:

//

  AnalysisontheReasonoftheSilentHistoryofMilitarySuper

  PowerCaoWeicheng

  YangChengyou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ZunyiNormalCollege,ZunyiGuizhou563002,China)Abstract:

CaoWeicheng,themilitarysuperpower,establishedthehistoricalstatusof"thefirstthroughtheages",However,hedidnothaveaglorioushistory.Thisarticleanalyzesfromtheperspectives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iiiQingnasty,militarytalent-selectionsystem,thedispositionandhobbiesofCaoWeicheng,post-relinquishmentareas.ResearchesshowthattherebeingpeacefulandnowarsinYunanandGuizhou,whichwasthefundamentalreasonthatledtoCaoWeicheng'sinabilitytoimplementhismilitarytalents.Also,theideologyof“puttingmentalpursuitsabovematerialarts",themilitarytalent-selectionsystemof"treatingofficialroadastherighttract”,CaoWeichengbeingaddictedtopoemandpaintingwhichledtodepressionwerealsoimportantreasonsthathinderhimfrommakingcontributionstothecountryandasmoothpathtotheofficialcareer.Keywords:

CaoWeichengdesolatewarputtingmentalpursuitsabovematerialarts

  talent-selectionsystemtempera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