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77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docx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1

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2下(解析)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世界史部分

09年新课标高考涉及到历史的共有14套试卷,即山东文综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宁夏辽宁文综卷、上海文综卷、上海历史卷、广东文科基础卷、广东理科基础卷、广东单科历史卷、江苏历史卷、海南历史卷、福建文综卷、安徽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卷。

因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分类汇总时,以人教版的教材体系为主。

答案有详细解析。

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009广东文基,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答案:

A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2.(2009宁夏辽宁文综,31)表1美国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答案:

B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是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3.(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

A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形成,并且拉大了东西方的差离,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4.(2009江苏历史卷,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问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

C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被分隔在几个相对封闭区域,彼此之间很少联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5.(2009广东历史卷,1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

A寻找黄金和白银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因,排除D项。

最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夺,而并非大西洋,排除B项。

继西、葡之后,荷兰、英法也先后加入到殖民争夺的行列,排除C项。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只是暂时承认了西葡殖民掠夺的成果,A项符合题意。

6.(2009广东历史卷,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答案:

A上述证据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欧、亚、美几大洲之间,或者说全球间的流通,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表现。

7.(2009上海历史卷,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

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

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霎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

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

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C“1814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说明了工业革命促进印刷技术的极大提高。

8.(2009浙江文综卷,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

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

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13分)

【答案要点】

(1)三项因素:

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

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

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2009上海文综,12)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

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A.马歇尔计划B.布什计划C.里根计划D.罗斯福新政

答案:

D奥巴马实际上是实行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施行了类似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

2.(2009江苏历史卷,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兴办公共工程目的是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为广大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借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故①②③都正确。

经济危机导致物价急剧下滑,④说法错误。

3.(2009广东历史卷,23)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

罗斯福读后批注:

“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

A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始终是信封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答案:

C题干表明早在罗斯福上台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中就已建议政府通过增加开支干预经济,故A项错误,C项正确;罗斯福是在美国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上台的,上台之前美国就已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排除B项;罗斯福的批注把书本提倡的观点说成是“哪有此等好事”,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排除D项。

4.(2009广东历史卷,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

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

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分)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

(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

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

(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

【解析】第一问和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设计,这类设计一般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切忌由论没据。

第二问对高福利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

【答案】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分)

(2)否。

(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分)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6分)

反对的理由,例如:

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燕尾服。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09广东理科基础,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

B注意材料中的“不是唯一的”、“最好的”、“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等关键信息。

2.(2009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甚微,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3.(2009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

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知D项符合题意。

4.(2009江苏历史卷,1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尽管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5.(2009广东历史卷,22)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否定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2009海南历史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6分)

【答案要点】

(1)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

7.(2009天津文综历史,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6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 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

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

(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3分)

材料五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4分)

材料六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

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

(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4分)

【参考答案】

(1)以民为本。

(关注民生、农本思想)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

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

(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09广东文基,36)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答案:

A欧盟正式建立是在1993年,它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

B项错在“消除了贸易障碍”;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欧盟成立之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于2001年,比欧盟建立的时间要晚。

2.(2009天津文综历史,8)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答案:

B图标中的“WORLDBANK”意即世界银行,它成立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3.(2009宁夏辽宁文综,3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3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

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D.欧俄均衡的世界

答案:

B欧盟的建立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现,这符合B选项表述的“多元并存”。

4.(2009江苏历史卷,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和消耗;南北贫富分化加剧以及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问题等。

①②③④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5.(2009广东历史卷,24)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B赚取更多英镑C支持浮动汇率D制造金融混乱

答案:

A二战后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协议,构建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体系的显著特征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其目的就是要稳定美元地位和价格。

6.(2009上海历史卷,27)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

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答案:

A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劳动力成本低;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高科技产品为主。

这便宜和贵反映了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现象。

7.(2009海南历史卷,21)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

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矿业资源互补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D消除贸易壁垒

答案:

A注意题干中的“1950年”“即将……”等信息,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即将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又称“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符合题意。

8.(2009江苏历史卷,24)(8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

这一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

(6分)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2分)

【答案】

(1)背景:

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汇率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

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