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27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docx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

-

文章

来源莲山

课件www.5yKJ.Com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5课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5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A、课标、教学目标、考纲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高考考纲:

【▽二

(一)5】明治维新(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和内容、历史地位(全国《考纲》)

(三)教学目标(福建《教学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幕府统治的内外危机。

(1)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

(2)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说明日民族求变自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概述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建立,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武装倒幕消除了阻碍改革的反对派势力,成为开展明治维新的前提。

(2)按“废旧”和“布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联系欧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形式,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作用,认识其局限性。

(1)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维新后日本国力发展,体会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

(2)结合近现代史上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留下的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的局限性,树立和平崛起的发展观。

B、教学重点: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C、教学难点:

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D、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3课时)

E、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B)讲授新课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德川;江户1603~1869年)

——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内忧外患)

1、内忧: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

——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1)政治上,四民不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顽固坚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①天皇:

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②将军:

掌握国政实权,是最大的封建主,最高统治者,把领地分封给藩主

③大名:

藩主效忠将军,结成幕藩体制

④社会:

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各等级内部又划分出许多阶层,身分等级世代相继

1)武士阶级:

是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

2)农民、工商业者:

受压迫剥削

2)改革力量形成:

中下级武士(领导)、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有变革体制的强烈愿望,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

(2)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①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

②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和发展:

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

1)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

2)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

——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④严格限制商业活动和手工工场的规模,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态度

1)实行商品专卖,设立关卡、恣意没收工商业者财产

2)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3)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使日落后于世界发展大趋势

①禁止日本人出海(为维护幕府封建统治)

②只允许荷兰等国的商船在长崎一地从事有限的贸易

2、外患:

黑船来航的冲击(1853年)

——欧美列强的侵略,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1)情况

①培理叩关:

1853年,率美舰以武力打开日大门

②幕府被迫开国:

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2)影响:

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①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积极辅佐藩主,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②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对内广开言路,改革幕政,对外通过开国,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民族独立

③产生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

④激化了日本社会的内部矛盾

(3)幕府的高压政策:

激化了日本社会的内部矛盾

——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①竭力维持旧的统治秩序

②镇压要求改革的有志之士:

处死、禁闭、流放多人

3、武装倒幕运动的成功:

建立明治新政府(因幕府的镇压觉醒)

——部分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从统治阶层中分化出来

(1)主张:

“尊王攘夷”“王政复古”“大政奉还”

①对内:

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抨击幕府篡权,

②对外:

要求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

(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

胜因

①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权,向西方学习

——目的明确,要求富国强兵

②逐渐控制了长州、萨摩等藩的政权

——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努力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③长州藩打破传统的身分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建立了主要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④发动京都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

——利用年轻的天皇倒幕,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

(3)彻底消灭幕府势力:

经一年多的内战

——结束德川幕府统治

①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长州藩成大本营]

②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4、目的:

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决心改革

——核心:

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近代化

(1)政治:

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2)经济:

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

(3)对外:

摆脱外来压迫

(4)总体:

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

二、过程、内容、措施、情况

——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

措施作用

政治[核心:

政体改革]①废藩置县,废除藩国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③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①明治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改革后,实际上形成了藩阀专制,引发了运动,政府被迫进一步进行政体改革。

②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统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经济(核心:

殖产兴业)①实行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

②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用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突出国企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

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①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的发展。

②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文化(核心:

文明开化)①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

的方针

②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

的热潮

③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④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①教育改革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②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了落后愚昧;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东方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是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

1.政治:

废除旧体制:

——确立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①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②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2)实行“四民平等”:

取消封建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

(3)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

2.经济,殖产兴业:

——利用政府力量发展新经济,大力促进工业化,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2)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

(3)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提高日的生产力水平

——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

(4)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5)土地改革: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6)创办国营“模范工厂”: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

(7)扶植私人企业:

低价转售国营工厂给私人资本家

①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②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

——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8)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的热潮(19C80年代中期开始)

3.倡导“文明开化”

——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1)生活习俗西化:

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①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

掀起学习西方高潮

——实行全盘欧化:

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

②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2)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提高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

①实行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增加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②确定“国民皆学”的方针:

——打破传统的身分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

③实行“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

号召人们向西方学习,向文明进军

——大量介绍西方情况和各种学说,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④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3)大力培养本国人才:

成为日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①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4)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兴办报社、翻译出版西方著作

——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4.军事:

建立新军队

——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取消旧军制,建立新军制

(1)1873年,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2)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3)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

(4)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新组建的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军部指挥:

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

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强调“忠君”、“尚武”等精神,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三、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的道路

(一)作用、意义(积极)崛起为东方强国

——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

使日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增强了国力

——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①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

——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2)政治:

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政治体制

——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始了民主化的历程

①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颁布和实施。

②在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下,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1)颁布了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3)军事:

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建立了现代化军队

(4)文教:

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①打破了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②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5)对外:

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①是东方国家中,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

——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②亚洲一些邻国纷纷仿效日本,进行变革

(二)历史局限性(消极)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1、改革不彻底: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经济上:

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造成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2)国际:

军国主义发展,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狭隘的民族主义,导致日本吞并琉球,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挑起二战

①为取得海外市场的目标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

——推动日本加入欧美国家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行列

②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3)政治上:

藩阀长期垄断政权,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4)文化:

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

四、胜因: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实力较强:

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全面有效的措施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D)课堂练习:

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E)课后作业及答案:

课后自我测评

一、课内思考题:

1.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主要是担心各藩通过对外贸易强大起来,这和中国清朝锁国有何不同?

答:

幕府实行的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幕府统治。

中国清朝的锁国是认为天朝大国对外无需求。

2.看一看,出岛设置了几条对外通路?

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

一条。

德川幕府只允许在长崎一地开一条对外通路与荷兰等国通商。

3.想一想,倒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

(1)目的明确,要求富国强兵,又打破身份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2)利用年轻的无皇倒幕,在政治上有一定优势。

4.日本人的姓氏反映了什么历史变迁?

答:

从幕府统治时期,普通百姓身份低下,没有姓氏。

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后百姓才有了姓氏,说明明治改革取消了等级身份。

5.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和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厂有何不同?

答:

手工工厂规模小,为家庭作坊式的。

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则是集中的,规模比较大的,采用先进技术生产。

6.当时,有人认为开设国会为时尚早,因为日本人尚未完全开化,不学无智,由民选议会讨论决定国家大事无异于缘木求鱼。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

这种观点有点保守,开设国会也是民权运动的要求。

但从日本历史看,觉悟的知识分子只是少数。

7.你认为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邻国。

答:

将本民族置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阅读与思考

答:

(1)可以看出明治年间东京已经有近代工厂的兴建、大农业机具的使用,铁路交通和轮船通航,电报邮政的运营,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以及鼓励穿西服、吃西餐、建洋房、理发等。

(2)明治维新时欧洲已进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亚洲却仍处于落后状态。

日本向西方学习,力图摆脱贫困,但又向西方列强一样侵略中、朝等国。

明治维新正是按福泽喻吉的思路进行的,所以他的书像被印在日元上。

三、解析与探究

答:

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同时并举,多层次的摄取方法,形成了一个全方位摄取外来文明的机制,从而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在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尤其在接触的初期,表现了恐惧、不解、憎恨等态度。

站在自己文化历史的立场去观察外来文化,包容和客观是应该培养的研究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态度。

四、自我测评

1、答:

(1)

①第一条是为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第二条强调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③第三条是废除等级身份制。

④第四条是暗示放弃攘夷口号,要与外国交往。

⑤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

(2)对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非并不能简单评价,而应该仔细分析;,没有政府的扶植日本的私人资本业会很快发展。

政府的资本来源于对外侵略所得,这正是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特点

(3)

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

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免)

军队统率权

五、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D2、A3、D4、C5、B6、C7、D8、D

1、.明治维新中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措施是(D)

A、土地国有化,统一征收地税B、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拍卖土地

C、国家租赁土地,建立私人农场D、承认土地私有

2、明治维新前,公开反对幕府的改革派的大本营是(A)

A、长洲藩B、萨摩藩C、土佐藩D、肥前藩

3、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D)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适度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4、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比,其相同的历史条件是( C )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B、借鉴别国受辱教训

C、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D、当权者腐朽与无能

5、近代日本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中,哪些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B )

①洋学的传播 ②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③形成改革派 ④黑船来航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日本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始于何时( C )

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7、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度政治体制的标志是( D )

A、幕府统治被推翻   B、明治维新开始

C、明治维新其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D、《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8、明治政府视为推动近代化关键所在的是( D )

A、工业发展  B、废除割据状态C、新闻出版事业D、教育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

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的秘密。

……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的时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寻访了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各国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厂,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材料三: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有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用的外国专家,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的势力。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

长州和萨摩两藩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答:

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

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侵略。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答:

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政府部门鼓励、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不同的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人才;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以神道确立对天皇的崇拜。

(3)指出明治时代的日本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答:

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以战为主者,镇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策。

以国家大计言之,欲先发展宏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以为之耶?

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国缩,非又如何待也。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三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宜。

——以上材料均摘自《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何意义?

答:

提出要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工商业。

批判了闭关锁国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材料二的思想对材料一来说,有何继承和发展?

这种主张是从什么事件以后开始的?

答:

继承材料一的对外开放思想,但提出了不能被动接受,应该走出去,主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

明治维新。

(3)材料二、三在对待外国文明上的主张是什么?

有何现实意义?

答:

学习西方要结合本国实际,不能全盘西化。

这对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仍有启迪作用。

F、探究过程

(A)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一)相同:

都是统治阶级领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

(1)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目的都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2)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都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3)都开始了近代教育制度

(4)都维护了封建专制

(二)不同:

(1)日本既进行经济改革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较弱,日本的较强。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给慈禧太后废除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

(4)日本是踏踏实实的刻苦学习迎头赶上

——洋务运动则是委手委脚,连自己传统都没勇气打破,是不会成功的

(5)洋务运动:

是清政府中的开明地主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这场运动未能使清政府富强起来,原因是这场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但是在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